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企业都如同河流中的行船,在动态、不确定的环境中,企业要与之建立“共振曲线”。而能把握这种和谐共振的要素是什么?
一个伟人可以开创一个强大的王朝,却无法克服生命长度的局限;一个明星企业家可以让企业起死回生,却难以让奇迹永远持续。
那么,什么才是持久发展的真谛?沈东军说:是组织智慧。
沈的身份是二元的,既是TESIRO通灵中国区(欧洲在华最大的珠宝零售机构之一)CEO;同时又是一名管理学者,在多所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并进行管理研究。带着他精心研究的原创结果——《组织智慧》一书,沈东军兴奋地期待着,更多的企业能够找寻到自己的传承密码,获得穿越时空的竞争力。
看不见的手
《中外管理》:你提出组织智慧,源于什么?
沈东军:探讨公司持续成功的原因,一直是管理学的一条主线。我认为,除却复杂的管理工具,企业最应该得到传承的其实是一种哲学。
可以看到,历史上有很多民族、朝代消失,比如匈奴,比如秦朝。他们其实也曾在英雄人物的带领下辉煌过;还有企业,比如红塔,曾在褚时健的带领下闻名全国,艾柯卡曾拯救过克莱斯勒。但这些都没有持续。
那么,真正的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研究那些能够经历时间和竞争洗礼而傲然屹立的公司,会发现:它们总有一些非常坚韧的基因,这种神秘因素之于组织,比任何个体都经得起考验。它能够引领组织穿越时空的隧道,突破个体的生命和能力的局限——我称之为“组织智慧”。
中国有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组织智慧就是这个“渔”。就是企业建立一种内部机制,根据前人的理论和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提炼出指导公司发展的规律性的精华,将某个个体的成功发现、创意、感悟或经验、技能等迅速放大为整个组织行为,在公司内部固化、共享、传承。
在这一点上,优秀的公司有着近乎一致的理念。
组织智慧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涉及战略、管理、营销、人力资源、客户服务等等方面。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导着企业的决策和行为,帮助企业在这些领域赢得成功。同时,当企业面临众多机会时,也是企业抉择和判断的依据。
可以看到,那些在大公司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人往往受欢迎,比如唐骏。其实,他的价值即在于他学到了那些大公司的组织智慧。如果聘任他的公司不能将他拥有的组织智慧转化为自己的组织智慧,随着人才的离去,往往会一无所获。
仅仅“学习”,还不够
《中外管理》:我们知道,著名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要素之一为“团队学习”。组织智慧与此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沈东军:彼得•圣吉提出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每个人都要参与学习、识别和解决问题,使组织能够进行不断尝试,进而改善和提高它的能力。
但事实情况却是,努力学习的企业并不一定能提高自身的组织竞争力。学习目标的模糊常常让它们陷入“过度学习”的尴尬境地,从学习GE到学习蓝海战略,再到学习长尾理论,层出不穷甚至有些自相矛盾的理念常常让它们无所适从。
它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所需要的和所适合的商业理念大相径庭。
而组织智慧则是结合自己的行业特征、发展历史阶段、自己拥有的资源、企业文化等要素,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对企业成功规律进行探索,提炼出指导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律性原则。
这些原则在组织内部不断修正、固化、共享和传承,从而使某些优秀人才头脑中的智慧成为企业内部人人可以共享的“组织智慧”。在纷繁复杂而又人声鼎沸的商业环境下,有正本清源的组织智慧存在,企业就可以意志坚定、头脑清晰,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发现你的组织智慧
《中外管理》:对一个组织来说,怎样才能获得组织智慧?
沈东军:组织智慧来源于多方面。可能来自于某个个体——如:这个组织的创始者,某个阶段的领导者,某个层级的管理者,甚至于某个普通的成员;可能来源于几乎一闪而过的灵感,或者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但总体来说,组织智慧来源于对企业成功和失败规律的总结归纳,反过来成为企业发展的方向标。
需要强调的是,组织智慧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更无法由外人代劳。它首先是企业实践的产物,并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强化。你不需要像瓦特发明蒸汽机那样“发明”自己企业的组织智慧——其实也不可能。关键是你如何选择,从海量的优秀理念中选择吸收企业最需要和最适合的极少数。因此,在包容一切的同时,也要有敢于舍弃的勇气和魄力。
《中外管理》:这种选择,该遵循怎样的标准?
沈东军:其实很简单——始终站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交叉点。
回顾过去并深刻反思:过去因何而成功,又因何而失败?把过去成功的规律提炼出来,并加以固化;立足现在,分析当前的现实状况以及公司的特点和行业的特征。找出对你来说最重要的基因;着眼未来的发展。
《中外管理》:就像一个人常常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优势一样,企业也许并不了解自己是否存在组织智慧?怎样来识别?
沈东军:企业自身会发出一系列信号。比如:开会效率高、总是在统一的原则下行事和决策、大家通常不需要老板过问也知道该怎么做,人员的流动不会对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员工工作起来很有默契,新进入的员工能力很快得到提高等等。这些都是组织智慧的信号。
《中外管理》:发现自己的组织智慧后,该怎样做?
沈东军:假如你的企业已经度过了初创期的混乱,经营管理渐渐步入正轨;假如你的员工们不在你眼皮底下工作;假如你的企业不满足于现有的地盘,正打算向更广泛的地域进发,那么,就该着手提炼组织智慧了。
需要做的是:依据企业自身需要精心选择智慧原料——将智慧原料加工和提炼为智慧精华——把提炼的智慧精华固化成型。
而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企业里建立起一种收集的机制,不断从庞大的智慧库中识别并挑选出优秀的智慧原料。
要说明的是,组织智慧必须通俗易懂,让所有的员工都看得明白,而且照着去做。所以,必须对之做出明确的阐述和清晰的界定——有可能的话,最好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效果会更好。
《中外管理》:你刚才也提到着眼于未来。随着环境的变化,组织智慧是否也需要变革?
沈东军:当然。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也是进化最快的地方。
现在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如同航行中的船与河流的关系:每一艘企业之船,都航行在动态的、不确定的、连续不断的河流中。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建立与环境的“共振曲线”。
而惟一能把握这种和谐共振的要素就是组织智慧。比如惠普之道,自70年前由两位创办人创立以来,一直随着时代的变迁,相应地衍生演化着新的内涵。1999年后更注重客户及市场、速度及弹性、团队及协作精神以及有意义的创新。合并康柏后,则更吸收两家之长,发展出最新的内容。
今天的企业需要时刻保持对环境变化的敏锐触觉,才能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来临之前自我进化。但组织智慧的进化或创新不应当远离自己的主轴,也就是企业的愿景、使命和战略。管理
责任编辑:杨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