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导入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首要环节,主要功能是引发学生“足够”的注意,并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导入能否成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本文阐明导入语的四项作用和导语设计中应注意的四个问题,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导入语 教学 作用 设计
教学是一个严谨有序的过程,从课前导入、问题设置、解疑释难到课后收束延伸,无不浸透着教育者智慧的设计。其中,导入语设计作为一堂课的开端,对讲授新课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将从探讨导入语角度出发,探究设计导入语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一、充分发挥导入语的作用
导入语又叫导语、开讲语,是教师上课开始时对学生所讲的与教学目标有关、能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的一席话[1]。课前导入犹如一首乐曲的引子、一场戏剧的序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认识和感受到这一点,由此,很有必要谈谈这个问题。课前导入能起到以下几方面作用:
1.激发兴趣,引发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2]。一位善导的良师在遇到不同类型学生时,总会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前导入就是针对全班学生的最有效引导。当学生的学习愿望被激发出来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主动探求新知的欲望。
学习课文《鸟的天堂》时,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们想到什么?生:鸟的天堂就是鸟的乐园,有很多鸟聚集在一起开心快乐地生活……师:但你们能否想到,这里说的鸟的天堂是什么吗?生:一棵大榕树。师:这棵大榕树在什么地方?课前已经让大家查找资料,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生: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这样的导入设计是借提出问题,把学生思路一步步引向课文的中心话题,且所设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如同牵引着学生的思绪来到大榕树下神游一般。这样的导入深深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引发探求动机。
2.引起关注,导入情境。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3]。一节完整的课应包括导入新课、新课讲解和巩固练习三个基本部分。其中新课讲解是主体,导入新课是为了引出讲解内容。导入新课虽然不是主体,却在一节课教学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小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很多小学生都是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兴趣还停留在好玩的事上,进入课堂需要一个“转换”。新课开始时,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导入语,把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并指向特定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是导入语的重要功能[4]。
如小学三年级课文《坐井观天》的导入:(出示课件)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从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屏幕上出现一口井),井里坐着一只青蛙(屏幕上出现一只呱呱叫的青蛙)。一天,一只小鸟飞到井沿上(屏幕上出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飞起来落在井沿上)。师戛然而止。生:(迫不及待)老师,接着呢?师:接着怎样?老师也不知道,我们的书上写着呢!
教师声情并茂的故事导入,加上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故事在这时却“戛然而止”,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情感磁场,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的思绪带到故事情境中,带到主体内容的讲解中。
3.沟通情感,活跃气氛。
课堂教学效率是由师生双方配合的熟练程度决定的。小学生常常凭着对教师的喜好听课,因此,教师应在沟通师生情感中起主导作用。课堂上,老师一个亲切赞许的眼神、关切的询问或提示、诙谐幽默的说辞都能在师生之间架设信任的桥梁,为课堂做好彼此情愿、愉悦的心理准备。
一位老师给新班上第一节英语课,在他介绍了自己的名字“罗学舟”后,用英、汉两种语言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外国游客到商店买钢笔,对售货员说:“pen,”售货员不敢怠慢,马上拿了一个盆给他,这位游客说:“no,”售货员不解地问:“你看好了,这是新盆,怎么会漏呢?”学生大笑。新老师乘机说:“一个人,除了国语外,还能掌握其他国家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正在一条船上,将要起航到英语世界漫游。希望诸位能配合好我这个‘艄公’,咱们同舟共济、扬帆远行!”
这位老师的开场白很能打动人心。虽是一个寻常的故事,但笑过之后,却让人回味——语言不通是无法交流的。故事中巧妙借用成语“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寓意;同时,点明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强调师生配合是学好功课的前提。可谓一举多得、引人深思。
4.承上启下,明确目的。
导入语的又一功能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为新的学习活动做好认知方面的准备,促进新旧认知的衔接[5]。学生的认知过程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以旧知识为基础,因为相近知识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导入语就是架设在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是衔接旧知与新知的纽带。课前,教师运用简练有效的复习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衔接起来,温故而知新。这样的导入解决了部分学生在前一次学习中遗留的困惑和疑问,为顺利进行新知识学习扫清障碍,同时,让学生明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快速完成新认知的构建。
有位语文老师设计了《〈呐喊〉自序》的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许多小说,能回忆一下吗?生:《一件小事》、《故乡》、《社戏》、《孔乙己》、《药》。师: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鲁迅的小说,有《祝福》、《阿Q正传》。以上这些小说选自他的哪一本小说集?生:《呐喊》。师:除《祝福》选自《彷徨》外,其余都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我要问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把第一本小说集取名为《呐喊》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学习《〈呐喊〉自序》,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解释的。 这位老师的导入既回顾了以往学生学过的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又由询问这些小说的出处自然而然地引出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同时设计了巧妙的提问,明确了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小说集为什么以《呐喊》命名。
二、导语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导语在教学中的作用已引发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但由于导入无定法,导语设计中常出现一些难解的问题,现做如下表述:
1.准确凝练,忌冗长拖沓。
导语的主要作用是为讲授新课架桥铺路、引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它不是正式讲授课程,一旦任务完成,就“大功告成”。因此,导入新课的语言要精练概括、高度凝练,不能庞杂繁琐、冗长拖沓。有的教师复习旧知识时拖延时间过长,也有的教师介绍课文时代背景和作者时,随意发挥、没完没了。显然,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导入课程的时间一般控制在3~4分钟为好。设计导入语时,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文题做文章,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能体现文章中心。因此,教师要围绕文题展开思路,设计出巧妙精当的导入语。
2.设疑启思,忌平淡无味。
导入语的设计无论是巧设疑障、布置悬念,还是创设情境、展示场景,都要做到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换句话说,导语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确定,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不能随意离题;同时,还要隐而不露,留给学生思考回味的余地,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虽竭尽全力而不能“摘到果子”。更不可“秃子头上摆虱子”——一览无遗,给人索然寡味之感。
3.新颖活泼,忌刻板低俗。
导入语设计不只是精炼概括,还要尽可能做到巧妙有趣。引一句格言,打一个恰当的比方,唱一首动听的歌曲,听一段优美的音乐,解释一个典故的由来,介绍作者的生平逸事等,都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还可以借助猜谜语、做智力游戏、做实验、展示画面、图片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但是,导入语绝不能为引发学生的兴趣而引述不实的“最新消息”,为捧腹逗乐而夹杂低俗的言辞,这样反而影响和冲淡学生对新课的专注学习热情,因有损教师的道德操守而失去美感。
4.以情感人,忌语调平平。
导入语的设计风格既要像一股清新的山风活泼新鲜,又要像耐人寻味的曲调形式多样,还要像绚烂多彩的诗文富有文采、沁人心脾、感人心怀。
设计导入语还要把握好语调。借用诗文的导入应饱含激情,隐含哲理的要耐人寻味,追述往事可娓娓道来。导入语词要激情饱满,才能鼓舞学生;还要热情满怀,保持热度,才能在不知不觉间把学生带进精神振奋、乐趣无穷的知识殿堂。切忌语调平平、不着痕迹,更不可随意发挥、不修边幅。
总之,导入新课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门艺术,没有固定模式,也无所谓最好的模式,完全可以因教学氛围、对象、目标的不同而设计,关键是我们要对此引起足够重视,并借鉴成功者的经验,把握导入语设计“灵巧、准确、新颖”的特点,避免导入语设计中不当的做法,设计出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导入语,极大地引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以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程培元.教师口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2.
[2]杰罗姆·西摩·布鲁纳.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1960.
[3]朱雪利.多元引领积极提升聚焦点[EB/OL].http://www.doc88.com/p-664159635176.html/2013-2-2.
[4]佚名.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EB/OL].http://blog.zzedu.net.cn/user1/qingsong/index.html.
[5]梁春鸿.浅谈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重要性[EB/OL].http://gxpx.cersp.com/article/browse/83288.jspx/2011-10-30.
关键词: 导入语 教学 作用 设计
教学是一个严谨有序的过程,从课前导入、问题设置、解疑释难到课后收束延伸,无不浸透着教育者智慧的设计。其中,导入语设计作为一堂课的开端,对讲授新课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将从探讨导入语角度出发,探究设计导入语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一、充分发挥导入语的作用
导入语又叫导语、开讲语,是教师上课开始时对学生所讲的与教学目标有关、能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的一席话[1]。课前导入犹如一首乐曲的引子、一场戏剧的序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认识和感受到这一点,由此,很有必要谈谈这个问题。课前导入能起到以下几方面作用:
1.激发兴趣,引发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2]。一位善导的良师在遇到不同类型学生时,总会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前导入就是针对全班学生的最有效引导。当学生的学习愿望被激发出来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主动探求新知的欲望。
学习课文《鸟的天堂》时,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们想到什么?生:鸟的天堂就是鸟的乐园,有很多鸟聚集在一起开心快乐地生活……师:但你们能否想到,这里说的鸟的天堂是什么吗?生:一棵大榕树。师:这棵大榕树在什么地方?课前已经让大家查找资料,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生: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这样的导入设计是借提出问题,把学生思路一步步引向课文的中心话题,且所设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如同牵引着学生的思绪来到大榕树下神游一般。这样的导入深深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引发探求动机。
2.引起关注,导入情境。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3]。一节完整的课应包括导入新课、新课讲解和巩固练习三个基本部分。其中新课讲解是主体,导入新课是为了引出讲解内容。导入新课虽然不是主体,却在一节课教学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小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很多小学生都是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兴趣还停留在好玩的事上,进入课堂需要一个“转换”。新课开始时,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导入语,把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并指向特定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是导入语的重要功能[4]。
如小学三年级课文《坐井观天》的导入:(出示课件)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从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屏幕上出现一口井),井里坐着一只青蛙(屏幕上出现一只呱呱叫的青蛙)。一天,一只小鸟飞到井沿上(屏幕上出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飞起来落在井沿上)。师戛然而止。生:(迫不及待)老师,接着呢?师:接着怎样?老师也不知道,我们的书上写着呢!
教师声情并茂的故事导入,加上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故事在这时却“戛然而止”,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情感磁场,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的思绪带到故事情境中,带到主体内容的讲解中。
3.沟通情感,活跃气氛。
课堂教学效率是由师生双方配合的熟练程度决定的。小学生常常凭着对教师的喜好听课,因此,教师应在沟通师生情感中起主导作用。课堂上,老师一个亲切赞许的眼神、关切的询问或提示、诙谐幽默的说辞都能在师生之间架设信任的桥梁,为课堂做好彼此情愿、愉悦的心理准备。
一位老师给新班上第一节英语课,在他介绍了自己的名字“罗学舟”后,用英、汉两种语言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外国游客到商店买钢笔,对售货员说:“pen,”售货员不敢怠慢,马上拿了一个盆给他,这位游客说:“no,”售货员不解地问:“你看好了,这是新盆,怎么会漏呢?”学生大笑。新老师乘机说:“一个人,除了国语外,还能掌握其他国家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正在一条船上,将要起航到英语世界漫游。希望诸位能配合好我这个‘艄公’,咱们同舟共济、扬帆远行!”
这位老师的开场白很能打动人心。虽是一个寻常的故事,但笑过之后,却让人回味——语言不通是无法交流的。故事中巧妙借用成语“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寓意;同时,点明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强调师生配合是学好功课的前提。可谓一举多得、引人深思。
4.承上启下,明确目的。
导入语的又一功能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为新的学习活动做好认知方面的准备,促进新旧认知的衔接[5]。学生的认知过程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以旧知识为基础,因为相近知识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导入语就是架设在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是衔接旧知与新知的纽带。课前,教师运用简练有效的复习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衔接起来,温故而知新。这样的导入解决了部分学生在前一次学习中遗留的困惑和疑问,为顺利进行新知识学习扫清障碍,同时,让学生明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快速完成新认知的构建。
有位语文老师设计了《〈呐喊〉自序》的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许多小说,能回忆一下吗?生:《一件小事》、《故乡》、《社戏》、《孔乙己》、《药》。师: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鲁迅的小说,有《祝福》、《阿Q正传》。以上这些小说选自他的哪一本小说集?生:《呐喊》。师:除《祝福》选自《彷徨》外,其余都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我要问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把第一本小说集取名为《呐喊》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学习《〈呐喊〉自序》,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解释的。 这位老师的导入既回顾了以往学生学过的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又由询问这些小说的出处自然而然地引出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同时设计了巧妙的提问,明确了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小说集为什么以《呐喊》命名。
二、导语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导语在教学中的作用已引发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但由于导入无定法,导语设计中常出现一些难解的问题,现做如下表述:
1.准确凝练,忌冗长拖沓。
导语的主要作用是为讲授新课架桥铺路、引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它不是正式讲授课程,一旦任务完成,就“大功告成”。因此,导入新课的语言要精练概括、高度凝练,不能庞杂繁琐、冗长拖沓。有的教师复习旧知识时拖延时间过长,也有的教师介绍课文时代背景和作者时,随意发挥、没完没了。显然,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导入课程的时间一般控制在3~4分钟为好。设计导入语时,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文题做文章,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能体现文章中心。因此,教师要围绕文题展开思路,设计出巧妙精当的导入语。
2.设疑启思,忌平淡无味。
导入语的设计无论是巧设疑障、布置悬念,还是创设情境、展示场景,都要做到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换句话说,导语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确定,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不能随意离题;同时,还要隐而不露,留给学生思考回味的余地,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虽竭尽全力而不能“摘到果子”。更不可“秃子头上摆虱子”——一览无遗,给人索然寡味之感。
3.新颖活泼,忌刻板低俗。
导入语设计不只是精炼概括,还要尽可能做到巧妙有趣。引一句格言,打一个恰当的比方,唱一首动听的歌曲,听一段优美的音乐,解释一个典故的由来,介绍作者的生平逸事等,都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还可以借助猜谜语、做智力游戏、做实验、展示画面、图片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但是,导入语绝不能为引发学生的兴趣而引述不实的“最新消息”,为捧腹逗乐而夹杂低俗的言辞,这样反而影响和冲淡学生对新课的专注学习热情,因有损教师的道德操守而失去美感。
4.以情感人,忌语调平平。
导入语的设计风格既要像一股清新的山风活泼新鲜,又要像耐人寻味的曲调形式多样,还要像绚烂多彩的诗文富有文采、沁人心脾、感人心怀。
设计导入语还要把握好语调。借用诗文的导入应饱含激情,隐含哲理的要耐人寻味,追述往事可娓娓道来。导入语词要激情饱满,才能鼓舞学生;还要热情满怀,保持热度,才能在不知不觉间把学生带进精神振奋、乐趣无穷的知识殿堂。切忌语调平平、不着痕迹,更不可随意发挥、不修边幅。
总之,导入新课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门艺术,没有固定模式,也无所谓最好的模式,完全可以因教学氛围、对象、目标的不同而设计,关键是我们要对此引起足够重视,并借鉴成功者的经验,把握导入语设计“灵巧、准确、新颖”的特点,避免导入语设计中不当的做法,设计出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导入语,极大地引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以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程培元.教师口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2.
[2]杰罗姆·西摩·布鲁纳.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1960.
[3]朱雪利.多元引领积极提升聚焦点[EB/OL].http://www.doc88.com/p-664159635176.html/2013-2-2.
[4]佚名.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EB/OL].http://blog.zzedu.net.cn/user1/qingsong/index.html.
[5]梁春鸿.浅谈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重要性[EB/OL].http://gxpx.cersp.com/article/browse/83288.jspx/2011-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