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由网络新闻、社区门户等衍生出来的网络短语新奇时髦,从前些年的“帅呆了”“酷毙了”到如今的“萌翻了”“帅哭了”“潮爆了”等等,虽不十分规范,但能充分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本文以当下流行的网络短语中的“翻”字为研究对象,探索它在做程度补语和结果补语时的意义以及一些发展演变情况。
【关键词】:网络用语;程度补语;源流;意义
在时下流行的“翻”字短语中大多数时候可以将其视为极限性程度补语,如“美翻了”“萌翻了”“帅翻了”用于某些谓词性成分(动词和形容词)之后作补语,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到达了相当高的程度。这类表示程度到达很高的特殊的程度补语结构一般比较短小,语气强烈,口语色彩浓厚。大多数极性程度补语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主观的评价。述补结构是整个句子要传递的新信息,重心在句末的程度补语上,即极性程度补语是全句语义的焦点,说话人借助这个极性程度补语传递个人强烈的心理感受和主观态度。如摘要中举到的例子,它们大多表示一种心理感受和主观评价,一般跟在性状形容词之后,与一般的程度补语有细微的差别。但笔者并没有就此将“翻”字归为程度补语一类,因为在“萌翻”短语里某中程度上也有结果补语的蕴意(这个在后文討论),而且在另一些情况下,它也可以与非心理动词结合性成短语,如“笑翻了”,而在马庆株先生的中指出:程度补语主要与表示心理和感受的动词结合[1],《现代汉语》里也说程度补语的“中心与主要是性质形容词,也可能是某些前面能加‘很’的动词”[2],显然“笑” 根本不符合这四种情况的任何一种,那么“翻”在这个一般动作的词后仅仅只做结果补语吗?
《现代汉语词典》对“翻”字的解释有:“①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歪倒;反转②为了寻找而上下移动物体的位置③推翻原来的④爬过;越过⑤(数量)成倍得增加⑥翻译⑦<口>翻脸”,这里全部是动词词性,那么在“笑翻了”这个短语中,“翻”字用在一般动词后面做结果补语似乎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用“上下位置交换”的义项来解释人们笑的结果就是“翻”,如同“笑得满地打滚”,在夸张的同时体现了一种“笑”的程度,可笑得已经达到让人“翻”的程度,与“前仰后合”中的“仰”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们就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渲染极致的程度补语。也就是说,“翻”一方面做句子中隐形施事主语“笑”的结果,一方面也表达了隐形受事主语的性状的程度。这也就印证了马庆株先生说的“在这种情况下,程度补语与结果补语、可能补语与状态补语之间存在分类不清的现象”。 再如“赚翻了”,我们可以认为这里的“翻”是义项⑤的意思,赚的结果是“翻了几番”,但是并不确指,在这里语义有了虚化的倾向,这里就可以理解为一种程度。只是我们在日常口语表达时,听话者对“结果”的感受比较强烈,所以我们可以暂时把这里的“翻”定为结果补语。
如果说以上的例子是“结果>程度”,那么是不是存在“程度>结果”的情况呢?
2013年6月新华网有这样一条新闻---“神十航天员吃粽子,网友赞‘萌翻了’”。网络上这样的短语还非常多,如“美翻了”“帅翻了”“嗨翻了”等等,此时“翻”前面不再是动作动词,而是性状形容词,语句的表意重点似乎有了变化。
学者们在论及程度补语时,所列举的程度补语往往很少。例如,吕叔湘先生列举了4个:很、极、慌、厉害;朱德熙先生:极、多、透、很、死、慌6个;黄、廖二人也只列出6个,与朱先生不同的是增加了一个“坏”,没有“多”。而列举较多的专家如马庆株、房玉清、刘月华等人达成共识的也只有12个:很、极、死、透、多、坏、慌、厉害、要命、要死、不行、不得了[3]。可见程度补语在学界至今也是有非常大的争议的,但我们可以在上述列举的单语素词中发现,它们都是兼具动词、名词、副词、形容词等多种词性的,程度补语不一定必须由形容词或副词充当,但形容词本身就可表形状、性质、状态,副词可以表示程度、范围等意义,而“翻”并不具有形容词或副词的词性,但那么“翻”的词义和用法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
据《说文解字》记载,“翻”的本义“飛也。从羽番聲。或从飛。孚袁切”,一如王维《辋川闲居》“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此时的“翻”与如今的意义相去甚远,但表示一种轻微的动态;到了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已有“翻转、翻腾”的意思,动态意义前者更强;明代《三宝太监西洋记》中“赵元帅只指望这一顿鞭,打翻了那个妖和尚”,这里的“翻”已可以用在动词后面表示结果,已经可以和动词粘合,并有了一定程度意义; 《水浒传》“多少好汉被蒙汗酒麻翻了”,此时程度意义更深了,有了结果向程度游移的迹象,表现出好汉被“麻”得不省人事,失去了行动力,但此时还没出现“形+翻了”的粘合情况。北大语料库收录了唯一一个这样组合的短语就是“美翻了”,它出现在2011年广州莱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句广告语中。
后来逐渐这样的短语逐渐增加了几个,但也仅限于第四段列举的那几个,可见“翻”与形容词组合的能力并不是很强,使用范围也不及“V+翻了”广。回到《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第一条,“反转”义,北大语料库现代汉语中与“翻”组合得最多的動词就是“推”, 可见这其中蕴含着一种“极性”的意义,由“颠覆”、“动摇”到“强烈”,完成了语义的升华,也可以说虚化。
但是这种情况下的“翻”又仅仅只是程度补语吗?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夸张的“结果表达”,从而来渲染了描述对象某种性状的程度呢?看来这还是验证了马先生的那个观点,不过与“笑”不同的是,在这样的短语中听话者更容易捕捉到的信息是“程度”,而不是“结果”,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下的“翻”定为程度补语。
这并不是说以上的结论完全依赖听话者的感受,而是取决于“翻”字前面的成分,(它比较特殊的是并不常于心理动词后,一般程度补语都用于心理动词和形状形容词后),在一般动词后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结果补语,而在性状形容词后看作程度补语,为何会造成这种感受差异呢?我想大致是因为大多数时候动词的表意比形容词来得强烈,而且在“V+翻了”结构里,很多情况下都是动词都是说话者描述自己,二者在交流时听话者注意力就容易被动词抢去,整个短语的重点就倾斜向了动词(虽然语句重音依然是“翻”);而在“形+翻了”结构里, 由于形容词表意不如动词强,形容词大部分时候是描述他人(如前文所举的例子,多为褒义赞扬的短语,中国人不常用在自己身上),加上语句重音,整个句子的重点会倾向“翻”。
结语:本文只是笔者愚见,其中的调查资料非常不完善,敬请有识之士赐教,网络用语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程度补语,值得我们去探究。
参考文献:
[1]马庆株·汉语动词与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蔡丽·现代汉语中程度补语的范围及类别[J]·宁夏大学学报,2011(7),
[4]朱德熙· 语法讲义[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5]胡赛萍·程度补语极性意义获得---以“死”类词为例[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2),6
【关键词】:网络用语;程度补语;源流;意义
在时下流行的“翻”字短语中大多数时候可以将其视为极限性程度补语,如“美翻了”“萌翻了”“帅翻了”用于某些谓词性成分(动词和形容词)之后作补语,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到达了相当高的程度。这类表示程度到达很高的特殊的程度补语结构一般比较短小,语气强烈,口语色彩浓厚。大多数极性程度补语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主观的评价。述补结构是整个句子要传递的新信息,重心在句末的程度补语上,即极性程度补语是全句语义的焦点,说话人借助这个极性程度补语传递个人强烈的心理感受和主观态度。如摘要中举到的例子,它们大多表示一种心理感受和主观评价,一般跟在性状形容词之后,与一般的程度补语有细微的差别。但笔者并没有就此将“翻”字归为程度补语一类,因为在“萌翻”短语里某中程度上也有结果补语的蕴意(这个在后文討论),而且在另一些情况下,它也可以与非心理动词结合性成短语,如“笑翻了”,而在马庆株先生的中指出:程度补语主要与表示心理和感受的动词结合[1],《现代汉语》里也说程度补语的“中心与主要是性质形容词,也可能是某些前面能加‘很’的动词”[2],显然“笑” 根本不符合这四种情况的任何一种,那么“翻”在这个一般动作的词后仅仅只做结果补语吗?
《现代汉语词典》对“翻”字的解释有:“①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歪倒;反转②为了寻找而上下移动物体的位置③推翻原来的④爬过;越过⑤(数量)成倍得增加⑥翻译⑦<口>翻脸”,这里全部是动词词性,那么在“笑翻了”这个短语中,“翻”字用在一般动词后面做结果补语似乎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用“上下位置交换”的义项来解释人们笑的结果就是“翻”,如同“笑得满地打滚”,在夸张的同时体现了一种“笑”的程度,可笑得已经达到让人“翻”的程度,与“前仰后合”中的“仰”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们就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渲染极致的程度补语。也就是说,“翻”一方面做句子中隐形施事主语“笑”的结果,一方面也表达了隐形受事主语的性状的程度。这也就印证了马庆株先生说的“在这种情况下,程度补语与结果补语、可能补语与状态补语之间存在分类不清的现象”。 再如“赚翻了”,我们可以认为这里的“翻”是义项⑤的意思,赚的结果是“翻了几番”,但是并不确指,在这里语义有了虚化的倾向,这里就可以理解为一种程度。只是我们在日常口语表达时,听话者对“结果”的感受比较强烈,所以我们可以暂时把这里的“翻”定为结果补语。
如果说以上的例子是“结果>程度”,那么是不是存在“程度>结果”的情况呢?
2013年6月新华网有这样一条新闻---“神十航天员吃粽子,网友赞‘萌翻了’”。网络上这样的短语还非常多,如“美翻了”“帅翻了”“嗨翻了”等等,此时“翻”前面不再是动作动词,而是性状形容词,语句的表意重点似乎有了变化。
学者们在论及程度补语时,所列举的程度补语往往很少。例如,吕叔湘先生列举了4个:很、极、慌、厉害;朱德熙先生:极、多、透、很、死、慌6个;黄、廖二人也只列出6个,与朱先生不同的是增加了一个“坏”,没有“多”。而列举较多的专家如马庆株、房玉清、刘月华等人达成共识的也只有12个:很、极、死、透、多、坏、慌、厉害、要命、要死、不行、不得了[3]。可见程度补语在学界至今也是有非常大的争议的,但我们可以在上述列举的单语素词中发现,它们都是兼具动词、名词、副词、形容词等多种词性的,程度补语不一定必须由形容词或副词充当,但形容词本身就可表形状、性质、状态,副词可以表示程度、范围等意义,而“翻”并不具有形容词或副词的词性,但那么“翻”的词义和用法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
据《说文解字》记载,“翻”的本义“飛也。从羽番聲。或从飛。孚袁切”,一如王维《辋川闲居》“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此时的“翻”与如今的意义相去甚远,但表示一种轻微的动态;到了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已有“翻转、翻腾”的意思,动态意义前者更强;明代《三宝太监西洋记》中“赵元帅只指望这一顿鞭,打翻了那个妖和尚”,这里的“翻”已可以用在动词后面表示结果,已经可以和动词粘合,并有了一定程度意义; 《水浒传》“多少好汉被蒙汗酒麻翻了”,此时程度意义更深了,有了结果向程度游移的迹象,表现出好汉被“麻”得不省人事,失去了行动力,但此时还没出现“形+翻了”的粘合情况。北大语料库收录了唯一一个这样组合的短语就是“美翻了”,它出现在2011年广州莱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句广告语中。
后来逐渐这样的短语逐渐增加了几个,但也仅限于第四段列举的那几个,可见“翻”与形容词组合的能力并不是很强,使用范围也不及“V+翻了”广。回到《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第一条,“反转”义,北大语料库现代汉语中与“翻”组合得最多的動词就是“推”, 可见这其中蕴含着一种“极性”的意义,由“颠覆”、“动摇”到“强烈”,完成了语义的升华,也可以说虚化。
但是这种情况下的“翻”又仅仅只是程度补语吗?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夸张的“结果表达”,从而来渲染了描述对象某种性状的程度呢?看来这还是验证了马先生的那个观点,不过与“笑”不同的是,在这样的短语中听话者更容易捕捉到的信息是“程度”,而不是“结果”,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下的“翻”定为程度补语。
这并不是说以上的结论完全依赖听话者的感受,而是取决于“翻”字前面的成分,(它比较特殊的是并不常于心理动词后,一般程度补语都用于心理动词和形状形容词后),在一般动词后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结果补语,而在性状形容词后看作程度补语,为何会造成这种感受差异呢?我想大致是因为大多数时候动词的表意比形容词来得强烈,而且在“V+翻了”结构里,很多情况下都是动词都是说话者描述自己,二者在交流时听话者注意力就容易被动词抢去,整个短语的重点就倾斜向了动词(虽然语句重音依然是“翻”);而在“形+翻了”结构里, 由于形容词表意不如动词强,形容词大部分时候是描述他人(如前文所举的例子,多为褒义赞扬的短语,中国人不常用在自己身上),加上语句重音,整个句子的重点会倾向“翻”。
结语:本文只是笔者愚见,其中的调查资料非常不完善,敬请有识之士赐教,网络用语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程度补语,值得我们去探究。
参考文献:
[1]马庆株·汉语动词与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蔡丽·现代汉语中程度补语的范围及类别[J]·宁夏大学学报,2011(7),
[4]朱德熙· 语法讲义[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5]胡赛萍·程度补语极性意义获得---以“死”类词为例[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