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 站在世界的“原点”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N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夫,颁白者劳心,尊长者尽瘁。”看着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礼中微佝偻的白芳礼老人,朋友冒出了这么一句,眼泪儿差点下来。作为一个极理性的人,他很少对“感动”这些大字眼儿有什么感受,但执念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儒家梦想,他对老人的努力,却颇有感触。于是,想到另一位更著名的老人——袁隆平,更有几分凄楚涌起,刚刚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的他最近又成了热词,但也许没有^知道,他的听力已经很差了。
  随着对超级稻的质疑和转基因食品争论的升温,袁隆平的形象也走到了“解构”的边缘。不过,当我听到他说着并愿意“以身试转基因食品”,我终于失去了所有争论的勇气,一位见过人饿死的老人,愿意让更多人生存下来,是一件多么单纯的事情。也许就这么简单吧,这是所有问题的原点。
  让天下人的碗里装满五谷
  2月1日的吉隆坡,所有人的掌声都献给了正在接受2011年“马哈蒂尔科学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这位教科书中的“杂交水稻之父”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而留给新华社的话,依然离不开他的工作:“我将争取在90岁前实现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
  要知道,这位站在全人类对抗饥饿最前线的先锋已寿过八旬,看着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冲锋,豪壮中夹杂着无数悲怆迎心袭来。但到了袁隆平这里,却又显得格外自然。2011年的9月,离农业部验收还有3天,就有媒体抢报他正在冲刺亩产900公斤的消息。当时身为袁隆平秘书的辛业芸压力很大,她回忆道,就有人建议把“900公斤验收”改称“高产验收”以避免突出“硬指标”。但袁隆平坚持了“900公斤验收”的提法,最终,农业部经过严格的测产验收规程后,测得侣块试验田共102.9亩“Y两优2号”平均亩产达926.6公斤。在世界粮食日来临之前,袁隆平的成果对全人类来说不仅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更如图腾般给人们带来了无限希望。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至2011年期间,粮食费用上涨使近7000万人陷入极端贫困。21世纪以来,全球结构性饥饿人口仍在增加,2010年全世界遭受饥饿的人口为9.25亿。
  此时的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由此不难想象,在为此困扰数千年的中国人心目中,驱散饥饿的袁隆平的形象该何其高大。这一切的原点始于饥饿,在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这位“当代神农”的研究始于三年自然灾害,但当他亲口描述见到人饿死的情景时,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生命被慢慢剥夺的残忍。“我在路上看到过5个人饿死了,倒在桥底下的,马路边的,田坎上的。”这段简单的描述令人不寒而栗,也了解到为什么人们眼中的盛世首先要有一碗满满的五谷。但或许并没有太多人听到过他对杂交水稻推广的“牢骚”,在亩产数字简单飙升的背后,他更看重的是有多少人享受到了这项技术。
  根据亚洲历史上最长也最大的国际农业科研机构——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数据,目前,中国的水稻田里,有58%的水稻是杂交水稻,而就连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在种植的杂交水稻,占比高达40%,增产比当地品种高20%到25%。不过在最需要的一些国家里,这样的推广工作并没有那么顺利。在东南亚的几个国家里,杂交水稻平均占比仅为8%。饥饿问题更为严重的非洲等地水平则更低。
  “有一些国家设置技术壁垒,限制国内进口杂交稻,这就很不利于杂交稻的推广当地政府的贪污腐败也推高了种植成本,这都是问题。”袁隆平心里有一盘自己的推演,甚至对中国农业部门,他也再次谈起了自己的看法,“其实,在当地生产种子是可以的,像生产东西一样的,我们有了更好的,就可以把淘汰的东西给他们,而且这也是好东西啊。”
  袁隆平始终也想不通,农业部门并没有同意。有一些东西框住了这能够养活天下人的五谷,如果世界上有一半稻田种上杂交稻,可以增产1.5亿吨粮食,“就可以多养活4到5亿人啊,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我自愿为科学献身
  袁隆平一直是个地头科学家,那条他带研究生的第一课是下到田间的段子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荣耀。而就在他倾心研究的时候,话题一直没有离他远去。“各种技术都在进步,袁隆平的努力我们尊重,但是不能排斥其他方向,这才是科学。”一位学者的说法代表了圈子里不少人的看法,他口中的“其他方向”,当然也包括了“转基因技术”。作为未来农业的一个发展方向,这项技术的发展势头已经显而易见。2月7日,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发布报告称,与2010年相比,2011年的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8%,达到1.6亿公顷。
  报告显示,2011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美国,达到6900万公顷,主要为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巴西和阿根廷分列第二和第三位,种植面积分别为3030万公顷和2370万公顷。其余名列前位的国家是印度、加拿大、中国、巴拉圭、巴基斯坦、南非和乌拉圭,种植面积均超过百万公顷。而美国政府推行的“不问不说”制度已类似于“实质等同”原则,即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无本质不同。
  但关乎13亿人口的生命,围绕这项技术的争论在中国已经持续多年,作为农业技术的标杆袁隆平被不可避免地卷了进来。首先受到质疑的是他的超级稻是否来源于转基因技术。袁隆平矢口否认,他的学生、育种专家邓启云的解释则较为具体,转基因品种是通过实验室遗传操作手段,将一些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整合到农作物的基因组中。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品种,都是通过自然杂交来改良品种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这远未结束,转基因争论中的两派都开始纷纷为这位“掌握话语权者”划定位置。袁隆平是一名谨慎保守派。
  这一切起源于袁隆平对BT基因的说法,此前他曾多次对“杀虫作用的Bt基因”,中文译为“毒蛋白基因”毒性表示质疑,“用小白鼠做实验没有发现问题,但人是人,小白鼠是小白鼠,现在至少不能证明人吃了没有问题。”袁隆平也反复强调了,转基因不能一概而论,“有的转基因只是为提高产量。比如我们正在研究的、把玉米这种高光效植物的碳4基因,转到属于碳3植物的水稻上来,提高光和作用效率。玉米本来可以吃,这种转基因就不会存在什么问题。”
  对于袁隆平的说法,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吴孔明早在2009年就直接进行了反驳:“Bt只对昆虫有毒,原因是昆虫的消化环境是碱性的,与Bt结合后会产生毒性:人的胃液是酸性的,Bt进入体内几分钟后就会降解。”而当时南方稻作区的鳞翅目害虫肆虐,眼看BT抗虫转基因水稻无法商业推广吴孔明的心中也极为感慨。吴孔明课题组曾对媒体表示,他们跟踪调查10年,证实大规模商业化种植压缩了棉铃虫的生态位,不仅有效控制了对棉花的为害,而且高度抑制了棉铃虫在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等作物田的为害。
  类似的说法袁隆平已经提起了很多遍,“我自愿为科学献身,吃吃转这个基因抗虫大米,看有没有问题。当然因为有一个遗传性,我要是吃了没有问题,但我现在没有生育能力了,那还不行,所以我还要号召年轻人来吃,吃了没问题,你们后代也没问题,那就安全了。”“对于袁隆平的论证方法,我持保留态度,但是他这种坦诚的精神或许才真的是在这场争论中所需要的吧。”一位农业部门的官员向记者表示,周围的人对这种论证方法看法不一,但却普遍相信“他这句话是真的”,这在当前“质疑一切”的社会中着实难能可贵。
  而更让农业界人士珍视的是,只要有这么一位见过人饿死的学者在坚持,国家对于农业的重视就不会减弱。他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坚守就非常典型,“他逢人就强调这一点,真是太关键了,让所有人都能够保持清醒。”
  袁隆平的意义并不是技术这么简单。的确,上千年的农业社会中,总有这么一个人“上达天听”又能“下体民意”,游离于江湖之中,却又能传言于“庙堂”之上,为所有人的生计奔波,在老百姓眼中,这远远超过了一捧稻禾的意义,乃是一个社会的原点。
其他文献
这一年夏天的某个炎热的夜晚,她在午夜时分离开了这个世界,赶回家的时候她的手还是软的, 表情也很安详,大家都拥着哭作一团,唯独我悄悄把手伸进被子里面摸了摸她的脚:五个折断的脚趾松软的附在脚底,在我的手心里,软软的,那一刻,我其实并不为她的离去而难过。    从小到大,都以为她是个没有名字的女人,因为从来没有人叫过,邻居一直叫她陈嫂,外公从来都是直接省略她的名字而直接布置任务:什么时候吃饭?壶里有开水
期刊
从民营企业角度看,我做生意是被迫的一个开始,但是我们习惯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引导我判断这件事儿,所以我一直把丧事当喜事办。为什么?因为我总觉得我要去心中期待的某个地方,这时我会经常想起鲁迅的一个小说《过客》。这个过客腿脚不好,他一直不停地走,有天他到一个茶水摊与一位老人和小孩对话,询问前方的路该怎么走,老人告诉他:过了一个坟地,再往前一拐,差不多就到了。他又问那小孩儿,小孩告诉他,你看见那片鲜花了,再
期刊
冬至那天爸爸在外边,突然接到妈妈的电话,她要求爸爸一定要吃饺子。你是知道的,爸爸从来都对这些习俗没有兴趣,甚至有些厌烦和抵制。可是,自从你去了美国,特别是你外婆去世之后,爸爸竟然改变了许多。记得那天送你去机场,看着你进了安检,头也不回,脖子僵硬着朝前走,就知道你跟爸爸一样也流泪了,儿子,咱们都是软弱的人。自你出生到2011年去美国留学,爸爸就从来没有对你说过类似“人要坚强地活着”这样的话,原因是不
期刊
尼克松曾说:“世界上最难的工作,是做卸任美国总统”而克林顿却把它做得有声有色。他以另一种方式重回了工作岗位,开启了“总统”的第三任期。  “如果给我第三次竞选总统的机会,我相信,我还会成功的。”在2011年11月8日参加的一个访谈节目中,无论何时都雄心勃勃的克林顿甚至提出,美国应允许总统有第三个任期。  在新书《重回工作岗位:我们为何需要聪明的政府来重振经济》中,克林顿除了高调指责“奥巴马及其同僚
期刊
“论坛社交”  可以想像一下一位明星级的中国企业家,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开启他一年的“公众生活”:1月底,他将冒着严寒,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迁徙——“春运”之际,去往瑞士小镇达沃斯,参加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在那里,他与大国领袖近距离接触,与国际资本大鳄、商界大腕亲密交谈:2月,位于中国北端的亚布力,将欢迎他来参加“中国企业家论坛”,在那里他可以一边滑雪,一边热议民营企业的生长路径和政策博弈,这个以民
期刊
每到年底就会掀起一阵结婚潮,大家都会念叨一句话:有钱没钱,讨个老婆好过年。自从21世纪初期,台湾婚纱摄影进入中国内地,卷起一阵流行风潮,中国式婚礼就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经过这十几年的经济改革开放,从各大媒体的报道与周围人们的行事作风,包括我们自己的内心,渐渐都变得浮夸、虚荣、爱攀比。例如现在有人要结婚,只要经济许可,肯定内心也想:怎么与众不同?而且越出位、越前卫,反而有商家赞助,因为大家都想趁机出
期刊
2011年,黄海波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十年了。这一年,他才喜获丰收。继《媳妇的美好时代》成为“国民老公”的余味后,他带领着《永不磨灭的番号》的兄弟们点燃了新一轮收视热潮。这还不算,他还在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里打了一回“国际酱油”,告诉大家保卫南京的铁血士兵是个什麼样儿。  我只能三十分地努力  黄海波是童星出身,十二三岁就开始演电影在张元导演的处女作电影《妈妈》中,他演了一个弱智的小男孩,倒不
期刊
说起香港贺岁片,黄百鸣的名字会自然而然浮现在众人脑海,那位总是在银幕上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有些书卷气又有点小狡猾的男人,首开了香港家庭喜剧贺岁的先河。在香港电影低靡的那段时间里,黄百鸣淡出影视圈转而推动公司上市,16年后他又带着《叶问》系列、《花田喜事》回归银幕,在2012年的贺岁档他又推出《开心魔法》、《八星抱喜》等作品。此刻,他不仅在向世人证明他是一位于娱乐圈来说的全能人士,更是一个精
期刊
到底有没有这么一个完美的科学狂人?他特立独行,又具有某种特殊的社交魅力;他理性冷静,又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抛出一个冷幽默;他甚至还能出得厅堂、入得厨房。没有?不要紧,我们来为你打造一个。    科学松鼠会的创始人姬十三曾经说过,因为自己和科学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少不了经常被人问及许多让自己非常头疼,且难以回答的问题—比如,“你觉得自己是个科学怪人吗”?在常人眼里,一个科学狂人是怎样的?顶着爱因斯坦式的
期刊
周围是车水马龙的名人,他坐着,我蹲着。跟他说话已经很费劲,他的听力远远不如他的脑力灵光。姚晨被人簇拥着走到他面前,弓腰,“袁老师,我是姚晨。”他缓慢地看着这位在另一个领域更为风云的女士,“姚晨是谁?你是干什么的?”  就为了这个一面之缘的老头,和朋友争了半天,说来真是有些操蛋。在我看来真理之所以是真理,似乎是因为它没有年龄和资历的限制,就如同人们质疑袁隆平一样,没什么不可以。但他却坚持认为,如果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