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服务性报道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媒体都引入了新闻热线,大量鲜活的新闻线索进入媒体的视线,为报纸增添了贴近性,由此也推出了一些优秀的栏目。南阳日报的“这事该谁管”栏目,就是伴随新闻热线而开办的。
“这事该谁管”栏目,作为南阳日报服务新闻版的重要栏目之一,自2004年开办以来,它满载着广大读者与群众的心声和呼声,凝聚着本报领导和采编人员的心血与热情,如今已成为南阳日报的名牌栏目之一,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一)
胸怀大局,吃透上情和下情,以小见大,把好选稿关是办好该栏目的前提。“这事该谁管”栏目的信息和稿件来源是本报面向社会专设的热线电话。几部热线电话实现了党报与读者、与群众的直接对话,与过去单纯地靠群众来访、来信获取版面信息的传统做法相比,显得更快捷、更方便。因此,这一栏目一经推出便得到社会各界群众的关注和响应。他们纷纷将发生在自己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不平事、烦心事、伤心事等,通过热线电话向热线员诉说。反映的内容大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方针政策方面的疑惑,小到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购物、出行以及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生活环境问题。
面对群众来电,报纸只能有选择地刊登。因为,群众反映的问题大都属于批评范畴,要批评就必须作出选择,要选择,就要求记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既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要考虑到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基于这种前提,“这事该谁管”栏目就遵循“以小见大”的批评原则,大多选择那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垃圾、噪声以及普遍存在的乱集资、乱摊派等问题,进行公开批评,让社会监督有关部门处理、改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
处理好监与督的关系,增强跟踪意识,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尽快得到解决或答复,是该栏目深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该栏目开办之初,由于我们只重视批评而忽视了反馈,致使一些接受批评态度好、处理问题及时的单位得不到正名,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呼声置若罔闻的部门也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对此,群众反应强烈。针对这种现象,为维护党报舆论监督的尊严,我们还设计了一份“批评报道处理公函”,发往有关单位,要求他们把处理的结果回复该栏目。
对各单位寄回的处理回复或情况说明,我们也在该栏目中及时刊发,这样对群众的反映就有了回音和交代。对那些接受批评态度好、处理到位的单位,我们不仅仅只是以“来函照登”的形式处理,而是让记者进行现场报道,公开表扬,既给这些单位挽回了面子,也提高了党报的威信。对那些应付的回复,我们也予以刊登,其目的在于让他们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对于那些明明有错,却态度蛮横,拒不接受批评的,我们坚决一管到底,予以跟踪报道,直到问题最终解决为止。
(三)
以群众来电为主线,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处理各类问题,既丰富了栏目,又办活了版面,这是我们“这事该谁管”栏目的又一特点。
在众多的来电反映中,往往隐含着许多重大的新闻线索,有的甚至可能成为题材重大的好作品。对于这样的线索,我们就以高度的新闻敏感和职业责任感予以认真对待,进行多方明察暗访。作品多以新闻调查、深度报道的形式出现,既提出了问题,又有原因分析和建设性的建议,极大地提高了舆论监督的力度。
对于那些在某一时段内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我们从把握批评报道总量的角度考虑,不作一一刊登,而是以短评或编后的形式处理,既丰富了“这事该谁管”栏目,也给有关部门以善意提醒。如农村办庙会不健康活动、公交车拒载老年人等问题。
对于群众反映的社会敏感问题和政府工作难点问题,我们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从不草率刊发,而是以“内参”的形式处理,如城市拆迁、环境污染等问题。
实践证明,灵活多样、多渠道地处理群众反映问题的做法,不仅提高了栏目和版面的知名度,而且也使采编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实践中得到了明显提高。本报群工版和社会新闻版编辑记者在全省、全国地市报群工好新闻评选中,每年都有骄人的成绩,令同级兄弟报社刮目相看。
(四)
强化协调意识,善于化解矛盾,以诚待人的办栏态度,也是该栏目能够走进群众心里的重要因素。
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办好栏目不仅需要记者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群众意识,还需要具有协调意识。具体讲,就是从“帮忙不添乱”的考虑出发,沟通协调,化解矛盾。有些问题即使不能见报,也要作解释,不能化解也要尽量沟通争取理解,平息事态。因为,不可否认,新闻媒体不是法律部门,不可能处理社会中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又不能对群众的反映一推了之,这就需要记者适当做一些耐心细致的化解工作。如有落选的村干部反映村委换届不按规矩办事,掺杂了许多个人恩怨等等。针对这样的来电,就需要记者冷静对待,多做解劝、说服工作,让他们消除怨气,从自己身上找不足,从而达到息事宁人的效果。真诚的沟通和化解工作,也让来电反映的群众感受到了党报的温暖。一位落选的男青年听了该栏记者的解劝后,表示不再上访,今后要多为村里百姓办实事,争取在下一次村委换届时能顺利当选。
对于该栏目选登的群众来电,在字词语句上,我们以不随意扩大事端和善意的批评为基调,尽量采用群众平时通俗的语言,从不使用激烈的和攻击性的词语。因为,该栏目所反映的问题都是“内部矛盾”,恶语伤人只能适得其反,既让被批评人反感,产生对抗情绪,更不利于问题解决。因此,该栏目多年来形成的平实委婉且带有呼吁性质的语言风格,也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和肯定。
(作者单位:南阳日报社)
编校:郑 艳
“这事该谁管”栏目,作为南阳日报服务新闻版的重要栏目之一,自2004年开办以来,它满载着广大读者与群众的心声和呼声,凝聚着本报领导和采编人员的心血与热情,如今已成为南阳日报的名牌栏目之一,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一)
胸怀大局,吃透上情和下情,以小见大,把好选稿关是办好该栏目的前提。“这事该谁管”栏目的信息和稿件来源是本报面向社会专设的热线电话。几部热线电话实现了党报与读者、与群众的直接对话,与过去单纯地靠群众来访、来信获取版面信息的传统做法相比,显得更快捷、更方便。因此,这一栏目一经推出便得到社会各界群众的关注和响应。他们纷纷将发生在自己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不平事、烦心事、伤心事等,通过热线电话向热线员诉说。反映的内容大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方针政策方面的疑惑,小到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购物、出行以及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生活环境问题。
面对群众来电,报纸只能有选择地刊登。因为,群众反映的问题大都属于批评范畴,要批评就必须作出选择,要选择,就要求记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既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要考虑到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基于这种前提,“这事该谁管”栏目就遵循“以小见大”的批评原则,大多选择那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垃圾、噪声以及普遍存在的乱集资、乱摊派等问题,进行公开批评,让社会监督有关部门处理、改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
处理好监与督的关系,增强跟踪意识,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尽快得到解决或答复,是该栏目深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该栏目开办之初,由于我们只重视批评而忽视了反馈,致使一些接受批评态度好、处理问题及时的单位得不到正名,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呼声置若罔闻的部门也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对此,群众反应强烈。针对这种现象,为维护党报舆论监督的尊严,我们还设计了一份“批评报道处理公函”,发往有关单位,要求他们把处理的结果回复该栏目。
对各单位寄回的处理回复或情况说明,我们也在该栏目中及时刊发,这样对群众的反映就有了回音和交代。对那些接受批评态度好、处理到位的单位,我们不仅仅只是以“来函照登”的形式处理,而是让记者进行现场报道,公开表扬,既给这些单位挽回了面子,也提高了党报的威信。对那些应付的回复,我们也予以刊登,其目的在于让他们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对于那些明明有错,却态度蛮横,拒不接受批评的,我们坚决一管到底,予以跟踪报道,直到问题最终解决为止。
(三)
以群众来电为主线,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处理各类问题,既丰富了栏目,又办活了版面,这是我们“这事该谁管”栏目的又一特点。
在众多的来电反映中,往往隐含着许多重大的新闻线索,有的甚至可能成为题材重大的好作品。对于这样的线索,我们就以高度的新闻敏感和职业责任感予以认真对待,进行多方明察暗访。作品多以新闻调查、深度报道的形式出现,既提出了问题,又有原因分析和建设性的建议,极大地提高了舆论监督的力度。
对于那些在某一时段内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我们从把握批评报道总量的角度考虑,不作一一刊登,而是以短评或编后的形式处理,既丰富了“这事该谁管”栏目,也给有关部门以善意提醒。如农村办庙会不健康活动、公交车拒载老年人等问题。
对于群众反映的社会敏感问题和政府工作难点问题,我们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从不草率刊发,而是以“内参”的形式处理,如城市拆迁、环境污染等问题。
实践证明,灵活多样、多渠道地处理群众反映问题的做法,不仅提高了栏目和版面的知名度,而且也使采编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实践中得到了明显提高。本报群工版和社会新闻版编辑记者在全省、全国地市报群工好新闻评选中,每年都有骄人的成绩,令同级兄弟报社刮目相看。
(四)
强化协调意识,善于化解矛盾,以诚待人的办栏态度,也是该栏目能够走进群众心里的重要因素。
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办好栏目不仅需要记者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群众意识,还需要具有协调意识。具体讲,就是从“帮忙不添乱”的考虑出发,沟通协调,化解矛盾。有些问题即使不能见报,也要作解释,不能化解也要尽量沟通争取理解,平息事态。因为,不可否认,新闻媒体不是法律部门,不可能处理社会中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又不能对群众的反映一推了之,这就需要记者适当做一些耐心细致的化解工作。如有落选的村干部反映村委换届不按规矩办事,掺杂了许多个人恩怨等等。针对这样的来电,就需要记者冷静对待,多做解劝、说服工作,让他们消除怨气,从自己身上找不足,从而达到息事宁人的效果。真诚的沟通和化解工作,也让来电反映的群众感受到了党报的温暖。一位落选的男青年听了该栏记者的解劝后,表示不再上访,今后要多为村里百姓办实事,争取在下一次村委换届时能顺利当选。
对于该栏目选登的群众来电,在字词语句上,我们以不随意扩大事端和善意的批评为基调,尽量采用群众平时通俗的语言,从不使用激烈的和攻击性的词语。因为,该栏目所反映的问题都是“内部矛盾”,恶语伤人只能适得其反,既让被批评人反感,产生对抗情绪,更不利于问题解决。因此,该栏目多年来形成的平实委婉且带有呼吁性质的语言风格,也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和肯定。
(作者单位:南阳日报社)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