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教学中运动动机的培养策略

来源 :当代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f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利用积极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动机。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养成热爱体育运动和终身体育的思想。首先重视和利用学生的运动需求,其次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再次开展适当的良性竞争,积极组织团结合作的学习环境,最后及时反馈,重视过程性评价和肯定评价和满足学生的运动愿望了解学生的运动动机。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1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越来越少,很多学生的兴趣在慢慢地转移,课余时间以及假期,很多青少年更多是选择待在家中,迷恋网络游戏、上网等。青少年体质呈现不断减弱的趋势。因此,研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青少年运动动机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体育教学中运动动机的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的运动动机,帮助学生从没有参加体育运动的动机到有一个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的动机。体育教师应该结合学校的场地器材、体育资源等外在因素和自己条件,从教学设计开始,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基本技能、体育基础知识等条件。对学生希望参加体育运动的愿望和需求,从实际出发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运动动机。
  2.1 重视和利用学生的需求
  掌握每一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天性、身体特征、基本运动技能等情况,了解学生的体育活动需要,将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获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喜欢体育运动,进一步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的目的。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体验体育活动带来的快乐,感受体育的魅力,喜欢体育,更愿意參加体育活动。
  2.2 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需求,多采用表扬和鼓励性语言,学生也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练习方式可以围绕提高学生的运动动机来进行制定。学生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得到加强提高。体育教学中通过组织游戏、竞赛活动、教学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认识到采用达到目标的行为策略来获得成功。获得成功地体验能够加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更高成功的向往和追求。
  2.3 开展适当的良性竞争,积极组织团结合作的学习环境
  体育教师提高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通过组织小组或者个人实力相当的对手之间开展竞争,既要求合作又要求相互竞争,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取得好成绩,学生学习和锻炼的效果会更好。对胜利的一方给予表扬和鼓励,对负方提出鼓励和适当的惩罚。能够加强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信任、相互提高培养了学生挑战自我、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2.4 及时反馈,重视过程性评价和肯定评价
  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了解自己的技术水平、运动能力的情况,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激发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动机。因为学生在得到老师的反馈和看到自己的进步会增加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热情。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及时反馈形式的学练情况,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想的语言,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能够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5 教学中教师积极主动去了解学生的运动动机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作为一个体育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运动动机、愿望,一个积极的运动动机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于体育教学方面的诸多研究,大部分都是教学方法和组织方式融入了诸多元素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后加以应用在课堂中。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感知觉和接受教师教学行为进而产生对体育学习的好感。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活动中担当重要的角色。
  2.6 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运动愿望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标愿望有提升自身身体素质、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加强人际交往、发泄不良情绪等。通常来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愿望是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体育竞技项目、各种精彩的体育赛事,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满足学生好玩、好奇心、争强好胜、渴望胜利的内在需要,同时也进一步加强来学生渴望参加体育运动的需求。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结合学校资源,主动开发体育资源,满足学生的体育愿望,并且加以辅助和指导去帮助学生实现运动愿望。
  3 总结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运动动机和运动需求,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来关心和学生,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运动项目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教师提供相对的指导和帮助。最后制定新颖的教学内容,练习方法和组织开展体育竞赛和安排游戏,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多运用鼓励和表扬性的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其他文献
在对中印边境冲突中戍边英雄事迹的相关报道中,我国党媒采用了情感传播策略,通过微观叙事和平民视角塑造情感共鸣,并置多元媒介形态强化情感冲击,输出大量情感话语激发情感认同,发挥用户参与力量增强情感体验。情感传播是传统党媒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在新闻生产和传播范式方面的创新与变革,有利于提高党媒的网络传播力和引导力,满足用户心理需求,重塑公众社会关系。
随着资本的集中和移动端的普及,以网络文学作品为中心的IP产业链纷纷兴起。文学、影视、游戏等产业逐渐走向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作者和平台之间就版权问题而生的矛盾也日渐尖锐,“五五断更节”事件将矛盾暴露在大众面前,引起公众的热切关注。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方法,深入了解在权衡不同阶层作者以及平台、用户三方之间利益时出现的矛盾,思考全版权运营模式应该如何创新。
当媒体核心内容匮乏,社会核心的热点信息同质化的背景下,各大媒体不知不觉中陷入“尬暖新闻”的报道漩涡中,在传播过程中极易形成“尬暖成寒”的现象。文章从“尬暖新闻”具体表现着手,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剖析,归纳“尬暖新闻”呈现的特征,并且通过媒体人、受众、媒介平台等多个方面,从传播学视角,剖析其在当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特别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期间泛滥的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出规避“尬暖新闻”的对策,以期对日后面对类似事件时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参考借鉴,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帮助。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我认为是见识和想象力。因为设计比实施更困难,信息化视野、理念和思维决定了信息化的未来。在“2020中国高校CIO论坛”上,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希勤作了题为《现代大学治理与高校信息化》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分享了对于大学现代性和现代大学信息化的思考,并对清华大学信息化的发展、规划进行了总结和介绍。
由企业主管、主办的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重要组成部分,但对我国企业办刊模式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文章梳理并分析国有企业自主办刊和企业间合作办刊两种模式下的典型案例,得出两种办刊模式的特点及对企业办刊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以期为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期刊提供借鉴。通过数据分析和走访调研的方式,对两种案例期刊的办刊背景、学术质量情况、经费来源、人员组成、经营情况等进行分析。分析发现,企业自主办刊主要依托行业特色、主办单位的科研背景并通过集群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等方式提升期刊的内容质量及影响力,而企业间合作
7月26日,主题为“智能时代智创未来”的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发展论坛在山东烟台举行。论坛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和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刘会强出席论坛并致辞,山东省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纪洪波,山东省科技馆馆长、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主任夏庆刚,山东省烟台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陈海涛出席论坛。近万名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收看。
在互联网用户内容消费进入常态化的时代,长视频平台用户对平台增值服务模式的合理设计、付费项目的提前告知、形式的多样化呈现以及剧作内容的质量勘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对几大长视频平台提供的“超前点播”增值付费模式在剧集分流、用户留存、版权保护中呈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得出,长视频平台在寻求平台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以优质内容来激发行业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以用户为本位,保证平台的独一性以谋求发展。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助推了短视频这一传播媒介获得了无数拥趸。基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短视频狂欢呈现出更加彻底的全民参与性、狂欢固定场所的象征性被消解以及符号式的情感释放等景象。但面对这一热潮,应当理性反思其存在的问题:受众审美能力下降,对于狂欢效果的盲目追求致使泛娱乐化现象抬头,过度宣泄导致社会负面影响。立足于上述问题,应当回归短视频的狂欢本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平台层面,要加强内部审核,做好引导工作;监管层面,要完善相应法律制度,扫除“灰色地带”;用户层面,要厘清现实与网络的差别,回归理性之思。
智能时代已经来临,电视公益广告应积极适应智能化浪潮,在策划选题上擅用智能技术,提高洞察受众能力;在创意制作上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人机协同创作;在广告投放上全面布局传播渠道,打造智能跨屏熔屏公益广告;效果监测上完善智能监测系统,形成良性传播闭环,从广告运作全流程上提高电视公益广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话语历史法涉及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对话语事件的历时变化进行追踪。本研究采用话语历史法中的指称策略、述谓策略、辩论策略和视角化策略,分析《人民日报》关于运用中医抗击新冠疫情的相关报道,探讨主流媒体对于中医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