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隆冬腊月,即便是年关,大街上也甚是冷清,一场大雪将地上最后的红鞭也遮得严严实实。记忆中十七岁的漫天大雪,没有童话里的诗意浪漫,更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片刻。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特殊之处,我想,那封没有回音的信件,大抵便是青春里唯一抹不去的遗憾。
1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犹记去年此时,飞雪漫漫,我从后车镜看着陈晔的身影,逐渐与雪花融为一体,直到再也辨认不清。彼时的校园,早已皑皑一片,雪花仍在烈风中盘旋,这场雪,下得出奇地大,一如心底那抹无法言喻的忧伤,不断放大。
月考结束那天,出奇地冷,我一边踢着马路牙子上的冰凌碴子,一边学着陈晔的样子,把书包一甩撂在肩上,大摇大摆地叼着冰激凌,顺便将手里的宣传页撕得粉碎,狠狠丢进垃圾桶里。碎片掉落的一角,隐隐约约拼凑出来几个赤红色的大字——“仅剩139天”。
转身的时候,视线里一辆熟悉的电动车飞快离去,倒像是仓皇而逃,不知为何,我心虚了——
这早已不是我第一次逃课,和往常一样,我溜进政教处,趁沈老头不在,将监控的总电源拔掉,发了个“OK”的消息。而那边陈晔早已将教学楼后面装修用的石头摆好了位置。将书包往外一丢,我俩熟练地一个冲刺,再墊一下石头翻了出去。
包子铺老板正忙着收摊,开始准备午饭。陈晔走得很快,他低着头把脸埋进衣领,把书包甩在肩上,我跟在他身后,盯着他,全然不知在这个上课的时间段,走在大街上的我俩有多扎眼。
我的高中坐落在城市的西边,周围多是公园和景点,远离城市的喧嚣。“本就是一所不入流的高中,即便再努力,每年上本科的也寥寥无几。”这些曾经在我耳边萦绕的话,如今竟从自己嘴里轻飘飘地吐了出来,显得那么不屑。
月考成绩贴出来后,各班门口围得水泄不通,我靠在墙角,像个出局的旁观者,随意地拨着头发。走廊早已空空如也,我一抬头,正对上沈老头复杂的双眼。
“难得你在学校,也不差这一节课,陪我转转吧。”不知为什么,早已撒谎成性的我只要一对上那双眼睛,便失了声。
学校很小,小到沈老头刚聊到我当初的理想,就走到了尽头。那个时候,我大概已经无可救药,他的话不仅没有激起我学习的欲望,反倒让我生出一丝厌恶。
当我不屑地向陈晔比画着沈老头的样子时,那样的语气,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竟然从一个不善言谈的乖乖女,变成了类似地痞的小太妹。
我蹲在操场边,看着陈晔被浅棕色的刘海遮住了一半的眼睛,突然慌了神。
“你不该是这样的。”
我愣了很久,再清楚不过他的意思。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为年少时懵懂的青涩,所付出的代价吧。那天之后,我没有再找过陈晔,而是把自己闷在三毛的书里,整整一个礼拜。
2
北方的秋天,寒风瑟瑟,细雨朦胧。学校后院杨树林的尽头,有一方小小的池塘,十分隐秘。放学后,我总喜欢站在池塘尽头,望着远处,斜阳青涩地染过天际,余晖洒在水面,像覆了一层淡金色的光。
那个时候,高三于我而言,就像嚼得没有味道的口香糖,想吐掉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而陈晔的出现,似乎为我这个另类的存在,找到了再合适不过的伙伴。
如果不是从天而降的书,砸得我两眼冒星,我大概永远也不会发现躲在树上睡着的陈晔。我眯着眼看向树上的陈晔,拾起地上摊开的那本书,这才发现是一本画册。我刚想合上,他就跳了下来,一把夺了过去,轻飘飘地丢下一句:“谢谢。”然后转身头也不回地大步离去。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陈晔,在诗意盎然的深秋,我心中的那根弦,悄悄地拨动了一下。
我开始比以往更期待放学的铃声,等到整个校园空无一人,再偷偷地到池塘边去,可惜一连几天,我也没有见到陈晔。
正当我大失所望地转身,发现后院的矮墙上坐着个人。我几乎是连蹦带跳地跑到了他的身后,一口气问了好几个问题。连我自己也惊讶,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大胆。
陈晔,美术生。这便也解释得通,为什么在所有人都忙碌地备考时,他却优哉游哉地在树上睡觉。那天,我盯着他手中的铅笔,在矮墙上坐了一下午。我翻开他的画册,才发现,夕阳洒向江面的美景,街头渺小的修鞋匠,橱窗里精美的礼品,抑或是人群中回眸一笑的身影,都在他笔下一一呈现。
沙沙的画笔声,成了寂静中唯一的狂欢。
我从来没有和陈晔提起过自己的成绩,但我想,其实他也猜到了大概。一个好学生,又怎么会舍得浪费大把的时间看他画画呢?
我越渴望外面,便越觉得教室像一个囚笼,把我死死地锁在里面。数学老师明知我不会,却还是每次必念我的名字。在无数次紧紧地攥着粉笔,写出一个“解”字便没有下文后,我终于受不了那些赤裸裸的轻蔑目光和嘲笑声,夺门而出。
3
微风依旧。
还没走到池塘,我便能看见一抹单薄的身影。陈晔站着,我便远远地看,将他的影子,一点一点地勾勒下来印在心里。他支着画板,笔刷在空中勾勒,嘴角弯出一个好看的弧度。
那是我第一次,主动和陈晔谈起自己。我盘腿坐在地上,抱着书包,像一个从未见过世面的小丑,轻轻地摘下了面具——
以我的水平,上个大专已实属不错,我甚至连本科都没有妄想过。可我的母亲,在别人问起时,却总是满面笑容地夸赞我,开始我会反驳,后来就默不作声了,我以为这样,就是真的做到了满不在乎。直到看到那些伤人的话语像针尖一样刺在母亲的身上,我像一头暴怒的狮子,拼了命地想冲过去,却发现脖子被铁链死死地拴住,动弹不得。
“你家孩子,天天逃课,你还供她干吗?”“现在生意那么难做,你还给她那么多钱,我儿子就没说要买资料……”我拼命地盯着那一张张刻薄的嘴脸,捏着手里的两百块钱,躲在母亲小摊的街角后,狠狠地掐大腿。而我的母亲努力地把身子缩成一团,靠在三轮车旁,堆起满脸笑容。原来,那辆熟悉的电动车,竟真是母亲,她从不怀疑我,甚至,从未问过我…… 那天,我蹲在大街上,吹了整整一下午的风。母亲就坐在马扎上,不停地搓着冻得通红的双手,来回吆喝着。直到华灯初上,又逐一黯淡。她拉开早已掉了大半漆的包,摸了半天,掏出几个硬币,换来两个烧饼,大口啃了起来。北风将她电动车前的灯光吹得忽明忽暗,她拿起早上灌的一大瓶白开水,咕咚咕咚地喝着。
那一瞬,我想过无数个场景,去带她吃好的,劝她别那么节俭,又或是为她送一碗热气腾腾的饭。可最终,现实像冠军打来的球,你不仅接不到,还要狠狠地挨上一记。我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
我是个不善言谈的人,从来不懂得怎样掩饰自己的情绪,每当痛苦席卷而来的时候,我就懦弱地把它们通通埋在发间。等到再也承受不住的时候,便一把剪去所有的痛苦,好像这样,便能浴火重生。那天,我努力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问陈晔:“像我这样的人,还有救吗?”
陈晔很久都没有动笔,出奇地安静,他不发一言地听我讲完,然后把我带到了理发店。在我回过神时,他已经在打理我的新发型,路灯照在他柔软的发丝上,睫毛刚巧遮住了眼底的情绪,我听见他轻轻地说:“现在,你可以重新开始了。为你自己而活,好好努力。”
我踩着路灯细碎的光,一步一步地往家里走去,风依旧刺骨,我却觉得心里十分温暖。
4
那年的冬天,雪一连下了几天,似乎铁了心要将过去的一切掩埋。
第二天,在同学诧异的目光下,我搬着自己的桌子放到了讲台旁,从书包里倒出一摞崭新的必刷题,在桌子的右上角,贴上了倒计时的标签——105天。
我下定决心全力以赴,不论成败。
那段日子,可以说是我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万事开头难,起初那几天,我无法适应气氛严肃的晚自习,总以家里有事为由一放学就溜回家。尽管沈老头很不赞成我的做法,但他看我的眼神,却有了一丝希望。
身为一个学困生,强烈的自尊让我连努力也不敢让人发现,却又妄想自己能成为一匹“黑马”。于是,在无数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我开始拼命拾起过去遗漏的知识。而陈晔也不知何时,逐渐消失在我的生活中。直到一天傍晚,我捧着单词本死记硬背,不知不觉竟又走到了池塘,抬眼正对上他的眼神。
我靠在树上,看着自己的脚尖,跟他说这段时间我有多么地努力,就连沈老头也对我刮目相看。他静静地听着。直到夜色渐深,他终于开了口:“其实我一直在这里等你,向你告别。我要走了,美院单招考试,提前去那边集训,做最后的冲刺……”我张了张嘴,攥紧拳头,却没有说话。
在他离开之前,我和陈晔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池塘旁边石头下的信件。一封封信,我都小心地夹在课本里,每当学习坚持不下去時,便翻出来,一遍又一遍地看。他的字十分清秀,每一封都夹着一张画,有时是路边的野花,有时是一处风景……文字内容无非就是“不要有压力”“调节心情”之类,这些信件成了我那段煎熬的日子里,唯一的心灵慰藉。
5
陈晔走的那天,我起了个大早,第一次拿着沈老头批的假条,从正门走了出去。飞雪漫漫,落满了他的发丝,我笑着冲他打趣:“霜雪落满头,也算共白首。”
陈晔提了提他的画板,把围巾取下来裹在我的脸上。我目送他下车进了火车站,从后视镜中看着陈晔的身影逐渐与雪花融为一体,再也辨认不清。
高考前,我给陈晔写了一封很长的信。我不知道他分到了哪个考场,也不清楚他的美院单招是否顺利,甚至不知道这么久不联系,他是否还记得我的存在。
高考成绩出来的那天,我疯了一样横冲直撞地跑到学校,不顾保安的阻拦,直奔后院。池塘已经多日无人打扫,静谧如初,我气喘吁吁地扶着膝盖,贪婪地看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回想所发生的一切,陈晔与那些独自奋斗的夜晚,不知不觉,都成了我青春里最珍贵的回忆。我最终是上了一个普通的“二本”,却已经拼了最大的力气,从200多分到近500分,短短三个月,翻天覆地的变化,足以改变我一生。
一切,再次从零开始。曾经的一切都被谱成记忆里的老歌,一遍一遍在脑海里回放。
朱德庸先生曾说过,人生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符合众人期望的,一条是顺应自己内心的,前者或许能获得许多的掌声但却没有自己的掌声,后者或许无人为你喝彩,但你自己会为你自己喝彩。
别过夕阳的余晖,我对着后院深深地鞠了一躬。
青春里那段懵懂的感情,终是没有开始,便悄然画上了句号。高考前写给陈晔的那封没有回音的信件,多少成了遗憾,但我还是发自内心地感谢,那个温暖细腻的男孩,在我漫天雪花的世界里,添了绚烂的一笔。
我想,他也一定在某个不知名的池塘边,读着我寄去的信,莞尔一笑。一切,都是最好的样子。
1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犹记去年此时,飞雪漫漫,我从后车镜看着陈晔的身影,逐渐与雪花融为一体,直到再也辨认不清。彼时的校园,早已皑皑一片,雪花仍在烈风中盘旋,这场雪,下得出奇地大,一如心底那抹无法言喻的忧伤,不断放大。
月考结束那天,出奇地冷,我一边踢着马路牙子上的冰凌碴子,一边学着陈晔的样子,把书包一甩撂在肩上,大摇大摆地叼着冰激凌,顺便将手里的宣传页撕得粉碎,狠狠丢进垃圾桶里。碎片掉落的一角,隐隐约约拼凑出来几个赤红色的大字——“仅剩139天”。
转身的时候,视线里一辆熟悉的电动车飞快离去,倒像是仓皇而逃,不知为何,我心虚了——
这早已不是我第一次逃课,和往常一样,我溜进政教处,趁沈老头不在,将监控的总电源拔掉,发了个“OK”的消息。而那边陈晔早已将教学楼后面装修用的石头摆好了位置。将书包往外一丢,我俩熟练地一个冲刺,再墊一下石头翻了出去。
包子铺老板正忙着收摊,开始准备午饭。陈晔走得很快,他低着头把脸埋进衣领,把书包甩在肩上,我跟在他身后,盯着他,全然不知在这个上课的时间段,走在大街上的我俩有多扎眼。
我的高中坐落在城市的西边,周围多是公园和景点,远离城市的喧嚣。“本就是一所不入流的高中,即便再努力,每年上本科的也寥寥无几。”这些曾经在我耳边萦绕的话,如今竟从自己嘴里轻飘飘地吐了出来,显得那么不屑。
月考成绩贴出来后,各班门口围得水泄不通,我靠在墙角,像个出局的旁观者,随意地拨着头发。走廊早已空空如也,我一抬头,正对上沈老头复杂的双眼。
“难得你在学校,也不差这一节课,陪我转转吧。”不知为什么,早已撒谎成性的我只要一对上那双眼睛,便失了声。
学校很小,小到沈老头刚聊到我当初的理想,就走到了尽头。那个时候,我大概已经无可救药,他的话不仅没有激起我学习的欲望,反倒让我生出一丝厌恶。
当我不屑地向陈晔比画着沈老头的样子时,那样的语气,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竟然从一个不善言谈的乖乖女,变成了类似地痞的小太妹。
我蹲在操场边,看着陈晔被浅棕色的刘海遮住了一半的眼睛,突然慌了神。
“你不该是这样的。”
我愣了很久,再清楚不过他的意思。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为年少时懵懂的青涩,所付出的代价吧。那天之后,我没有再找过陈晔,而是把自己闷在三毛的书里,整整一个礼拜。
2
北方的秋天,寒风瑟瑟,细雨朦胧。学校后院杨树林的尽头,有一方小小的池塘,十分隐秘。放学后,我总喜欢站在池塘尽头,望着远处,斜阳青涩地染过天际,余晖洒在水面,像覆了一层淡金色的光。
那个时候,高三于我而言,就像嚼得没有味道的口香糖,想吐掉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而陈晔的出现,似乎为我这个另类的存在,找到了再合适不过的伙伴。
如果不是从天而降的书,砸得我两眼冒星,我大概永远也不会发现躲在树上睡着的陈晔。我眯着眼看向树上的陈晔,拾起地上摊开的那本书,这才发现是一本画册。我刚想合上,他就跳了下来,一把夺了过去,轻飘飘地丢下一句:“谢谢。”然后转身头也不回地大步离去。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陈晔,在诗意盎然的深秋,我心中的那根弦,悄悄地拨动了一下。
我开始比以往更期待放学的铃声,等到整个校园空无一人,再偷偷地到池塘边去,可惜一连几天,我也没有见到陈晔。
正当我大失所望地转身,发现后院的矮墙上坐着个人。我几乎是连蹦带跳地跑到了他的身后,一口气问了好几个问题。连我自己也惊讶,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大胆。
陈晔,美术生。这便也解释得通,为什么在所有人都忙碌地备考时,他却优哉游哉地在树上睡觉。那天,我盯着他手中的铅笔,在矮墙上坐了一下午。我翻开他的画册,才发现,夕阳洒向江面的美景,街头渺小的修鞋匠,橱窗里精美的礼品,抑或是人群中回眸一笑的身影,都在他笔下一一呈现。
沙沙的画笔声,成了寂静中唯一的狂欢。
我从来没有和陈晔提起过自己的成绩,但我想,其实他也猜到了大概。一个好学生,又怎么会舍得浪费大把的时间看他画画呢?
我越渴望外面,便越觉得教室像一个囚笼,把我死死地锁在里面。数学老师明知我不会,却还是每次必念我的名字。在无数次紧紧地攥着粉笔,写出一个“解”字便没有下文后,我终于受不了那些赤裸裸的轻蔑目光和嘲笑声,夺门而出。
3
微风依旧。
还没走到池塘,我便能看见一抹单薄的身影。陈晔站着,我便远远地看,将他的影子,一点一点地勾勒下来印在心里。他支着画板,笔刷在空中勾勒,嘴角弯出一个好看的弧度。
那是我第一次,主动和陈晔谈起自己。我盘腿坐在地上,抱着书包,像一个从未见过世面的小丑,轻轻地摘下了面具——
以我的水平,上个大专已实属不错,我甚至连本科都没有妄想过。可我的母亲,在别人问起时,却总是满面笑容地夸赞我,开始我会反驳,后来就默不作声了,我以为这样,就是真的做到了满不在乎。直到看到那些伤人的话语像针尖一样刺在母亲的身上,我像一头暴怒的狮子,拼了命地想冲过去,却发现脖子被铁链死死地拴住,动弹不得。
“你家孩子,天天逃课,你还供她干吗?”“现在生意那么难做,你还给她那么多钱,我儿子就没说要买资料……”我拼命地盯着那一张张刻薄的嘴脸,捏着手里的两百块钱,躲在母亲小摊的街角后,狠狠地掐大腿。而我的母亲努力地把身子缩成一团,靠在三轮车旁,堆起满脸笑容。原来,那辆熟悉的电动车,竟真是母亲,她从不怀疑我,甚至,从未问过我…… 那天,我蹲在大街上,吹了整整一下午的风。母亲就坐在马扎上,不停地搓着冻得通红的双手,来回吆喝着。直到华灯初上,又逐一黯淡。她拉开早已掉了大半漆的包,摸了半天,掏出几个硬币,换来两个烧饼,大口啃了起来。北风将她电动车前的灯光吹得忽明忽暗,她拿起早上灌的一大瓶白开水,咕咚咕咚地喝着。
那一瞬,我想过无数个场景,去带她吃好的,劝她别那么节俭,又或是为她送一碗热气腾腾的饭。可最终,现实像冠军打来的球,你不仅接不到,还要狠狠地挨上一记。我发现,自己什么也不会。
我是个不善言谈的人,从来不懂得怎样掩饰自己的情绪,每当痛苦席卷而来的时候,我就懦弱地把它们通通埋在发间。等到再也承受不住的时候,便一把剪去所有的痛苦,好像这样,便能浴火重生。那天,我努力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问陈晔:“像我这样的人,还有救吗?”
陈晔很久都没有动笔,出奇地安静,他不发一言地听我讲完,然后把我带到了理发店。在我回过神时,他已经在打理我的新发型,路灯照在他柔软的发丝上,睫毛刚巧遮住了眼底的情绪,我听见他轻轻地说:“现在,你可以重新开始了。为你自己而活,好好努力。”
我踩着路灯细碎的光,一步一步地往家里走去,风依旧刺骨,我却觉得心里十分温暖。
4
那年的冬天,雪一连下了几天,似乎铁了心要将过去的一切掩埋。
第二天,在同学诧异的目光下,我搬着自己的桌子放到了讲台旁,从书包里倒出一摞崭新的必刷题,在桌子的右上角,贴上了倒计时的标签——105天。
我下定决心全力以赴,不论成败。
那段日子,可以说是我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万事开头难,起初那几天,我无法适应气氛严肃的晚自习,总以家里有事为由一放学就溜回家。尽管沈老头很不赞成我的做法,但他看我的眼神,却有了一丝希望。
身为一个学困生,强烈的自尊让我连努力也不敢让人发现,却又妄想自己能成为一匹“黑马”。于是,在无数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我开始拼命拾起过去遗漏的知识。而陈晔也不知何时,逐渐消失在我的生活中。直到一天傍晚,我捧着单词本死记硬背,不知不觉竟又走到了池塘,抬眼正对上他的眼神。
我靠在树上,看着自己的脚尖,跟他说这段时间我有多么地努力,就连沈老头也对我刮目相看。他静静地听着。直到夜色渐深,他终于开了口:“其实我一直在这里等你,向你告别。我要走了,美院单招考试,提前去那边集训,做最后的冲刺……”我张了张嘴,攥紧拳头,却没有说话。
在他离开之前,我和陈晔唯一的联系方式就是池塘旁边石头下的信件。一封封信,我都小心地夹在课本里,每当学习坚持不下去時,便翻出来,一遍又一遍地看。他的字十分清秀,每一封都夹着一张画,有时是路边的野花,有时是一处风景……文字内容无非就是“不要有压力”“调节心情”之类,这些信件成了我那段煎熬的日子里,唯一的心灵慰藉。
5
陈晔走的那天,我起了个大早,第一次拿着沈老头批的假条,从正门走了出去。飞雪漫漫,落满了他的发丝,我笑着冲他打趣:“霜雪落满头,也算共白首。”
陈晔提了提他的画板,把围巾取下来裹在我的脸上。我目送他下车进了火车站,从后视镜中看着陈晔的身影逐渐与雪花融为一体,再也辨认不清。
高考前,我给陈晔写了一封很长的信。我不知道他分到了哪个考场,也不清楚他的美院单招是否顺利,甚至不知道这么久不联系,他是否还记得我的存在。
高考成绩出来的那天,我疯了一样横冲直撞地跑到学校,不顾保安的阻拦,直奔后院。池塘已经多日无人打扫,静谧如初,我气喘吁吁地扶着膝盖,贪婪地看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回想所发生的一切,陈晔与那些独自奋斗的夜晚,不知不觉,都成了我青春里最珍贵的回忆。我最终是上了一个普通的“二本”,却已经拼了最大的力气,从200多分到近500分,短短三个月,翻天覆地的变化,足以改变我一生。
一切,再次从零开始。曾经的一切都被谱成记忆里的老歌,一遍一遍在脑海里回放。
朱德庸先生曾说过,人生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符合众人期望的,一条是顺应自己内心的,前者或许能获得许多的掌声但却没有自己的掌声,后者或许无人为你喝彩,但你自己会为你自己喝彩。
别过夕阳的余晖,我对着后院深深地鞠了一躬。
青春里那段懵懂的感情,终是没有开始,便悄然画上了句号。高考前写给陈晔的那封没有回音的信件,多少成了遗憾,但我还是发自内心地感谢,那个温暖细腻的男孩,在我漫天雪花的世界里,添了绚烂的一笔。
我想,他也一定在某个不知名的池塘边,读着我寄去的信,莞尔一笑。一切,都是最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