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以新课标为基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参与和交流中体验数学思想,培养用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 小组合作;数学教学;精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8-0076-01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已经广泛运用,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课堂实效,笔者就小组合作学习做了一些探索,现就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要精心布局,多用现实中实例或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要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紧紧围绕生活实际,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例如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测量河流的宽度或者山峰的高度,或者校园教学楼的高度等等,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合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运用数学的良好习惯。由于这些学习活动要求学生之间密切配合,参与度较高,可操作性强,极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和参与交流动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益。问题情景的优化创设,可以充分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核心所在。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是取得课堂实效的关键
在传统的教学中,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学生处于被支配的从属地位,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全面发挥。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的,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两级分化严重,严重挫伤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应首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特长,先把他们按成绩分为A到F组,每组的学习成绩均衡。然后从每组抽一名学生,做成每小组6人的合作小组。在构成6人小组的时候,就要显示教师的谋划能力了,既要让每个小组学习成绩搭配均衡,还要精心考虑他们性别搭配、特长搭配、性格搭配。在完成小组分配后,教师和学生要共同确定小组长、重点发言人、第二发言人、学习督促人等等,其目的主要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要有事做,人人都要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要确保及时发现小组合作中存在问题,适当调整组员,使其合作更加默契,更加合理高效,让每一个小组都能高效运转,真正实现小组合作的实施目的。
三、合理、科学、有效设计合作内容和方法,是实施小组合作的目的所在
在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时,教师要把握方向和原则,没有讨论价值或合作必要的問题,坚决不让学生做无用功,浪费学习资源,不能体现合作和交流的目的和意义。所以教师要精心研磨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掌握知识结构和新旧知识的转化过程,在新旧知识转化点、类比问题归纳上、发散思维中设计讨论合作环节。使学生合作交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实现高效。相对来说,呈现合作交流的方式不同,效果肯定不一样,教师要联系生活中实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广度。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来探讨,通过动手剪取不同的三角形进行比对,发现三角形全等可能存在的几种情况,再进行归纳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效地开展了知识的转化和生成,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精神得到体现,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方法和习惯。
四、充分利用评价手段,能够有效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没有评价,就没有进步和动力。教师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适时地对学生的亮点和想法,做出积极肯定的评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和小组的学习兴趣,各个小组才能出现你追我赶、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良性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荣誉意识,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合作交流的价值。教师在学生合作中的评价,方法和形式应采取多种手段,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一句“你真不错”,都会让学生充满暖暖的善意,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从而达到小组合作的目的。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展开自评和互评,例如,可以让小组长评价自己小组成员的表现,对学困生的些许进步和努力都给予积极赞许的肯定;也可以在各小组间进行评价,发现别的小组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给些恰当的建议。这样既可以增进学生间的友谊,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也可以有效监督个别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流于形式,应付差事。
教学无定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扎实钻研教材教法,勤于学习最新的教学实践模式,大胆尝试,不断修正在教学中缺失和不足,善于总结,相信在教学中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伟刚,孙文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5(2):43.
[2]王华洋.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2015,22(6):38.
[3]黄志梅.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与实践[C].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6.
关键词 小组合作;数学教学;精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8-0076-01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已经广泛运用,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课堂实效,笔者就小组合作学习做了一些探索,现就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要精心布局,多用现实中实例或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要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紧紧围绕生活实际,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例如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测量河流的宽度或者山峰的高度,或者校园教学楼的高度等等,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合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运用数学的良好习惯。由于这些学习活动要求学生之间密切配合,参与度较高,可操作性强,极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和参与交流动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益。问题情景的优化创设,可以充分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核心所在。
二、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是取得课堂实效的关键
在传统的教学中,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学生处于被支配的从属地位,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全面发挥。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的,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两级分化严重,严重挫伤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教师应首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特长,先把他们按成绩分为A到F组,每组的学习成绩均衡。然后从每组抽一名学生,做成每小组6人的合作小组。在构成6人小组的时候,就要显示教师的谋划能力了,既要让每个小组学习成绩搭配均衡,还要精心考虑他们性别搭配、特长搭配、性格搭配。在完成小组分配后,教师和学生要共同确定小组长、重点发言人、第二发言人、学习督促人等等,其目的主要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要有事做,人人都要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要确保及时发现小组合作中存在问题,适当调整组员,使其合作更加默契,更加合理高效,让每一个小组都能高效运转,真正实现小组合作的实施目的。
三、合理、科学、有效设计合作内容和方法,是实施小组合作的目的所在
在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时,教师要把握方向和原则,没有讨论价值或合作必要的問题,坚决不让学生做无用功,浪费学习资源,不能体现合作和交流的目的和意义。所以教师要精心研磨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掌握知识结构和新旧知识的转化过程,在新旧知识转化点、类比问题归纳上、发散思维中设计讨论合作环节。使学生合作交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实现高效。相对来说,呈现合作交流的方式不同,效果肯定不一样,教师要联系生活中实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广度。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来探讨,通过动手剪取不同的三角形进行比对,发现三角形全等可能存在的几种情况,再进行归纳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效地开展了知识的转化和生成,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精神得到体现,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方法和习惯。
四、充分利用评价手段,能够有效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没有评价,就没有进步和动力。教师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适时地对学生的亮点和想法,做出积极肯定的评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和小组的学习兴趣,各个小组才能出现你追我赶、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良性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荣誉意识,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合作交流的价值。教师在学生合作中的评价,方法和形式应采取多种手段,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一句“你真不错”,都会让学生充满暖暖的善意,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从而达到小组合作的目的。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展开自评和互评,例如,可以让小组长评价自己小组成员的表现,对学困生的些许进步和努力都给予积极赞许的肯定;也可以在各小组间进行评价,发现别的小组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给些恰当的建议。这样既可以增进学生间的友谊,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也可以有效监督个别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流于形式,应付差事。
教学无定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扎实钻研教材教法,勤于学习最新的教学实践模式,大胆尝试,不断修正在教学中缺失和不足,善于总结,相信在教学中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伟刚,孙文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5(2):43.
[2]王华洋.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2015,22(6):38.
[3]黄志梅.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与实践[C].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