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吟诵是中国诗词的传统,而吟唱实际上是吟诵的一种衍展。面对当下广阔的背景,诗歌教学不妨从朗诵和歌唱这些现代声音艺术中吸取营养,对诗歌进行吟唱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体验诗歌声情美,在吟唱中得到感情的潜移默化,审美的体验,提高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诗歌;吟唱语文兴趣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歌词创作中展现了非凡的诗性力量。其实,诗歌对于我们民族的渗透要远比西方深广得多,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诗歌的吟诵声中耳濡目染的成长。
但是,与我们古诗词的璀璨文明不相称的是当前中学诗词教学现状。诗歌教学趋向功利化,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基本上还是遵照“读—讲—背”的传统模式进行,将诗歌鉴赏简化为应试技巧的指导,课堂缺乏活力,学生机械背记,没有阅读兴趣。轻视诵读以及在反复的吟咏之中去体会诗歌情感的作用,学生在诗歌教学中缺失了审美的体验,情操的陶冶。
那么如何更好的展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关注诗歌的吟诵意义呢?面对当下广阔的背景,我从朗诵和歌唱这些现代声音艺术中吸取营养,对诗歌进行吟唱教学。让诗歌鉴赏植根于现代音乐艺术中,成为有现代生命力的诗歌课堂,对诗歌吟唱教学进行以下探索。
1培养诗歌鉴赏能力,由易到难、拾级而上
在课堂教学中,诗歌鉴赏是提高和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结合诗歌鉴赏理论,从初中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有选择地进行诗歌鉴赏知识的讲授。阶梯式展现教学难点,先易后难,拾级而上。采取不同难度内容有序讲授了有关作品背景了解、作者个性风格的了解、意象意境的把握、作品主要思想的理解等方面的鉴赏技巧,使学生逐步学会品读诗歌,窥探诗歌鉴赏的门径。在读有所感、悟有所会中品尝到诗歌的情韵旨趣。因初中语文教材与中考要求掌握的诗歌量比较大,因此有针对性的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篇目进行辅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逐步提高同类诗词的鉴赏能力。
2以吟诵为载体,品味、欣赏诗歌作品
吟诵是中国诗词的传统,吟诵是品味、欣赏诗歌的载体。在教学中,让学生纵情诵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
在初步掌握鉴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吟诵方法的基本指导。吟诵最基本原则是要做到曲调合乎美的自然规律,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其次注意掌握感情基调,把握是昂扬激越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等。另外也可以进行吟诵方法的归类指导。在诗的吟诵时,注意平仄,平声字则声音拉长,展现悠扬之音律美。仄声发音就相对较短,展示顿挫之音律美,各个节奏点上的字音通常需要做停顿。当然诗歌的吟诵是与吟诵者的主观感情融合,因此在理解基础上的创新性的吟诵也应该得到鼓励。
3古诗新唱,激趣吟唱感受诗情
“唱”,现代汉语释义:“依照乐律发出的声音”。由此可见,诗词的吟唱,实际上也是诗词吟诵的延伸,是诗词音乐性的进一步延展。在诗歌鉴赏和吟诵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现有的优秀的音乐资源,通过诗歌与音乐融合起来,增加音乐形象,透过音乐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如李煜的《相见欢》,苏轼的《水调歌头》等,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些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不妨大胆借鉴运用在古诗词吟唱教学中。
例如,本学期开学第一课恰好是元宵节,在课堂上出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在学生自由吟诵后,进行欣赏与吟唱。因曲调简单,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动态、积极主动的参与之中。并且在吟唱中,因学生对诗词的声情美是主动积极的体验式的,诗中形象、意境、旨趣的感受力也似乎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课后的感想中,多数同学都提到,在唱诗中不禁意的走进了诗词本身,感受到了元宵节烟火绚烂、歌舞升平、鱼龙花灯飞舞的传统习俗。这样的课堂,不仅仅只是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会孩子们感受音乐和诗词的韵律之美,更是将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在语音与韵味的变化中,感受诗情,更深入的体会到了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之美。
4新诗古唱,在歌词中追寻古典诗词的魅力
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有着密切关系,古典诗词构成了现代音乐与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过演绎,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在教学中可以选择适合中学生、受中学生欢迎的歌词,从字里行间追本溯源,感受现代歌词在古典诗词上汲取的古典情怀、美好诗意,借助当代的流行音乐来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例如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结尾曲《凉凉》,歌词中不乏古典诗词的化用:“耗尽所有暮光,不思量自难相忘”,“凉凉夜色为你思念成河,化作春泥呵护着我”。这两句分别化用了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以及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当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教学中以《凉凉》歌词作为切入点,带动两首诗词的鉴赏,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培植了人文精神。再如周杰伦《东风破》《菊花残》等,这些歌词的古韵,曲风的复古,是对古典诗词意象的一种现代诠释,我们也大可以借助这些当代的流行音乐来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开发诗歌吟唱教学,让诗歌鉴赏借助现代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吟唱中理解诗歌的精华,品味诗歌的丰富内蕴,得到感情、心灵上的潜移默化,并从诗歌得到感悟、启发,述诸笔端,成为自然流露的文字表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论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2]傅雪漪.中國古典诗词的吟与唱[J].音乐研究,1994,3.
[3]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蒋勋.蒋勋说唐诗[M].中信出版社,2012.
[5]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关键词:诗歌;吟唱语文兴趣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歌词创作中展现了非凡的诗性力量。其实,诗歌对于我们民族的渗透要远比西方深广得多,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诗歌的吟诵声中耳濡目染的成长。
但是,与我们古诗词的璀璨文明不相称的是当前中学诗词教学现状。诗歌教学趋向功利化,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基本上还是遵照“读—讲—背”的传统模式进行,将诗歌鉴赏简化为应试技巧的指导,课堂缺乏活力,学生机械背记,没有阅读兴趣。轻视诵读以及在反复的吟咏之中去体会诗歌情感的作用,学生在诗歌教学中缺失了审美的体验,情操的陶冶。
那么如何更好的展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关注诗歌的吟诵意义呢?面对当下广阔的背景,我从朗诵和歌唱这些现代声音艺术中吸取营养,对诗歌进行吟唱教学。让诗歌鉴赏植根于现代音乐艺术中,成为有现代生命力的诗歌课堂,对诗歌吟唱教学进行以下探索。
1培养诗歌鉴赏能力,由易到难、拾级而上
在课堂教学中,诗歌鉴赏是提高和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结合诗歌鉴赏理论,从初中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有选择地进行诗歌鉴赏知识的讲授。阶梯式展现教学难点,先易后难,拾级而上。采取不同难度内容有序讲授了有关作品背景了解、作者个性风格的了解、意象意境的把握、作品主要思想的理解等方面的鉴赏技巧,使学生逐步学会品读诗歌,窥探诗歌鉴赏的门径。在读有所感、悟有所会中品尝到诗歌的情韵旨趣。因初中语文教材与中考要求掌握的诗歌量比较大,因此有针对性的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篇目进行辅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逐步提高同类诗词的鉴赏能力。
2以吟诵为载体,品味、欣赏诗歌作品
吟诵是中国诗词的传统,吟诵是品味、欣赏诗歌的载体。在教学中,让学生纵情诵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
在初步掌握鉴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吟诵方法的基本指导。吟诵最基本原则是要做到曲调合乎美的自然规律,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其次注意掌握感情基调,把握是昂扬激越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等。另外也可以进行吟诵方法的归类指导。在诗的吟诵时,注意平仄,平声字则声音拉长,展现悠扬之音律美。仄声发音就相对较短,展示顿挫之音律美,各个节奏点上的字音通常需要做停顿。当然诗歌的吟诵是与吟诵者的主观感情融合,因此在理解基础上的创新性的吟诵也应该得到鼓励。
3古诗新唱,激趣吟唱感受诗情
“唱”,现代汉语释义:“依照乐律发出的声音”。由此可见,诗词的吟唱,实际上也是诗词吟诵的延伸,是诗词音乐性的进一步延展。在诗歌鉴赏和吟诵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现有的优秀的音乐资源,通过诗歌与音乐融合起来,增加音乐形象,透过音乐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如李煜的《相见欢》,苏轼的《水调歌头》等,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些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不妨大胆借鉴运用在古诗词吟唱教学中。
例如,本学期开学第一课恰好是元宵节,在课堂上出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在学生自由吟诵后,进行欣赏与吟唱。因曲调简单,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动态、积极主动的参与之中。并且在吟唱中,因学生对诗词的声情美是主动积极的体验式的,诗中形象、意境、旨趣的感受力也似乎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课后的感想中,多数同学都提到,在唱诗中不禁意的走进了诗词本身,感受到了元宵节烟火绚烂、歌舞升平、鱼龙花灯飞舞的传统习俗。这样的课堂,不仅仅只是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会孩子们感受音乐和诗词的韵律之美,更是将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在语音与韵味的变化中,感受诗情,更深入的体会到了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之美。
4新诗古唱,在歌词中追寻古典诗词的魅力
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有着密切关系,古典诗词构成了现代音乐与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过演绎,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在教学中可以选择适合中学生、受中学生欢迎的歌词,从字里行间追本溯源,感受现代歌词在古典诗词上汲取的古典情怀、美好诗意,借助当代的流行音乐来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例如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结尾曲《凉凉》,歌词中不乏古典诗词的化用:“耗尽所有暮光,不思量自难相忘”,“凉凉夜色为你思念成河,化作春泥呵护着我”。这两句分别化用了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以及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当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教学中以《凉凉》歌词作为切入点,带动两首诗词的鉴赏,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培植了人文精神。再如周杰伦《东风破》《菊花残》等,这些歌词的古韵,曲风的复古,是对古典诗词意象的一种现代诠释,我们也大可以借助这些当代的流行音乐来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开发诗歌吟唱教学,让诗歌鉴赏借助现代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吟唱中理解诗歌的精华,品味诗歌的丰富内蕴,得到感情、心灵上的潜移默化,并从诗歌得到感悟、启发,述诸笔端,成为自然流露的文字表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论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2]傅雪漪.中國古典诗词的吟与唱[J].音乐研究,1994,3.
[3]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蒋勋.蒋勋说唐诗[M].中信出版社,2012.
[5]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