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大多数学校忽视对体育的教学,导致学生普遍身体素质差,只要运动量大就会出现呕吐、晕倒等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因此,体育进高考是大势所趋。本文主要探究体育进高考的路径。
关键词:体育;高考;路径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体育进高考面临的困境与实施路径研究”(2013SJD89001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稳步推进,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以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目前大多数学校任然忽视对体育的教学,导致学生普遍身体素质差,只要运动量大就会出现呕吐、晕倒等现象的发生,甚至部分学校在运动会上取消了长跑等项目,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学生体质并未出现明显好转。因此,体育进高考是大势所趋。这个举措一方面可以提高体育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有利于体育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转变了学校的办学观念,使得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的办学理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技能,增强体质,让学生的身体更加健康。
一、体育进高考的意义
(一)提高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
学校的体育课堂是教授学生锻炼方法传授技能的重要阵地,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学校都没有认识到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学生由于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课业负担也比较重,文化课基本上已经占去了体育锻炼的时间,所以学生的体质普遍较弱。据统计,有96%的学生放学回家基本上就是完成作业,除了学校安排的课外活动之外,基本上不参加任何体育锻炼。并且由于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使得学校、教师、家长甚至是学生自己都只关心文化成绩,在学生的身体上也只会考虑进食的营养,彻底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学校为了对付上级检查,甚至会准备两套课程表。从而导致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差,只要运动量稍大一些,就经常出现呕吐和晕倒的现象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果体育不纳入高考的话,很难摆脱目前“副科”的地位,学生的体质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高考就像一根指挥棒,把体育学科纳入高考,能对学校的体育教学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家长与学校才能真正的重视起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从而保障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转变办学理念
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单单靠办学理念来提升学生的体质是很难实现的。这种理念的内容是即使体育不进高考,学校和家长也应该重视起学校的体育课程,但是这是直接有学校的管理者决定的。很难实现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就算学校的最高管理者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校的体育课程,家长们一开始也不会认可和支持,在了解了学校的目的和意途之后,并看到学生的积极变化,同样,国家正在制定相对公平的高考选拔制度,随着时间推进,会得到家长的一致同意和认可,所以体育进入高考中也是大势所趋。北京育才的校长有一句话说的好,“学生的身体极其不健康,即使是学生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连终点都到不了,那么这种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在哪里?”目前,教育部门也对学校的体育要求越来越多,要求学校不准占用体育课程或是学生每天一定要锻炼一个小时以上等等,但是对于这些要求没有任何的监督,各项体育工作没有落实到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所以要求没有起到什么积极作用。并且大多数学校也没有自主性和自觉性,没有将教育部门的工作落实。在推进学校以提高学生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为教育主旨和目标的发展进程中,学校应该转变办学理念,并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地位。
二、体育进高考的有效路径
(一)体育学科能力概念的界定和操作
学科能力的概念最早是1989年提出的,并得到迅速的肯定和应用。体育学科能力是一种抽象概念,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特征。目前,对于能力和学科能力的概念还没有完全的统一,并存着有不同的界定,并且体育学科能力概念也不同,所以,体育学科能力概念的界定须依赖于体育教育教学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通过仔细甄别、筛选和补充,来明确体育学科能力概念。另外,体育学科能力的操作化是通过制定体育学科能力结构,让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具体的经验结合和连接,从而提高其能力和效率。
(二)体育学科能力评价
学校要以“坚持能力为重”的原则,大力重视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探究出将学科能力模型为主要内容的学业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但是就目前而言,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提高和改善绝不是一时能完成,这是一个有计划性和系统性的长期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学校要让學生明白锻炼身体的意义与方法,并付诸实施,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相对于直接发展学生体质来说,间接性的让学生进行体育健身更加有效和长远。对于教学方法上,让学生学会学习技能的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技能更加有意义。因此,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体育学科能力的发展,而体育进入高考的有效路径首要条件就是体育学科能力的发展。
三、体育进高考具体措施
(一)设立考试项目
将体育纳入高考选修或必修科目,同语、数、外、物、化、生等学科处于相同地位,这将彻底改变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的认同感。在学习文化之余,让学生走进操场。在考试项目的设置上,可以参考中考的部分模式,设立多个考试项目,像长跑、跳远和引体向上等等,考试的分值也不要过高,在20-50之间即可。同时要避免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不需要所有的考生都考试,身体素质很差或是有残疾的学生可以不考。第二,不要增加学生的负担,这样几乎都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上的时间基本比体育锻炼多。第三,体育项目只考长跑。跑步是所有运动的基础,可以提高和突出人的心肺功能,这是衡量人体的健康程度的重要参考和标准。长跑成绩必须采用电动计时,一面受人为干扰,而影响比赛成绩,保证了考试结果的公平与公正。
(二)主管部门加强政策引导, 完善学校的体育保障措施
有些学校、教师及部分家长担心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受到伤害,从而取消单双杠和部分腾跃项目,不敢让学生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教育部门要加强政策的引导,完善学校的体育保障措施。并且教育部门也正在着手组织对于学校体育运动的伤害风险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学校的体育保险制度,从而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体育进高考路径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体育进入高考意义重大。体育进入高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反复实验论证,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首先要将体育选入高考项目中,并与物理、语文、数学等学科处在相同的位置上。同时教育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彻底改变学校、家长、学生以学习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社会价值观,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寻金,陈茂林. 对“体育进高考”的探讨与分析[J]. 当代体育科技,2015,13:84+86.
[2] 王贵成. 体育进高考与学生健康无关[J]. 教育,2011,15:8.
作者简介:吴德州(1980-年12月 ),男(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邮编 224002。
关键词:体育;高考;路径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体育进高考面临的困境与实施路径研究”(2013SJD89001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稳步推进,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以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目前大多数学校任然忽视对体育的教学,导致学生普遍身体素质差,只要运动量大就会出现呕吐、晕倒等现象的发生,甚至部分学校在运动会上取消了长跑等项目,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学生体质并未出现明显好转。因此,体育进高考是大势所趋。这个举措一方面可以提高体育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有利于体育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转变了学校的办学观念,使得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的办学理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技能,增强体质,让学生的身体更加健康。
一、体育进高考的意义
(一)提高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
学校的体育课堂是教授学生锻炼方法传授技能的重要阵地,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学校都没有认识到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学生由于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课业负担也比较重,文化课基本上已经占去了体育锻炼的时间,所以学生的体质普遍较弱。据统计,有96%的学生放学回家基本上就是完成作业,除了学校安排的课外活动之外,基本上不参加任何体育锻炼。并且由于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使得学校、教师、家长甚至是学生自己都只关心文化成绩,在学生的身体上也只会考虑进食的营养,彻底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学校为了对付上级检查,甚至会准备两套课程表。从而导致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差,只要运动量稍大一些,就经常出现呕吐和晕倒的现象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果体育不纳入高考的话,很难摆脱目前“副科”的地位,学生的体质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高考就像一根指挥棒,把体育学科纳入高考,能对学校的体育教学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家长与学校才能真正的重视起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从而保障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转变办学理念
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单单靠办学理念来提升学生的体质是很难实现的。这种理念的内容是即使体育不进高考,学校和家长也应该重视起学校的体育课程,但是这是直接有学校的管理者决定的。很难实现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就算学校的最高管理者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校的体育课程,家长们一开始也不会认可和支持,在了解了学校的目的和意途之后,并看到学生的积极变化,同样,国家正在制定相对公平的高考选拔制度,随着时间推进,会得到家长的一致同意和认可,所以体育进入高考中也是大势所趋。北京育才的校长有一句话说的好,“学生的身体极其不健康,即使是学生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连终点都到不了,那么这种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在哪里?”目前,教育部门也对学校的体育要求越来越多,要求学校不准占用体育课程或是学生每天一定要锻炼一个小时以上等等,但是对于这些要求没有任何的监督,各项体育工作没有落实到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所以要求没有起到什么积极作用。并且大多数学校也没有自主性和自觉性,没有将教育部门的工作落实。在推进学校以提高学生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为教育主旨和目标的发展进程中,学校应该转变办学理念,并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地位。
二、体育进高考的有效路径
(一)体育学科能力概念的界定和操作
学科能力的概念最早是1989年提出的,并得到迅速的肯定和应用。体育学科能力是一种抽象概念,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特征。目前,对于能力和学科能力的概念还没有完全的统一,并存着有不同的界定,并且体育学科能力概念也不同,所以,体育学科能力概念的界定须依赖于体育教育教学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通过仔细甄别、筛选和补充,来明确体育学科能力概念。另外,体育学科能力的操作化是通过制定体育学科能力结构,让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具体的经验结合和连接,从而提高其能力和效率。
(二)体育学科能力评价
学校要以“坚持能力为重”的原则,大力重视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探究出将学科能力模型为主要内容的学业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但是就目前而言,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提高和改善绝不是一时能完成,这是一个有计划性和系统性的长期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学校要让學生明白锻炼身体的意义与方法,并付诸实施,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相对于直接发展学生体质来说,间接性的让学生进行体育健身更加有效和长远。对于教学方法上,让学生学会学习技能的学习方法比教会学生技能更加有意义。因此,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效率和质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体育学科能力的发展,而体育进入高考的有效路径首要条件就是体育学科能力的发展。
三、体育进高考具体措施
(一)设立考试项目
将体育纳入高考选修或必修科目,同语、数、外、物、化、生等学科处于相同地位,这将彻底改变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的认同感。在学习文化之余,让学生走进操场。在考试项目的设置上,可以参考中考的部分模式,设立多个考试项目,像长跑、跳远和引体向上等等,考试的分值也不要过高,在20-50之间即可。同时要避免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不需要所有的考生都考试,身体素质很差或是有残疾的学生可以不考。第二,不要增加学生的负担,这样几乎都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上的时间基本比体育锻炼多。第三,体育项目只考长跑。跑步是所有运动的基础,可以提高和突出人的心肺功能,这是衡量人体的健康程度的重要参考和标准。长跑成绩必须采用电动计时,一面受人为干扰,而影响比赛成绩,保证了考试结果的公平与公正。
(二)主管部门加强政策引导, 完善学校的体育保障措施
有些学校、教师及部分家长担心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受到伤害,从而取消单双杠和部分腾跃项目,不敢让学生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教育部门要加强政策的引导,完善学校的体育保障措施。并且教育部门也正在着手组织对于学校体育运动的伤害风险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学校的体育保险制度,从而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体育进高考路径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体育进入高考意义重大。体育进入高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反复实验论证,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首先要将体育选入高考项目中,并与物理、语文、数学等学科处在相同的位置上。同时教育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彻底改变学校、家长、学生以学习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社会价值观,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寻金,陈茂林. 对“体育进高考”的探讨与分析[J]. 当代体育科技,2015,13:84+86.
[2] 王贵成. 体育进高考与学生健康无关[J]. 教育,2011,15:8.
作者简介:吴德州(1980-年12月 ),男(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邮编 22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