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福平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以微波介质陶瓷及在空间条件下的评价、微纳米形态压电功能陶瓷膜制备、陶瓷纤维催化剂水净化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攻关和国防预研等项目计20余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3项。
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今天,高等学校靠什么生存?靠什么发展?靠什么打自己的品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回答是: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特色树品牌。学校在五十五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形成了“负重奋进,航空报国”的办学传统;二是构建了高水平的现代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在“十一五”期间,南航着力实施“特色发展、人才强校、开放办学和制度创新”四大战略,为建设有国防科技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办学传统薪火相传
纵观南航半个多世纪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学校的面貌日新月异,而南航人“负重奋进,航空报国”的办学传统历久常新。这是推进南航加速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真正优势。在几代南航人身上,稳定地表现出了三种精神特质:一是航空报国、科技强军的国防使命;二是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创业精神;三是唯实创新、志在超越的一流意识。这三种精神要素构成了南航“负重奋进,航空报国”办学传统的基本内涵。
南航1952年建校,1955年向我国航空工业输送了第一批毕业生,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批航空科技人才。南航初创阶段的实践表明:国防使命,创业精神,一流意识——这三条主线从一开始就界定了南航“负重奋进,航空报国”的办学特色。1958年,学校研制出了“南航1号”无人机,随后又研制了2号、3号无人机,为此后的无人机研制工作锻炼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储备了技术。南航人曾在异常恶劣的环境下研制成功了一批国防急需的新型武器装备,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架“长空1号”中高空无人靶机,我国第一台三轴液压飞行模拟转台,惟一由我国高校自行研制的轻型直升机——“延安2号”直升机以及重要国防装备。
在学科建设方面,南航始终贯彻“唯实创新,志在超越”的一流意识,按照“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加强基础,协调发展”的方针,建构一流的航空航天、民航学科专业体系。1987年,学校“飞行器设计”、“机械制造”、“空气动力学”三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90年代初期,学校抓住航空工业部与航天工业部合并的机遇,将航空领域的优势延伸到了航天领域。同时南航将航空学科优势向民航领域拓展,建立了我国民航系统第一个“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第一个“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建构国内一流的现代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南航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重视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中心,以实验内容更新和实验平台建设为重点,构建了由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实习基地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组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实践教学体系。
南航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重视工程实践教学的传统。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工科专业培养计划中单独设立学分的实践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20%以上,经管类专业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达到了20周,文法、艺术类专业实践环节也在15周以上,突出了“工科学生实践能力要强,文、经管类学生要了解工程”的要求。一批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创设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把学习、创新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如胡铃心、段文博两位同学研制“微型可控扑翼飞机器”就是其中一例。2005年温家宝总理亲切接见了胡铃心同学。在2007年11月举办的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南航参赛的“超高速开关磁阻电机”获得了特等奖,“‘御精灵’垂直起降高速飞行平台”等3项学生科研作品获得了一等奖,南航取得了总分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南航培养的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
建设国防科技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006年,南航召开了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了未来南航的发展目标,即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南航建设成为有国防科技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南航与时俱进提出了“特色发展、人才强校、开放办学、制度创新”四大战略。
特色发展战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南航第一是要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主线。特色发展战略不仅体现在学校学科整体发展的途径上,而且需要每一个学院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一、二个学科去取得突破、形成或强化学院的特色。第二是要以创新求特色,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积极促生新兴、交叉学科,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学科,去发展有可能成为“第一”的学科。
人才强校战略南航人认识到,在学校各项办学要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是最根本、对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为了使南航尽快成为“大师”汇聚、成长之地,南航坚持“引”、“培”并举。“十一五”期间,学校各个学院和学科将要倾注超常规的精力,付出超常规的努力,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在谋划学院和学科建设上,将围绕“大师”的引进和培育来规划、投资和建设。在引进“大师”的同时,学校更加注重培育“大师”,营造孕育大师的土壤;同时重视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评价机制。
开放办学战略南航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基本思路就是要服务航空航天民航事业,服务江苏、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学科特色、区位特征和“道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开放办学战略将全面坚持学校的服务方向:积极主动地为国家目标服务;抓住机遇做大做强特色学科专业,构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体系,为我国高性能无人机、高超声速飞行器、干线客机等重大型号的预研和探索提供技术支持;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输送机制创新,为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和军队培养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进一步办好民航学院、飞行学院,使南航成为我国民航系统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为建设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做出贡献。
制度创新战略南航认为,改革大学内部管理制度,使内部治理结构从行政主导向学术主导转变,实现学术功能的最大化,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大学制度创新的关键。南航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将特别注重建立和健全学术权力发挥作用的渠道和制度体系,使教师能够参与学校学术事务的决策过程,以提高决策的专业化水平。
南航这片热土培养了大批的栋梁之才:有飞机总设计师石屏院士、飞行控制专家冯培德院士、光电子学专家徐至展院士、计算机专家顾冠群院士、超声电机专家赵淳生院士等一批著名学者,还有吉林省省委书记王珉、浙江省省长吕祖善等20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和将军。尤为可喜的是,一批80、90年代的毕业生已成长为国防科技工业的骨干,如中国航空工业第一、二集团公司的领军人物林佐鸣、胡问鸣、史坚忠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吴希明,中国第一飞机设计院院长、总设计师吴光辉,神舟飞船系统最年轻的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秦文波,试飞英雄李中华,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孙泽洲等都出自南航。如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顽强奋进,力争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
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今天,高等学校靠什么生存?靠什么发展?靠什么打自己的品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回答是: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特色树品牌。学校在五十五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形成了“负重奋进,航空报国”的办学传统;二是构建了高水平的现代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在“十一五”期间,南航着力实施“特色发展、人才强校、开放办学和制度创新”四大战略,为建设有国防科技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办学传统薪火相传
纵观南航半个多世纪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学校的面貌日新月异,而南航人“负重奋进,航空报国”的办学传统历久常新。这是推进南航加速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真正优势。在几代南航人身上,稳定地表现出了三种精神特质:一是航空报国、科技强军的国防使命;二是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创业精神;三是唯实创新、志在超越的一流意识。这三种精神要素构成了南航“负重奋进,航空报国”办学传统的基本内涵。
南航1952年建校,1955年向我国航空工业输送了第一批毕业生,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批航空科技人才。南航初创阶段的实践表明:国防使命,创业精神,一流意识——这三条主线从一开始就界定了南航“负重奋进,航空报国”的办学特色。1958年,学校研制出了“南航1号”无人机,随后又研制了2号、3号无人机,为此后的无人机研制工作锻炼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储备了技术。南航人曾在异常恶劣的环境下研制成功了一批国防急需的新型武器装备,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架“长空1号”中高空无人靶机,我国第一台三轴液压飞行模拟转台,惟一由我国高校自行研制的轻型直升机——“延安2号”直升机以及重要国防装备。
在学科建设方面,南航始终贯彻“唯实创新,志在超越”的一流意识,按照“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加强基础,协调发展”的方针,建构一流的航空航天、民航学科专业体系。1987年,学校“飞行器设计”、“机械制造”、“空气动力学”三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90年代初期,学校抓住航空工业部与航天工业部合并的机遇,将航空领域的优势延伸到了航天领域。同时南航将航空学科优势向民航领域拓展,建立了我国民航系统第一个“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第一个“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建构国内一流的现代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南航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重视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中心,以实验内容更新和实验平台建设为重点,构建了由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实习基地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组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实践教学体系。
南航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重视工程实践教学的传统。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工科专业培养计划中单独设立学分的实践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20%以上,经管类专业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达到了20周,文法、艺术类专业实践环节也在15周以上,突出了“工科学生实践能力要强,文、经管类学生要了解工程”的要求。一批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创设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把学习、创新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如胡铃心、段文博两位同学研制“微型可控扑翼飞机器”就是其中一例。2005年温家宝总理亲切接见了胡铃心同学。在2007年11月举办的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南航参赛的“超高速开关磁阻电机”获得了特等奖,“‘御精灵’垂直起降高速飞行平台”等3项学生科研作品获得了一等奖,南航取得了总分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南航培养的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
建设国防科技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006年,南航召开了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了未来南航的发展目标,即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南航建设成为有国防科技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南航与时俱进提出了“特色发展、人才强校、开放办学、制度创新”四大战略。
特色发展战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南航第一是要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主线。特色发展战略不仅体现在学校学科整体发展的途径上,而且需要每一个学院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一、二个学科去取得突破、形成或强化学院的特色。第二是要以创新求特色,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积极促生新兴、交叉学科,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学科,去发展有可能成为“第一”的学科。
人才强校战略南航人认识到,在学校各项办学要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是最根本、对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为了使南航尽快成为“大师”汇聚、成长之地,南航坚持“引”、“培”并举。“十一五”期间,学校各个学院和学科将要倾注超常规的精力,付出超常规的努力,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在谋划学院和学科建设上,将围绕“大师”的引进和培育来规划、投资和建设。在引进“大师”的同时,学校更加注重培育“大师”,营造孕育大师的土壤;同时重视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评价机制。
开放办学战略南航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基本思路就是要服务航空航天民航事业,服务江苏、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学科特色、区位特征和“道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开放办学战略将全面坚持学校的服务方向:积极主动地为国家目标服务;抓住机遇做大做强特色学科专业,构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体系,为我国高性能无人机、高超声速飞行器、干线客机等重大型号的预研和探索提供技术支持;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输送机制创新,为航空航天企事业单位和军队培养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进一步办好民航学院、飞行学院,使南航成为我国民航系统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为建设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做出贡献。
制度创新战略南航认为,改革大学内部管理制度,使内部治理结构从行政主导向学术主导转变,实现学术功能的最大化,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大学制度创新的关键。南航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将特别注重建立和健全学术权力发挥作用的渠道和制度体系,使教师能够参与学校学术事务的决策过程,以提高决策的专业化水平。
南航这片热土培养了大批的栋梁之才:有飞机总设计师石屏院士、飞行控制专家冯培德院士、光电子学专家徐至展院士、计算机专家顾冠群院士、超声电机专家赵淳生院士等一批著名学者,还有吉林省省委书记王珉、浙江省省长吕祖善等20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和将军。尤为可喜的是,一批80、90年代的毕业生已成长为国防科技工业的骨干,如中国航空工业第一、二集团公司的领军人物林佐鸣、胡问鸣、史坚忠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吴希明,中国第一飞机设计院院长、总设计师吴光辉,神舟飞船系统最年轻的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秦文波,试飞英雄李中华,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孙泽洲等都出自南航。如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顽强奋进,力争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