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与形式,谁主沉浮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43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中小学美术欣赏课为例,论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着重阐述如何解读教学内容,有效把握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尺度。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学内容的把握是核心要素,但也不能忽视教学形式,好的欣赏课是“不隔”的教学,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是“不隔”的。
  关键词:美术欣赏 内容 形式
  对于美术欣赏课,有老师这样说“一想到欣赏课,我的脑中就浮现了一杯茶,一支烟,讲故事侃大山这样的情景……”这是一个小学美术老师的感想。的确,当我们没摸透欣赏课教学套路的时候会觉得很难,脑子里总是会有排斥心理……那么,何为美术欣赏?怎样上一堂有效的欣赏课?笔者就近来对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观察,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谈点感悟,希望在此能得到批评指正。
  何为美术欣赏?
  百度一下美术欣赏的概念是这样表述的: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尝试、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它对于提高人的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等,具有重要作用。可见美术欣赏课要在玩、体验中领略艺术之美,它是一种轻松愉悦的艺术活动。怎样上一堂有效的美术欣赏课?笔者把欣赏课的“要则”归纳为三点:悬念、体验、好玩,即导课要有悬念感,内容学习要有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动体验,整堂课给人感觉要轻松愉快好玩,这三点很重要,但真做起来就不容易了。
  记得课改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教师们试图走出传统,许多新的教学理念铺天盖地而来,课堂形式也开始越来越“华丽”越来越“花哨”了……然而,当我们反思课改之初,那看似“豪华”的课堂教学,真正效果如何?崔允漷的《有效教学》这样说:“教学要有知识、技能作支撑的,脱离了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的效果是浮夸的。”笔者很赞成这个观点。人们常言:“大道至简”,美术欣赏课也一样,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外衣不一定很华丽很绚烂的。轰轰烈烈的形式最终为什么服务?
  一、洗尽铅华,本色回归——没有内容一切都是浮夸
  内容与形式谁主沉浮?这个问题曾纠结了笔者多年。
  记得在2006年普通高中进入课改之后,笔者曾精心准备了一节自认为有突破的公开课,课题为《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大致环节是这样,第一环节先以《憨豆先生的大灾难》视频导入;第二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四种方法;第三环节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鉴赏方法对莫奈的多幅作品进行鉴赏;第四环节设计一个合作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合作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对《蒙娜丽莎》的鉴赏;最后教师点评总结。时间过得很快,学生还意犹未尽下课铃响了。课后,教研员的评价是:“十年前的你与十年后的你,有什么区别?”听到这话笔者当时就懵了:这是怎么了?难道没进步?于是开始痛苦反思……直到后来参加市教研员工作室集中研修活动关于 “一堂课中内容与形式哪个重要?”的话题讨论后,才顿悟:原来课堂教学真实有效,内容才是关键,我的课问题就出在没有吃透教材上。于是秉着“高效课堂——内容是王道”的理念,在2014年参加了浙江省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评比,获得肯定,荣获一等奖。事实证明:洗尽铅华,本色回归,是有效课堂的王者之道。
  二、如何整合提炼内容——修炼内功
  如何在大量的教材信息中整合提炼内容?笔者认为,教参的内容仅供参考,在不偏离目标的前提下,可以自己整合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解读教材与整合信息。
  1.以和尚敲钟的态度——研读教材
  为什么这么说?很多人恐怕不是很清楚关于和尚敲钟的故事,和尚敲钟可不简单,据说和尚在敲钟之前必须默诵佛经经文,诵毕经文方可执椎敲钟。在敲钟时要敲出轻重明晰,急缓有致的节奏。而且敲出的钟声还要抑扬顿挫,传之既要通远又要回荡良久。还要在20分钟内敲完108下,最难的是最后一下一定要敲在零点正上,一秒不差。所以敲钟的和尚不仅手脚麻利,头脑灵活,而且精通佛教经文,关键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① 我们要是有和尚敲钟的态度去钻研教材,把每堂课都当公开课去上,那我们还用担心自己的课上不好吗?
  以下笔者列举一些在中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因对教材的研读不透而出现的现象。
  如关于《清明上河图》有很多版本,不去研究,有很多老师把“清院版”当“北宋版”用。更可悲的是许多老师根本不知道还有“北宋版”与“清院版”之分。还有初中的《辉煌的文艺复兴》这课,笔者曾听过一个口才很好的老教师上这一课,但他在这节课中讲中世纪、讲文艺复兴的定义就讲了十几分钟,把整堂课就上成了历史课,这离我们的目标相去甚远啊。所以科学严谨地研读教材,明确目标很重要。
  当然只研读教材,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你的课也会显得干巴巴,就像炒的菜没有油一样,缺点味道。那如何让自己的欣赏课精彩丰润?
  2.以高僧练功的精神——静心读书
  怎样让美术欣赏课丰富精彩起来?唯一的捷径就是静心读书。正如朱熹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教师要教好书,一定不能靠那所谓的“一桶水”,而需要有“源头活水”。源头活水哪里来?——读书做学问。一个优秀的美术老师,光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美术欣赏课中是很难游刃有余的。尤其是在高中的美术鉴赏课中,要想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课中有所学,真正喜欢上美术欣赏课,教师首先要学会多读书,多积累,修炼内功。如笔者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几乎每一堂课都花很多心思去寻找相关的书籍阅读,如在《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这课,在备课前,除了认真研读教材与教学参考用书之外,还认真拜读了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朱良志的《南画十六观》……在上《礼仪与教化》、《人间生活》这些课的时候,笔者将《美的历程》这本书相关的内容读了四五遍,再理清思路,整合提炼教学内容,寻找切入点……经过修炼内功,再加上反复推敲琢磨,这样磨出来的精品课自然会影响并吸引学生。
  三、欣赏课的定位——内容与形式皆为“不隔”   好的欣赏课教学应该是怎样的?省教研员冷莹老师是这样说的:“王国维用‘隔与不隔’来区分诗词的高下,那么,是否可以借用此概念判断欣赏教学的高下呢?好的欣赏教学应该是‘不隔’的教学。所谓不隔即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内心,贴近作品,贴近审美等。”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非常赞同冷老师的观点。
  1.内容的“不隔”。
  (1)作品选择的“不隔”
  如何选择欣赏对象?作品的选择代表了为师的眼光与理念,要选择贴近经典,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尤其是选择贴近学生的作品不可少。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审美,让孩子感觉学以致用。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生活环境的差距,也影响孩子的生活经验与审美兴趣,故此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兴趣的作品,教学会更有效。
  如我们农村小学有一位赵老师上《中国漆器》时,在作品内容的选择上就下了很大的工夫。“中国漆器”这个题目很大,离学生的生活有点远,为了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教师搜集了很多农村生活中的漆器,让学生通过近距离“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来认识漆器,了解漆器。然后再欣赏教材中的经典漆器作品,循序渐进,梯度前进。让看似高高在上,束之高阁的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让看似土得掉渣的农具变成博物馆艺术品;让我们的孩子深刻体会艺术与生活的零距离;让农村的孩子不能走进城市的博物馆却找到了自己身边的博物馆。
  (2)难易度的“不隔”
  好的欣赏课,难易度的把握要适中。钱初熹的《美术鉴赏与其教学》中,指出:美术鉴赏其实分两部分:美术欣赏和美术批评。那么结合我们的课程标准,美术欣赏评述模块按不同学段的要求各有侧重。笔者把它归纳了一下:小学欣赏课更适合体验为主;初中是体验+批评(侧重体验);高中是体验+批评(侧重批评)。根据这个侧重把握好深度与厚度。如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就容易走形式化而忽视内容的深度,很多老师还是停留在走形式的阶段,学生存在吃不饱的现象;而小学的美术欣赏课中一不小心就研究得太深。这些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乏很多例子。因此,教学内容难度的把握也要贴近学生,也是“不隔”的。
  2.形式的 “不隔”
  当然,只重视教学内容,忽视教学形式,就等于无视孩子的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形式的选择也要选择贴近内心,贴近审美的形式,好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是“不隔”的。
  如同样是《中国漆器》这一课,针对五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如何设计一个贴近孩子内心,满足孩子求知欲的活动呢?赵老师设计了两个活动,一个“鉴宝”,一个“批灰”。“鉴宝”活动是为了巩固知识点,“批灰”活动是体验漆器工艺其中的一道工序,满足孩子的求知欲,顺应孩子好动的特点,这两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热情,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让教学真正走向愉悦内心的境界。赵老师秉持“参与学习快乐体验”的理念,在教学形式上下了功夫,让学生参与漆器制作体验——“批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课有悬念、有体验、又好玩,笔者认为这是一节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内心,贴近作品,贴近审美的真实有效的课堂。好的欣赏课教学,不管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是“不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也是“不隔”的。
  内容与形式,谁主沉浮?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同样见证了这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最后,对于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笔者想用辛弃疾的一句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形容自己的感悟。
  参考文献:
  [1]崔允漷 《有效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2]钱初熹 《美术鉴赏及其教学》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年版
  (潘 珣 缙云县教研室 浙江丽水)
  (林维山 丽水市教研室 浙江丽水)
其他文献
张浩生 1981年11月生 ,男,合肥市莲花小学专职书法教师 ,安徽师范大学中文本科。2001年从事书法教学工作,在合肥市多家书法培训机构任教书法,硬笔书法,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省市书法比赛获奖600多人次。曾于2005年获得全国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连续获得合肥市规范汉字比赛一等奖10次,书法教学论文获得合肥市一等奖,写字课堂教学获得合肥市三等奖。参加过写字省级课题研究,现担任市级写字课题
期刊
钢笔画因其作画工具的特殊性而得名,由于其简捷方便,效果明显,既适宜于短时间内记录,也可以较为细致,深入刻画,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绘画表现形式之一。正因为这些优点,钢笔画非常适合面向初中生开展普及性教学,学生只需准备简单的绘画工具就可以作画。为此,我在教学中对初中阶段如何开展钢笔画教学,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具体如下:  一、自编教材,优化资源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教材,理解
期刊
尹 辉 阜阳市颍东区铁二处小学
期刊
周少剑 别署砥庐,1972年出生于湖南桃源,现居长沙。2011年毕业于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协理事,长沙市书协主席团成员,湖南省第九届文代会代表,湖南省文艺人才"三百工程"艺术家、湖南省首届政府文学艺术奖获得者。  作品先后参加由中国书协主办的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大展(全国奖)、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艺术展优秀作品奖、第三届兰亭奖(获奖提名)、纪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全国书
期刊
刘廷龙 1962年生,祖籍安徽怀远,生于新疆哈密,现为安徽省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副主席、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文化部优秀专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安徽工程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
期刊
杨昌霖 男 2004年3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颍上县。七岁开始接触书法,从此喜爱上了书法。现在成为颍上县管仲书画院会员,并通过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软笔六级。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县组织的书法大赛。曾荣获第二十届全国中小学生书画(晋、皖、浙)大赛明星奖;第八届全国少儿现场书画大赛安徽省选拔赛金奖;第三届“百万少年爱安徽,红领巾心向党”全省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二等奖;安徽省第十一届少儿书法展优秀奖;安徽
期刊
一、利用信息技术,体验生活实践 ,打破传统美术教学模式  “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当学习内容和孩子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时,孩子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也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体验生活实践来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从使用对象看,它不仅是教师操作,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它还可以把学生
期刊
摘 要:参与了近几年市中小学美术学科论文评委工作,仔细阅读和静心思考后,颇有感触。针对所阅文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经过梳理后提出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对策,与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关键词:美术论文 问题 对策  从近几年笔者参与论文评委的情况来看,老师们都能发挥丰富一线资源的优势,讲述了一幕又一幕动人的教育故事,展现了一幅又一幅幅真实的学生习作,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揪心的教育问题。但组织成文后,还是出
期刊
舟山第一小学全称“南海教育集团舟山第一小学”,坐落于舟山市临城新区绿岛路187号,位于临城新区的中心位置,毗邻舟山市人民政府,地域优越,校园环境优美。学校现有27个教学班,1100余名学生,在编教师 78人,其中省市级优秀教师13 名,市名师及学科带头人 8名,市县(区)级教坛新秀、教学能手19 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  舟山第一小学是一所蕴含优秀文化传统,富有现代气息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
期刊
郭树兵  1970年生,1994年毕业于河北北方学院美术系;2000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2009年在清华美院进修山水专业,师从时振华先生;2013年在“神州好丹青”精英班学习中国画,2015年在陈振濂教授与中国美术报联合发起的全国蒲公英计划教师书法公益培训学习书法。现为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画马艺术研究院山水艺委会主任;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张家口市美协副秘书长。现任教于河北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