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实现课程的改革,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其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其基本途径是教学,而教学中起主体作用的是学生,不论家长的期望值有多高,还是教师教学成绩的评定如何,都离不开学生学习能力的培育。
数学学科在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行的新课程的改革正是体现于此,因此,数学教学从初一到初三至始至终承担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运算能力的作用。
要达到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完成上述任务的主要环节,课堂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好、真实的学习氛围,提供畅所欲言的互动空间,学生创造灵感的火花才会绽放。
1.提高认识明确数学学习目的
新课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我们教师应告诉学生在现代知识文化的社会中,不论我们今后干什么工作,都离不开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因此,我们必须学好数学。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最佳地接受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并以迫不及待的情绪去探讨每一个数学问题。实在说大多数初中学生对数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枯燥无味的感觉,因而一部分学生讨厌学数学、怕学数学,更有甚至讨厌数学老师的现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上下功夫。
2.1 创设问题情景直观形象化。初中学生抽象思维不发达,尤其是初一学生,面对具有直观形象化的东西更易激发兴趣和探究的决心,有利于其观察、思考,发现某种现象和结论,从而将抽象和形象思维结合。如教师在讲具体实例时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课件等将所提问题更形象化、更直观化,给学生创设出更有利于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情景,从而使学生有新鲜感、有趣味性,激发他们探究欲望。
2.2 创设问题情景生活化。“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过高的抽象和概括,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又回归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具体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学它是为更好地解决生活、生产等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可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去探究新知的欲望。如,在讲《机会的大小》时,“抢 30 的游戏,甲、乙二人轮流数数,第一人先说 1 或 2 ,第二人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二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人,依次反复,看谁先抢到 30 ,谁就得胜”时,让同桌两人进行试验,同桌学生探讨抢到 30 的机会均等吗?全班学生再共同探討,得出结论。从而调动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3 创设问题趣味性。数学知识大多是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等理论知识,枯燥无味,学生普遍不感兴趣,甚至反感。因此,在教学中可创设一些趣味性问题情景,唤起学生探究欲望。如讲《勾股定理》时,向学生讲述:近现代世界上许多科学正不断地寻找“外星人”,于是向宇宙发出了许多多语言信号,如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据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外星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也一定会认识这种“语言”。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渴望。
3.创造探究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要具有共同有效的协作精神,在课程标准的范围内,应涉及到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能力的培养: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方面的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落实,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发现,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
3.1 动手操作,在“做”中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应特别注意学生从“做”中学,从而主动探究来培养学生创新、动手和获取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做”中感知,形成表象,形成结论。如我在讲“过几点可以确定圆”时,让学生分别过一点、两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分别作圆,并尽可能多作一些圆,然后根据自己所作圆形仔细观察:(1)所作圆的个数;(2)这些圆各自有何特点。从而使学生能水到渠成般地得出结论,获取相应知识。
3.2 观察思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中进行探究,从而达到发现、解决问题的目的,以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使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进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如初一统计初步研究中,出现了概率概率问题,初中学生无法从理论上准确阐述的,那就只能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入手,分成小组,把生活中掷硬币的问题在课堂内作实验,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机会将均等的结论,以此理解在实际中猜先、抓阄的机会均等的道理。
3.3 在合作交流中探究。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不同,会形成不同的问题和见解,同时也要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在现代的社会中整个社会无时都有离不开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探索。开展讨论和交流综合性较强、较为复杂的问题,并加以适当的诱导、点拔,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4.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认识,是数学思维方法和实践方法的概括。它是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体现,又是形成数学能力、数学意识的桥梁,同时也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灵魂。数学知识内容始终反映着数学基础和数学方法两条线。我们知道数学思想和方法包括在数学知识中,获取知识的同时,必然会接触到数学方法。因而,仅仅满足数学方法的认识是不够的,应当自觉地去深入挖掘数学思想。
5.注重学习方法
掌握“读、听、议、练、评”五字学习法,获取学习主动权。读:读书预习;听:听老师讲解和分析形成方法;议: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讨论,共同探讨;练:认真练习,形成技能;评:真实进行自我评价获取知识的水平。
实施新课标,加强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把提高学生数学能力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为振兴中华提高人才素质作出自己的贡献。
收稿日期:2012-07-12
数学学科在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行的新课程的改革正是体现于此,因此,数学教学从初一到初三至始至终承担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运算能力的作用。
要达到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完成上述任务的主要环节,课堂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好、真实的学习氛围,提供畅所欲言的互动空间,学生创造灵感的火花才会绽放。
1.提高认识明确数学学习目的
新课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我们教师应告诉学生在现代知识文化的社会中,不论我们今后干什么工作,都离不开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因此,我们必须学好数学。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最佳地接受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并以迫不及待的情绪去探讨每一个数学问题。实在说大多数初中学生对数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枯燥无味的感觉,因而一部分学生讨厌学数学、怕学数学,更有甚至讨厌数学老师的现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上下功夫。
2.1 创设问题情景直观形象化。初中学生抽象思维不发达,尤其是初一学生,面对具有直观形象化的东西更易激发兴趣和探究的决心,有利于其观察、思考,发现某种现象和结论,从而将抽象和形象思维结合。如教师在讲具体实例时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课件等将所提问题更形象化、更直观化,给学生创设出更有利于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情景,从而使学生有新鲜感、有趣味性,激发他们探究欲望。
2.2 创设问题情景生活化。“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过高的抽象和概括,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又回归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具体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学它是为更好地解决生活、生产等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可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去探究新知的欲望。如,在讲《机会的大小》时,“抢 30 的游戏,甲、乙二人轮流数数,第一人先说 1 或 2 ,第二人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二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人,依次反复,看谁先抢到 30 ,谁就得胜”时,让同桌两人进行试验,同桌学生探讨抢到 30 的机会均等吗?全班学生再共同探討,得出结论。从而调动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3 创设问题趣味性。数学知识大多是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等理论知识,枯燥无味,学生普遍不感兴趣,甚至反感。因此,在教学中可创设一些趣味性问题情景,唤起学生探究欲望。如讲《勾股定理》时,向学生讲述:近现代世界上许多科学正不断地寻找“外星人”,于是向宇宙发出了许多多语言信号,如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据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外星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也一定会认识这种“语言”。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渴望。
3.创造探究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要具有共同有效的协作精神,在课程标准的范围内,应涉及到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能力的培养: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方面的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落实,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发现,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
3.1 动手操作,在“做”中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应特别注意学生从“做”中学,从而主动探究来培养学生创新、动手和获取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做”中感知,形成表象,形成结论。如我在讲“过几点可以确定圆”时,让学生分别过一点、两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分别作圆,并尽可能多作一些圆,然后根据自己所作圆形仔细观察:(1)所作圆的个数;(2)这些圆各自有何特点。从而使学生能水到渠成般地得出结论,获取相应知识。
3.2 观察思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中进行探究,从而达到发现、解决问题的目的,以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使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进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如初一统计初步研究中,出现了概率概率问题,初中学生无法从理论上准确阐述的,那就只能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入手,分成小组,把生活中掷硬币的问题在课堂内作实验,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机会将均等的结论,以此理解在实际中猜先、抓阄的机会均等的道理。
3.3 在合作交流中探究。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不同,会形成不同的问题和见解,同时也要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在现代的社会中整个社会无时都有离不开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探索。开展讨论和交流综合性较强、较为复杂的问题,并加以适当的诱导、点拔,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4.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认识,是数学思维方法和实践方法的概括。它是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体现,又是形成数学能力、数学意识的桥梁,同时也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灵魂。数学知识内容始终反映着数学基础和数学方法两条线。我们知道数学思想和方法包括在数学知识中,获取知识的同时,必然会接触到数学方法。因而,仅仅满足数学方法的认识是不够的,应当自觉地去深入挖掘数学思想。
5.注重学习方法
掌握“读、听、议、练、评”五字学习法,获取学习主动权。读:读书预习;听:听老师讲解和分析形成方法;议: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讨论,共同探讨;练:认真练习,形成技能;评:真实进行自我评价获取知识的水平。
实施新课标,加强素质教育,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把提高学生数学能力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为振兴中华提高人才素质作出自己的贡献。
收稿日期:201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