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究中医骨折三期疗法用于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9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均给于常规护理,对照组49例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实验组49患者给予中医骨折三期疗法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肱骨近端骨折处血肿、创伤性关节炎以及伤口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4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5.9%,对照组49例患者的总有效率85.7 %。实验组49例患者发生血肿、伤口感染、创伤性关节炎的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给予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医骨折三期疗法,可以有效降低骨折患处发生血肿、创伤性关节炎以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安全系数高,对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中医骨折 三期疗法 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骨折是指患者由于肱骨部位受到外界强度较大的直接暴力打击或者间接暴力打击、撞击等使肱骨外科颈、肱骨干、肱骨踝上等部位发生断裂和移位的一种骨科疾病[1,2]。肱骨骨折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多发于老年人和儿童,随着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肱骨骨折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本次实验选取98例肱骨骨折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探究切开内固定术与中医骨折三期疗法治疗效果差异,以探究中医骨折三期疗法用于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肱骨骨折患者,实验组49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24例,年龄在55~78岁,平均年龄在(65.2±3.2)岁。对照组49例患者,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龄在56~79岁,平均年龄在(65.3±3.3)岁。98例患者中有43例患者是由于跌倒摔伤,有48例患者时由于交通意外,有7例患者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任何明显的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病例选择标准
98例肱骨骨折患者均符合肱骨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年龄在55~79岁,平均年龄在(65.3±3.2)岁。排除听觉障碍、语言障碍、神经疾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或患者家属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相关协议,均为自愿参与本次实验,能配合复查随访工作。
1.3 方法
随机选取98例肱骨骨折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49例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实验组49例患者给予中医骨折三期疗法治疗,一期:骨折1-2周后,以活血化瘀、以消肿止痛主,应选用血府逐淤汤为主方,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给予中药加减,血府逐淤汤中有:生地、桃仁、红花、赤芍、枳壳、大枣、柴胡、川芎、牛膝等药物。二期:为骨折后3-6周,经过一期治疗的患者,此时应以养血通络、疏筋续骨为主,治疗请选用阳和汤,并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给予中药配伍,阳和汤中有: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黄、白芥子、甘草。三期:是指经过一期、二期治疗后,此时以充养气血、滋补肝肾为主,治疗应选用四物汤,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中药加减配伍,四物汤的中药组成有:地黄、芍药、当归、川芎为主要组成。将药物放入水中泡30分钟后,水煎煮成的浓汁,分别早,中,晚,各服100ml。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肱骨近端骨折处血肿、创伤性关节炎以及伤口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
肱骨骨折患者治疗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如下[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肿、创伤性关节炎、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具体情况(见表2)
3 讨论
骨科骨折愈合与患者的年龄、体质、以及受伤情况具有紧密的联系。肱骨由于其特殊的解剖部位,导致其在收到强烈外界打击、撞击以及老年骨质脆弱的患者十分容易发生。中医对骨折的治疗,讲究内外兼治对于发生骨折移位的患者,首先采用手法复位,而后使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原则为祛瘀生新。中医有云“瘀不去,新血不得生”,因此中医十分注重祛瘀活血。肱骨骨折患着多体质较为虚弱的老年人,手术治疗费用昂贵,同时由于患者各项机能下降,术后骨折处愈合缓慢,容易发生血肿、局部感染等并发症[4]。
本次试验发现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9%明显高出对照组总有效率85.7%。实验组49例患者发生血肿、伤口感染、创伤性关节炎的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给予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医骨折三期疗法,可以有效降低骨折患处发生血肿、创伤性关节炎以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安全系数高,对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朝晖.中医骨折三期疗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3(54):5309-5310.
[2]于沛林,王元善,吉爱萍.中医骨折三期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21(25):96-97.
[3]刘卫明.中医骨折三期疗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0(24):49-51.
[4]张阿芳.中医骨折三期疗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效果探讨[J].光明中医,2016,10(23):1422-1423.
【关键词】 中医骨折 三期疗法 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骨折是指患者由于肱骨部位受到外界强度较大的直接暴力打击或者间接暴力打击、撞击等使肱骨外科颈、肱骨干、肱骨踝上等部位发生断裂和移位的一种骨科疾病[1,2]。肱骨骨折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多发于老年人和儿童,随着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肱骨骨折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本次实验选取98例肱骨骨折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探究切开内固定术与中医骨折三期疗法治疗效果差异,以探究中医骨折三期疗法用于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肱骨骨折患者,实验组49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24例,年龄在55~78岁,平均年龄在(65.2±3.2)岁。对照组49例患者,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龄在56~79岁,平均年龄在(65.3±3.3)岁。98例患者中有43例患者是由于跌倒摔伤,有48例患者时由于交通意外,有7例患者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任何明显的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病例选择标准
98例肱骨骨折患者均符合肱骨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年龄在55~79岁,平均年龄在(65.3±3.2)岁。排除听觉障碍、语言障碍、神经疾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或患者家属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相关协议,均为自愿参与本次实验,能配合复查随访工作。
1.3 方法
随机选取98例肱骨骨折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49例患者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实验组49例患者给予中医骨折三期疗法治疗,一期:骨折1-2周后,以活血化瘀、以消肿止痛主,应选用血府逐淤汤为主方,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给予中药加减,血府逐淤汤中有:生地、桃仁、红花、赤芍、枳壳、大枣、柴胡、川芎、牛膝等药物。二期:为骨折后3-6周,经过一期治疗的患者,此时应以养血通络、疏筋续骨为主,治疗请选用阳和汤,并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给予中药配伍,阳和汤中有: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黄、白芥子、甘草。三期:是指经过一期、二期治疗后,此时以充养气血、滋补肝肾为主,治疗应选用四物汤,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中药加减配伍,四物汤的中药组成有:地黄、芍药、当归、川芎为主要组成。将药物放入水中泡30分钟后,水煎煮成的浓汁,分别早,中,晚,各服100ml。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肱骨近端骨折处血肿、创伤性关节炎以及伤口感染的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
肱骨骨折患者治疗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如下[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肿、创伤性关节炎、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具体情况(见表2)
3 讨论
骨科骨折愈合与患者的年龄、体质、以及受伤情况具有紧密的联系。肱骨由于其特殊的解剖部位,导致其在收到强烈外界打击、撞击以及老年骨质脆弱的患者十分容易发生。中医对骨折的治疗,讲究内外兼治对于发生骨折移位的患者,首先采用手法复位,而后使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原则为祛瘀生新。中医有云“瘀不去,新血不得生”,因此中医十分注重祛瘀活血。肱骨骨折患着多体质较为虚弱的老年人,手术治疗费用昂贵,同时由于患者各项机能下降,术后骨折处愈合缓慢,容易发生血肿、局部感染等并发症[4]。
本次试验发现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9%明显高出对照组总有效率85.7%。实验组49例患者发生血肿、伤口感染、创伤性关节炎的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给予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医骨折三期疗法,可以有效降低骨折患处发生血肿、创伤性关节炎以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安全系数高,对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朝晖.中医骨折三期疗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3(54):5309-5310.
[2]于沛林,王元善,吉爱萍.中医骨折三期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21(25):96-97.
[3]刘卫明.中医骨折三期疗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0(24):49-51.
[4]张阿芳.中医骨折三期疗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效果探讨[J].光明中医,2016,10(23):1422-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