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儿”文本看“花儿”与“少年”韵意思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hhe123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花儿”与“少年”的称谓问题,学术界至今认识模糊。下面从“花儿”文本人手,总结一下“花儿”与“少年”的意思。
  一、“花儿”
  在歌词文本中,“花儿”的意思各有不同。
  一是歌名。如:
  同唱“花儿”同上山,
  歌手找上对手了,
  越唱越有劲头了。
  (郗慧民《西北花儿》P214 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 1984)
  这首作品为洮岷“花儿”。洮岷“花儿”在当地民歌中又叫山歌,如:
  唱起山歌难起头,
  木匠难修转角楼,
  石匠难修双绣球,
  画匠难画凤凰头。 (雪犁《莲花山情歌》P27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
  二是花卉名。如:
  阳婆出来照西台,
  台上台下红花开;
  风不吹花花不摆,
  妹不绕手哥怎来?
  (雪犁《蓮花山情歌》P49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4)
  在河湟地区也有叫“花”的,如:“左胛子担水右胛子换,担水着墁花园哩;我的个阿哥花前头站,照花着配婚姻哩。”河湟方言中,通常叫“花儿”,“儿”单独发音,属于“儿尾”音,与“儿化”音不同,对此,笔者在后面有专门论述。如:
  折花儿容易泡花儿难,
  一泡着颜色儿淡了:
  煨你着容易丢你着难,
  丢你时精神儿欠了。
  (《花儿集·西宁演唱特刊》P98青海省西宁市文化馆 1979)
  三是对心仪女子、情人或妻子的统称。如:
  尕桶儿担水油缸里倒,
  清水把缸填满了;
  好“花儿”在我的门前过,
  脚步儿我听见了。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青海省卷:海北民间歌谣(一)》P281-282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群艺馆1992)
  这里的“好‘花儿’”指心仪女子。
  进去个院门往南看,
  打炮儿开下的粉黄;
  心儿里有话高山上唱,
  不待我“花儿”的心伤。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花儿专辑:湟中资料本》P99湟中县文化体育局 民间文艺集成办公室1986)
  这里的“花儿”指妻子或情人。
  能掐能算的徐茂公,
  能杀能战的秦琼;
  家里的“花儿”赛旁人,
  走到的路儿上扯心。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花儿专辑:湟中资料本》Pl01 湟中县文化体育局 民间文艺集成办公室1986)
  “花儿”中常用“家花”比喻妻子,所以上面的“花儿”很明确,就是妻子。
  花儿伙里的串枝莲,
  层层儿叠叠的牡丹:
  睡到半夜里我把你劝,
  过路的“花儿”哈少探。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花儿专辑:湟中资料本》P102湟中县文化体育局 民间文艺集成办公室 1986)
  “过路的‘花儿’”类同“野花”,与“家花”相对,指其他女子。
  四是比喻男性。如:
  索索葡萄拿钱儿买,
  它出在西口以外了;
  尕妹是牡丹开红了,
  阿哥是残花儿败了。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106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1979)
  石崖塌了路开了,
  一对香子过了;
  阿哥是牡丹者才开了,
  尕妹是绿叶儿者配了。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青海省卷:海北民间歌谣(一)》P257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群艺馆 1992)
  手拿上铁锨铲绵砂,
  河滩的边儿里堆下:
  阿哥好比是红莲花,
  清水的瓶儿里献下。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青海省大通县卷:大通花儿集》P2青海大通县文化馆 1986)P126青海大通县文化馆1986)
  上述作品中,“阿哥是残花儿败了”“阿哥是牡丹者才开了”“阿哥好比是红莲花”皆用“花”比喻男性。
  五是青春时代。如:
  杨柳树栽到个大门前,
  花果树要栽到里院:
  年轻的时节都一般,
  好花儿开了着几天!
  (《花儿集·西宁演唱特刊》P146青海省西宁市文化馆 1979)
  这首作品的“好花儿开红了着几天”与“年轻的时节都一般”意思相同,“好花儿开红”比喻“年轻的时节”,故,作品中的“花儿”指人的青春时代。
  二、“少年”
  在河湟地区,“少年”一词通常不出现在口语中,戏曲民歌中颇为常见。在“花儿”文本中,“少年”也有多种意思。
  一是歌名。如:
  大红的桌子写文章,
  桌子是谁油下的?
  我唱的“少年”你霎唱,
  “少年”是谁留下的?
  (《中国歌谣集成:青海卷》P803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8)
  白杨树高者三丈三,
  风刮着栽了个倒杆;
  青苗地里的白牡丹,
  过路儿送上个“少年”。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257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二是对年轻男子的称谓。如:
  泾阳的草帽我不戴,
  南山里有有个雨来;
  少年的阿哥尕妹爱,
  范家村你把我问来。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ll3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1979)   山里的牡丹开千层,
  哪一朵开得最红?
  “花儿”爱的是少年人,
  “少年”唱着个嘴困。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花儿专辑:湟中资料本》P64湟中县文化体育局 民间文艺集成办公室1986)
  “少年的阿哥尕妹爱”与“‘花儿’爱的是少年人”意思基本相同。为了押韵,前句采用了倒装结构。这两句的意思是:小妹妹爱的是年轻的小阿哥。
  三是青春时代。如:
  山儿里高不过积石山,
  川儿里平不过四川:
  花儿里好不过红牡丹,
  人伙里好不过少年。
  (《中国歌谣集成:青海卷》P811中国ISBN中心出版 2008)
  孙猴儿他不是娘养的,
  他就是石头里长的:
  阳世三间是人立的,
  光阴是少年人闹的。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128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1979)
  “花儿里好不过红牡丹,人伙里好不过少年”的意思是:花中最好的是紅牡丹,人中最好的是少年时代。“阳世三间是人立的,光阴是少年人闹的”的意思是:人世间是由人来确立的,美好生活是由年轻人努力来的。这里的“少年”“少年人”,既指年轻男子,也指年轻女子,是人的青春时代的称谓。
  20世纪50年代后,河湟“少年”逐渐改称“花儿”,歌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
  千人万人把歌儿唱,
  “花儿”声汇成了海洋;
  声声高唱共产党,
  你就是不落的太阳。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花儿专辑:湟中资料本》P163湟中县文化体育局 民间文艺集成办公室 1986)
  河湟地区的老百姓,把这种山歌叫“少年”,不叫“花儿”,而在上面的这首作品中,人们叫“花儿”,不再叫“少年”了。
  通过梳理传统“花儿”文本,我们看到了“花儿”与“少年”所包含的各种意思。下面,让我们走进“花儿”百年学术,看看代表性专家学者的观点与见解。
  最早较为系统地阐释“花儿”与“少年”的是张亚雄先生,他说:“‘花儿’是流行于三陇——甘青宁——的一种山歌,亦多有称之为‘少年’者。‘花儿’,指所钟爱的女人,‘少年’则男人们自觉的一种口号。追求人生意义,唯有少年为黄金时代,而恋爱钟情诸般韵事,唯少年能尽所欢。是以歌者虽龙钟老人,其歌仍然以少年名之。楚辞中拿香草比美人,诗人也往往将花比玉,而以‘花儿’名其所歌,可谓独擅一格。”“总之,这个‘花’字,便是采花之花。花事为少年倜傥之行径;故‘花儿’又名‘少年’。”张亚雄敏锐地看到了“花儿”与“少年”的人生象征意义;却错误地得出了…花儿’,指所钟爱的女人,‘少年’则男人们自觉的一种口号”的结论。因为,从传统“花儿”文本来看,“花儿”大部分情况下也指女人,但也常常用来比喻男性;“少年”虽然多指年轻男子,但亦指人青春时代,并不局限于男人,同样也用于女人。张亚雄的研究成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赵存禄、马甘、李文实、朱仲禄、赵宗福、郗慧民等基本上延续了张亚雄的错误论断。赵存禄在其《“花儿”的“来龙去脉”再探》一文中说:“‘花儿’是指女方的一种称呼,‘少年’则是指青年男子而言。”与这种观点相呼应的是马甘,他在《青海“花儿”漫谈》一文中认为:“年轻的女子被叫‘花儿’;年轻的男子则称作‘少年’。”李文实也认同这种观点,他在《“花儿”与<诗经·国风>》一文中说:“青海和甘肃南部一带,很早就流行着一种民歌,叫作‘花儿’或‘少年’。对于它的这种名称的由来,一般都不太清楚。这种民歌,原来流行于青年男女之间,其内容完全是表达男女青年之间的恋爱和往来的。其中男方被称为‘少年’,而女方则被称为‘花儿’。到了后来,这种互相之间的称谓,便成为这类民歌的代称。合之则为山歌野曲,分之则为‘花儿’与‘少年’,两者实际上是一种民歌,只是内容各有所偏重而已。”朱仲禄在其《谈谈“花儿”》一文中称:“‘花儿’与‘少年’的意思是这样:男的在唱词里称女的为‘花儿’,而女的则称男的为‘少年’。他们把唱‘花儿’也叫‘漫花儿’或‘漫少年’。譬如男的要逗女的和他对唱,就唱道:这一个‘花儿’是年轻的,你为啥呀不漫个‘少年’哩?假如女的要逗男的和她对唱,就是:好一个阿哥是年轻的,你为啥呀不漫个‘花儿’呢?”“‘花儿’与‘少年’两个名词虽有这样的区别,但实际使用上并不十分严格。”赵宗福在其《花儿通论》一书中也持此观点:“花儿之所以被称为花儿,就是因为她与人们的爱情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花儿流行地区,人们把有关男女爱情的事称为‘花事’、‘缠花’、‘花案’。按传统说法:男歌手将女情人亲昵地称为‘花儿’,女歌手将男情人称为‘少年’,故‘花儿’又叫‘少年’。”郗慧民在其《西北花儿学》一书中也表达了与赵宗福同样的观点:“‘花儿’的实际是什么?最重要的实际,它是一种情歌,它是以爱情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或者说是通过爱情这个领域来表现人们的社会生活,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的。”“‘花儿’主要流行地区有一种把爱情之事同‘花’这个词联系在一起的习俗。如把爱情之事叫‘花事’,把谈恋爱叫‘缠花’,把爱情风波引起的官司叫‘花案’,把女情人亲呢地称作‘花儿’,等等。”
  刘文泰、王歌行、王浩、黄恩荣等看到了张亚雄的错误之处,认同张亚雄提出的“人生象征”说。刘文泰、王歌行在《“花儿”和“少年”简介》一文中认为:“‘花儿’和‘少年’,从这个字眼的本身来看,好像‘花儿’是指女方而言,‘少年’是指男方而言,而在歌唱时并不受这个限制。”“‘花儿’和‘少年’这个字眼本身,含有‘爱情’、‘年轻’的意思”。歌行在《“花儿”漫谈》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提出“‘花儿’,这是一个富有象征性的名词,它意味着旺盛的生命,多彩的青春,健康的思想。”王浩、黄恩荣也在《“花儿”源流初探》中强调“从字面来看,似乎‘花儿’指对唱的女方,‘少年’指男方,其实这是误解。”
  “花儿”知名学者刘凯认为:“‘花儿’和‘少年’,一般说时多以‘少年’称,诉诸文字又多写作‘花儿’。群众中对河湟‘花儿’叫‘少年’的多,而历代文人多称其为‘花儿’。”“‘花儿’和‘少年’名称的由来,与‘花儿’是情歌,歌唱的男女又都是青年人有关。不过‘花儿’、‘少年’二者相比较,‘少年’多指这一民歌形式,‘花儿’除这一形式外,同时又互指男女歌唱者。”这段文字虽少,容量却大,提法也较为全面,是很有见地的,不仅明确了“花儿”与“少年”的象征意义,看到了文人与民间对这种河湟山歌的不同称谓,而且指出了“花儿”是男女歌者互指的客观事实。
其他文献
一、我市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灵武的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乡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更新,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有利于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机制日趋完善,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日益显现。但是随着我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仍然存在不相适应的状况。  (一)灵武拥有深厚的
期刊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中央政府设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观十九年(公元803年)拆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升格为同安县。翔安区现行行政区域为早年的同安县的翔风、民安和同禾三里,至今已有1720多年的历史。据《马巷厅志》载,马巷厅治广三十二里,其辖区所在地马巷镇马巷街,名列闽南四大古镇之一。  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建筑是闽南文化的重要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改革步伐的推进,改革举措的落地,关键还是靠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的总体要求,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本区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规律,对于构建银川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
期刊
民族渊源  最初的民族起源于姓与氏,寻根追究,姓的起源是氏族的称号,有女系易而为男系,说己见前。后来姓之外又有所谓氏。什么叫做氏?氏是所以表一姓之中的支派的。如后稷之桓公的三子,又分为孟孙、叔孙、季孙三氏是。始祖之姓,谓之正姓,氏亦谓之庶姓。正姓是永远不改的,庶姓则随时可改。  依据青海史学家李文实先生所著《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记载:吐谷浑,据《金壶字考》谓其音读为“突浴魂”,“谷”读为“浴”,是
期刊
“花儿”会最初是一种与庙会祭祀活动有关的民间集会,人们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同时,利用这难得的时节游览山水胜景,相互交流感情,获取社会及生活多方面的信息。许多年轻人还用“花儿”大胆表达对异性的追求。久而久之,男女间唱“花儿”、对“花儿”,通过“花儿”谈情说爱,表达情感,娱神与娱人相结合,实际上就成了庙会或祭祀后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时光的推移,庙会的宗教色彩日趋淡薄,唱“花儿”娱人的比重终于
期刊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这年的11月29日上午9时,孙中山在南京江苏谘议局被17个省的45名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国民成立。随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也在南京成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南社社员雷铁厓就任大总统府秘书。他觉得自己古文已经作得很好,而骈文不如柳亚子,于是专程赶到上海,盛情相邀。柳亚子怕过不惯官场生活,执
期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作为艺术和技术开始逐渐被社会认可。摄影诞生于上个世纪,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影依靠本身的特性也在记录世界的文明。摄影,作为当前人类观察及记录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当前艺术家用来表现整个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不仅如此,通过摄影,创作者还能够表现、传递自己的审美情趣及价值观;人们能够通过摄影得到视觉享受及精神满足。所以,摄影的重要性和不
期刊
看惯了现代化都市的繁华景象,置身于距西宁市40公里的湟源县丹噶尔古城,看那些石阶、门楼和廊柱,感觉那不一样的文化氛围,真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感觉。  湟源县地处海藏咽喉,是丝绸之路青海道、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西汉以来,便逐渐成为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场所,是汉藏通商的口岸和“茶马互市”的商都。丹噶尔就是在原商都的基础上修建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到丹
期刊
今年12月,是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改革开放的日子。作为这一历史时刻及前后情况的经历者,对改革开放取得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先后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新成果,有着颇多的感触与感想。现吟成律诗一首,以示对领袖的敬颂和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纪念。  改革大潮波涛涌,  滚滚向前永不停。  中华崛起国强盛,  蹄疾
期刊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部湟水两岸,北岸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南岸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地区是主要聚居区,另在同仁、大通、乐都等县及甘肃省的天祝等地亦有土族散居。土族聚居区山川相连,层层梯田随处可见。当地气候较为温和,适于农作。勤劳的土族人民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林等副业。人口有191624人(1990年统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土族有本民族语言,过去没有文字,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创制了以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