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处不在的网络这个提法现在频繁见诸于各种媒体。大家都知道,网络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那么无处不在的网络是不是仅仅指这种现象呢?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当前的媒体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完整和系统。
21世纪初,韩国率先提出了“无处不在的IT839战略”包括开发8种服务,3类IT基础设施和9个新的增长引擎,具体目标是在2010年使韩国的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日本则在2001~2005年电子日本(e-Japan)的基础上提出了2006~2010年的以无处不在网络建设为核心的日本国家IT战略,简称U-Japan。目前“无处不在的网络”模式正逐渐影响世界IT发展方向。
最近,本刊记者郑济仁、韩海生专赴日本东京野村综合研究所,就“如何建立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之议题对野村综合研究所理事长村上辉康先生进行了专访。
村上辉康先生对无处不在网络社会的建设,日本国家IT整体战略的制定有独到新颖的见解,对中国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也很关注,并提出了衷恳的建议。现本刊将对村上辉康先生的答记者问整理刊登,以飨读者。
记者:无处不在的网络最初是由谁提出来的?与现在一些国家提出的网络化、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有什么不同呢?又有些什么样的关联?
村上辉康:在网络还没普及的1989年,PARC (美国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的Mark Weiser(已故)先生就提出了“无处不在的电子计算”的概念。野村综合研究所在网络普及后的1999年开始介入该领域。对我们来说,网络的普遍性要比电子计算普遍性重要得多,因此,野村综合研究所用“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来形容它。
目前,在日本,以总务省为中心,正在使“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具体化。90年代网络的出现,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信息革命。但信息的获取和传输必须借助电脑才能完成。
1999年在日本兴起的手机检索(上网)服务打破了这一局限,有了无线LAN(局域网)和Bluetooth(蓝牙)等技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此外,电子标签和数字式家电等技术使人与人,人与物,甚至物与物都能紧密地联在一起。电子标签系在牛肉上,消费者就能知道该牛肉产于何时、何地,由谁加工的,几时摆上货架的,除了使消费者放心购买外,还可以及时提醒冰箱里的牛肉消费期限,并及时报警。
这样,人类信息获取或传递都不只局限在电脑前。“随时随地上网”的IT利用环境就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这种变革将信息化、网络化推向了新的阶段。
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始终是借助电脑在工作,而在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可以不分时间、地点,随时通过网络更有效地进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活动。比如,在外出时,在电车里,可以用手机看电视。电视上的主题歌可以当场电子结算订购,及时下载欣赏;主角穿的毛衣,如果喜欢也可以当场订购。消费者不会错过良机,卖主也能最大限度地把握商机。
记者:除RFID(射频识别)之外,无处不在的网络还有哪些独特的技术手段?您是否听说过清华紫光最近开发的两维条形码?
村上辉康:RFID以及射频网络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单一物品,只要运用该技术,即便在远距离也能用读取器将物品的信息读取出来。而两维条形码只是用于显示或识别某一商品,虽然能比现在的条形码储备更多信息,但是,读取器只能一件一件地读取。RFID可以一次性大容量读取商品信息,可以大幅度提高超市的商品运货量。
记者:“无处不在的网络”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村上辉康:这个问题提得好。
随着u-Japan政策的不断推进,无处不在的网络模式已经走出日本,开始影响世界各国IT政策的走向。
韩国正加紧无处不在的网络建设。韩国于2004年公布了“u-Korea发展战略”。该战略认为,从1995年到2002年,是建立网络韩国的准备阶段;从2003年到2007年,是宽带IT韩国的实施阶段;2007年以后,是建立无处不在韩国(u-Korea)智能基础设施的阶段。政府制定的“IT839战略”,目的是建立u-Korea社会。
联合国于2003年12月在日内瓦举办的全球信息社会高峰会议(WSIS),第一次为“无处不在的网络”提供了一个在国际上进行讨论的机会。
在日内瓦研讨会成功的鼓舞下,日本政府于2005年5月在东京举办了“东京无处不在的网络会议”。与会代表在“技术引导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知识共享-能力建设”、“缩小数字鸿沟”、“文明社会的无处不在的网络”和“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五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讨论。来自85个国家的大约60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无处不在的网络正逐渐被世界所关注。
从2004年起,美国和欧洲也加快了向宽带服务转移的步伐。这说明他们对这一领域的兴趣终于开始增加了。但是,转移只表现在宽带技术应用、移动电话和诸多服务的提供方面。沃尔玛迅速地使用了RFDI技术,而且打算把这种技术用于更大的范围。不过,总的来说,私人公司一直是把IT作为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对这种新的模式,并没有全面地予以采纳。
欧盟正在促进以环境智能为主题的研究与开发。相关的服务包括关联识别服务,使用定位信息的服务,以及把数字家庭设备与通信网联接在一起的技术。从各方面看,欧盟采取的行动与无处不在的网络是相类似的。将来,在取得成效之后,重叠的部分就会变得明晰。
记者:那“无处不在的网络”对中国有哪些影响呢?
村上辉康:我正要谈到这个问题。2005年5月,中国也有代表团参加了“东京无处不在的网络会议”。东软集团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 积仁先生在演讲时提到,截至2003年,中国已有3亿手机用户,超过了固定电话用户数,这说明中国在电信规模上已经部分超过了美国。截至2004年,中国已有8700万网民,这已经超过了日本的网民数。在质量方面也是如此,据报告,中国在医疗、公共安全和娱乐领域已经有了很有意思的应用。报告还建议中国为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的开发承担重大的义务。
在东京会议之后,建设无处不在的数字社会论坛又在上海举行。中国和日本的专家和政府官员参加了这个论坛,并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尽管这次会议只是亚太城市信息化论坛第五次年会的一个分会,但它在同时举办的十个分会中是最引人注目的。在这个会议上,负责信息与通信的中方参会者广泛讨论了无处不在的概念,他们建议把无处不在的模式逐渐在中国推广。
记者:除了WiMAX(维波存取全球通)、Wi-Fi(无线保真)、3G,构建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还需要哪些技术?
村上辉康:WiMAX、Wi-Fi、3G都是无处不在网络社会中的重要网络技术组成部分。但是,构筑无处不在的网络不光要有这些无线网络技术,还包括ADSL、FTTH这样的宽带网,数字化放送网,ITS这样的移动网,电子标签、射频网络这样的实物网络。这些网络相互串联,给用户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因此,无处不在的网络政策(u-Japan)不仅要保持有线网络的发展,而且要发展无线网络,如移动网络和无线局域网(LAN)、数字化广播系统和传输网络,并通过ITS(智能传输系统)提高传输的安全性和方便性。另外还要开发实物网络。目前还没有把诸如牛肉、冰箱和窗帘架这样的实物同网络连接在一起,要通过新的ICT(信息通讯技术)器件,如电子标签、传感器网络和网络机器人等把它们同网络连接在一起。
开发无处不在网络的措施不仅局限于上述内容。为营造一个真正在任何地方都能接入网络的环境,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宽带基础设施。另外,还必须开发不同的平台,使无处不在的网络成为商品集散地。
日本信息与通信委员会的研究与开发战略分会2005年6月制定出了UNS计划,并于7月份公布。大写字母UNS代表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另外,USN还代表着这个研发战略的三个支柱:(1)普遍的通信(知识创造计划:普遍通信技术战略),(2)新一代网络(先进的国际计划:新一代网络技术战略),(3)可靠与安全(可靠与安全计划:ICT安全与可靠技术战略)。
企业将来必须继续生产独有的、不重复的产品,不断地满足消费者各种各样的需求。不仅要有产品和服务,而且要将产品、设备、系统和服务结合在一起,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经过整合的IT基础设施要成为一个平台,使之能为这些解决方案建立业务模式,能让使用这些模式的企业不断地开展新的业务。
例如,在日本,由于移动网络上移动内容平台的兴起,移动内容解决方案市场的规模攀升到了3000亿日元,其中包括手机铃声音乐、在线音乐下载、占卜、游戏等。这个市场五年前还不存在。这些解决方案在扩大日本的移动电话市场方面短期内就达到了7万亿日元。成功的关键在于为版权处理和认证、收费和付款提供一个简单安全的平台。
无处不在的ICT产业将由四个层面组成,即网络层面、终端层面、平台层面和应用层面。这种架构与我在过去的论文中提出的六个层面很接近,这六个层面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基础设施层面、无处不在的终端层面、无处不在的平台层面、无处不在的内容层面、无处不在的电子器件层面和无处不在的服务层面。
创造使用环境,要预见无处不在网络的负面影响,并准备有效的应对措施。无处不在的网络在把网络的方便带给用户的同时,也把网络的脆弱性带给了用户。如病毒,蠕虫,垃圾邮件和网络诈骗。随着环境的改善和使用的增加,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所以,研究使用环境,首先要找出将来可能出现的负面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安全性、隐私权和恶意内容等十个方面,列出现有的和可能出现的每个方面的十个问题。总共要明确100个负面的问题。u-Japan政策根据优先序评价了这1OO个问题,并筛选出了21个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对这21个问题,虽然采取了机构上和技术上的措施,但也不能给出百分之百完美的解决方案。所以,u-Japan政策除了采取机构和技术上的措施之外,还要听取用户的价值判断。“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宪章”限定了生活在无处不在网络社会中用户的基本行为方式。
记者:日本推出了u-Japan战略,韩国推出了u-Korea战略,当然美国可以搞u-USA,欧洲的e-Europe可以升级为u-Europe,那么中国可不可以搞u-China呢?
村上辉康: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日本的u-Japan政策,不光需要民间唱主角,政府配合民间,还需要官民共同推进无处不在的网络建设,包括无处不在的网络终端开发,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付费、决算、产权管理等平台建设。同时,更需要共同研究安全性、保密性给无处不在网络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此大环境下,有效利用ICT来解决老龄化、生活安全感问题、地球环境问题等日本社会将面对的问题,这才是日本的u-Japan政策。
希望日本在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中积累的经验对其它国家在网络发展方面有借鉴意义。
记者:在中国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需要哪些条件呢?
村上辉康:上面提到了政府支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此外,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还需要市场基础和企业的配合,把网络运营商的要求和用户方的要求组合在一起。
除了u-Japan战略,韩国也推出了u-IT839 战略,并制定了u-Korea实施计划。另外,听说台湾也在探讨u-Taiwan。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战略都集中在亚洲人口密度高并且宽带网非常普及的区域。无处不在的网络化在全球如何扩大还不得而知,但是,只有形成b(宽带网)-USA和m(mobile)-USA,才能形成u-USA这是不可否认的。
我认为,从今后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建立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是有其深远意义的。
日本和韩国是在没有信息网的情况下高度发展经济的,而现今中国,完全有能力在完善信息网络的同时,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只要中国慎重地、准确地把握其战略,越来越完善的信息网络势必会促进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如果说稳定的信息网络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那么,如何将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对于中国的ICT战略甚至对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
我相信,“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将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未来的发展目标。
后记
野村研究所(NRI)自开始阐述无处不在的网络这一议题以来,迄今已过去六年。在这六年中,很多情况都发生了变化。与无处不在的网络相关的最重大的变化发生在村上辉康先生的论文“无处不在的网络化:商业机会与战略问题”发表之后(野村研究所论文第79号,2004年8月)。这些变化包括无处不在的网络模式的全球进展及其对国家中长期信息与通信政策、产业结构政策、科技政策等的影响。
如今,人们对“无处不在的网络”一词已不再陌生。无处不在的网络正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村上先生说:“无处不在的网络化进程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产业和市场,同时,在飞速发展的无处不在的网络化社会中,针对复杂万变的社会课题,也会产生各种解决方法,势必会对社会的发展以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做出贡献。”
采访结束后,记者将《财经界》张 进京副总编自村上博士英文版论文翻译的“日本IT战略与无处不在的网络”中文稿,送给了村上先生,村上博士非常高兴,并对张副总编表示感谢。
最后,双方协商以《财经界》与野村研究所共同举办“北京无处不在的网络研讨会”,村上博士对此表现出了极大感兴趣的热情,并欣然接受了《财经界》关于他来京参加“无处不在的网络研讨会”并做主题演讲的邀请。
关键词解释:
【u-Japan】u-ubiquitous,无处不在的。u-Japan是日本制定的无处不在的网络发展战略。之前日本的e-Japan战略是网络基础设施开发战略,重点是从窄带(低速、小容量)基础设施向宽带(高速、大容量)基础设施的转移。“u-Japan战略”是“e-Japan”战略的升级,目的是促进无处不在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使任何人都能在任何时间方便地上网。
【u-China】参考日本的u-Japan发展战略,记者提出了在中国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的可能性,即u-China,并就“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的建设条件及如何建设等问题与村上先生进行了交流。
村上辉康简介:
京都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匹兹堡获公共与国际事务硕士学位、京都大学信息学博士学位。
村上辉康先生于1968年加入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承担了大量研究与咨询项目。曾任社会与经济系统部和研究与咨询技术战略部部长,并于1996年加入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理事会。村上辉康先生于2001年出任咨询部执行管理主任,2002年至今任野村综合研究所理事长。
村上辉康先生还在许多政府委员会任职,他是信息与电信委员会和产业结构委员会、电子商务全球业务对话指导委员会成员,并任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IT管理工作组主席。
主要著作有“在日本创建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无处不在的网络化:商业机会与战略问题”、“无处不在的网络:新的IT范例”、“创造战略”、“全球安全”等。
21世纪初,韩国率先提出了“无处不在的IT839战略”包括开发8种服务,3类IT基础设施和9个新的增长引擎,具体目标是在2010年使韩国的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日本则在2001~2005年电子日本(e-Japan)的基础上提出了2006~2010年的以无处不在网络建设为核心的日本国家IT战略,简称U-Japan。目前“无处不在的网络”模式正逐渐影响世界IT发展方向。
最近,本刊记者郑济仁、韩海生专赴日本东京野村综合研究所,就“如何建立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之议题对野村综合研究所理事长村上辉康先生进行了专访。
村上辉康先生对无处不在网络社会的建设,日本国家IT整体战略的制定有独到新颖的见解,对中国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也很关注,并提出了衷恳的建议。现本刊将对村上辉康先生的答记者问整理刊登,以飨读者。
记者:无处不在的网络最初是由谁提出来的?与现在一些国家提出的网络化、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有什么不同呢?又有些什么样的关联?
村上辉康:在网络还没普及的1989年,PARC (美国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的Mark Weiser(已故)先生就提出了“无处不在的电子计算”的概念。野村综合研究所在网络普及后的1999年开始介入该领域。对我们来说,网络的普遍性要比电子计算普遍性重要得多,因此,野村综合研究所用“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来形容它。
目前,在日本,以总务省为中心,正在使“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具体化。90年代网络的出现,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信息革命。但信息的获取和传输必须借助电脑才能完成。
1999年在日本兴起的手机检索(上网)服务打破了这一局限,有了无线LAN(局域网)和Bluetooth(蓝牙)等技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此外,电子标签和数字式家电等技术使人与人,人与物,甚至物与物都能紧密地联在一起。电子标签系在牛肉上,消费者就能知道该牛肉产于何时、何地,由谁加工的,几时摆上货架的,除了使消费者放心购买外,还可以及时提醒冰箱里的牛肉消费期限,并及时报警。
这样,人类信息获取或传递都不只局限在电脑前。“随时随地上网”的IT利用环境就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这种变革将信息化、网络化推向了新的阶段。
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始终是借助电脑在工作,而在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可以不分时间、地点,随时通过网络更有效地进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活动。比如,在外出时,在电车里,可以用手机看电视。电视上的主题歌可以当场电子结算订购,及时下载欣赏;主角穿的毛衣,如果喜欢也可以当场订购。消费者不会错过良机,卖主也能最大限度地把握商机。
记者:除RFID(射频识别)之外,无处不在的网络还有哪些独特的技术手段?您是否听说过清华紫光最近开发的两维条形码?
村上辉康:RFID以及射频网络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单一物品,只要运用该技术,即便在远距离也能用读取器将物品的信息读取出来。而两维条形码只是用于显示或识别某一商品,虽然能比现在的条形码储备更多信息,但是,读取器只能一件一件地读取。RFID可以一次性大容量读取商品信息,可以大幅度提高超市的商品运货量。
记者:“无处不在的网络”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村上辉康:这个问题提得好。
随着u-Japan政策的不断推进,无处不在的网络模式已经走出日本,开始影响世界各国IT政策的走向。
韩国正加紧无处不在的网络建设。韩国于2004年公布了“u-Korea发展战略”。该战略认为,从1995年到2002年,是建立网络韩国的准备阶段;从2003年到2007年,是宽带IT韩国的实施阶段;2007年以后,是建立无处不在韩国(u-Korea)智能基础设施的阶段。政府制定的“IT839战略”,目的是建立u-Korea社会。
联合国于2003年12月在日内瓦举办的全球信息社会高峰会议(WSIS),第一次为“无处不在的网络”提供了一个在国际上进行讨论的机会。
在日内瓦研讨会成功的鼓舞下,日本政府于2005年5月在东京举办了“东京无处不在的网络会议”。与会代表在“技术引导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知识共享-能力建设”、“缩小数字鸿沟”、“文明社会的无处不在的网络”和“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五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讨论。来自85个国家的大约60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无处不在的网络正逐渐被世界所关注。
从2004年起,美国和欧洲也加快了向宽带服务转移的步伐。这说明他们对这一领域的兴趣终于开始增加了。但是,转移只表现在宽带技术应用、移动电话和诸多服务的提供方面。沃尔玛迅速地使用了RFDI技术,而且打算把这种技术用于更大的范围。不过,总的来说,私人公司一直是把IT作为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对这种新的模式,并没有全面地予以采纳。
欧盟正在促进以环境智能为主题的研究与开发。相关的服务包括关联识别服务,使用定位信息的服务,以及把数字家庭设备与通信网联接在一起的技术。从各方面看,欧盟采取的行动与无处不在的网络是相类似的。将来,在取得成效之后,重叠的部分就会变得明晰。
记者:那“无处不在的网络”对中国有哪些影响呢?
村上辉康:我正要谈到这个问题。2005年5月,中国也有代表团参加了“东京无处不在的网络会议”。东软集团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 积仁先生在演讲时提到,截至2003年,中国已有3亿手机用户,超过了固定电话用户数,这说明中国在电信规模上已经部分超过了美国。截至2004年,中国已有8700万网民,这已经超过了日本的网民数。在质量方面也是如此,据报告,中国在医疗、公共安全和娱乐领域已经有了很有意思的应用。报告还建议中国为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的开发承担重大的义务。
在东京会议之后,建设无处不在的数字社会论坛又在上海举行。中国和日本的专家和政府官员参加了这个论坛,并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尽管这次会议只是亚太城市信息化论坛第五次年会的一个分会,但它在同时举办的十个分会中是最引人注目的。在这个会议上,负责信息与通信的中方参会者广泛讨论了无处不在的概念,他们建议把无处不在的模式逐渐在中国推广。
记者:除了WiMAX(维波存取全球通)、Wi-Fi(无线保真)、3G,构建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还需要哪些技术?
村上辉康:WiMAX、Wi-Fi、3G都是无处不在网络社会中的重要网络技术组成部分。但是,构筑无处不在的网络不光要有这些无线网络技术,还包括ADSL、FTTH这样的宽带网,数字化放送网,ITS这样的移动网,电子标签、射频网络这样的实物网络。这些网络相互串联,给用户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因此,无处不在的网络政策(u-Japan)不仅要保持有线网络的发展,而且要发展无线网络,如移动网络和无线局域网(LAN)、数字化广播系统和传输网络,并通过ITS(智能传输系统)提高传输的安全性和方便性。另外还要开发实物网络。目前还没有把诸如牛肉、冰箱和窗帘架这样的实物同网络连接在一起,要通过新的ICT(信息通讯技术)器件,如电子标签、传感器网络和网络机器人等把它们同网络连接在一起。
开发无处不在网络的措施不仅局限于上述内容。为营造一个真正在任何地方都能接入网络的环境,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宽带基础设施。另外,还必须开发不同的平台,使无处不在的网络成为商品集散地。
日本信息与通信委员会的研究与开发战略分会2005年6月制定出了UNS计划,并于7月份公布。大写字母UNS代表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另外,USN还代表着这个研发战略的三个支柱:(1)普遍的通信(知识创造计划:普遍通信技术战略),(2)新一代网络(先进的国际计划:新一代网络技术战略),(3)可靠与安全(可靠与安全计划:ICT安全与可靠技术战略)。
企业将来必须继续生产独有的、不重复的产品,不断地满足消费者各种各样的需求。不仅要有产品和服务,而且要将产品、设备、系统和服务结合在一起,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经过整合的IT基础设施要成为一个平台,使之能为这些解决方案建立业务模式,能让使用这些模式的企业不断地开展新的业务。
例如,在日本,由于移动网络上移动内容平台的兴起,移动内容解决方案市场的规模攀升到了3000亿日元,其中包括手机铃声音乐、在线音乐下载、占卜、游戏等。这个市场五年前还不存在。这些解决方案在扩大日本的移动电话市场方面短期内就达到了7万亿日元。成功的关键在于为版权处理和认证、收费和付款提供一个简单安全的平台。
无处不在的ICT产业将由四个层面组成,即网络层面、终端层面、平台层面和应用层面。这种架构与我在过去的论文中提出的六个层面很接近,这六个层面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基础设施层面、无处不在的终端层面、无处不在的平台层面、无处不在的内容层面、无处不在的电子器件层面和无处不在的服务层面。
创造使用环境,要预见无处不在网络的负面影响,并准备有效的应对措施。无处不在的网络在把网络的方便带给用户的同时,也把网络的脆弱性带给了用户。如病毒,蠕虫,垃圾邮件和网络诈骗。随着环境的改善和使用的增加,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所以,研究使用环境,首先要找出将来可能出现的负面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安全性、隐私权和恶意内容等十个方面,列出现有的和可能出现的每个方面的十个问题。总共要明确100个负面的问题。u-Japan政策根据优先序评价了这1OO个问题,并筛选出了21个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对这21个问题,虽然采取了机构上和技术上的措施,但也不能给出百分之百完美的解决方案。所以,u-Japan政策除了采取机构和技术上的措施之外,还要听取用户的价值判断。“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宪章”限定了生活在无处不在网络社会中用户的基本行为方式。
记者:日本推出了u-Japan战略,韩国推出了u-Korea战略,当然美国可以搞u-USA,欧洲的e-Europe可以升级为u-Europe,那么中国可不可以搞u-China呢?
村上辉康: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日本的u-Japan政策,不光需要民间唱主角,政府配合民间,还需要官民共同推进无处不在的网络建设,包括无处不在的网络终端开发,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付费、决算、产权管理等平台建设。同时,更需要共同研究安全性、保密性给无处不在网络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此大环境下,有效利用ICT来解决老龄化、生活安全感问题、地球环境问题等日本社会将面对的问题,这才是日本的u-Japan政策。
希望日本在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中积累的经验对其它国家在网络发展方面有借鉴意义。
记者:在中国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需要哪些条件呢?
村上辉康:上面提到了政府支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此外,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还需要市场基础和企业的配合,把网络运营商的要求和用户方的要求组合在一起。
除了u-Japan战略,韩国也推出了u-IT839 战略,并制定了u-Korea实施计划。另外,听说台湾也在探讨u-Taiwan。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战略都集中在亚洲人口密度高并且宽带网非常普及的区域。无处不在的网络化在全球如何扩大还不得而知,但是,只有形成b(宽带网)-USA和m(mobile)-USA,才能形成u-USA这是不可否认的。
我认为,从今后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建立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是有其深远意义的。
日本和韩国是在没有信息网的情况下高度发展经济的,而现今中国,完全有能力在完善信息网络的同时,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只要中国慎重地、准确地把握其战略,越来越完善的信息网络势必会促进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如果说稳定的信息网络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那么,如何将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对于中国的ICT战略甚至对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
我相信,“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将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未来的发展目标。
后记
野村研究所(NRI)自开始阐述无处不在的网络这一议题以来,迄今已过去六年。在这六年中,很多情况都发生了变化。与无处不在的网络相关的最重大的变化发生在村上辉康先生的论文“无处不在的网络化:商业机会与战略问题”发表之后(野村研究所论文第79号,2004年8月)。这些变化包括无处不在的网络模式的全球进展及其对国家中长期信息与通信政策、产业结构政策、科技政策等的影响。
如今,人们对“无处不在的网络”一词已不再陌生。无处不在的网络正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村上先生说:“无处不在的网络化进程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产业和市场,同时,在飞速发展的无处不在的网络化社会中,针对复杂万变的社会课题,也会产生各种解决方法,势必会对社会的发展以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做出贡献。”
采访结束后,记者将《财经界》张 进京副总编自村上博士英文版论文翻译的“日本IT战略与无处不在的网络”中文稿,送给了村上先生,村上博士非常高兴,并对张副总编表示感谢。
最后,双方协商以《财经界》与野村研究所共同举办“北京无处不在的网络研讨会”,村上博士对此表现出了极大感兴趣的热情,并欣然接受了《财经界》关于他来京参加“无处不在的网络研讨会”并做主题演讲的邀请。
关键词解释:
【u-Japan】u-ubiquitous,无处不在的。u-Japan是日本制定的无处不在的网络发展战略。之前日本的e-Japan战略是网络基础设施开发战略,重点是从窄带(低速、小容量)基础设施向宽带(高速、大容量)基础设施的转移。“u-Japan战略”是“e-Japan”战略的升级,目的是促进无处不在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使任何人都能在任何时间方便地上网。
【u-China】参考日本的u-Japan发展战略,记者提出了在中国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的可能性,即u-China,并就“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的建设条件及如何建设等问题与村上先生进行了交流。
村上辉康简介:
京都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匹兹堡获公共与国际事务硕士学位、京都大学信息学博士学位。
村上辉康先生于1968年加入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承担了大量研究与咨询项目。曾任社会与经济系统部和研究与咨询技术战略部部长,并于1996年加入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理事会。村上辉康先生于2001年出任咨询部执行管理主任,2002年至今任野村综合研究所理事长。
村上辉康先生还在许多政府委员会任职,他是信息与电信委员会和产业结构委员会、电子商务全球业务对话指导委员会成员,并任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IT管理工作组主席。
主要著作有“在日本创建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无处不在的网络化:商业机会与战略问题”、“无处不在的网络:新的IT范例”、“创造战略”、“全球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