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千秋基业。如何构筑、巩固、发展这一基业,成为每一个国家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我国义务教育历来被视为救亡图存、强国强种的根本。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义务教育在我国经历过异常曲折的发展道路。近现代时势动荡、政治不良、民风未开、经济破败等都对义务教育的发展产生过强干扰。实事求是地说,义务教育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才真正取得辉煌的成就。当然,尽管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为此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还印发了《禁止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若干规定》,这说明义务教育的良性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义务教育如何进一步发展?熊贤君教授的新著《民国义务教育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洋洋六十萬言,完全可以为我国千秋基业发展作系统性的历史参照。该书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观照的系统性。我国的义务教育起步于清末兴学运动,后经历过中华民国早期的探索与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始得以厉行推展。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历史进展,客观地说,民国时期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优秀人才的出现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依然发挥着骨干作用,这与其所受义务教育的奠基也是分不开的。当然,其成就与近代以来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制度建设进一步改进、办学经验进一步丰富、师资条件逐渐有一定的保障、经费筹措广开渠道等有关,也与当时众多教育政策法规的出台也分不开,而大批仁人志士的呐喊推助,更是民国义务教育不竭的精神动力。《民国义务教育研究》对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义务教育的行政管理与督导、义务教育的实施期限与机构、课程与教学、师资培养与培训、经费筹措以及私塾的利用与改造和女子义务教育的实施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其对民国义务教育的整体观照之系统、全面是罕见的。这对我们挖掘历史经验极其有帮助。
其二,梳理的清晰性。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历史起点如何?承续如何?《民国义务教育研究》总是将民国义务教育置于清末以来义务教育发展的基础之上,既溯其所自来,又辨其所当类,更明其所由去,读来颇觉得民国义务教育发展脉络清晰。例如,我国自古的“小学”教育的载体是私塾。清末虽然大力鼓励兴办新式学堂,但至民国后期乃至新中国成立之初仍有相当的私塾存在。这些历史的学校遗存有哪些类型?其在社会与教育整体转型发展期的课程与教学如何?如何改造传统私塾使之成为现代小学?塾师如何培训与进修?私塾的历史如何终结、归宿如何?《民国义务教育研究》对此进行了脉络清晰、令人信服的探索。再比如,对女子义务教育实施的研究,也是先从清末女子学堂章程颁行、女子学堂的发展追踪开始,进而对民国女子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探索。这种写作的结构性安排,读后使人既有历史发展的清晰感,又有横向把握的全方位感。
其三,搜集的丰富性。历史研究总是基于史实。史料搜集因此成为历史研究的第一手功夫。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史料功夫也是衡量一个史学研究者素养的第一标准。熊贤君教授所著《民国义务教育研究》,在史料搜集这方面可谓是一个典范。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论著日记,史料汇编、人物传记、政策法规等自是其搜罗的范围,该书所搜索的地方教育志(省市县)乃至校史搜索之广令人惊叹。这种史料搜集的丰富性,为作者整体把握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基础,也为该书持论公允作了深厚铺垫。
其四,识见的深刻性。熊贤君教授对我国近现代义务教育研究深有心得。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出版过《千秋基业——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一书,开专门研究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的先河。其新著《民国义务教育研究》可谓是该项研究的延续与深化。该书对民国义务教育的研究始终立足于其发展的历史基础、着眼于其时代变革的背景以及对其从观念、制度到实施策略的全面探索之上,因而《民国义务教育研究》一书不仅对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作了全景性描述,更是展示了对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深刻洞见。这种识见的深刻性不仅体现在对义务教育兴起的追溯、义务教育民主化特质的把握、民国义务教育特点的概括、民国相关教育制度概念辨析及民国义务教育的分期断定等宏观探索方面,更体现在对所涉及的民国义务教育的具体问题的探索上。因而该书非常好地体现了史实与史识的统一。
《民国义务教育研究》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及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成果之一,很好地体现了该项目丛书选编的“学术价值”和“现实需求”的总体要求,更是体现了熊贤君教授作为史学研究者的现实关怀的强烈意识。作者在对历史的叙述之中常现其浓重的学者忧患意识。中国义务教育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经验教训,所得所失,相信读者阅读此书后会颇有感悟甚至感慨。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其一,观照的系统性。我国的义务教育起步于清末兴学运动,后经历过中华民国早期的探索与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始得以厉行推展。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历史进展,客观地说,民国时期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优秀人才的出现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依然发挥着骨干作用,这与其所受义务教育的奠基也是分不开的。当然,其成就与近代以来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制度建设进一步改进、办学经验进一步丰富、师资条件逐渐有一定的保障、经费筹措广开渠道等有关,也与当时众多教育政策法规的出台也分不开,而大批仁人志士的呐喊推助,更是民国义务教育不竭的精神动力。《民国义务教育研究》对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义务教育的行政管理与督导、义务教育的实施期限与机构、课程与教学、师资培养与培训、经费筹措以及私塾的利用与改造和女子义务教育的实施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其对民国义务教育的整体观照之系统、全面是罕见的。这对我们挖掘历史经验极其有帮助。
其二,梳理的清晰性。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历史起点如何?承续如何?《民国义务教育研究》总是将民国义务教育置于清末以来义务教育发展的基础之上,既溯其所自来,又辨其所当类,更明其所由去,读来颇觉得民国义务教育发展脉络清晰。例如,我国自古的“小学”教育的载体是私塾。清末虽然大力鼓励兴办新式学堂,但至民国后期乃至新中国成立之初仍有相当的私塾存在。这些历史的学校遗存有哪些类型?其在社会与教育整体转型发展期的课程与教学如何?如何改造传统私塾使之成为现代小学?塾师如何培训与进修?私塾的历史如何终结、归宿如何?《民国义务教育研究》对此进行了脉络清晰、令人信服的探索。再比如,对女子义务教育实施的研究,也是先从清末女子学堂章程颁行、女子学堂的发展追踪开始,进而对民国女子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探索。这种写作的结构性安排,读后使人既有历史发展的清晰感,又有横向把握的全方位感。
其三,搜集的丰富性。历史研究总是基于史实。史料搜集因此成为历史研究的第一手功夫。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史料功夫也是衡量一个史学研究者素养的第一标准。熊贤君教授所著《民国义务教育研究》,在史料搜集这方面可谓是一个典范。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论著日记,史料汇编、人物传记、政策法规等自是其搜罗的范围,该书所搜索的地方教育志(省市县)乃至校史搜索之广令人惊叹。这种史料搜集的丰富性,为作者整体把握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基础,也为该书持论公允作了深厚铺垫。
其四,识见的深刻性。熊贤君教授对我国近现代义务教育研究深有心得。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出版过《千秋基业——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一书,开专门研究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的先河。其新著《民国义务教育研究》可谓是该项研究的延续与深化。该书对民国义务教育的研究始终立足于其发展的历史基础、着眼于其时代变革的背景以及对其从观念、制度到实施策略的全面探索之上,因而《民国义务教育研究》一书不仅对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作了全景性描述,更是展示了对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深刻洞见。这种识见的深刻性不仅体现在对义务教育兴起的追溯、义务教育民主化特质的把握、民国义务教育特点的概括、民国相关教育制度概念辨析及民国义务教育的分期断定等宏观探索方面,更体现在对所涉及的民国义务教育的具体问题的探索上。因而该书非常好地体现了史实与史识的统一。
《民国义务教育研究》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及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成果之一,很好地体现了该项目丛书选编的“学术价值”和“现实需求”的总体要求,更是体现了熊贤君教授作为史学研究者的现实关怀的强烈意识。作者在对历史的叙述之中常现其浓重的学者忧患意识。中国义务教育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经验教训,所得所失,相信读者阅读此书后会颇有感悟甚至感慨。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