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哈佛大学科研项目“零点工程”的成功经验,可知西部民族地区高校非艺术专业在校大学生缺乏艺术思维训练的原因。只有改革公共艺术欣赏课程教学,拓展课程教学的空间,激发学习主体学习艺术思维的动机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体验和大胆运用艺术思维,才能让学生在艺术鉴赏中初步了解和发展艺术思维能力。我们应倡导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并重的教育教学理念,让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这人类两大思维能力在学生身上得到整合,形成创造潜力。
[关键词]公共艺术欣赏课程教学艺术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1-0059-03
西部民族地区高校非艺术专业在校大学生缺乏艺术思维训练,致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打折扣,创造后劲严重不足。我们应该借鉴哈佛大学科研项目“零点工程”的成功经验,改革公共艺术欣赏课程教学,拓展课程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艺术鉴赏中初步了解和发展艺术思维能力,修补思维“短板”。
一、哈佛大学科研课题的启迪
20世纪50年代,苏联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上太空,走在了美国前面。为此,美国朝野内外、举国上下十分震惊,同时倍感耻辱。美国人认为,19世纪末,科学的中心已由欧洲移向美国,许多现代的科学发明创造都诞生在美国,美国就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超级大国。然而,这回让苏联占了上风,美国各方面都在追究问题的症结,他们首先把矛头指向教育界,认为肯定是教育部门出了问题。后来,哈佛大学还为此进行了科学立项,这就是历时几十年,有上百位科学家参与,花上上亿美元科研经费的著名的“零点工程”。“零点工程”被揭秘后,让人觉得十分意外。这个世界著名大学的科研项目,研究的对象不是航天科学,也不是核武器,而是艺术教育。教育家们认为,美国的科学技术教育是一流的,但文化艺术教育却不能与苏联比肩。正是两国科技人员不同的文化艺术素质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1]“零点工程”以“零”命名,表示美国的艺术教育要从零开始。“零点工程”课题组成员在100多个公立和私立的学校做实验,有的从幼儿园起连续20年进行追踪对比,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几十本学术专著,发表了上千篇科研论文。他们的研究成果对美国教育的影响特别巨大,以致美国国会1994年3月通过了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引起了很大反响。难道唱歌、弹琴、跳舞、画画对科学发明、人类进步就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我国不少知识分子,甚至一些教育界人士都持此疑问。这显然是一种浅见,因为持此疑问者只看见各个艺术门类器物层面的、形而下的技巧内容,而没能透过表相,窥见各个艺术门类背后形而上的艺术思维。“零点项目”之所以花了上亿美元,动员一百多位各个学科的科学家,历时数十年进行研究,目的就是将本国年青一代的科学家培养成具有艺术素质的科研人员,使他们既具有科学思维能力又具有艺术思维能力,其终极目标是培养科学家们的创造性和学术后劲,服务于国家。
艺术思维是人类两大思维方式之一。它具有特别强劲的创新品格,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一切创造性活动中具有特别重大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在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于艺术思维知之甚少,更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我们西部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不仅大大落后于欧美,更落后于我国东部和港台澳地区,这一种落后不仅是形而下的技巧、技法、器物层面上的,更是形而上层面的,最严重的是我们西部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没有艺术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我们认为,西部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再也不能停留在形而下的技巧、技法和器物层面上。鉴于这样一种认识和发现,同时在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启发下,我们开始思考和调整本学校的公共艺术欣赏课程教学。
二、揭示“短板”,激发学习主体学习艺术思维的动机和热情
由于“思维训练”的介入,我们的公共艺术欣赏课程就具有了些许教改的意味。为了让全体学生对这种与以往有所不同的、“变味”的欣赏课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并在学习中真正有所斩获,开课伊始,教师应通过对“短板”的揭示,让学生从“思维学习”的角度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艺术思维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科学思维,是思维主体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将判断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认识的思维活动,具有概念性、逻辑性、纵向性的特点。这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一种思维方式。而艺术思维保留了人类原始思维想象和幻想的特点,以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位,具有较大的发散性、跳跃性和自由度,是思维主体不经过逻辑推理,没有确定的思维程序和方法,跳跃性地、突然地就直接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具有直觉性、非逻辑性、横向性的特点。艺术思维是学生们比较生疏的一种思维方式,然而它对大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建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世纪现代化建设也非常需要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的艺术学习应该重视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西部民族地区非艺术专业虽然没有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程,但是通过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的学习,学生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然而,在我们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缺少了艺术思维这一块。这一“短板”效应,使学生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不能得以整合,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大打折扣。在以往的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专注于单一的作品欣赏教学,学生专注于单一的作品欣赏学习,艺术教育教学仅仅停留在形而下的技巧、技法和器物层面上。我们的艺术欣赏教学和学习都缺乏艺术思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训练。这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种丢了西瓜拣芝麻的本末倒置。公共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不仅仅是简单欣赏一些艺术作品,或者是单纯地学习某一艺术门类的知识和欣赏方法,更有价值的学习,是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艺术思维,修补非艺术生思维能力上的这一“短板”,让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这两大人类的思维能力在我们学生身上得以整合,形成强大的创造潜力,以便今后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中有所作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随机渗透,让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初步了解艺术思维
艺术课程毕竟还是艺术课程,欣赏课以作品鉴赏为主,“艺术思维训练”的分量不能喧宾夺主。我们没有把公共艺术课程做成专项的艺术思维训练课,而是随机将艺术思维训练的相关内容自然渗透到艺术欣赏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了解艺术思维,学习到艺术思维的内容。例如直觉、想象、联想、灵感、潜意识、非理性、非逻辑这些艺术思维的形式和内容,都不是集中地、系统地讲授,而是在各个门类艺术作品的鉴赏中自然地随机渗透。
张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古诗四帖》被古人称为“非人力所为”,“出鬼入神,惝恍不可测”。面对《古诗四帖》的丰富性和难解性,我们不急于讲解,也不将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求学生们根据这件行笔迅疾、线条飞腾跳跃、纵横驰骋、气势磅礴的书作,进行想象和联想。当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纷纷说出自己的观感之后,我们再简洁地介绍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悟到狂草创作的故事和李白的观赏草书的诗歌作品《草书歌行》,让学生们了解张旭狂草创作的趣闻轶事,并将学生们自己观看草书作品后的想象和联想与大诗人的联想和想象作比较。然而,我们的教学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向更深处开掘。我们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料,引入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以及《新唐书》中论及张旭的诗词语录,[2]引导学生追溯和还原张旭创作的现场。通过师生对话探讨,学生们了解到,原来张旭创作书法作品与大多数书法家不一样,他不是在心平气和、澄神静态、意在笔先的理性状态下进行创作的,而是在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状态下挥洒。尤其是他在酣醉的时候作的《古诗四帖》,就如同在梦境里遨游,使自己潜意识中埋藏的、压抑的各种情感、想象,在笔下如同鬼神一样飘忽出入。他自己在清醒过来时便感“不可复识”,别人就更加难以述说了。然而,正是这样一种非理性、潜意识状态下的挥洒,使张旭的草书创作突破了传统书法的实用性,成就了书法作品的纯艺术性,使书法艺术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样一种欣赏课教学,既使学生们欣赏到经典的书法艺术作品,又培养了学生们的艺术思维能力。
总之,把握好随机渗透、不喧宾夺主的原则,我们就既能在艺术欣赏课上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不失时机地随机渗透艺术思维的相关内容,大大拓展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空间,让我们的公共艺术课程充实、新鲜、有深度,使学生既捡了芝麻又抱回了西瓜,教学效果显著。
四、适时点拨,鼓励学生积极体验和大胆运用艺术思维
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创造潜力不足”、“动手能力较弱”这样一些观点,已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共识并广为诟病。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对艺术思维教学的实践性比较重视,不仅用心良苦通过点滴机会随机渗透,还适时点拨,要求广大学生积极体验和大胆运用他们刚刚学到的“一招半式”,鼓励他们大胆地往前走,勇于实践。
《千手观音》是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舞蹈节目。在《千手观音》的欣赏中,我们将“艺术直觉”教学自然带入其中。“观音菩萨是佛教诸神中在我国民间影响最大、信众最多的菩萨。她倒驾慈航,撒甘露,普度众生的形象深入人心。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姑娘们心无杂念地体悟着观音的慈悲和仁爱,整齐划一的手臂动作、造型生动的画面,万花筒般在瞬间制造的舞台效果让人震撼。”讲到这里,我随机点拨:我们在欣赏舞蹈《千手观音》时,主客体融而为一,超越了意识和实际之间的障碍,没有通过分析、制备、推理的思考过程,就直截了当地洞悉到“千手”的神奇美妙和“神”的威力,使我们直观地、亲切地接受了这一群人化了的观音、神化了的少女。这一思维过程就是艺术直觉。直觉对艺术欣赏、艺术创作、科学创造等都有启迪价值。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中,同学们都应该注重各种艺术元素的积累,培养自己良好的艺术直觉。这样讲解,既使学生欣赏了舞蹈艺术,又让学生体验和学习了“艺术直觉”。
当代大学生普遍都喜欢流行歌曲,喜欢周杰伦的歌。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在讲流行歌曲时就把周杰伦寻找创作灵感的“必杀技”也带了进来。周杰伦喜欢突破中国传统音乐的主题、形式,融合多元的音乐素材,创造出风格多变的歌曲,例如《双节棍》、《青花瓷》、《菊花台》、《兰亭序》、《千里之外》等,已然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歌曲。周杰伦不受条条框框的规矩禁锢,儿童般天马行空的大胆想象、大胆混搭、勇于实践运用,以及他追求灵感的精神和方式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类似灵感的寻找和运用这样一些艺术思维有其特殊的活动规律。我们在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中不设专门章节去讲授,而是结合各个艺术门类的鉴赏,适时予以点拨,让学生有所了解和掌握,并鼓励他们积极地体验和大胆地运用。
思维能力是人的发展的核心内容,当代教育教学的发展重心应该超越形而下的技巧、技法和器物层面,超越知识和记忆的层面,提升到思维与创造的高度。当下,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这种“超越”和“提升”去发展,无论是专业课程教学,还是公共艺术欣赏课程教学,都要从这种“超越”和“提升”的视角去审视。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换一种思维教艺术,对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进行新的拓展,使学生的“思维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修补;我们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成功,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广大学生学习公共艺术欣赏课程的热情大大提高,听课兴趣大增,课堂上师生互动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经随机走访反馈,学生们普遍反映本院的公共艺术欣赏课程“有艺术风味”,“有文化内涵”,“还有艺术思维训练”。
[参考文献]
[1]沈致隆.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启示: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M].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43~44.
[2]杨辛, 谢孟主编.艺术欣赏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1.
[关键词]公共艺术欣赏课程教学艺术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1-0059-03
西部民族地区高校非艺术专业在校大学生缺乏艺术思维训练,致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打折扣,创造后劲严重不足。我们应该借鉴哈佛大学科研项目“零点工程”的成功经验,改革公共艺术欣赏课程教学,拓展课程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艺术鉴赏中初步了解和发展艺术思维能力,修补思维“短板”。
一、哈佛大学科研课题的启迪
20世纪50年代,苏联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上太空,走在了美国前面。为此,美国朝野内外、举国上下十分震惊,同时倍感耻辱。美国人认为,19世纪末,科学的中心已由欧洲移向美国,许多现代的科学发明创造都诞生在美国,美国就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超级大国。然而,这回让苏联占了上风,美国各方面都在追究问题的症结,他们首先把矛头指向教育界,认为肯定是教育部门出了问题。后来,哈佛大学还为此进行了科学立项,这就是历时几十年,有上百位科学家参与,花上上亿美元科研经费的著名的“零点工程”。“零点工程”被揭秘后,让人觉得十分意外。这个世界著名大学的科研项目,研究的对象不是航天科学,也不是核武器,而是艺术教育。教育家们认为,美国的科学技术教育是一流的,但文化艺术教育却不能与苏联比肩。正是两国科技人员不同的文化艺术素质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1]“零点工程”以“零”命名,表示美国的艺术教育要从零开始。“零点工程”课题组成员在100多个公立和私立的学校做实验,有的从幼儿园起连续20年进行追踪对比,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几十本学术专著,发表了上千篇科研论文。他们的研究成果对美国教育的影响特别巨大,以致美国国会1994年3月通过了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引起了很大反响。难道唱歌、弹琴、跳舞、画画对科学发明、人类进步就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我国不少知识分子,甚至一些教育界人士都持此疑问。这显然是一种浅见,因为持此疑问者只看见各个艺术门类器物层面的、形而下的技巧内容,而没能透过表相,窥见各个艺术门类背后形而上的艺术思维。“零点项目”之所以花了上亿美元,动员一百多位各个学科的科学家,历时数十年进行研究,目的就是将本国年青一代的科学家培养成具有艺术素质的科研人员,使他们既具有科学思维能力又具有艺术思维能力,其终极目标是培养科学家们的创造性和学术后劲,服务于国家。
艺术思维是人类两大思维方式之一。它具有特别强劲的创新品格,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一切创造性活动中具有特别重大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在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于艺术思维知之甚少,更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我们西部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不仅大大落后于欧美,更落后于我国东部和港台澳地区,这一种落后不仅是形而下的技巧、技法、器物层面上的,更是形而上层面的,最严重的是我们西部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没有艺术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我们认为,西部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再也不能停留在形而下的技巧、技法和器物层面上。鉴于这样一种认识和发现,同时在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启发下,我们开始思考和调整本学校的公共艺术欣赏课程教学。
二、揭示“短板”,激发学习主体学习艺术思维的动机和热情
由于“思维训练”的介入,我们的公共艺术欣赏课程就具有了些许教改的意味。为了让全体学生对这种与以往有所不同的、“变味”的欣赏课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并在学习中真正有所斩获,开课伊始,教师应通过对“短板”的揭示,让学生从“思维学习”的角度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艺术思维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科学思维,是思维主体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将判断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认识的思维活动,具有概念性、逻辑性、纵向性的特点。这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一种思维方式。而艺术思维保留了人类原始思维想象和幻想的特点,以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位,具有较大的发散性、跳跃性和自由度,是思维主体不经过逻辑推理,没有确定的思维程序和方法,跳跃性地、突然地就直接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具有直觉性、非逻辑性、横向性的特点。艺术思维是学生们比较生疏的一种思维方式,然而它对大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建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世纪现代化建设也非常需要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的艺术学习应该重视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西部民族地区非艺术专业虽然没有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程,但是通过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的学习,学生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然而,在我们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缺少了艺术思维这一块。这一“短板”效应,使学生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不能得以整合,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大打折扣。在以往的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专注于单一的作品欣赏教学,学生专注于单一的作品欣赏学习,艺术教育教学仅仅停留在形而下的技巧、技法和器物层面上。我们的艺术欣赏教学和学习都缺乏艺术思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训练。这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种丢了西瓜拣芝麻的本末倒置。公共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不仅仅是简单欣赏一些艺术作品,或者是单纯地学习某一艺术门类的知识和欣赏方法,更有价值的学习,是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艺术思维,修补非艺术生思维能力上的这一“短板”,让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这两大人类的思维能力在我们学生身上得以整合,形成强大的创造潜力,以便今后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中有所作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随机渗透,让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初步了解艺术思维
艺术课程毕竟还是艺术课程,欣赏课以作品鉴赏为主,“艺术思维训练”的分量不能喧宾夺主。我们没有把公共艺术课程做成专项的艺术思维训练课,而是随机将艺术思维训练的相关内容自然渗透到艺术欣赏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了解艺术思维,学习到艺术思维的内容。例如直觉、想象、联想、灵感、潜意识、非理性、非逻辑这些艺术思维的形式和内容,都不是集中地、系统地讲授,而是在各个门类艺术作品的鉴赏中自然地随机渗透。
张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古诗四帖》被古人称为“非人力所为”,“出鬼入神,惝恍不可测”。面对《古诗四帖》的丰富性和难解性,我们不急于讲解,也不将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求学生们根据这件行笔迅疾、线条飞腾跳跃、纵横驰骋、气势磅礴的书作,进行想象和联想。当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纷纷说出自己的观感之后,我们再简洁地介绍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悟到狂草创作的故事和李白的观赏草书的诗歌作品《草书歌行》,让学生们了解张旭狂草创作的趣闻轶事,并将学生们自己观看草书作品后的想象和联想与大诗人的联想和想象作比较。然而,我们的教学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向更深处开掘。我们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料,引入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以及《新唐书》中论及张旭的诗词语录,[2]引导学生追溯和还原张旭创作的现场。通过师生对话探讨,学生们了解到,原来张旭创作书法作品与大多数书法家不一样,他不是在心平气和、澄神静态、意在笔先的理性状态下进行创作的,而是在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状态下挥洒。尤其是他在酣醉的时候作的《古诗四帖》,就如同在梦境里遨游,使自己潜意识中埋藏的、压抑的各种情感、想象,在笔下如同鬼神一样飘忽出入。他自己在清醒过来时便感“不可复识”,别人就更加难以述说了。然而,正是这样一种非理性、潜意识状态下的挥洒,使张旭的草书创作突破了传统书法的实用性,成就了书法作品的纯艺术性,使书法艺术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样一种欣赏课教学,既使学生们欣赏到经典的书法艺术作品,又培养了学生们的艺术思维能力。
总之,把握好随机渗透、不喧宾夺主的原则,我们就既能在艺术欣赏课上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不失时机地随机渗透艺术思维的相关内容,大大拓展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空间,让我们的公共艺术课程充实、新鲜、有深度,使学生既捡了芝麻又抱回了西瓜,教学效果显著。
四、适时点拨,鼓励学生积极体验和大胆运用艺术思维
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创造潜力不足”、“动手能力较弱”这样一些观点,已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共识并广为诟病。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对艺术思维教学的实践性比较重视,不仅用心良苦通过点滴机会随机渗透,还适时点拨,要求广大学生积极体验和大胆运用他们刚刚学到的“一招半式”,鼓励他们大胆地往前走,勇于实践。
《千手观音》是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舞蹈节目。在《千手观音》的欣赏中,我们将“艺术直觉”教学自然带入其中。“观音菩萨是佛教诸神中在我国民间影响最大、信众最多的菩萨。她倒驾慈航,撒甘露,普度众生的形象深入人心。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姑娘们心无杂念地体悟着观音的慈悲和仁爱,整齐划一的手臂动作、造型生动的画面,万花筒般在瞬间制造的舞台效果让人震撼。”讲到这里,我随机点拨:我们在欣赏舞蹈《千手观音》时,主客体融而为一,超越了意识和实际之间的障碍,没有通过分析、制备、推理的思考过程,就直截了当地洞悉到“千手”的神奇美妙和“神”的威力,使我们直观地、亲切地接受了这一群人化了的观音、神化了的少女。这一思维过程就是艺术直觉。直觉对艺术欣赏、艺术创作、科学创造等都有启迪价值。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中,同学们都应该注重各种艺术元素的积累,培养自己良好的艺术直觉。这样讲解,既使学生欣赏了舞蹈艺术,又让学生体验和学习了“艺术直觉”。
当代大学生普遍都喜欢流行歌曲,喜欢周杰伦的歌。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在讲流行歌曲时就把周杰伦寻找创作灵感的“必杀技”也带了进来。周杰伦喜欢突破中国传统音乐的主题、形式,融合多元的音乐素材,创造出风格多变的歌曲,例如《双节棍》、《青花瓷》、《菊花台》、《兰亭序》、《千里之外》等,已然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歌曲。周杰伦不受条条框框的规矩禁锢,儿童般天马行空的大胆想象、大胆混搭、勇于实践运用,以及他追求灵感的精神和方式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类似灵感的寻找和运用这样一些艺术思维有其特殊的活动规律。我们在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中不设专门章节去讲授,而是结合各个艺术门类的鉴赏,适时予以点拨,让学生有所了解和掌握,并鼓励他们积极地体验和大胆地运用。
思维能力是人的发展的核心内容,当代教育教学的发展重心应该超越形而下的技巧、技法和器物层面,超越知识和记忆的层面,提升到思维与创造的高度。当下,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这种“超越”和“提升”去发展,无论是专业课程教学,还是公共艺术欣赏课程教学,都要从这种“超越”和“提升”的视角去审视。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换一种思维教艺术,对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进行新的拓展,使学生的“思维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修补;我们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成功,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广大学生学习公共艺术欣赏课程的热情大大提高,听课兴趣大增,课堂上师生互动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经随机走访反馈,学生们普遍反映本院的公共艺术欣赏课程“有艺术风味”,“有文化内涵”,“还有艺术思维训练”。
[参考文献]
[1]沈致隆.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启示: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M].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43~44.
[2]杨辛, 谢孟主编.艺术欣赏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