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地震监测及其发展探讨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tkp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时代到来,地震监测工作逐渐成为互联网技术最佳受益者。“互联网+”逐渐成为当今时代的热点话题,同时也在悄然的影响人们的工作与学习,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安稳的环境,地震监测技术也需要依靠互联网技术,未来的地震检测技术发展也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本文主要从互联网角度来对地震监测与发展进行分析,在其巨大的影响下,建设中国地震、国家地震台网技术系统将会在中国地震局监测发展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地震监测;发展;探讨;
  前言:
  互联网技术实现了逻辑连接、远程通信,是一种具有高端服务的全球信息系统,并且与科学研究密切相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之中。随着“互联网+”的理念提出,短短几年时间里便已经成为国家级别的发展战略。随后,又开展了“互联网+地震”论坛会,地震学在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并且深受“互联网+”时代的影响,而且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地震监测工作。本文从地震数据产出作为出发点,以地震监测作为主要内容,研究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地震监测领域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1、基于互联网的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技术系统
  1.1地震参数自动测定系统
  随着台网的不断优化以及IT技术的广泛应用,测震台站可以及时对地震波形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分阶速报方式向科研研究者以及地震监测行业从事者提供数据信息服务。地震参数自动测定系统是由国家地震台网中心自主研发出来的,同时也是实时地震学的实践成果。对国内外地震自动处理方式进行总结,并在地震速报实际工作基础之上,利用IT技术,对全球地震波形数据进行实时接收,以及对地震参数进行实时的且准确的测定。
  1.2全国统一地震编目系统
  地震数据以及地震目录一直都由地震台网产出,根据产出的内容和日期进行统一编目,可以分为快报目录、正式报目录和正式报震相等,统一编目系统为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地震目录数据汇集、编辑、检索等功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从事编目的相关工作者可以对震相进行采用、确认和分组等操作,最终形成统一的编目数据,将其存储于数据库之中。国家地震台网观测数据报告是由其他系统产生的,最终可以由编目人员进行统一编目纳入统一编目数据库之中,同时也可以进行单独使用。
  2、基于互联网的地震数据与信息服务
  2.1传统互联网模式下的地震监测数据服务
  互联网基本功能为提供公共的或者私人的高水平的信息服务,在互联网支持的基础上,地震检测台网的建设成果得以显现出来,地震科学数据与共享服务在该种成果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地震数据与相关服务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数据服务最普遍的应用方式就是网站,目前地震检测行业网站有地震信息网、地震数据服务与共享网、地震数据管理系统等,这些网站为地震行业从事者以及科研人员提供了准确的相关信息,以及丰富多样的数据服务。地震数据与管理服务网站是国家地震台网中唯一的数据服务网站,以后台强大的数据管理作为最佳支撑点,与测震核心数据库密切联系,为各类网站提供地震数据信息,是地震监测产出与服务的最佳成果,除以上网站外,传统互联网模式的数据服务还有文件传输协议、电子邮件等。
  2.2基于国际数据协议的地震监测数据服务
  除了使用互联网协议之外,国际地震学界还会采用一些专业的模式、协议以及标准,为其他网站提供数据服务,这些服务的本质都是在传统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提供的服务。国家地震台网中心以SEED等标准数据格式为基础,研发了属于自己的FDSNWS服务,便于用户进行数据的二次开发和自动处理等程序,地震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可以帮助相关人员查阅中国地震台网统一编制的目录。国家地震台网中心还从国外引进地震波形数据处理软件,在全球地震台网的基础上更好的获取地震波形数据,以及对台站元数据进行更新处理。以EMERALD系统的开放性特点为依据,对数据处理方式进行扩展,增加数据处理步骤的重复性质,提升操作的灵活性等。对于国家地震台网中心EMERALD系统的建设,主要从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的理念为出发点,便于地震数据本身的共享与扩展以及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处理服务。
  2.3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地震监测数据服务
  社会性软件是指在传统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便于全体交流沟通的软件,比如微博、微信、QQ等。社会性软件的开发与使用,促进了网路社会中的地震监测数据服务变得更加多元化。“地震速报”手机应用软件为各大使用者快速提供了地震的基本信息,移动設备中的水库地震监测数据发布平台可以在百度地图中加以展示,为用户提供了便利,提供的数据信息丰富多彩,给用户带来了很好的体验感。新浪的地震速报可以通过微博平台系统及时向广大用户提供与地震相关的数据信息,使得地震数据共享服务变得更加高效,降低了时间成本,增强了互动性,而且推广范围甚广,效果显著,服务具有个性化等特点。
  3、基于互联网的地震监测特征以及展望
  3.1趋势以及特征
  在互联网的深刻影响下,地震监测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趋势和特征。首先是B/S架构软件模式逐渐变得普遍化,基于这一架构而开发的软件具有低成本、易扩展、交流范围广等特点。这种技术经常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从而提供动态化、图形化的地震地理信息,而且还便于资料的回放和进行资源共享工作,因而这种软件被广泛的进行开发和使用。其次是监测体系结构的去中心化,这也是网络社会最基本的特点。其中去中心化指的是在网络沟通交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超越了中心,逐渐走向边缘的现实组织形式,逐渐淡化中心角色,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随着地震监测体系的不断发展,逐渐成立了数据备份中心和灾害备份中心,一旦发生灾难性事件,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可以使用相关技术功能来进行切换和转移空间位置。这种方式虽然淡化了每个中心所固有的角色,但是在整体上保护了监测体系应有的功能。最后,数据管理逐渐变得双向化,地震台网的建设可以提供有效的地震数据内容,同时还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数据产出与数据服务逐渐变得专业化,地震数据管理正是二者之间的支撑点。一方面可以面向产出,另一方面可以面向服务。地震数据管理科学化的最大构成要素就是共同的网络环境、共同的数据资源以及共同的管理技术,这样就不会出现产出与服务脱节的现象,促进地震台网建设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
  3.2未来以及展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不仅在地震监测领域使用广泛,而且在地震应急、地震预警等多个方面均具有广泛的使用空间,将地震学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将测震学由于工程学相融合,最终能够提供有效的地震减灾服务与社会服务。互联网作为科技的产物和动力,为地震监测以及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将监测能力变得更加卓越化、信息化,对数据服务产品不断进行创新,未来地震监测事业、防震减灾事业定会与互联网技术一同向前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地震监测和未来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需要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点。随着“互联网+”的理念深入人心,地震监测工作逐渐成为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最大受益者。而且在互联网技术的引领下,地震监测工作正在向着智能化、多样化的道路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英,绪春荣,周振安.IPV6技术在地震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探讨[J].华北地震科学,2016,24(04):31-36.
  [2]刘瑞丰.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分中心的数据管理和服务[J].国际地震动态,2017,20(08):37-42.
  [3]黄志斌,赵旭.大震应急产品产出服务技术规范[J].中国科技成果,2017,10(20):24-25.
其他文献
DY型电能参数测试仪能同时对四台大型固定设备的功率因数、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有功电度、无功电度5种20个主要电能参数进行随机检测。它是以MCS—51单片机为主构成的智能化
作为我国广播界改革的先驱,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国之声已成为我国类型化新闻广播频率的领导者。它代表着我国广播传媒业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是当下广播媒体经营和规划的典
我们从1972年开始进行糖粮兼用高梁杂交育种工作,先后作了120多个组合。经过几年的选育,获得了茎秆含糖量18—21%(锤度)、穗粒重47—90克、千粒重22—26.5克的品系和株系。它
期刊
我省处于北方寒冷稻区,其气候特点是:无霜期较短,气候冷凉,早春气温低,回暖慢,夏季高温时间短,秋季气温又急剧下降。全年大于10℃活动积温在2,400~3,500℃之 The province i
最近,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先后发表了有关耕作制度的讨论文章。这些文章都指出,耕作制度的确定要因地制宜,用地养地,不能搞一律化。在稻田耕作制上有不少人主张恢复一部分稻
在分析了数控系统中实现在线计量与控制功能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在通用数控系统中引入“条件短路指令”等新思想,从而构造出具有在线计量与控制功能的新型数控系统。 Ba
研究了T S (Takagi Sugeno)模糊系统H∞ 控制设计问题 .放宽了KimE .等的T S模糊系统可二次稳定的条件 .给出了T S模糊系统新的观测器设计方法 .然后给出了T S模糊系统基于观
1977年我县在早稻和蔬菜作物上继续进行磁化水的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七个试验点用磁化水浸种灌溉,都有不同幅度的增产,最低的增产5.2%,最高的增产达30.4%。用2250高斯磁器处
目的:  回顾性研究分析后路椎间盘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及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  方法:  对72例后路椎间盘镜术后的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平均随访56.0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