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分析社交网络适宜于协作的特性,提出依托社交网络,从协作小组形成、信息交互与共享、学习情境创设等三个方面增强移动协作学习。
关键词 社交网络;移动协作学习;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056-02
1 引言
过去几年来,社交网络出现了爆发性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得益于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飞速进步,社交网络出现了极为明显的移动化趋势,其一系列适合群体协作的特性为移动协作学习的增强提供了可能。
2 社交网络适宜于群体协作的特性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源自网络社交。互联网发展早期的电子邮件和BBS可以视为点对点和点对面的网络交流。此后的博客(Blog)则聚合了时间维度上的分散信息,逐步形成多信息发布节点的“形象”和“性格”,使信息发布节点呈现出越来越强的个体意识[1]。而当前,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把其范围拓展到移动领域,不断丰富社交手段和工具,体现出一系列更适宜于群体协作的特性。
真实身份 绝大多数社交网络采用用户实名制。只有保持身份真实,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行为如实映射到网络中,真实体现现实世界中的身体属性、社会属性和地域属性,从而保证群体协作的质量,降低协作的成本和风险,使沟通和交互变得更加高效和畅通。真实而可信任的身份是社交网络中进行群体协作的基础,而当社交网络融入移动通信技术后,社交应用可进一步通过手机通讯录来拓展社交用户,从而造就更有吸引力和价值的体验[2]。
自组织、松散耦合的人际关系 社交网络中,个体之间以收听、粉丝、好友等形式构建关系,之后可能由于某种共同属性,如地域、兴趣、共同目的等主动形成小团体(群或圈子),并在内讨论交流共同话题,这为协作小组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更大范围的社区则是先天自然形成的,如果从社交图谱上直观来看,社区内部关系密度较大,与社区外的其他个体节点形成较为明显的划分[3]。
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处理 社交网络是基于人际关系的网络服务,其核心是“用户创造价值”,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和用户行为习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1]。传统的网络模式中,用户往往以信息受众的身份存在,有限的原创信息,如评论、帖子等,难以聚合成有价值的力量,更可能因某些原因灭失。而社交网络鼓励用户自己创造信息,并在人际圈内交流分享。此外,用户在社交网络内的行为习惯也被显性或隐性地记录下来,这种分享已经成为社交网络把握未来多样化信息服务的关键。
高效多元的信息传播 在社交网络上,信息以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形式多元存在,并以点对点、点对面的多维传播方式,通过人际关系网络向个体或群体进行传播,用户在获取信息后能够高度逼真地还原,模拟恢复现实情景。此外,信息的发布、传播是即时的,由于移动终端的普及,信息的获取基本能和信息的生成和发布同步,整个过程体现出极高的传播效率和交互性[4]。
3 社交网络增强移动协作学习分析
基于以上特性,笔者认为借助社交网络,至少可以从协作小组形成、信息交互与共享、学习情境创设等三个方面增强移动协作学习。
对协作小组形成方式的增强 传统的协作学习中,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但是传统的分组方式在移动协作学习中受到很大限制,因为学习个体相互之间不一定熟悉,空间位置分布极广,教师对学习个体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认知方式、社会背景等因素所知极为有限,若以传统方式进行分组,可操作性不强,也缺乏有效控制。
而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借助社交网络的人际关系挖掘算法,依据共同的爱好、话题、体验,自动汇聚具有相似学习兴趣的学习个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协作小组。特别要指出的是,协作小组的形成将是一个不同学习个体相互间适应、调整直至相对稳定的过程,因为协作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随时间不断变化,在特定时间会有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需求,这一点与传统的分组有较大区别。另外还要考虑小组人员在时间和地理位置上面的协调,保证小组能在最方便的、非学习因素干扰最小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保证学习效率。
对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的增强 在移动协作学习中,经验交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当小组成员完成了学习任务,产生了各自的学习经验后,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将交流自身的经验,最终形成学习成果。这就需要一个顺畅的信息获取、交互的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
社交网络对经验交流过程的增强主要包括:1)可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在获取的方式上,除了传统的主动搜索外,还能实时推送,也就是通过研判浏览记录和位置记录,将感兴趣的资料、需要的资料主动推送给小组成员,从获取的范围来看,除了从协作小组内部获取和分享资料,还扩大到协作小组外部;3)小组成员交流的实时性,在社交网络中,小组成员的交互是实时的,求助和分享经验等活动能够实时推送到其他小组成员的面前。3G及4G移动技术的应用,使以音频、视频为媒介的群体互动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以往使用BBS、Blog、微博等传统方式进行群体互动的效率。
对学习情境创设的增强 传统的学习情境构建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依托移动设备的传感器和社交网络中丰富的共享对象(如地理位置,上传到个人主页的图片、视频,实时传递的音频等),加以综合分析,能够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小组成员的行为模式和实时场景,甚至可借此分析、预测其行为目标,向小组成员递送和情境高度相关的学习资源,构筑适宜于协作学习的学习情境。如在语言学习中利用内置的GPS模块自动定位用户所处位置,并且根据不同场所从社交网络中推荐相关内容,为小组成员提供基于用户兴趣的、高度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同时也可将其所处的情境信息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发布到社交网络上,供其他小组成员共同学习。
4 结束语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是传统协作学习的延伸和发展,在学习的时空范围、附属角色隐藏、协调交互控制等方面弥补了传统协作学习的不足。移动协作学习(MCSCL)在交互行为和小组规模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5]。社交网络的参与性、实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很好地契合了移动学习的需要,能够增强移动协作学习中的社会化交流和真实活动场景下的交流。下一步,将继续探究社交网络对移动协作学习的环境和过程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程光曦.SNS中用户生成内容和行为数据的分析与应用[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9-10
[2]李林容.社交网络的特性及其发展趋势[J].新闻界,2010(5):32-34.
[3]刘耀庭.社交网络结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6-7.
[4]郭海霞.SNS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12):126-127.
[5]黄荣怀.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13.
关键词 社交网络;移动协作学习;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056-02
1 引言
过去几年来,社交网络出现了爆发性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得益于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飞速进步,社交网络出现了极为明显的移动化趋势,其一系列适合群体协作的特性为移动协作学习的增强提供了可能。
2 社交网络适宜于群体协作的特性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源自网络社交。互联网发展早期的电子邮件和BBS可以视为点对点和点对面的网络交流。此后的博客(Blog)则聚合了时间维度上的分散信息,逐步形成多信息发布节点的“形象”和“性格”,使信息发布节点呈现出越来越强的个体意识[1]。而当前,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把其范围拓展到移动领域,不断丰富社交手段和工具,体现出一系列更适宜于群体协作的特性。
真实身份 绝大多数社交网络采用用户实名制。只有保持身份真实,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行为如实映射到网络中,真实体现现实世界中的身体属性、社会属性和地域属性,从而保证群体协作的质量,降低协作的成本和风险,使沟通和交互变得更加高效和畅通。真实而可信任的身份是社交网络中进行群体协作的基础,而当社交网络融入移动通信技术后,社交应用可进一步通过手机通讯录来拓展社交用户,从而造就更有吸引力和价值的体验[2]。
自组织、松散耦合的人际关系 社交网络中,个体之间以收听、粉丝、好友等形式构建关系,之后可能由于某种共同属性,如地域、兴趣、共同目的等主动形成小团体(群或圈子),并在内讨论交流共同话题,这为协作小组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更大范围的社区则是先天自然形成的,如果从社交图谱上直观来看,社区内部关系密度较大,与社区外的其他个体节点形成较为明显的划分[3]。
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处理 社交网络是基于人际关系的网络服务,其核心是“用户创造价值”,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和用户行为习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1]。传统的网络模式中,用户往往以信息受众的身份存在,有限的原创信息,如评论、帖子等,难以聚合成有价值的力量,更可能因某些原因灭失。而社交网络鼓励用户自己创造信息,并在人际圈内交流分享。此外,用户在社交网络内的行为习惯也被显性或隐性地记录下来,这种分享已经成为社交网络把握未来多样化信息服务的关键。
高效多元的信息传播 在社交网络上,信息以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形式多元存在,并以点对点、点对面的多维传播方式,通过人际关系网络向个体或群体进行传播,用户在获取信息后能够高度逼真地还原,模拟恢复现实情景。此外,信息的发布、传播是即时的,由于移动终端的普及,信息的获取基本能和信息的生成和发布同步,整个过程体现出极高的传播效率和交互性[4]。
3 社交网络增强移动协作学习分析
基于以上特性,笔者认为借助社交网络,至少可以从协作小组形成、信息交互与共享、学习情境创设等三个方面增强移动协作学习。
对协作小组形成方式的增强 传统的协作学习中,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但是传统的分组方式在移动协作学习中受到很大限制,因为学习个体相互之间不一定熟悉,空间位置分布极广,教师对学习个体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认知方式、社会背景等因素所知极为有限,若以传统方式进行分组,可操作性不强,也缺乏有效控制。
而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借助社交网络的人际关系挖掘算法,依据共同的爱好、话题、体验,自动汇聚具有相似学习兴趣的学习个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协作小组。特别要指出的是,协作小组的形成将是一个不同学习个体相互间适应、调整直至相对稳定的过程,因为协作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随时间不断变化,在特定时间会有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需求,这一点与传统的分组有较大区别。另外还要考虑小组人员在时间和地理位置上面的协调,保证小组能在最方便的、非学习因素干扰最小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保证学习效率。
对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的增强 在移动协作学习中,经验交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当小组成员完成了学习任务,产生了各自的学习经验后,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将交流自身的经验,最终形成学习成果。这就需要一个顺畅的信息获取、交互的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
社交网络对经验交流过程的增强主要包括:1)可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2)在获取的方式上,除了传统的主动搜索外,还能实时推送,也就是通过研判浏览记录和位置记录,将感兴趣的资料、需要的资料主动推送给小组成员,从获取的范围来看,除了从协作小组内部获取和分享资料,还扩大到协作小组外部;3)小组成员交流的实时性,在社交网络中,小组成员的交互是实时的,求助和分享经验等活动能够实时推送到其他小组成员的面前。3G及4G移动技术的应用,使以音频、视频为媒介的群体互动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以往使用BBS、Blog、微博等传统方式进行群体互动的效率。
对学习情境创设的增强 传统的学习情境构建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依托移动设备的传感器和社交网络中丰富的共享对象(如地理位置,上传到个人主页的图片、视频,实时传递的音频等),加以综合分析,能够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小组成员的行为模式和实时场景,甚至可借此分析、预测其行为目标,向小组成员递送和情境高度相关的学习资源,构筑适宜于协作学习的学习情境。如在语言学习中利用内置的GPS模块自动定位用户所处位置,并且根据不同场所从社交网络中推荐相关内容,为小组成员提供基于用户兴趣的、高度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同时也可将其所处的情境信息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发布到社交网络上,供其他小组成员共同学习。
4 结束语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是传统协作学习的延伸和发展,在学习的时空范围、附属角色隐藏、协调交互控制等方面弥补了传统协作学习的不足。移动协作学习(MCSCL)在交互行为和小组规模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5]。社交网络的参与性、实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很好地契合了移动学习的需要,能够增强移动协作学习中的社会化交流和真实活动场景下的交流。下一步,将继续探究社交网络对移动协作学习的环境和过程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程光曦.SNS中用户生成内容和行为数据的分析与应用[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9-10
[2]李林容.社交网络的特性及其发展趋势[J].新闻界,2010(5):32-34.
[3]刘耀庭.社交网络结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6-7.
[4]郭海霞.SNS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12):126-127.
[5]黄荣怀.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