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地产商,她信佛、写诗、收藏、作画;作为一个成熟女性,她敏感、自持、婉约、清醒。她就是这样一个乐观而明朗的人,她把一切都看得很淡,她觉得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难能可贵的是她始终没有放弃对诗歌、绘画和收藏的追求,于商海和艺术间游走数十年,竟能如此轻松和协调。
工作中实践理想
在房地产行业,刘博可以算是一个传奇性的女子,16年前,年轻的刘博有一个非常典型的身份——“文学青年”,她当时的理想是写出有份量的作品,成为大作家;16年之后,刘博有了另外一个身份,北京依莲轩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她希望把诗性生活带入房地产。
一心只想当诗人的刘博,当初是为了寻找创作的素材,才到亚细亚商城应聘,去“体验生活”。老板让她写一个报告,谈谈亚细亚怎么搞公共关系。在15年前,当时要做公共关系全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然而,就是这份报告让刘博在25岁时就当了亚细亚第一任公关部经理,制造了风靡一时的“亚细亚”现象。
成功地进入商业市场,并没有让她放弃理想主义的写诗。她到现在还是诗歌社团“干草部落”的副社长。在工作之余,刘博将许多时间都放在写诗、画画以及收藏古家具瓷器之上。并让这两个世界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我在艺术爱好上的朋友们不知道我是做房地产的,我也不想让他们知道,因为我更倾向于做一个艺术家。”
对于想做艺术家的刘博来说,商业只是用来支撑理想的,工作是生活的需要,是世俗的东西;而做艺术,则是梦想与爱好,是心灵上的东西。在拼搏了多年以后,刘博已经能游刃有余地将二者完美地结合,“我在工作中也寄托了许多理想,形而上的东西。或者说我也在工作中努力实践着我的理想。”
是的,当刘博的“格调”这件艺术品成功面世后,让她的人文情结得以了充分释放,市场的肯定,让她在“人文地产”的概念中更多探索中国的传统文化、建筑文化以及对人的生活状态的思考。
用文化续写地产故事
她是第一个在北京楼市高举“人文地产”大旗的女子,也是她第一个把项目LOGO注册了商标。在马莲道,她运作的“格调”,以比周边项目高出千元的价格入市,却取得了别人难以达到的好成绩。
喜欢写诗也喜欢和诗人交往的她对艺术有一种天然的感悟,诗歌中必须的“神性思维”决定了她对于人文建筑的偏爱,对于符号的偏爱,对于细节的偏爱,“格调”无疑就是她这些偏爱的典范。刘博是擅长创造新方式和新方法的人,但她更是在创造一种诗性的新生活。
她对房地产的领悟是诗的境界,也是曾在海南房地产领域拼搏的收获,曾经在海南纵横驰骋过的刘博也曾创造过一幕幕的地产神话,当年的显赫声名使她更加有着“文化的自信”感。她想通过格调告诉人们:建筑不但要用来挡寒避风,而且要有格调、有品位,以此唤起人们对生活姿态的觉醒,这是有格调的建筑应该具备的品格。
在她看来,文化对每个人来说就像阳光、空气、水一样不可或缺,同时也是建筑的一部分,只有文化的东西才能够深深地溶进一个人的骨髓,在一种文化氛围里决定一种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来讲,家就是文化的延伸,是物质的承载。尽管文化确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是可以感受到的气质。”
开着豪华跑车去流浪
刘博信佛信得虔诚,她眼里没有什么无法面对,不能解决。海南的经历让她更理性,处事不惊。最惨的、最辉煌的都经历过,她已经能够坦然面对一切。不管遇到什么心理都能够承受,心大了,经历就是财富。只有拥有过,才懂得失去。如果拥有几个亿,然后一下子又失去了,那才能体会真正的失去。比如别人告诉你前面有个坑,只有你跳进去,自己爬出来才知道坑有多深。这种经历使人对一切成败得失都很平静。她的生活理念是佛家最高的“舍得”,舍弃了什么自然就会得到些什么。
在生活中,刘博是个理想主义者,她要求自己的另一半能够懂得自己,她相信爱情,相信一切美好的东西,对于爱情她有无数美好的憧憬。生活这么琐碎,谁都难免有烦恼,进入婚姻,你会有一种痛,走在婚姻之外,你也会有一种痛,就看你是不是很愉快地去面对和处理。她说:“我相信上帝在创造我的同时创造了最合适我的另一半,但是我现在一直在找他,我不知道我今生能不能找到,但是我会一生都不会放弃。”她就是这样一个乐观而明朗的人,她把一切都看得很淡,她觉得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刘博的诗歌中,对黑夜的眷恋和对伤口的吟唱是主要的精神主题,她写了一系列的关于“夜”的作品,如《黑夜的情绪》、《黑夜的心跳》、《黑夜的歌唱》,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她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传统女性意识回归的自省和自觉。
问她如果不做地产她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她说是开着豪华跑车去流浪!丝毫也不掩饰自己物质的一面,因为她不能忍受像有些流浪诗人那样风餐露宿,写诗是一件快乐的事,为什么要让自己痛苦,并非只有痛苦才能造就灵感。她喜欢可以令自己感动的东西,感动是精神上的,是可以长远存在的,而现实中的成功和辉煌都是瞬间的。
工作中实践理想
在房地产行业,刘博可以算是一个传奇性的女子,16年前,年轻的刘博有一个非常典型的身份——“文学青年”,她当时的理想是写出有份量的作品,成为大作家;16年之后,刘博有了另外一个身份,北京依莲轩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她希望把诗性生活带入房地产。
一心只想当诗人的刘博,当初是为了寻找创作的素材,才到亚细亚商城应聘,去“体验生活”。老板让她写一个报告,谈谈亚细亚怎么搞公共关系。在15年前,当时要做公共关系全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然而,就是这份报告让刘博在25岁时就当了亚细亚第一任公关部经理,制造了风靡一时的“亚细亚”现象。
成功地进入商业市场,并没有让她放弃理想主义的写诗。她到现在还是诗歌社团“干草部落”的副社长。在工作之余,刘博将许多时间都放在写诗、画画以及收藏古家具瓷器之上。并让这两个世界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我在艺术爱好上的朋友们不知道我是做房地产的,我也不想让他们知道,因为我更倾向于做一个艺术家。”
对于想做艺术家的刘博来说,商业只是用来支撑理想的,工作是生活的需要,是世俗的东西;而做艺术,则是梦想与爱好,是心灵上的东西。在拼搏了多年以后,刘博已经能游刃有余地将二者完美地结合,“我在工作中也寄托了许多理想,形而上的东西。或者说我也在工作中努力实践着我的理想。”
是的,当刘博的“格调”这件艺术品成功面世后,让她的人文情结得以了充分释放,市场的肯定,让她在“人文地产”的概念中更多探索中国的传统文化、建筑文化以及对人的生活状态的思考。
用文化续写地产故事
她是第一个在北京楼市高举“人文地产”大旗的女子,也是她第一个把项目LOGO注册了商标。在马莲道,她运作的“格调”,以比周边项目高出千元的价格入市,却取得了别人难以达到的好成绩。
喜欢写诗也喜欢和诗人交往的她对艺术有一种天然的感悟,诗歌中必须的“神性思维”决定了她对于人文建筑的偏爱,对于符号的偏爱,对于细节的偏爱,“格调”无疑就是她这些偏爱的典范。刘博是擅长创造新方式和新方法的人,但她更是在创造一种诗性的新生活。
她对房地产的领悟是诗的境界,也是曾在海南房地产领域拼搏的收获,曾经在海南纵横驰骋过的刘博也曾创造过一幕幕的地产神话,当年的显赫声名使她更加有着“文化的自信”感。她想通过格调告诉人们:建筑不但要用来挡寒避风,而且要有格调、有品位,以此唤起人们对生活姿态的觉醒,这是有格调的建筑应该具备的品格。
在她看来,文化对每个人来说就像阳光、空气、水一样不可或缺,同时也是建筑的一部分,只有文化的东西才能够深深地溶进一个人的骨髓,在一种文化氛围里决定一种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来讲,家就是文化的延伸,是物质的承载。尽管文化确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是可以感受到的气质。”
开着豪华跑车去流浪
刘博信佛信得虔诚,她眼里没有什么无法面对,不能解决。海南的经历让她更理性,处事不惊。最惨的、最辉煌的都经历过,她已经能够坦然面对一切。不管遇到什么心理都能够承受,心大了,经历就是财富。只有拥有过,才懂得失去。如果拥有几个亿,然后一下子又失去了,那才能体会真正的失去。比如别人告诉你前面有个坑,只有你跳进去,自己爬出来才知道坑有多深。这种经历使人对一切成败得失都很平静。她的生活理念是佛家最高的“舍得”,舍弃了什么自然就会得到些什么。
在生活中,刘博是个理想主义者,她要求自己的另一半能够懂得自己,她相信爱情,相信一切美好的东西,对于爱情她有无数美好的憧憬。生活这么琐碎,谁都难免有烦恼,进入婚姻,你会有一种痛,走在婚姻之外,你也会有一种痛,就看你是不是很愉快地去面对和处理。她说:“我相信上帝在创造我的同时创造了最合适我的另一半,但是我现在一直在找他,我不知道我今生能不能找到,但是我会一生都不会放弃。”她就是这样一个乐观而明朗的人,她把一切都看得很淡,她觉得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刘博的诗歌中,对黑夜的眷恋和对伤口的吟唱是主要的精神主题,她写了一系列的关于“夜”的作品,如《黑夜的情绪》、《黑夜的心跳》、《黑夜的歌唱》,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她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传统女性意识回归的自省和自觉。
问她如果不做地产她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她说是开着豪华跑车去流浪!丝毫也不掩饰自己物质的一面,因为她不能忍受像有些流浪诗人那样风餐露宿,写诗是一件快乐的事,为什么要让自己痛苦,并非只有痛苦才能造就灵感。她喜欢可以令自己感动的东西,感动是精神上的,是可以长远存在的,而现实中的成功和辉煌都是瞬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