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健康第一”的健身思想深刻揭示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以学练体验、身心发展为着眼点,以当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以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为指导,借鉴课程理论的研究路线,并整合课堂教学的优质资源,针对初中体育课堂“课课练”问题,在教学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究,尝试提出初中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 “课课练”的策略,为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提供参考或借鉴。
关键词: 主动参与;课课练;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充满活力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健康的、会学习、能创造的一代新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终追求的目标。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教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国内学者和教师的关注。自主教育理论的建立、主体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性成果、“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的创立、教育终身化的理念以及以体育的功能来确定学习领域的理念等给我们课题组明确了教育教学的方向和目标,那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与健康课堂的主体。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学生的发展;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锻炼也不能取得高水平的成效。
“课课练”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具有组织简便,动作简单、新颖,安全隐患小、锻炼效果明显等特点。但九十年代中期“课课练”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课课练”退出体育课堂十余年之后,由于学生体质不断下滑,“课课练”又重新被提出。
时过近迁,进过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如今的体育课堂和二十年前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教学目标、课时结构、场地器材、教学方式等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 “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旧的“课课练”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课堂。如果我们还是照办过去的“课课练”模式,显然不会被学生所接受,自然也不会有生命力。
如何将“课课练”很好的融入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让原本枯燥、单调的“课课练”也借着“课改”的东风,换上戎装,被学生喜欢、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总结经验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課课练”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初中学生不如小学生那么好调动,但其一旦对练习有了积极性,就乐于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练习,“课课练”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才能长期坚持下去。可以说,有质量、有效果的“课课练”项目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而且可以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3.1.1 引导学生思想上重视。
教学中先向学生讲明“课课练”的意义,让学生明确“课课练”的作用及实效性。学生从思想上能够足够的重视。
3.1.2 “课课练”与体育活动、比赛、考试紧密结合。
充分利用体育大课间、课外活动课开展一系列与“课课练”有关的体育活动、竞赛,让学生认识到身体素质练习对提高体育比赛有很大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课课练”的积极性。比如:在进行上肢力量练习的这阶段时间,学校可以在大课间或体育活动课安排引体向上比赛或集体拔河比赛等相关上肢力量的活动,促进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也能展示“课课练”的成果。
3.1.3 教师的正确引导与陪伴。
身体素质练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在这时就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在言语上鼓励、精神上支持、练习中陪伴。利用各种手段鼓励学生,并在练习时和学生一起参与其中。
3.2 “课课练”的教学内容要有所创新。
3.2.1“课课练”的内容要经过教材化的处理和精心的设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的“课课练”之所以最后淡出体育课堂,与它相对枯燥、单调乏味有一定关系。如今,我们看到了“课课练”的优势,再推广它,再不能将身体训练的手段简单、不加设计的照搬过来,而是要加以创新,给予一定的设计,如:练习下肢力量时,用实心球摆成图形,让学生在图形中不断进行蛙跳、单足跳等,并可加以情境,让学生充分锻炼。进过了设计的身体素质练习内容会更乐于学生接受和喜爱,锻炼效果更佳。
3.2.2 “课课练”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协调期,教师要根据这样的身心发展水平来设计“课课练”,要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也有挑战的劲头,成功的体验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前所未有的推动力。如,初中生在进行奔跑类练习时,就不宜采用“老鹰捉小鸡”之类的简单游戏。再如,跳短绳能提高人体协调、灵敏能力,但很多同学对普通的跳绳没有太多兴趣,在设计此项“课课练”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学练多种跳绳方法:双人跳、合作跳、跳花样等等,在有一定难度、挑战性的练习内容中,学生的斗志被激发,练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3.2.3 “课课练”的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
初中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每个同学都“吃饱”。“课课练”的内容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在运动量上既不增加过重负担,又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各学生的不同特点,打破常规,设计“特色作业”、“练习超市”等多样化、可选择的内容。在“特色作业”上,可让能力较强,还没有“吃饱”同学加做几个专项练习,也可让固定时间没有达到预期负荷的同学多做一项“特色作业”;在“练习超市”中,教师可提供4-5项身体素质练习内容,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自由选择完成3项。这打破了以往单一的练习形式,增加了练习的弹性,使学生既巩固了实践所学的内容,还能够自由挑选难易程度不同的内容练习。因人而异,有差别的对待每个学生,才能保证练习的效果。 3.2.4 “课课练”的内容要和主教材合理搭配,要有针对性和持续性。
我们进行”课课练”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提高学生的专项素质为主教材的掌握打下坚实的身体素质基础。因此,“课课练”的内容和主教材的搭配非常重要,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主教材的掌握进程,还能丰富练习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在立定跳远教学后的“课课练”中,可以适当加入“单脚交换跳”“障碍跳”“纵跳摸高”等练习内容,有助于发展学生腿部力量。
但要注意的是,在主教材练习强度较大的情况下,随后的“课课练”也可搭配身体互补性练习,比如主教材是下肢为主的练习,在“课课练”中,就可进行与之相关的上肢力量训练,使上下肢均得到锻炼。
总之,每次“课课练”的内容在与主课内容的搭配要合理化,因地制宜进行练习,并注意“课课练”要常态化,针对某一体能练习要有持续性。以利于学生体能的提高。
3.2.5 “课课练”内容设计要符合季节、气候的变化。
不同季节、气候对身体素质练习的要求不同,因此,在进行“课课练”内容选择时,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环境因素。如:秋冬季节适合运动量较大的耐力、力量类练习项目;春夏季节适合速度、灵巧类练习项目。
3.3 “课课练”的教学方式要有所创新。
“课课练”如果长期采用千篇一律的固定形式,一定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会影响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课课练”的教学方式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3.1 “课课练”的教学方式要有趣味性和多变性。
如今的学生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课课练”时代的学生已经截然不同,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体能状况和对运动的认知等等,都有所不同。如今的学生见识多,知识面广,对体育文化的渴求、对运动体验的热衷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当今的“课课练”, 同样的练习内容,要注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如:游戏、比赛等,贴近学生的实际,注重趣味性和多变性,让其乐于参与。
3.3.2 “课课练”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现行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自主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排球教学中:在课的后半部分,利用5~8分钟的时间,把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采用“传、帮、带”形式进行交流式练习,一方面保证身体素质的练习效果,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在这种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既夯实了基础,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又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技巧,还培养了关心他人的意识。
3.3.3 “课课练”要根据教学选择合适的时机。
“课课练”的时长大约为5-8分钟,在一堂体育课中,“课课练”可以放在主教材之后进行专项素质练习,也可以放在主教材之前,做好学习主教材的身体素质的准备工作。要把“课课练”安排在比较合适的位置,首先要考虑到素质练习内容与基本教材内容的关系的特点,课中各项练习的负荷量、组织教学等要求。如,把“课课练”放在准备活动的后半部或基本内容的前半部进行,符合生理曲线逐渐上升的要求。因此,机械地把“课课练”都安排在课的基本内容完毕后进行,效果不一定好。
如:在学习快速跑前,就可进行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等辅助练习作为“课课练”内容,这时“课课练”就可以放在主教材之前;在实心球教学之后,可以安排腰腹肌练习、上肢力量练习作为“课课练”内容,这时课课练就可以放在主教材之后。
3.3.4 “课课练”要注意结合整堂课,调控好练习密度和强度。
“课课练”所采用的练习数量和强度,与全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紧密相关,要调控好其练习密度、强度,使“课课练”生理负荷量同全课运动量协调一致。如果本节课练习密度和强度已经很大了,“课课练”的负荷安排就不宜太大,避免学生过度疲劳。相反,学生参与练习的负荷不大,这时在“课课练”中就要弥补强度不够的不足,以求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3.4 “课课练”的场地器材要丰富、多样。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场地器材是“课课练”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自“阳光体育”开展以来,各校都开发了很多简单易行、简便多样的活动器材和锻炼形式,如小栏架、软梯、平衡板、反应球、健身球、跳跳板等。很多专家也为了“课课练”设计出很多琳琅满目的小型器材,其功能独特,形式多样的练习方法深受学生欢迎。这也使得有条件的学校可借助新颖的器材,将复杂的锻炼原理落实到简单的器械练习中。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些器械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
另外,我們也要学会利用身边的场地资源进行“课课练”。如:跳楼梯、交换腿蹬台阶、利用凳子、体操垫等跨越“障碍”等等。只要做个有心人,身边的一切物品都可以来为“课课练”服务。
3.5 “课课练”的评价机制要健全、完善。
3.5.1注重教师当堂的评价反馈,以肯定性评价为主。
身体素质练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时学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激励。教师当堂的评价对激励学生的斗志有重要作用,也使学生清楚的了解自身水平。要注意的是,评价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以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3.5.2 注重多元化评价。
由于学生的差异性,“课课练”在评价上也应有多元的标准,不仅要考虑测试获得的一个绝对的成绩,还要考虑到相对的进步幅度。要既关注绝对成绩的绝对性评价标准,又有评价相对进步幅度的相对性的评价标准,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态度。这样多种标准共同使用对学生进步与发展应该会有非常大的作用,也更科学、合理。
3.5.3 建立“课课练”档案袋。
为了掌握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也为了使多元化的评价得以实施,可以建立“课课练”档案袋,由教师长期、系统化的记录学生的学练情况,掌握学生一个阶段的动态变化,也为后续课堂教学内容提供参考和依据。
4. 结论与建议
总之,要让学生爱上“课课练”,便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教师就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上转变观念,让“课课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吴键,《归去来兮身体素质“课课练”——学生体能下降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之一》中国学校体育,2010.8
[3]吴键,《创新是“课课练”持久生命力的第一要务——再论“新课课练”》 中国学校体育,2011.5
关键词: 主动参与;课课练;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充满活力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健康的、会学习、能创造的一代新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终追求的目标。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教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国内学者和教师的关注。自主教育理论的建立、主体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性成果、“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的创立、教育终身化的理念以及以体育的功能来确定学习领域的理念等给我们课题组明确了教育教学的方向和目标,那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与健康课堂的主体。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学生的发展;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锻炼也不能取得高水平的成效。
“课课练”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具有组织简便,动作简单、新颖,安全隐患小、锻炼效果明显等特点。但九十年代中期“课课练”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课课练”退出体育课堂十余年之后,由于学生体质不断下滑,“课课练”又重新被提出。
时过近迁,进过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如今的体育课堂和二十年前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教学目标、课时结构、场地器材、教学方式等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 “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旧的“课课练”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课堂。如果我们还是照办过去的“课课练”模式,显然不会被学生所接受,自然也不会有生命力。
如何将“课课练”很好的融入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让原本枯燥、单调的“课课练”也借着“课改”的东风,换上戎装,被学生喜欢、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总结经验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課课练”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初中学生不如小学生那么好调动,但其一旦对练习有了积极性,就乐于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练习,“课课练”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才能长期坚持下去。可以说,有质量、有效果的“课课练”项目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而且可以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3.1.1 引导学生思想上重视。
教学中先向学生讲明“课课练”的意义,让学生明确“课课练”的作用及实效性。学生从思想上能够足够的重视。
3.1.2 “课课练”与体育活动、比赛、考试紧密结合。
充分利用体育大课间、课外活动课开展一系列与“课课练”有关的体育活动、竞赛,让学生认识到身体素质练习对提高体育比赛有很大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课课练”的积极性。比如:在进行上肢力量练习的这阶段时间,学校可以在大课间或体育活动课安排引体向上比赛或集体拔河比赛等相关上肢力量的活动,促进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也能展示“课课练”的成果。
3.1.3 教师的正确引导与陪伴。
身体素质练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在这时就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在言语上鼓励、精神上支持、练习中陪伴。利用各种手段鼓励学生,并在练习时和学生一起参与其中。
3.2 “课课练”的教学内容要有所创新。
3.2.1“课课练”的内容要经过教材化的处理和精心的设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的“课课练”之所以最后淡出体育课堂,与它相对枯燥、单调乏味有一定关系。如今,我们看到了“课课练”的优势,再推广它,再不能将身体训练的手段简单、不加设计的照搬过来,而是要加以创新,给予一定的设计,如:练习下肢力量时,用实心球摆成图形,让学生在图形中不断进行蛙跳、单足跳等,并可加以情境,让学生充分锻炼。进过了设计的身体素质练习内容会更乐于学生接受和喜爱,锻炼效果更佳。
3.2.2 “课课练”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协调期,教师要根据这样的身心发展水平来设计“课课练”,要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也有挑战的劲头,成功的体验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前所未有的推动力。如,初中生在进行奔跑类练习时,就不宜采用“老鹰捉小鸡”之类的简单游戏。再如,跳短绳能提高人体协调、灵敏能力,但很多同学对普通的跳绳没有太多兴趣,在设计此项“课课练”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学练多种跳绳方法:双人跳、合作跳、跳花样等等,在有一定难度、挑战性的练习内容中,学生的斗志被激发,练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3.2.3 “课课练”的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
初中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每个同学都“吃饱”。“课课练”的内容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在运动量上既不增加过重负担,又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各学生的不同特点,打破常规,设计“特色作业”、“练习超市”等多样化、可选择的内容。在“特色作业”上,可让能力较强,还没有“吃饱”同学加做几个专项练习,也可让固定时间没有达到预期负荷的同学多做一项“特色作业”;在“练习超市”中,教师可提供4-5项身体素质练习内容,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自由选择完成3项。这打破了以往单一的练习形式,增加了练习的弹性,使学生既巩固了实践所学的内容,还能够自由挑选难易程度不同的内容练习。因人而异,有差别的对待每个学生,才能保证练习的效果。 3.2.4 “课课练”的内容要和主教材合理搭配,要有针对性和持续性。
我们进行”课课练”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提高学生的专项素质为主教材的掌握打下坚实的身体素质基础。因此,“课课练”的内容和主教材的搭配非常重要,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主教材的掌握进程,还能丰富练习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在立定跳远教学后的“课课练”中,可以适当加入“单脚交换跳”“障碍跳”“纵跳摸高”等练习内容,有助于发展学生腿部力量。
但要注意的是,在主教材练习强度较大的情况下,随后的“课课练”也可搭配身体互补性练习,比如主教材是下肢为主的练习,在“课课练”中,就可进行与之相关的上肢力量训练,使上下肢均得到锻炼。
总之,每次“课课练”的内容在与主课内容的搭配要合理化,因地制宜进行练习,并注意“课课练”要常态化,针对某一体能练习要有持续性。以利于学生体能的提高。
3.2.5 “课课练”内容设计要符合季节、气候的变化。
不同季节、气候对身体素质练习的要求不同,因此,在进行“课课练”内容选择时,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环境因素。如:秋冬季节适合运动量较大的耐力、力量类练习项目;春夏季节适合速度、灵巧类练习项目。
3.3 “课课练”的教学方式要有所创新。
“课课练”如果长期采用千篇一律的固定形式,一定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会影响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笔者认为,“课课练”的教学方式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3.1 “课课练”的教学方式要有趣味性和多变性。
如今的学生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课课练”时代的学生已经截然不同,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体能状况和对运动的认知等等,都有所不同。如今的学生见识多,知识面广,对体育文化的渴求、对运动体验的热衷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当今的“课课练”, 同样的练习内容,要注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如:游戏、比赛等,贴近学生的实际,注重趣味性和多变性,让其乐于参与。
3.3.2 “课课练”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现行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自主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排球教学中:在课的后半部分,利用5~8分钟的时间,把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采用“传、帮、带”形式进行交流式练习,一方面保证身体素质的练习效果,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在这种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既夯实了基础,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又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技巧,还培养了关心他人的意识。
3.3.3 “课课练”要根据教学选择合适的时机。
“课课练”的时长大约为5-8分钟,在一堂体育课中,“课课练”可以放在主教材之后进行专项素质练习,也可以放在主教材之前,做好学习主教材的身体素质的准备工作。要把“课课练”安排在比较合适的位置,首先要考虑到素质练习内容与基本教材内容的关系的特点,课中各项练习的负荷量、组织教学等要求。如,把“课课练”放在准备活动的后半部或基本内容的前半部进行,符合生理曲线逐渐上升的要求。因此,机械地把“课课练”都安排在课的基本内容完毕后进行,效果不一定好。
如:在学习快速跑前,就可进行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等辅助练习作为“课课练”内容,这时“课课练”就可以放在主教材之前;在实心球教学之后,可以安排腰腹肌练习、上肢力量练习作为“课课练”内容,这时课课练就可以放在主教材之后。
3.3.4 “课课练”要注意结合整堂课,调控好练习密度和强度。
“课课练”所采用的练习数量和强度,与全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紧密相关,要调控好其练习密度、强度,使“课课练”生理负荷量同全课运动量协调一致。如果本节课练习密度和强度已经很大了,“课课练”的负荷安排就不宜太大,避免学生过度疲劳。相反,学生参与练习的负荷不大,这时在“课课练”中就要弥补强度不够的不足,以求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3.4 “课课练”的场地器材要丰富、多样。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场地器材是“课课练”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自“阳光体育”开展以来,各校都开发了很多简单易行、简便多样的活动器材和锻炼形式,如小栏架、软梯、平衡板、反应球、健身球、跳跳板等。很多专家也为了“课课练”设计出很多琳琅满目的小型器材,其功能独特,形式多样的练习方法深受学生欢迎。这也使得有条件的学校可借助新颖的器材,将复杂的锻炼原理落实到简单的器械练习中。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些器械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
另外,我們也要学会利用身边的场地资源进行“课课练”。如:跳楼梯、交换腿蹬台阶、利用凳子、体操垫等跨越“障碍”等等。只要做个有心人,身边的一切物品都可以来为“课课练”服务。
3.5 “课课练”的评价机制要健全、完善。
3.5.1注重教师当堂的评价反馈,以肯定性评价为主。
身体素质练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时学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激励。教师当堂的评价对激励学生的斗志有重要作用,也使学生清楚的了解自身水平。要注意的是,评价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以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3.5.2 注重多元化评价。
由于学生的差异性,“课课练”在评价上也应有多元的标准,不仅要考虑测试获得的一个绝对的成绩,还要考虑到相对的进步幅度。要既关注绝对成绩的绝对性评价标准,又有评价相对进步幅度的相对性的评价标准,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态度。这样多种标准共同使用对学生进步与发展应该会有非常大的作用,也更科学、合理。
3.5.3 建立“课课练”档案袋。
为了掌握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也为了使多元化的评价得以实施,可以建立“课课练”档案袋,由教师长期、系统化的记录学生的学练情况,掌握学生一个阶段的动态变化,也为后续课堂教学内容提供参考和依据。
4. 结论与建议
总之,要让学生爱上“课课练”,便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教师就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上转变观念,让“课课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吴键,《归去来兮身体素质“课课练”——学生体能下降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之一》中国学校体育,2010.8
[3]吴键,《创新是“课课练”持久生命力的第一要务——再论“新课课练”》 中国学校体育,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