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县车往中学 河北 魏县 056802)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也逃不出一个空虚,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可见,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基本前提,没有对学生的热爱,就没有对学生的教育。
教育对学生的爱应该超过“父爱”、“母爱”,饱含着理想和事业心,这种爱具有爱的自觉性、爱的原则性、爱的普遍性和爱的恒长性。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一般都喜欢品学兼优秀学生,对他们不吝热忱地赞赏与关爱,这是自然的,也是应该和必要的,但有些领导和教师只倾心于这些好学生,面对那些学生较差的学生却总是爱不起来,看到的是他们身上的缺点和毛病,总是冷漠多于关心,批评、斥责、惩罚多于正面引导、热情体谅和耐心教诲。这是我国教育传统中一种不良教育观念和遗留,严重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
学习较差的学生,由于学校以至家庭给予的冷淡与歧视,使他们精神上难以接受,往往会到社会或同龄群体中去寻找不良刺激,以慰藉自己的内心,从而导致思想滑落,如得不到及时的转化与挽救,就会逐渐演变为品学兼劣的学生,成为家庭的忧虑,成为学校、班级的祸患。
后进生由于存在这些“先天”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属弱势群体,更需要教师的特别养家和帮助。被爱,是人性的自然需要,渴望博得成年人的肯定,赞许与喜欢是青少年的普遍心理,而由于教育观念上的偏颇,当前中小学学习较差的学生却处处受到冷遇,教师看不上,同学也瞧不起,在学校从早到晚坐“冷板凳”,家长也因为自己期望值与孩子学习现状形成落差而失望,抱怨指责、冷言冷语凡此等等,使得这些孩子的心灵长期处于对关爱的饥渴状态。因此,施以爱心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融化其冰结的自强意识,就成为教育转化学习较差学生的基本前提。
青年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正处于成长阶段,可塑性很强。所谓的“后进”,只不过表明他们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我们给予关爱和帮助,当我们以另一个角度去观察他们的时候,就可能发现他们依然有追求上进的愿望。他们同样有自尊,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或肯定,具有很多优点,例如,他们当中不乏肯吃苦、不怕脏、不怕累、集体荣誉感很强的人,教师若能及时抓住他们表现出的热情给予鼓励,这对促进后进生的转变是非常有积极作用的。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校领导和教师人人都是真心实意地关爱学习较差的学生,使他们真实地从内心感受到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喜爱、关怀与尊重,才能使他们信任、亲近学校和老师并进而心悦诚服地接受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与要求。
一般而言,学生学习成绩差,并不都是由于智力亶赋有什么欠缺,大多是由于诸如理想、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缺憾造成的。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爱心教育,通过不倦怠地正面引导才能解决。所以实施爱心教育,以此解决学习较差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问题,为他们注入奋发学习、自强不息的内驱力,才能改善他们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因而实行爱心教育一定要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1.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其人格
轻视学习较差的学生、蔑视他们的自尊心,甚至任意损害、侮辱这些学生的人格,是当前中小学教育中时常发现的现象,随意嘲讽、挖苦、谩骂以至于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就是无视学生人格的具体表现。
学习较差学生,由于在群体中处于“较差地位”,而产生心理上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只有人格受到学校、教师的尊重与保护,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心才能焕发起来。又由于不良习惯的遗留常使这些学生违规犯禁,时常出现问题、发生错误。如果我们学校和老师面对这种情况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批评、斥责和处罚,而是真诚地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地善意地给予告诫、规劝和指导,他们定会振奋精神,自我规范,较快转变和健康发展。
2.因材施教,注重发现学生的优长,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常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期,他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尚未稳固成型,势必会存在一些缺点、不足,会犯一些错误。但是,即使学生的缺点再多、学习再差、也都有其优点和长处,再差的人也有要强心,鉴于此,学校教师必须热忱地去發现他们在为人处事、学习生活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的优点和长处,找到优点就表扬,发现长处就扶持,有进步就鼓励。使他们在这种诚挚而又恰如其分的不断表扬、扶持和鼓励中逐渐消除自卑、增强自信,在荣誉感受与成功体验中发现自我价值,焕发奋进的志趣。
3.用真情打动学生,以行动感化学生,在思想和生活上关心体贴学生
多数学习较差生比普通学生的思想更稚嫩,心理多不健康,情感脆弱,情绪波动大,变化快,这是直接阻碍他们进步和发挥潜能的重要内因。教师要把握他们这些思想和心理特点,细心观察其言行举止反映出来的情愫与心绪,及时给予怀、疏导和抚慰,使他们那浮躁的情绪得以平静和稳定。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后进生的思想和生活上的变化,尽可能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接济,体贴入微地予以抚慰和排解,扶持他们度过难关。这种道义的感化,会使这些被关爱、受体贴的学习较差生由感恩图报而焕发起发愤进取的精神和意志。
总之,只要教师用真情打动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施以爱心教育,后进生就可以不断进步和转化。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也逃不出一个空虚,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可见,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基本前提,没有对学生的热爱,就没有对学生的教育。
教育对学生的爱应该超过“父爱”、“母爱”,饱含着理想和事业心,这种爱具有爱的自觉性、爱的原则性、爱的普遍性和爱的恒长性。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一般都喜欢品学兼优秀学生,对他们不吝热忱地赞赏与关爱,这是自然的,也是应该和必要的,但有些领导和教师只倾心于这些好学生,面对那些学生较差的学生却总是爱不起来,看到的是他们身上的缺点和毛病,总是冷漠多于关心,批评、斥责、惩罚多于正面引导、热情体谅和耐心教诲。这是我国教育传统中一种不良教育观念和遗留,严重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
学习较差的学生,由于学校以至家庭给予的冷淡与歧视,使他们精神上难以接受,往往会到社会或同龄群体中去寻找不良刺激,以慰藉自己的内心,从而导致思想滑落,如得不到及时的转化与挽救,就会逐渐演变为品学兼劣的学生,成为家庭的忧虑,成为学校、班级的祸患。
后进生由于存在这些“先天”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属弱势群体,更需要教师的特别养家和帮助。被爱,是人性的自然需要,渴望博得成年人的肯定,赞许与喜欢是青少年的普遍心理,而由于教育观念上的偏颇,当前中小学学习较差的学生却处处受到冷遇,教师看不上,同学也瞧不起,在学校从早到晚坐“冷板凳”,家长也因为自己期望值与孩子学习现状形成落差而失望,抱怨指责、冷言冷语凡此等等,使得这些孩子的心灵长期处于对关爱的饥渴状态。因此,施以爱心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融化其冰结的自强意识,就成为教育转化学习较差学生的基本前提。
青年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正处于成长阶段,可塑性很强。所谓的“后进”,只不过表明他们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我们给予关爱和帮助,当我们以另一个角度去观察他们的时候,就可能发现他们依然有追求上进的愿望。他们同样有自尊,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或肯定,具有很多优点,例如,他们当中不乏肯吃苦、不怕脏、不怕累、集体荣誉感很强的人,教师若能及时抓住他们表现出的热情给予鼓励,这对促进后进生的转变是非常有积极作用的。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校领导和教师人人都是真心实意地关爱学习较差的学生,使他们真实地从内心感受到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喜爱、关怀与尊重,才能使他们信任、亲近学校和老师并进而心悦诚服地接受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与要求。
一般而言,学生学习成绩差,并不都是由于智力亶赋有什么欠缺,大多是由于诸如理想、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缺憾造成的。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爱心教育,通过不倦怠地正面引导才能解决。所以实施爱心教育,以此解决学习较差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问题,为他们注入奋发学习、自强不息的内驱力,才能改善他们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因而实行爱心教育一定要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1.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其人格
轻视学习较差的学生、蔑视他们的自尊心,甚至任意损害、侮辱这些学生的人格,是当前中小学教育中时常发现的现象,随意嘲讽、挖苦、谩骂以至于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就是无视学生人格的具体表现。
学习较差学生,由于在群体中处于“较差地位”,而产生心理上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只有人格受到学校、教师的尊重与保护,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心才能焕发起来。又由于不良习惯的遗留常使这些学生违规犯禁,时常出现问题、发生错误。如果我们学校和老师面对这种情况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批评、斥责和处罚,而是真诚地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地善意地给予告诫、规劝和指导,他们定会振奋精神,自我规范,较快转变和健康发展。
2.因材施教,注重发现学生的优长,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常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期,他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尚未稳固成型,势必会存在一些缺点、不足,会犯一些错误。但是,即使学生的缺点再多、学习再差、也都有其优点和长处,再差的人也有要强心,鉴于此,学校教师必须热忱地去發现他们在为人处事、学习生活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的优点和长处,找到优点就表扬,发现长处就扶持,有进步就鼓励。使他们在这种诚挚而又恰如其分的不断表扬、扶持和鼓励中逐渐消除自卑、增强自信,在荣誉感受与成功体验中发现自我价值,焕发奋进的志趣。
3.用真情打动学生,以行动感化学生,在思想和生活上关心体贴学生
多数学习较差生比普通学生的思想更稚嫩,心理多不健康,情感脆弱,情绪波动大,变化快,这是直接阻碍他们进步和发挥潜能的重要内因。教师要把握他们这些思想和心理特点,细心观察其言行举止反映出来的情愫与心绪,及时给予怀、疏导和抚慰,使他们那浮躁的情绪得以平静和稳定。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后进生的思想和生活上的变化,尽可能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接济,体贴入微地予以抚慰和排解,扶持他们度过难关。这种道义的感化,会使这些被关爱、受体贴的学习较差生由感恩图报而焕发起发愤进取的精神和意志。
总之,只要教师用真情打动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施以爱心教育,后进生就可以不断进步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