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登上月球的第一人将被时代铭记,但是人们进入太空的需要却衰退了。
地球生命首次登陆另一天体,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是一次划时代的事件,也是我们地球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事件。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当时担任阿波罗计划的指令长。这是一次史诗级别的集体技术攻关的结晶,不过从此以后世代为人铭记的肯定是他的名字了。
阿姆斯特朗担任过多年的试飞员,不过他似乎并不是一个超胆侠。实际上,他的行为举止更类似于一个迟钝的民用航空公司的机长。他把自己描述成一个“书呆子式的工程师”。作为一名工程学教授,他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他的后半生。
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距离“斯普尼克号”的发射只不过12年,距离莱特兄弟的第一次飞行也只不过66年。如果按照这一步伐继续的话,人类的足迹该已经出现在火星上了。但是,受击败俄罗斯人的冲动的驱使,登月竞赛本身就是一种结束,再没有其他的动机可以使这种巨额支出得以持续。
与宇航员留下足迹的月球上的无菌表面相比,地球微妙的生物圈形象已经成为环保主义者的标志物。这些也许才真正成为阿波罗计划最持久的遗产。
哈里森·施密特(Harrison Schmitt)和尤金·赛尔南(Eugene Cernan)是离现在最近的两个登上月球的人,如今他们返回地球已经40年了。对年轻人来说,这都是古老的历史了。他们对美国派人登陆月球的了解程度就如同他们对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一样的了解程度。但是对于登陆月球背后的动机就如同建造金字塔背后的动机一样,在他们看来几乎都是古怪的。当时的电影以及新闻片段里塑造的过时的小玩意以及“征空先锋”价值观就如同西方世界的传统一样的过时。载人航天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因为阿波罗计划对宇航员来说只不过是乘着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绕着地球转一圈,因此载人航天似乎也没有什么鼓舞人心之处。
宇宙空间技术,除了赋予我们科学知识以外,我们还依赖它进行通信、天气预报、测绘、无线电定位等等。但是这并不需要宇航员。
火星、木星、土星以及各自卫星,其表面的特写照片传回来各式各样,截然不同的世界。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整个太阳系将被各种型号的无人驾驶飞行器所造访。实际上,期望机器人制造商制造大型结构或从小行星开采稀有材料都具有一定现实性。
但是,人类会重返月球或登陆更远的星球吗?随着机器人制造和小型化技术上的每一次突破,人类重返月球的需求都一再减弱。但是,作为远程冒险目标的外太空,仍然在向人类招手,至少对一些人来说是这样。
也许中国人将着手进行著名的宇宙探奇壮举。要做到这一点,重返月球是不够的。50年后重复尼尔·阿姆斯特朗的壮举,并不能说明中国达到了和美国相同的实力。他们肯定要超过阿波罗计划,前往火星。
但是人类登陆火星,除了单纯的声望以外,是不是要服务于某一目的?毋庸置疑,机警的地质学家也许已经有了令人惊愕的发现,对此,美国宇航局新登录火星的好奇将会置之不理。但是目前,载人航天任务和无人驾驶任务的成本支出差异巨大。
部分原因在于美国公众以及政界的言论使美国宇航局过于规避风险。美国在135次航天飞机的发射中有2次发射失败。尽管宇航员主动表示愿意承担这种级别的风险,这两次失败的经历还是成为美国国家的创伤。
的确,阿姆斯特朗当年认为他平安着陆的几率不超过50%。当时,为他的“飞鹰”号登月舱配备的电脑器材还没有现在洗衣机里面配备的多。但这还不是最令人惊惧的风险,在登月舱准备返回地球,火箭点火时就差一点失败。实际上,如果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滞留并死在月球上的话,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还预先准备了另一份备选的致辞稿。 只有当探险成本低廉,由一些配备有阿波罗宇航员们的行头的个人领头,并打算接受高风险—甚至可能是“有去无回”的风险,未来对月球和更远的星球进行的探险才可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具有可行性。这些人可能是私人资助的冒险家。由企业家艾伦·马斯克(Elon Musk)领头的SpaceX公司,已经成功地将一个有效的太空飞船送入轨道,并与国际空间站实现对接。 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宣称移民太空可以长远摆脱地球问题是很愚蠢的。太阳系里没有一个地方能提供一个即使像南极洲或珠峰顶那样相对温和的环境。不过,一两个世纪以后,也许会有一些无畏的探险家以小型团体的模式住在地球以外。在这方面,不管我们会设置什么样的伦理观进行约束,我们当然还是希望这些开拓者好运,能够使自己的后代子孙实现转基因,更好地适应外星球的环境,到那时后人类时代就开始了。 到那时,将真正实现了尼尔·阿姆斯特朗,这位沉默英雄的预想:“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编辑:刘思博)
登上月球的第一人将被时代铭记,但是人们进入太空的需要却衰退了。
地球生命首次登陆另一天体,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是一次划时代的事件,也是我们地球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事件。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当时担任阿波罗计划的指令长。这是一次史诗级别的集体技术攻关的结晶,不过从此以后世代为人铭记的肯定是他的名字了。
阿姆斯特朗担任过多年的试飞员,不过他似乎并不是一个超胆侠。实际上,他的行为举止更类似于一个迟钝的民用航空公司的机长。他把自己描述成一个“书呆子式的工程师”。作为一名工程学教授,他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他的后半生。
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距离“斯普尼克号”的发射只不过12年,距离莱特兄弟的第一次飞行也只不过66年。如果按照这一步伐继续的话,人类的足迹该已经出现在火星上了。但是,受击败俄罗斯人的冲动的驱使,登月竞赛本身就是一种结束,再没有其他的动机可以使这种巨额支出得以持续。
与宇航员留下足迹的月球上的无菌表面相比,地球微妙的生物圈形象已经成为环保主义者的标志物。这些也许才真正成为阿波罗计划最持久的遗产。
哈里森·施密特(Harrison Schmitt)和尤金·赛尔南(Eugene Cernan)是离现在最近的两个登上月球的人,如今他们返回地球已经40年了。对年轻人来说,这都是古老的历史了。他们对美国派人登陆月球的了解程度就如同他们对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一样的了解程度。但是对于登陆月球背后的动机就如同建造金字塔背后的动机一样,在他们看来几乎都是古怪的。当时的电影以及新闻片段里塑造的过时的小玩意以及“征空先锋”价值观就如同西方世界的传统一样的过时。载人航天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因为阿波罗计划对宇航员来说只不过是乘着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绕着地球转一圈,因此载人航天似乎也没有什么鼓舞人心之处。
宇宙空间技术,除了赋予我们科学知识以外,我们还依赖它进行通信、天气预报、测绘、无线电定位等等。但是这并不需要宇航员。
火星、木星、土星以及各自卫星,其表面的特写照片传回来各式各样,截然不同的世界。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整个太阳系将被各种型号的无人驾驶飞行器所造访。实际上,期望机器人制造商制造大型结构或从小行星开采稀有材料都具有一定现实性。
但是,人类会重返月球或登陆更远的星球吗?随着机器人制造和小型化技术上的每一次突破,人类重返月球的需求都一再减弱。但是,作为远程冒险目标的外太空,仍然在向人类招手,至少对一些人来说是这样。
也许中国人将着手进行著名的宇宙探奇壮举。要做到这一点,重返月球是不够的。50年后重复尼尔·阿姆斯特朗的壮举,并不能说明中国达到了和美国相同的实力。他们肯定要超过阿波罗计划,前往火星。
但是人类登陆火星,除了单纯的声望以外,是不是要服务于某一目的?毋庸置疑,机警的地质学家也许已经有了令人惊愕的发现,对此,美国宇航局新登录火星的好奇将会置之不理。但是目前,载人航天任务和无人驾驶任务的成本支出差异巨大。
部分原因在于美国公众以及政界的言论使美国宇航局过于规避风险。美国在135次航天飞机的发射中有2次发射失败。尽管宇航员主动表示愿意承担这种级别的风险,这两次失败的经历还是成为美国国家的创伤。
的确,阿姆斯特朗当年认为他平安着陆的几率不超过50%。当时,为他的“飞鹰”号登月舱配备的电脑器材还没有现在洗衣机里面配备的多。但这还不是最令人惊惧的风险,在登月舱准备返回地球,火箭点火时就差一点失败。实际上,如果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滞留并死在月球上的话,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还预先准备了另一份备选的致辞稿。 只有当探险成本低廉,由一些配备有阿波罗宇航员们的行头的个人领头,并打算接受高风险—甚至可能是“有去无回”的风险,未来对月球和更远的星球进行的探险才可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具有可行性。这些人可能是私人资助的冒险家。由企业家艾伦·马斯克(Elon Musk)领头的SpaceX公司,已经成功地将一个有效的太空飞船送入轨道,并与国际空间站实现对接。 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宣称移民太空可以长远摆脱地球问题是很愚蠢的。太阳系里没有一个地方能提供一个即使像南极洲或珠峰顶那样相对温和的环境。不过,一两个世纪以后,也许会有一些无畏的探险家以小型团体的模式住在地球以外。在这方面,不管我们会设置什么样的伦理观进行约束,我们当然还是希望这些开拓者好运,能够使自己的后代子孙实现转基因,更好地适应外星球的环境,到那时后人类时代就开始了。 到那时,将真正实现了尼尔·阿姆斯特朗,这位沉默英雄的预想:“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编辑:刘思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