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做好非物质文化的遗产开发与合理利用工作,对于建设多元和谐的社会文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文化兴化”的建设,无疑是重要且必要的。
关键词:非遗;保护 ;调查;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多姿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非物质文化的遗产开发与合理利用工作,对于建设多元和谐的社会文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文化兴化”的建设,无疑是重要且必要的。
文化遗产 薪火相传
近几年来,我市确定了“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的工作目标,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着力打造非遗普查、申报亮点 自2006年以来,共普查410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经调查的项目有859项。涵盖了传统音乐、生产生活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曲艺、民间信仰等各个方面,这些在民众中传承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同时开展了对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工作。目前,除了主管部门组织普查申报之外,公民个人申报的意识也普遍增强。
二、充分展示非遗成果魅力 注重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目的、意义、普查范围进行广泛宣传。分期在电视上播映有关内容介绍,在报纸上连续发表有关文章和资料。为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竹泓木船文化博物馆、砖瓦雕刻博物馆、里下河渔业文化博物馆,这些已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和旅游文化新的亮点。
三、放大非遗效应,增加农民收入 自“传统木船制造技艺”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后,竹泓小木船生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度不断扩大。目前,从事木船制作的农户50多家,从业农民近千人,年产各类木船4000多条,实现产值3000多万,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木船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传统铁匠业和篾匠业的复兴,在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保护之路 任重道远
然而,由于认知和社会发展等诸多原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目前仍还存在一些不足或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一个崭新的工作,专业性很强,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因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基层非遗普查工作存在人力物力资源投入不足现象;二是经费不到位,由于财政的限制,普查人员在采集资料等方面存在实际困难,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扭曲,难以立项申报。从普查状况看,很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残缺不全,传承人亦已失传,给普查工作带来困难。
二、保护传承法规和制度尚未健全 尽管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但还存在诸多不足。缺乏对具体项目保护的措施和要求,如何以科学的、适当的方法、方式保护,其制度还未健全完善。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 随着进入老龄化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入了衰亡的高峰期。除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外,其他民间文化传统技艺学习周期较长,很多老艺人子女都不愿意继承祖业;再加上市场不景气、学习的环境条件不佳、旧的传统观念影响等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濒危失传,后继乏人。
四、开发利用力度不大 目前除了竹泓木船发展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外,绝大部分非遗保护项目开发利用的力度不大。“沙沟鱼圆”叫不响“溱潼鱼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多着并举 传承发扬
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细致的工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合力加以推进,使非遗保护工作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一、制定并出台有关保护政策法规 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推进计划、保障措施。同时建立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贴制度,建立传承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鼓励传承项目的保护和发展,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的有效办法。
二、开展有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好“文化遗产日”,着力打造好一批非遗品牌,让群众更多、更好、更近地了解我市非遗现状、价值和内涵。同时开展好“民歌进校园”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无法估量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无形的文化遗产资源变成有形的文化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大力扶持民间传统工艺与产品。借助生态资源,发展蕴含水乡美景、历史文化等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传统的东西更能体现一个城市旅游纪念品的特色。
2.规划建设“非遗”产业基地。文化生产力在当下已经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考虑要素,而“非遗”如何转化成生产力更是备受关注。建立产业基地,用生产保护,通过生产样式,不仅让传承人继续传承下去,还可以让非遗产生应有的物质价值。
(作者单位:兴化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关键词:非遗;保护 ;调查;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多姿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非物质文化的遗产开发与合理利用工作,对于建设多元和谐的社会文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文化兴化”的建设,无疑是重要且必要的。
文化遗产 薪火相传
近几年来,我市确定了“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规范管理、整体保护、传承发展”的工作目标,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着力打造非遗普查、申报亮点 自2006年以来,共普查410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经调查的项目有859项。涵盖了传统音乐、生产生活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曲艺、民间信仰等各个方面,这些在民众中传承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同时开展了对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工作。目前,除了主管部门组织普查申报之外,公民个人申报的意识也普遍增强。
二、充分展示非遗成果魅力 注重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目的、意义、普查范围进行广泛宣传。分期在电视上播映有关内容介绍,在报纸上连续发表有关文章和资料。为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竹泓木船文化博物馆、砖瓦雕刻博物馆、里下河渔业文化博物馆,这些已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和旅游文化新的亮点。
三、放大非遗效应,增加农民收入 自“传统木船制造技艺”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后,竹泓小木船生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度不断扩大。目前,从事木船制作的农户50多家,从业农民近千人,年产各类木船4000多条,实现产值3000多万,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木船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传统铁匠业和篾匠业的复兴,在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保护之路 任重道远
然而,由于认知和社会发展等诸多原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目前仍还存在一些不足或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一个崭新的工作,专业性很强,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因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基层非遗普查工作存在人力物力资源投入不足现象;二是经费不到位,由于财政的限制,普查人员在采集资料等方面存在实际困难,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扭曲,难以立项申报。从普查状况看,很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残缺不全,传承人亦已失传,给普查工作带来困难。
二、保护传承法规和制度尚未健全 尽管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但还存在诸多不足。缺乏对具体项目保护的措施和要求,如何以科学的、适当的方法、方式保护,其制度还未健全完善。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 随着进入老龄化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入了衰亡的高峰期。除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外,其他民间文化传统技艺学习周期较长,很多老艺人子女都不愿意继承祖业;再加上市场不景气、学习的环境条件不佳、旧的传统观念影响等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濒危失传,后继乏人。
四、开发利用力度不大 目前除了竹泓木船发展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外,绝大部分非遗保护项目开发利用的力度不大。“沙沟鱼圆”叫不响“溱潼鱼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多着并举 传承发扬
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细致的工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合力加以推进,使非遗保护工作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一、制定并出台有关保护政策法规 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推进计划、保障措施。同时建立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贴制度,建立传承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鼓励传承项目的保护和发展,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的有效办法。
二、开展有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好“文化遗产日”,着力打造好一批非遗品牌,让群众更多、更好、更近地了解我市非遗现状、价值和内涵。同时开展好“民歌进校园”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无法估量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无形的文化遗产资源变成有形的文化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大力扶持民间传统工艺与产品。借助生态资源,发展蕴含水乡美景、历史文化等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传统的东西更能体现一个城市旅游纪念品的特色。
2.规划建设“非遗”产业基地。文化生产力在当下已经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考虑要素,而“非遗”如何转化成生产力更是备受关注。建立产业基地,用生产保护,通过生产样式,不仅让传承人继续传承下去,还可以让非遗产生应有的物质价值。
(作者单位:兴化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