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时俱进,与日俱新,是个人能力建设的唯一途径。
电教干部要做好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必须全面更新个人能力版图。
时代的脚步始终在前进,不会等待踟蹰的人,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随着新时代新征程的开启,电教工作的内容在创新,平台在创新,手段也在创新,这就要求电教干部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新的工作要求,驾驭新的工作手段,具备更多的素质能力。
回顾电教工作的发展过程,会发现每一次变化对于电教干部来说都是一次素质考验。最初,电教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拍摄制作党教片以及建立播放站点,电教干部只要完成这些任务就可以了。随着技术手段的升级,电教开始被远教所涵盖,工作重心开始向互联网转移,建设网站以及开展远程教育成为主要手段,这就要求电教干部具备一定的互联网应用能力,了解网络和卫星信号传输技术。新媒体浪潮袭来,是新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这次科技浪潮中冲浪的党员教育工作,更进一步地整合了电教与远教的内容和功能,并紧跟时代要求、不断丰富拓展。这就要求电教干部能够合理驾驭和运用新媒体平台,并且制作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内容。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与时俱进,才能永立潮头。今天的电教干部或者电教团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素质呢?不妨由笔者捋上一捋。
第一种能力:写作。无论工作的形式怎么变,内容制作始终都是原点。内容制作的基础是内容创作,包括脚本策划、解说词撰写等,所以写作能力便成为电教干部应当具备的第一种能力。同时,撰写工作经验和信息,也是宣传和扩大工作影响力、梳理和延续本部门工作经验的重要途径,同样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近年来,由于工作形势随技术、理念的升级而快速变化,导致了相当一批电教干部尤其是刚走上电教岗位的干部相对侧重于实用技术层面,整体写作能力下滑。这不利于工作宣传与积累。要提高写作能力并没有什么捷径,都说“好脑筋不如烂笔头”,只需经常练笔,熟能生巧,自然就会写得越来越好了。练笔的过程中也不妨找一些优秀的专题片脚本、新闻报道观摩学习,从中汲取养分、借鉴方法。
第二种能力:沟通。优秀的语言表达和诱导谈话能力也是电教干部应当具备的一种素质。专题片的制作三分靠制、七分靠采,如果采访表面化,就不能挖掘到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和充分的素材,后期无论運用多少技巧,都弥补不了先天素材不足的硬伤。相当一部分被采访者或不善于表达或表达套路化,加上不了解我们的采访意图,是不会听了我们三言两语就开始掏心窝子的,所以我们必须掌握沟通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要让被采访者了解我们的采访意图,我们想知道些什么,想怎么利用这些素材,帮助被采访者摆脱初期的迷茫状态和浅层表达;其次,我们要想方设法拉近与被采访者的心理距离,使之说出心里的真实想法和藏在记忆深处的故事;最后,我们还要在对方诉说的同时迅速分析,找到其中的线索,引导对方的讲述,从而得到适合的素材。要掌握这些沟通技巧,途径有二,其一还是熟能生巧,其二是做好案头准备工作。
第三种能力:制作。党教片制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流程较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专业能力。在专业制作团队中,会将这些流程分解开来,每一个流程都有专门人才来负责。可是在电教部门,尤其是往往只配置了一两个人的县区级电教部门,是不可能实现这种专业化分工的。这就要求电教干部要一专多能,即使不能完成全部流程,也要能够完成其中的关键部分。首先就是脚本策划和撰写,电教干部独立撰写的脚本会更加切合党建工作的要求;其次是拍摄,虽说也可以聘请专业摄像师,但拍摄本身就是电教干部的一项看家本事,不掌握是不行的;最后是后期制作,电教干部也要掌握,要能熟练运用非编,完成一些基础的剪接工作。也有一些电教部门是有相对充实的团队的,如果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独立完成所有流程显得苛刻的话,那么至少团队的整体能力是应该相对完善的,可以协作完成电教片的制作。
第四种能力:观察。围绕中心工作,聚焦党建热点,宣传党建工作和基层典型,是制作党教片的主要任务。要让我们的片子符合工作要求、切合当前实际、引起基层共鸣,就要选准内容的切入点,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必不可缺。要观察时事、预判潮流、找准焦点,有方向性地积累素材;要观察现象、捕捉线索、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选取素材;要观察典型、揣摩心理、制定方案,高效率地挖掘素材;要观察生活、深入群众、抓住细节,及时准确地拍摄素材。除了养成观察的习惯,还要形成思考的习惯,从现象中抓住本质,从细节中折射大局,从而使我们的观察结果升华成思维成果,在制作实践中形成清晰的逻辑线和准确的大局观。
第五种能力:鉴赏。鉴赏能力表面上看似乎没多重要,实际上对于电教干部来说却是一项相当重要的能力。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鉴赏就是一个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过程。懂得鉴赏别人的佳作,知道别人的作品好在哪里,才能反照自身,找到自己作品的不足。久而久之,审美思维会渐趋清晰,形成一定的体系,也就培养出了相应的艺术敏锐度,在制作实践中自然就能灵感纷至、信手拈来了。对于电教干部来说,培养鉴赏能力的途径就是多看多思。不仅要多看电教系统内制作精良的佳作,还要拓宽视野,多看符合大众审美口味的艺术大片,从中汲取养分、借鉴经验,洗去自身“俗气”,养成天然“雅趣”;不仅要思考佳作诸如画面构图、片段剪接等表面层次,还要揣摩其诸如思想内涵、社会意义等更深层次,从而形成从大环境、高站位的角度下审视生活现象的艺术感。
第六种能力:学习。不可否认,学习是一种能力。当下举凡传播工具、方法和理念莫不受到新形势的挑战。要做好电教工作,必须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善于利用新工具和新方法,这就离不开高效率的学习。也许有的电教干部习惯了传统的工作方法和环境,不积极学习新知识;也许有的电教干部会觉得自己年龄不小了,不愿意学习。这都是消极的。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又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表达的就是一种老而不废学、求知无止境的积极人生态度。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致知方能格物,学习新知,是一种生存乐趣,更是一种生存理念,是修身的首要途径。我们又有何理由拒绝学习呢?
第七种能力:创新。学习可致新知,有了新知就使人具备了自新能力,自新而后才有能力去创新。创新一直是一种相对稀缺的实践行为,唯其稀缺,所以可贵。小米创始人雷军曾经把创新简洁地概括为“做其他人没有做过的事”。那么为什么其他人没有做过呢?或许是因为没有想到可以这样做,或许是因为想到了却不敢这样做,或许是因为这样做了却没有成功。无论是因为哪一种原因,其实体现的都是一个能力短缺问题。因为缺乏摆脱窠臼的新型思维,所以想不到;因为缺乏支撑创造的实践能力,所以不敢做;因为缺乏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所以做了不成功。所以说,创新能力是创新行为的前提。创新能力从何而来?嘴里说着创新是不够的,心里想着创新也不够,创新是来自实践而应用于实践的。要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从实践中领悟,最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电教干部来说,就是要多拍片,多总结经验教训,多揣摩制作窍门,从而掌握更新的创作手法,得到更好的创作灵感,运用全新的创作思维制作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党教片精品。
电教干部要做好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必须全面更新个人能力版图。
时代的脚步始终在前进,不会等待踟蹰的人,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随着新时代新征程的开启,电教工作的内容在创新,平台在创新,手段也在创新,这就要求电教干部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新的工作要求,驾驭新的工作手段,具备更多的素质能力。
回顾电教工作的发展过程,会发现每一次变化对于电教干部来说都是一次素质考验。最初,电教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拍摄制作党教片以及建立播放站点,电教干部只要完成这些任务就可以了。随着技术手段的升级,电教开始被远教所涵盖,工作重心开始向互联网转移,建设网站以及开展远程教育成为主要手段,这就要求电教干部具备一定的互联网应用能力,了解网络和卫星信号传输技术。新媒体浪潮袭来,是新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这次科技浪潮中冲浪的党员教育工作,更进一步地整合了电教与远教的内容和功能,并紧跟时代要求、不断丰富拓展。这就要求电教干部能够合理驾驭和运用新媒体平台,并且制作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内容。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与时俱进,才能永立潮头。今天的电教干部或者电教团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素质呢?不妨由笔者捋上一捋。
第一种能力:写作。无论工作的形式怎么变,内容制作始终都是原点。内容制作的基础是内容创作,包括脚本策划、解说词撰写等,所以写作能力便成为电教干部应当具备的第一种能力。同时,撰写工作经验和信息,也是宣传和扩大工作影响力、梳理和延续本部门工作经验的重要途径,同样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近年来,由于工作形势随技术、理念的升级而快速变化,导致了相当一批电教干部尤其是刚走上电教岗位的干部相对侧重于实用技术层面,整体写作能力下滑。这不利于工作宣传与积累。要提高写作能力并没有什么捷径,都说“好脑筋不如烂笔头”,只需经常练笔,熟能生巧,自然就会写得越来越好了。练笔的过程中也不妨找一些优秀的专题片脚本、新闻报道观摩学习,从中汲取养分、借鉴方法。
第二种能力:沟通。优秀的语言表达和诱导谈话能力也是电教干部应当具备的一种素质。专题片的制作三分靠制、七分靠采,如果采访表面化,就不能挖掘到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和充分的素材,后期无论運用多少技巧,都弥补不了先天素材不足的硬伤。相当一部分被采访者或不善于表达或表达套路化,加上不了解我们的采访意图,是不会听了我们三言两语就开始掏心窝子的,所以我们必须掌握沟通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要让被采访者了解我们的采访意图,我们想知道些什么,想怎么利用这些素材,帮助被采访者摆脱初期的迷茫状态和浅层表达;其次,我们要想方设法拉近与被采访者的心理距离,使之说出心里的真实想法和藏在记忆深处的故事;最后,我们还要在对方诉说的同时迅速分析,找到其中的线索,引导对方的讲述,从而得到适合的素材。要掌握这些沟通技巧,途径有二,其一还是熟能生巧,其二是做好案头准备工作。
第三种能力:制作。党教片制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流程较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专业能力。在专业制作团队中,会将这些流程分解开来,每一个流程都有专门人才来负责。可是在电教部门,尤其是往往只配置了一两个人的县区级电教部门,是不可能实现这种专业化分工的。这就要求电教干部要一专多能,即使不能完成全部流程,也要能够完成其中的关键部分。首先就是脚本策划和撰写,电教干部独立撰写的脚本会更加切合党建工作的要求;其次是拍摄,虽说也可以聘请专业摄像师,但拍摄本身就是电教干部的一项看家本事,不掌握是不行的;最后是后期制作,电教干部也要掌握,要能熟练运用非编,完成一些基础的剪接工作。也有一些电教部门是有相对充实的团队的,如果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独立完成所有流程显得苛刻的话,那么至少团队的整体能力是应该相对完善的,可以协作完成电教片的制作。
第四种能力:观察。围绕中心工作,聚焦党建热点,宣传党建工作和基层典型,是制作党教片的主要任务。要让我们的片子符合工作要求、切合当前实际、引起基层共鸣,就要选准内容的切入点,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必不可缺。要观察时事、预判潮流、找准焦点,有方向性地积累素材;要观察现象、捕捉线索、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选取素材;要观察典型、揣摩心理、制定方案,高效率地挖掘素材;要观察生活、深入群众、抓住细节,及时准确地拍摄素材。除了养成观察的习惯,还要形成思考的习惯,从现象中抓住本质,从细节中折射大局,从而使我们的观察结果升华成思维成果,在制作实践中形成清晰的逻辑线和准确的大局观。
第五种能力:鉴赏。鉴赏能力表面上看似乎没多重要,实际上对于电教干部来说却是一项相当重要的能力。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鉴赏就是一个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过程。懂得鉴赏别人的佳作,知道别人的作品好在哪里,才能反照自身,找到自己作品的不足。久而久之,审美思维会渐趋清晰,形成一定的体系,也就培养出了相应的艺术敏锐度,在制作实践中自然就能灵感纷至、信手拈来了。对于电教干部来说,培养鉴赏能力的途径就是多看多思。不仅要多看电教系统内制作精良的佳作,还要拓宽视野,多看符合大众审美口味的艺术大片,从中汲取养分、借鉴经验,洗去自身“俗气”,养成天然“雅趣”;不仅要思考佳作诸如画面构图、片段剪接等表面层次,还要揣摩其诸如思想内涵、社会意义等更深层次,从而形成从大环境、高站位的角度下审视生活现象的艺术感。
第六种能力:学习。不可否认,学习是一种能力。当下举凡传播工具、方法和理念莫不受到新形势的挑战。要做好电教工作,必须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善于利用新工具和新方法,这就离不开高效率的学习。也许有的电教干部习惯了传统的工作方法和环境,不积极学习新知识;也许有的电教干部会觉得自己年龄不小了,不愿意学习。这都是消极的。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又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表达的就是一种老而不废学、求知无止境的积极人生态度。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致知方能格物,学习新知,是一种生存乐趣,更是一种生存理念,是修身的首要途径。我们又有何理由拒绝学习呢?
第七种能力:创新。学习可致新知,有了新知就使人具备了自新能力,自新而后才有能力去创新。创新一直是一种相对稀缺的实践行为,唯其稀缺,所以可贵。小米创始人雷军曾经把创新简洁地概括为“做其他人没有做过的事”。那么为什么其他人没有做过呢?或许是因为没有想到可以这样做,或许是因为想到了却不敢这样做,或许是因为这样做了却没有成功。无论是因为哪一种原因,其实体现的都是一个能力短缺问题。因为缺乏摆脱窠臼的新型思维,所以想不到;因为缺乏支撑创造的实践能力,所以不敢做;因为缺乏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所以做了不成功。所以说,创新能力是创新行为的前提。创新能力从何而来?嘴里说着创新是不够的,心里想着创新也不够,创新是来自实践而应用于实践的。要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从实践中领悟,最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电教干部来说,就是要多拍片,多总结经验教训,多揣摩制作窍门,从而掌握更新的创作手法,得到更好的创作灵感,运用全新的创作思维制作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党教片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