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人机交互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用户也越来越注重自认的参与感和产品体验的满足度,但在移动终端设备应用产品的设计中,仍有一些尚未引起人们重视的领域,如“红点效应”。本文以“红点效应”为例,浅析如何根据用户需求建立不同的交互设计体验。
关键词 移动终端设备 交互设计 “红点效应” 设计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更多的开始采用移动终端设备来获取各种信息,因此移动终端设备已经和计算机设备一样,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与此同时,人机交互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用户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参与感和产品体验的满足感,应用产品开发商与设计者也开始逐步意识到,优秀的用户体验是产品交互设计成功的关键。视觉感觉良好的用户体验能够带给用户更好的视觉体验与友好度,增加用户对产品的依赖度,成为产品的附加价值。
“红点效应”还没有权威的解释,这里暂且定义为智能终端设备界面中出现提示性小红点时,不论红点对使用者是否有用,使用者都要点开红点的一种强迫性心理或行为。“红点效应”属于强迫症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使用移动终端设备时,出现的即时性提示信息,可以应用“红点”来提示。例如,短信提示信息,未接电话提示信息,以及互联网即时聊天工具的个人对个人的信息提示等。
状态性提示信息即移动终端设备从原有状态即将进入另外一个状态时,所出现的提示性信息。例如,手机电量即将低于20%时,手机会自动出现提示性窗口或在电池图标上用红色边框表现出手机即时电量;手机连接WiFi时出现提示性窗口,提示手机即将连接至无线互联网等。
根据调查,当前无论是IOS系统下还是Android系统下的应用产品中的“红点”设计,都完全是一种模式的设计,并没有考虑用户交互体验的好坏,没有提醒的区分度,不管即时性消息的提示还是自定义式的信息提示都是采用小红点标注在图标的右上角。这不但没有提示级别区分度,同时也容易使用户对红点提示感到困惑,无法分清提示对自己的重要程度。
如:手机QQ客户端个人对个人的消息提示与群消息提示,在手机交互界面中的QQ图标上都会用同样的红点显示消息数量。例如,对某一用户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给他发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与此同时,该用户的小学同学群里又有很多人在闲聊。这时如果该用户的手机放在桌子上,他去厕所抽了根烟,那么他回来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QQ图标上显示的是一个小红点,里面还有99+的数字,这时他很有可能就会忽略这个对他很重要的人给他发的这条很重要的信息。这是因为QQ在显示未读消息的时候并没有区分度,个人对个人的相对重要的信息和相对不重要的群消息的“红点”提示放在了一起,没有把重要信息和非重要信息的提示区别开,没有考虑到用戶心理和用户体验。
“红点”属于提示性信息的一种表现方式,然而提示性信息会分为很多提示级别,有一些提示性信息要让用户立刻注意到,因此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尽量加大提示刺激强度。而有些提示性信息则对用户的当前使用没有影响,因此应尽量减小对用户的提示刺激强度。现有的关于“红点”的提示性设计都没有区分开用户对于信息提示的需求程度,都仅仅用单纯的图标右上角加红点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程度的提示。因此,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把“红点”设计分为三类:
(1)即时性信息。如短信息,未接电话,应用程序中个人对个人的信息提示等。这类信息属于比较重要的信息,应在第一时间告知用户,因此设计红点时应加强提示对用户的刺激程度。根据设计心理学的知识,色相取决于色光的波长,橙红光色处于长波的末端,色彩感觉刺激,扩张性强,令人兴奋,有刺激注意力的应用效果。因此可以把图标右上角的红点变大,颜色变得更加鲜艳,同时可以用间歇提醒的方式提醒用户查看信息。
(2)状态性提醒以及更新和推送信息。如,手机电量不足20%,或软件版本更新提示等。这类信息属于不重要的信息,对用户当前使用并不存在影响,但可能对用户今后的一段时间存在潜在影响,因此,这类信息应减小对用户的刺激程度。
(3)用户自定义式提醒。如手机闹钟设定等。这类用户自定义的提醒由于是由用户自主定义而来,因此,用户的心理一定是希望这类提醒能够有效的在某一用户指定的时间提醒用户,但在非指定时间内,用户又不希望这类提醒妨碍自己。所以,这类提醒在用户不需要被提醒的时间不该过分显示,而在用户定义的时间则应尽量加大对用户的刺激强度。如IOS系统中的提醒事项设计,用户在定义了若干提醒事项后,在桌面上提醒事项的图标右上角就会用红点显示当前提醒事项的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用户迅速完成提醒事项中的事情,起到了很好的交互效果,满足了用户体验需求。
通过对“红点效应”的理解与分析,以及“红点”背后的设计思想和心理,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情景下的提醒设计应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而定,不应简单的一概而论。
因此,在移动终端交互设计中,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应该考虑到用户使用时的行为是怎样的,并运用设计心理学等知识来分析用户行为背后的心理,以此来设计出更符合用户心理预期的交互流程。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带给用户更好地视觉体验与友好度,增加用户对产品的依赖度,成为产品的附加价值。
关键词 移动终端设备 交互设计 “红点效应” 设计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更多的开始采用移动终端设备来获取各种信息,因此移动终端设备已经和计算机设备一样,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与此同时,人机交互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用户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参与感和产品体验的满足感,应用产品开发商与设计者也开始逐步意识到,优秀的用户体验是产品交互设计成功的关键。视觉感觉良好的用户体验能够带给用户更好的视觉体验与友好度,增加用户对产品的依赖度,成为产品的附加价值。
“红点效应”还没有权威的解释,这里暂且定义为智能终端设备界面中出现提示性小红点时,不论红点对使用者是否有用,使用者都要点开红点的一种强迫性心理或行为。“红点效应”属于强迫症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使用移动终端设备时,出现的即时性提示信息,可以应用“红点”来提示。例如,短信提示信息,未接电话提示信息,以及互联网即时聊天工具的个人对个人的信息提示等。
状态性提示信息即移动终端设备从原有状态即将进入另外一个状态时,所出现的提示性信息。例如,手机电量即将低于20%时,手机会自动出现提示性窗口或在电池图标上用红色边框表现出手机即时电量;手机连接WiFi时出现提示性窗口,提示手机即将连接至无线互联网等。
根据调查,当前无论是IOS系统下还是Android系统下的应用产品中的“红点”设计,都完全是一种模式的设计,并没有考虑用户交互体验的好坏,没有提醒的区分度,不管即时性消息的提示还是自定义式的信息提示都是采用小红点标注在图标的右上角。这不但没有提示级别区分度,同时也容易使用户对红点提示感到困惑,无法分清提示对自己的重要程度。
如:手机QQ客户端个人对个人的消息提示与群消息提示,在手机交互界面中的QQ图标上都会用同样的红点显示消息数量。例如,对某一用户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给他发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与此同时,该用户的小学同学群里又有很多人在闲聊。这时如果该用户的手机放在桌子上,他去厕所抽了根烟,那么他回来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QQ图标上显示的是一个小红点,里面还有99+的数字,这时他很有可能就会忽略这个对他很重要的人给他发的这条很重要的信息。这是因为QQ在显示未读消息的时候并没有区分度,个人对个人的相对重要的信息和相对不重要的群消息的“红点”提示放在了一起,没有把重要信息和非重要信息的提示区别开,没有考虑到用戶心理和用户体验。
“红点”属于提示性信息的一种表现方式,然而提示性信息会分为很多提示级别,有一些提示性信息要让用户立刻注意到,因此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尽量加大提示刺激强度。而有些提示性信息则对用户的当前使用没有影响,因此应尽量减小对用户的提示刺激强度。现有的关于“红点”的提示性设计都没有区分开用户对于信息提示的需求程度,都仅仅用单纯的图标右上角加红点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程度的提示。因此,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把“红点”设计分为三类:
(1)即时性信息。如短信息,未接电话,应用程序中个人对个人的信息提示等。这类信息属于比较重要的信息,应在第一时间告知用户,因此设计红点时应加强提示对用户的刺激程度。根据设计心理学的知识,色相取决于色光的波长,橙红光色处于长波的末端,色彩感觉刺激,扩张性强,令人兴奋,有刺激注意力的应用效果。因此可以把图标右上角的红点变大,颜色变得更加鲜艳,同时可以用间歇提醒的方式提醒用户查看信息。
(2)状态性提醒以及更新和推送信息。如,手机电量不足20%,或软件版本更新提示等。这类信息属于不重要的信息,对用户当前使用并不存在影响,但可能对用户今后的一段时间存在潜在影响,因此,这类信息应减小对用户的刺激程度。
(3)用户自定义式提醒。如手机闹钟设定等。这类用户自定义的提醒由于是由用户自主定义而来,因此,用户的心理一定是希望这类提醒能够有效的在某一用户指定的时间提醒用户,但在非指定时间内,用户又不希望这类提醒妨碍自己。所以,这类提醒在用户不需要被提醒的时间不该过分显示,而在用户定义的时间则应尽量加大对用户的刺激强度。如IOS系统中的提醒事项设计,用户在定义了若干提醒事项后,在桌面上提醒事项的图标右上角就会用红点显示当前提醒事项的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用户迅速完成提醒事项中的事情,起到了很好的交互效果,满足了用户体验需求。
通过对“红点效应”的理解与分析,以及“红点”背后的设计思想和心理,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情景下的提醒设计应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而定,不应简单的一概而论。
因此,在移动终端交互设计中,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应该考虑到用户使用时的行为是怎样的,并运用设计心理学等知识来分析用户行为背后的心理,以此来设计出更符合用户心理预期的交互流程。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带给用户更好地视觉体验与友好度,增加用户对产品的依赖度,成为产品的附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