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利剧院2月的那场“风中奇缘——钢琴家彼德?利兹独奏音乐会”,将古典乐迷的目光,聚焦到一位比利时钢琴家身上。
一曲莫扎特《D小调幻想曲》作品397号,彼德?利兹开始沉浸于音乐的冥想。他有着很多钢琴家奏乐时的神态,有节奏地点头,音乐高潮时,指尖此起彼伏地律动,所有的音符在一刹那被凝固。白居易云,“大珠小珠落玉盘”,亦是如此。
莫扎特那个年代,这首幻想曲半音阶、不协和和弦的采用,还有它不可捉摸的和声转调刻画出来的情感撞击,织出了一幅浪漫主义的画面。在彼德的手指下,毫不保留地诠释出忧郁和明朗的两种情绪。
这两种情绪,在李斯特《旅行岁月》选曲中变成了唯一。这部作品集的灵感来源于他在欧洲游历和巡演的经历,亦如一首自传式的钢琴音诗。在彼德的演奏里,听者宛若回到百余年前李斯特在瑞士与意大利的那段旅程。
说到李斯特,彼德与之有段很诡异的故事。他在七八岁时,曾做过一个梦,梦见钢琴边站着一个头发长长的人和他说话。那时,彼德对此人虽完全没有概念,却印象深刻。直到他十几岁时,当他从书本上看到李斯特的照片时,被吓到了,“这不正是我梦中的那个人吗?”
或许是他与李斯特的缘分,在多数人难以把控的八度音群技法上,彼德却运用自如。别人觉得难,是因为八度音群的弹奏不单要求手掌大,更有其排山倒海的气势。而在彼德手下,八度音群被演绎得集速度、旋律与戏剧三位一体。他说,小时候,就觉着八度音群挺容易。你说这是“天分”,他还会谦虚一下。
双手的弹奏,不是钢琴家的唯一,当进行到雷协悌兹基的《最后的行板》时,彼德将右手放在一边,仅用左手奏完词曲。他将乐曲中的故事融合在琴键之上——故事讲述的是演奏者因右臂受伤而只能用左手独立完成。
这确实像一幅画,脸上的哀怨、痛苦,音乐迭起的振奋,像画面般从脑海里一闪而过,台面上的,似乎已经不是一架钢琴和一位钢琴家,而是雷协悌兹基作曲时那段悲怆的故事。
彼德是比利时人,在演奏海外曲目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中国风。用他的话说,“这是一种中国的音乐情结,一种对中国的爱。”他的小孩在北京上学,他的夫人是台湾人——和中国,他有着太多太多难以割舍的地方。
十几岁时,彼德读过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神话故事,它有感于中国的宗教文化,希望探索一些除了物质之外的东西。
1978年,他初到台湾,遇到了中国石油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后者给彼德介绍了许多中国的地方戏曲——舞台布景简单,乐队伴奏大概有两三人,有象征性的背景。
彼德从真正意义上,接触到了中国的艺术、建筑、宗教和文化,而不再是“形而上学”。这一切,启发他改编了许多和中国相关的曲目。
1989年,在京剧《fantastic dream in garden》(《花园里的梦》)的基础上,他改编成了钢琴协奏曲《龙年在中国》(《China in the year of the Dragon》),由滚石唱片发行,也正因为此,他被介绍到香港等地演奏。
与笔者交谈间隙,他翻出了《龙年在中国》这张CD,音乐渐起,那种浑厚、跌宕,再度袭来。与他所演奏的莫扎特《D小调幻想曲》和李斯特《旅行岁月》不同的是,少了些柔和,多了些韧性;少了些悠扬;多了些磅礴;少了些西方点缀,多了些中国神韵。一个比利时人,对中国的向往,在这些律动的音符里,真的能听出一二来。
他说,中国古老而伟大,希望有机会在这里巡回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除了《龙年在中国》,他还创作了极具浪漫东方情怀的《末代女皇钢琴协奏曲》、《茉莉花》、《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中国风曲目。
改编后的《茉莉花》,悠扬之处被演绎得微波荡漾,平淡之处又被弹奏得急流勇进;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尤其是在高潮部分的过渡阶段,彼德完全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那种抑扬顿挫。
西式风格,中国曲目。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民歌里,点缀着彼德的八度音群、和弦、半音阶……他真爱音乐,把音乐视之为自己的第二生命。虽说他出身于音乐世家,但是彼德在音乐上的一切却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顺利。
儿时的他,爱音乐,却不被父母理解,甚至不愿让他走音乐这条路。可是彼德,在被父母强行拉回房间睡觉,不得触碰钢琴之余,只好在自己身上弹奏。他的父母妥协了,给了儿子一个音乐梦。直到彼德的CD发行,他的父母才为当年的行为懊悔。
所以现在,我们才得以听到这一曲曲中国风。
一曲莫扎特《D小调幻想曲》作品397号,彼德?利兹开始沉浸于音乐的冥想。他有着很多钢琴家奏乐时的神态,有节奏地点头,音乐高潮时,指尖此起彼伏地律动,所有的音符在一刹那被凝固。白居易云,“大珠小珠落玉盘”,亦是如此。
莫扎特那个年代,这首幻想曲半音阶、不协和和弦的采用,还有它不可捉摸的和声转调刻画出来的情感撞击,织出了一幅浪漫主义的画面。在彼德的手指下,毫不保留地诠释出忧郁和明朗的两种情绪。
这两种情绪,在李斯特《旅行岁月》选曲中变成了唯一。这部作品集的灵感来源于他在欧洲游历和巡演的经历,亦如一首自传式的钢琴音诗。在彼德的演奏里,听者宛若回到百余年前李斯特在瑞士与意大利的那段旅程。
说到李斯特,彼德与之有段很诡异的故事。他在七八岁时,曾做过一个梦,梦见钢琴边站着一个头发长长的人和他说话。那时,彼德对此人虽完全没有概念,却印象深刻。直到他十几岁时,当他从书本上看到李斯特的照片时,被吓到了,“这不正是我梦中的那个人吗?”
或许是他与李斯特的缘分,在多数人难以把控的八度音群技法上,彼德却运用自如。别人觉得难,是因为八度音群的弹奏不单要求手掌大,更有其排山倒海的气势。而在彼德手下,八度音群被演绎得集速度、旋律与戏剧三位一体。他说,小时候,就觉着八度音群挺容易。你说这是“天分”,他还会谦虚一下。
双手的弹奏,不是钢琴家的唯一,当进行到雷协悌兹基的《最后的行板》时,彼德将右手放在一边,仅用左手奏完词曲。他将乐曲中的故事融合在琴键之上——故事讲述的是演奏者因右臂受伤而只能用左手独立完成。
这确实像一幅画,脸上的哀怨、痛苦,音乐迭起的振奋,像画面般从脑海里一闪而过,台面上的,似乎已经不是一架钢琴和一位钢琴家,而是雷协悌兹基作曲时那段悲怆的故事。
彼德是比利时人,在演奏海外曲目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中国风。用他的话说,“这是一种中国的音乐情结,一种对中国的爱。”他的小孩在北京上学,他的夫人是台湾人——和中国,他有着太多太多难以割舍的地方。
十几岁时,彼德读过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神话故事,它有感于中国的宗教文化,希望探索一些除了物质之外的东西。
1978年,他初到台湾,遇到了中国石油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后者给彼德介绍了许多中国的地方戏曲——舞台布景简单,乐队伴奏大概有两三人,有象征性的背景。
彼德从真正意义上,接触到了中国的艺术、建筑、宗教和文化,而不再是“形而上学”。这一切,启发他改编了许多和中国相关的曲目。
1989年,在京剧《fantastic dream in garden》(《花园里的梦》)的基础上,他改编成了钢琴协奏曲《龙年在中国》(《China in the year of the Dragon》),由滚石唱片发行,也正因为此,他被介绍到香港等地演奏。
与笔者交谈间隙,他翻出了《龙年在中国》这张CD,音乐渐起,那种浑厚、跌宕,再度袭来。与他所演奏的莫扎特《D小调幻想曲》和李斯特《旅行岁月》不同的是,少了些柔和,多了些韧性;少了些悠扬;多了些磅礴;少了些西方点缀,多了些中国神韵。一个比利时人,对中国的向往,在这些律动的音符里,真的能听出一二来。
他说,中国古老而伟大,希望有机会在这里巡回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除了《龙年在中国》,他还创作了极具浪漫东方情怀的《末代女皇钢琴协奏曲》、《茉莉花》、《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中国风曲目。
改编后的《茉莉花》,悠扬之处被演绎得微波荡漾,平淡之处又被弹奏得急流勇进;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尤其是在高潮部分的过渡阶段,彼德完全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那种抑扬顿挫。
西式风格,中国曲目。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民歌里,点缀着彼德的八度音群、和弦、半音阶……他真爱音乐,把音乐视之为自己的第二生命。虽说他出身于音乐世家,但是彼德在音乐上的一切却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顺利。
儿时的他,爱音乐,却不被父母理解,甚至不愿让他走音乐这条路。可是彼德,在被父母强行拉回房间睡觉,不得触碰钢琴之余,只好在自己身上弹奏。他的父母妥协了,给了儿子一个音乐梦。直到彼德的CD发行,他的父母才为当年的行为懊悔。
所以现在,我们才得以听到这一曲曲中国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