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我国林业产业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林业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木材、松香、人造板、木竹藤家具、木地板和经济林等主要林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二是林业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林业二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林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三是在传统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新兴产业增长强劲。森林食品、花卉竹藤、森林旅游、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产业快速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药等蓬勃兴起。四是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全国规模以上林业工业企业超过1.5万家,产值占到全国的70%以上,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江苏等五省林业产业总产值占到全国的一半左右,龙头企业培育初见成效,依托自然资源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已逐步形成。五是林产品贸易快速增长,林业企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空前活跃,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日渐增强。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林业产业大国。但林业产业大国并不是林业产业强国。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一是森林资源短缺成为制约产业良好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木材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0%以上。二是国家生态建设任务艰巨,产业发展与生态改善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三是产业素质较低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大多数林业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四是产业发展缺乏宏观调控,机构缺位,手段缺乏。没有有效的政策扶持难以将产业做大做强,市场监管缺位导致恶性竞争和无序发展。
当前中国林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历史性转折关口,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明确发展建设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加快精深加工发展,面向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突出区域特色,提高产业素质,全面提高我国林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此为指导,促进林业产业全面、协调、高效、有序、可持续发展,是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取向。
鉴于我国尚未建成国土上的森林生态大系统,森林数量远远不足;鉴于我国的生态安全已是一个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森林又是其中的一项关键;鉴于在这种资源短缺的同时又面临着林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即建设现代林业,满足现代需求,也是不容延误的事。由以利用林木资源为主向以利用林地资源、林区资源为主转变:提高林地产出率,扩大林业产业发展基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森林的多功能满足人们的多需求。由以利用天然林为主向以利用人工林为主转变:加大用材林基地建设规模,增加木材有效供给;注重“次小薪”材加工利用和技术开发;加强大径级珍贵树种的培育;促进竹产业的发展;加快生产力布局调整,促进南方木材加工区的形成和壮大。
由不可持续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由传统林业到现代林业,这样重大的转变,没有一套相应的林业制度作保障,也就是说没有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不可能成功的。制度创新,包括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及产权关系,而产权是最为核心的问题,是主要矛盾。我国虽然有国有林、集体林及私有林之分,但没有一种产权是明晰的。私有林成分暂时还不多。区域优势或比较优势,是发展经济学中非常看重的一个原理。分析区域资源环境(如光热水土条件)、区域产业结构、区域贸易、区域经济合作、城市化程度、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传统等因素,就会发现在某些地区,现代工业人工林,或公益林(森林旅游区),或多功能森林,是容易发展起来的。大型、超大型项目可以分大型林工一体化项目和大型生态建设项目。国家林业局新一届领导集体整合的六大林业工程,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这些大项目,应进一步挑出重点,进一步与林业转型、林业改革挂钩运作。
目前西部推行的以粮换林、退耕还林政策,值得深入考虑。中央的政策和领导人的讲话的实质,是在西部水土流失区合理解决农、林、牧三业的占地矛盾。不解决这种占地冲突,西部生态环境肯定会进一步恶化,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秘诀是推行“农—林—牧人工生态系统”,由于森林的点、片、面构成一种系统,所以不会有水土流失。农田、牧场可以位于山顶,也可以位于坡面或邻近沟谷。发展这种农—林—牧人工生态系统的成本不高,且深受农民欢迎。很多国家都在推行这种“农—林—牧人工生态系统”。从这上面可以看出,国家已宣告不再依靠采伐森林积累国家发展的原始资本,并宣布开始向森林生态建设投入巨额资金。从此,政府已有余力扶持林业。这说明,中国林业的发展背景数千年以来第一次发生了逆转;还说明中国林业发展现在有挖掘不尽的财政金库。因此,林业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形势和这种种的有利资源,用大气魄、大手笔,结合林业大转型,绘制出林业发展的大宏图。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林业产业大国。但林业产业大国并不是林业产业强国。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一是森林资源短缺成为制约产业良好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木材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0%以上。二是国家生态建设任务艰巨,产业发展与生态改善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三是产业素质较低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大多数林业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四是产业发展缺乏宏观调控,机构缺位,手段缺乏。没有有效的政策扶持难以将产业做大做强,市场监管缺位导致恶性竞争和无序发展。
当前中国林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历史性转折关口,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明确发展建设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加快精深加工发展,面向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突出区域特色,提高产业素质,全面提高我国林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此为指导,促进林业产业全面、协调、高效、有序、可持续发展,是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取向。
鉴于我国尚未建成国土上的森林生态大系统,森林数量远远不足;鉴于我国的生态安全已是一个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森林又是其中的一项关键;鉴于在这种资源短缺的同时又面临着林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即建设现代林业,满足现代需求,也是不容延误的事。由以利用林木资源为主向以利用林地资源、林区资源为主转变:提高林地产出率,扩大林业产业发展基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森林的多功能满足人们的多需求。由以利用天然林为主向以利用人工林为主转变:加大用材林基地建设规模,增加木材有效供给;注重“次小薪”材加工利用和技术开发;加强大径级珍贵树种的培育;促进竹产业的发展;加快生产力布局调整,促进南方木材加工区的形成和壮大。
由不可持续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由传统林业到现代林业,这样重大的转变,没有一套相应的林业制度作保障,也就是说没有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不可能成功的。制度创新,包括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及产权关系,而产权是最为核心的问题,是主要矛盾。我国虽然有国有林、集体林及私有林之分,但没有一种产权是明晰的。私有林成分暂时还不多。区域优势或比较优势,是发展经济学中非常看重的一个原理。分析区域资源环境(如光热水土条件)、区域产业结构、区域贸易、区域经济合作、城市化程度、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传统等因素,就会发现在某些地区,现代工业人工林,或公益林(森林旅游区),或多功能森林,是容易发展起来的。大型、超大型项目可以分大型林工一体化项目和大型生态建设项目。国家林业局新一届领导集体整合的六大林业工程,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这些大项目,应进一步挑出重点,进一步与林业转型、林业改革挂钩运作。
目前西部推行的以粮换林、退耕还林政策,值得深入考虑。中央的政策和领导人的讲话的实质,是在西部水土流失区合理解决农、林、牧三业的占地矛盾。不解决这种占地冲突,西部生态环境肯定会进一步恶化,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秘诀是推行“农—林—牧人工生态系统”,由于森林的点、片、面构成一种系统,所以不会有水土流失。农田、牧场可以位于山顶,也可以位于坡面或邻近沟谷。发展这种农—林—牧人工生态系统的成本不高,且深受农民欢迎。很多国家都在推行这种“农—林—牧人工生态系统”。从这上面可以看出,国家已宣告不再依靠采伐森林积累国家发展的原始资本,并宣布开始向森林生态建设投入巨额资金。从此,政府已有余力扶持林业。这说明,中国林业的发展背景数千年以来第一次发生了逆转;还说明中国林业发展现在有挖掘不尽的财政金库。因此,林业部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形势和这种种的有利资源,用大气魄、大手笔,结合林业大转型,绘制出林业发展的大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