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设计促成高效课堂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g1989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如何去做好“有效教学设计”这一常规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呢?本人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例,浅谈一下对“有效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
  一、钻研文本是“有效设计”的基本点
  许多优秀的教师的经验证明,凡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得益于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得益于教学思路的清晰,问题设计的精妙,课堂教学密度的合理。为什么优秀教师的课能上得如此得心应手?关键在于他们在课前会认真地钻研教材,倾听文本,因而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首席读者”。教师只有认真地钻研教材,获得自身的体验,课堂上才会与学生有共同的认知基础,相同的情感体验和共同的话语前提。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进程总是随着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的持续展开而不断深入的,教学的效果主要从“对话”的质量上反映的,即取决于对话是否有效而不断地得以由浅入深地延续。而保证对话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引领、点拨,指导必须得法到位。而要达到这点,全在于教师对课文的内容有自我的理解,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疑难有充分的预见并有周密的对策。
  基于此,我是这样引领学生解读、学习《背影》一课:
  【文本解读】
  《背影》是记实散文,在学习《背影》时,我就抓住文中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作为切入点,让学生结合文本分析:本应常见不新的父亲的背影为何却是最难忘的?由最易于感知的父亲买橘时的背影,分析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到从父亲背影出现的特定的背景分析父爱的伟大等,引领学生层层解读,把握全文内容。
  引领学生通过背影感悟“情”,教师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比较阅读删减的字词作用。(PPT投影:具体写“背影”的是“我看见……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部分,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蹒跚”“慢慢探身”“攀”“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
  环节二:文章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PPT投影,学生再读文本细细品位,寻找信息,讨论交流。)
  环节三:为什么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泪很快地流下来?”(PPT投影,再次引导学生读文本,挖掘信息,品味并讨论。)
  环节四:讨论 “我”是不是当时就感受到了这种关怀呢?从一开始就理解了父爱?文中找关于“我”心理描写的语句加以分析,重点探讨“我”前后心理的变化。(PPT投影,学生交流。)
  通过综合这些信息,学生会对“我”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也引出两条线索,一是叙事线索,父亲的背影;另一是情感线索,“我”对父爱的认识。教师的文本钻研从根本上决定课堂教学的深度,教师深入钻研文本,能够使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二、了解学生是“有效设计”的立足点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了解工作一般体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两个相连的环节上。传统教学把“了解学生”当成抽象概念,没有实际的教学价值,教师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学生是单纯的接收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学不能把显示当成一个抽象的集体名词使用,必须充分考虑一个一个具体学生的差异性,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每个课堂上都存在着大量的个体差异,要使教学适应个体差异,教师不仅需要熟悉内容,知道怎样教这些内容,还需要知道如何调整内容和教学常规,使它们适应学习者的差异。因此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个体差异”是“了解”的主要内涵。从有效教学角度说,了解学生的共同特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共同特征,还要了解学生的個体差异,即“共同特征”。这有利于班级授课的整体设计。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满足学生个体学习的需要。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在《端午日》作出了这样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实践:
  【文本解读】
  《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民俗风情”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开篇先从总体上着笔,介绍茶峒城人过端午节的喜庆气氛和古朴的习俗:妇女小孩都穿新衣,额角上都用雄黄蘸了酒画个王字,家家户户都要吃鱼吃肉。然后,作者用一特写镜头,聚焦茶峒人端午日龙舟赛的盛况。作者按赛前、赛中、赛后三个方面大肆渲染龙舟赛的热烈场面。从赛前的准备、赛船的形式、赛手的配备、带头人的装束、参赛队伍的阵容等方面形、声、色渲染,把一场空前壮观的龙舟赛描写得活灵活现,让人如临其景,如闻其声,如历其情。同时,作者还在正面描写中配以侧面烘托和联想,写两岸上的人的呐喊助威和好事军人放鞭炮祝贺胜利的情景,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七年级学生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阅读本文了解大意不存在障碍。但对于本文的难点: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虚实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学以致用,在理解上还存在困难。同时现代的学生崇尚洋节,对传统节日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理解甚少。
  【教学过程】
  认真阅读文本,把文中描写赛龙舟盛况的句子画出来,然后思考讨论:
  讨论一:课文中运用了哪些词语形象地描写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的动作?请把这些动词圈点出来,体会这些词对表现的场面有什么作用?体现了赛手们怎样一种精神?
  讨论二:文中有哪些语句是对观众进行描写的?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这些语句有什么作用?
  讨论三:课文第二小节关于竞捉鸭子的场境写得很简略。请你试着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将捉鸭子的场面写得具体点。(PPT投影:小试牛刀。)
  布置作业 :开展一次仪征民俗文化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某一节日通过亲自调查,网络、图书查询等多种方式,领略仪征地方的民俗风情。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正面侧面相结合方法的基础上,以本文的学习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并探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感悟。现在的学生热衷过洋节,而对传统节日缺少热情,外来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日渐深刻,传统民俗文化在学生的思想中日益淡化,正暴露了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针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方面上的偏差,作为教师应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增强语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体现人文性而提出的新要求,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必要举措。因此,教学设计的后部分将民俗文化尤其是地域民俗文化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认识、热爱脚下的土地,感受乡土风情,提高乡土意识。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原有基础和能力的前提下,教师进行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当了解什么是学生会的,什么是学生不会的,教师在会和不会之间找到切入点,就使教学有了针对性和突破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与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求同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至关重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他们的创造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新课改形式下教师要主动转变观念,不断钻研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式。那么,在新课标下应如何进行高中语文教学呢?笔者试从如下几点来进行阐述。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增长,促进了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使道路交通运输量迅速增加,据悉,到2011年底,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突破100万台,城市交通拥挤不堪,堵车严重,通行能力不足,车速低,油耗
YF25型滤棒发射站利用高输出气压将滤棒远距离传输并供应卷烟机生产,密封靴的加工精度决定了发射机的输出气压,但加工精度很难满足。经研究分析,改善加工工艺可解决密封靴加
介绍运用有限元方法对柴油机机活塞进行热分析的方法。具体针对某型号柴油机,分析其活塞稳态温度场和热变形。分析结果表明,活塞最高温度出现在活塞头部,为377.22℃;活塞轮廓
为找出喷射器气液混合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创建了喷射器流场模型,采用CFX软件对喷射器流场进行了稳态和瞬态的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气液混合效果、两进口的压
材料和现场试验的质量控制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创造施工正常条件,保证工程质量,实现投资目标的前提;鉴于这两者的熏要性,结合笔者从事水利工程监理实践,针对这两者在施工中的实
利用Mold flow/MPI技术对摩托车外壳进行CAE注塑模拟分析,预测了成型过程中的填充流动情况,并对型腔的填充时间、压力分布、锁模力大小等进行计算分析,掌握了翘曲变形产生的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因此.从低年级起抓好语
焊接结构中焊缝疲劳是最容易引起焊接结构失效的方式之一,有效预测焊缝疲劳寿命可以对工业生产提供安全保障。重点阐述ASME2007准则中的"网格不敏感的等效结构应力法及主曲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