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学风分析下的导学实践与思考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ularmp300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预科教育是国家为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为广大少数民族地区考生升入高等学校架设一座“金色桥梁”,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对高等少数民族预科生学风分析下的导学实践与思考,对于预科生良好学风的形成以及提高预科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预科;学风状况;导学思考;对策
  中图分类号:G7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174-02
  在我国教育领域中,有一支特殊的“部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适应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要求,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和机会。它通过特殊的教育方式和措施,迅速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起点和整体素质,为升入高等高校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少数民族预科生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梦想。
  黄河科技学院民族学院自2000年承办国家教育部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14年来培养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30余所国家重点高校、55个少数民族的11 000余名少数民族预科生。他们大多来自我国西北、西南、东北,高寒,偏远地区,特别是1/3的少数民族预科生来自新疆、西藏地区。在基础教育阶段,他们既接受汉语教学又接受本民族语言教学。而民考民、蒙授、朝授的学生全部接受的是本民族语言教学。他们既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又深受当地浓厚的宗教意识的影响。因此,对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学风状况进行调研,认真研究和对待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学风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积极的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目前学风状况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来自不同的民族,自身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全国重点高校和本校本科各专业培养和输送文化基础比较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较好的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生。
  (一)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是“当年参加国家统一考试,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准大学生
  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当地重点高中,并且又是国家重点院校的预科生。因此,从对2011级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书面调研学风的情况来看,58%以上的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有端正的学习目的,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旺盛的学习动力。他(她)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预科生”,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白自己与招生学校正式录取学生的分数差异。因此,在学习上自我加压,争分夺秒,惜时如金,刻苦学习,每年都有部分学生在预科阶段获取英语四、六级证书。在参加各学科竞赛中也连连得奖,为升入本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目前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学风的主流。
  (二)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组建了一支爱岗敬业、淡泊名利、业务娴熟的教职工队伍
  他们严格执行教育部民族司[2010]11号文件要求“教学上耐心细致”的原则,用心教学,全力育人,在学风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从调研情况来看,85.7%的学生对教师中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满意的;预科生认为教风是学风的决定因素。
  二、目前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风中存在的问题
  民族教育有别于一般的教育,它具有特殊的背景、特殊的对象、特殊的内容。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殊性在预科教育的学风形成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教育背景的特殊性对学风的影响
  教育与特定的社会经济紧密相连,且植根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中,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也会不同,我国的预科教育也因此出现了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征。
  (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学风的影响
  鲜明的民族性格。历史上的民族歧视以及与自然界长期斗争的经历,使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包括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自卫心、自强心都鲜明而强烈。少数民族预科生在当地学校基本上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深受老师、家长的赞许和宠爱,是当地学校和家长引以自豪和骄傲的资本。学生本人的自尊心得到了十分的满足,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对学风的影响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有特定的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材,简而言之,就是“补差”和“对接”。一方面,预科学校要加强对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补习,弥补中学阶段的薄弱环节,温故知新,做到补差,打牢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课基础;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大学本科教育的需要,引导预科生逐步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到“对接”。这种教育的特殊性使它既不同与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又区别于大学的本科教育。
  三、加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学风建设,为少数民族地区培育栋梁之才
  人才培养质量是本科预科生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链接高中与大学的一个过渡性阶段,承担着承前启后的教育任务,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学风好坏,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切实做好本科院校的对接,关系到民族学生能否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健康成长成才。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革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培养体制,提高预科生培养水平
  在准确的把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特殊性的基础上,寻找本科预科教育的内在规律十分重要。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五观”、“四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教育是搞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学风的前提,抓好教风是关键,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是重点,预科教学质量提高是核心,贴近预科生实际的“二课活动”是催化,建章立治是保障,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全面发展。
  (二)教风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关键
  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是密切相关的,教风是指教师的治学态度,教育水平和教学态度。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术指导的效果。教师和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师生间学术薪火的传承,并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要强调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求真,求知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的传承,这种传承,正是学风形成并且世代相传的一个基础。因此,要搞好学风必须先抓好教风,“师者,学生之典范也”。
  (三)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破解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上困难
  由于地区的差异,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进校时高考分数参差不齐,悬殊很大,这也是各预科基地在学风建设中遇到的共性难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保证质量,共同提高”作为破解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困难的切入点。从而使每一位预科生都能在良好的学风中取得成功。
  (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风建设有赖于校园文化的浸润熏陶,而校园文化建设离开学风建设的支撑,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品位和风格。因此,我们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总之,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为本科院校培养政治上可靠、基础知识扎实、学风端正、有创新精神的少数民族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的根本保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
  [责任编辑 安 琪]
其他文献
摘 要:昔年,德国哲人海德格尔隐居山间,创作《林中路》,留下无尽的遐思予后人。如今,一个心系百姓的老干部杨善洲,以其质朴的前瞻性行动,身体力行地践行了真正意义上的林中路。时过境迁,在云南省干旱连连的今天,缅怀前人的所思所行,再来一番林中路的探析尤为必要。通过对大亮山林场的实地考察,求证其植被的经营、水源之涵养,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无量功德。杨善洲栽下了绿色,更是栽下云南绿色经济发展的新一轮希望。
期刊
摘 要:选取泰尔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城乡收入比、城乡收入差4个指标变量反映收入差距水平,对三角地区16个地级市2005—2011年间城乡收入差距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窗内,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增大但相对值减小,反映出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率开始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泰尔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城乡收入比的变化趋势趋同,总体处于下降趋势,表明城乡收入差距有所改善。根据分析结果,最后给
期刊
摘 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运用“产业结构变化率”的分析方法,对甘肃省2000—2010年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地优化。认为甘肃省应通过对第一产业进行内部调整以及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来发展现代农业;在改变传统工业增长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创新;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应以“四抓三支撑”的工作思路和
期刊
摘 要: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工作,可以准确掌握经济运行态势,及时发现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把握能力,更好地服务决策。因此,尝试结合锡东新城商务区实际,通过剖析其经济运行监测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就加强和改进经济运行监测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经济运行监测;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055-02  一
期刊
摘 要: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并考虑了人口密度、环保政策、贸易开放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在内的其他因素对SO2排放量的影响,选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2011年这8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指标S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同,我国人均GDP与人均SO2排放量存在倒N型关系。并结合控制变量对环境作用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战略,“四化同步”的短板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产业化。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四化同步”和中部崛起的重要基础。基于安徽省的实践探索,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困境及未来趋势。  关键词: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困境;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028-02  
期刊
关节软骨由于没有血管、淋巴及神经,损伤后几乎不能自身修复。目前,用于治疗关节软骨损伤的常用方法,如微骨折技术、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等,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关节功能,但远期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对于大面积软骨损伤,特别是软骨及软骨下骨损伤,目前在临床上还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而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解决关节骨软骨缺损修复提供了一种可行思路。软骨和软骨下骨截然不同的生理特征和细胞外基质组成,以及其独特的中间钙化软骨层过渡结构,决定了用于骨软骨再生修复的组织工程支架需具有仿生的梯度设计。
  本论文通过静电纺丝制备
硅橡胶是一种以-Si-O-Si无机结构为主链的一种特殊的高分子材料,其特殊的分子链结构决定其诸多优异的特殊性能,如优异的耐高低温性能、疏水性、透气性、电绝缘性、耐老化性、生物相容性等,在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的硅橡胶力学性能、耐油性差等短板,大大限制了其在实际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本研究在传统聚氨酯的合成工艺上,以硅橡胶链段作为软段,在软段链段与链段之间引入特定的二异氰酸酯和扩链剂作为硬段,从而合成一种新型的嵌段型的硅橡胶-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通过软硬段化学键的连接等分子链结构的设计达到纳米增强
热熔型自修复密封胶与内壁被涂敷的充气轮胎等一同组成防刺扎安全轮胎系统,在国内外均有产品销售,但是却鲜有相关的文献报道其加工方法、组成成分以及检测手段。本文以市售产品为蓝本从如何制备、如何表征两个角度展开实验,研究其中各种组分对其流变性能、力学性能以及应用性能的影响。
  (1)参考热熔胶的制备方法,设计了烧瓶法和密炼机法两种加工方法,实验过程表明烧瓶法制备的样品更均匀,制备时间更短。
  (2)使用丁基橡胶和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作为基体材料制备自修复密封胶,分析样品黏度-剪切速率曲线、模量-
次磺酰胺类促进剂是目前硫磺硫化体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橡胶复合材料体系促进剂,添加后能显著提高体系的硫化速度。然而,添加促进剂后体系通常表现出较短的硫化诱导期,使得其应用于工业生产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而根据所需硫化诱导期的长短来选择合适的促进剂显得尤为重要,对次磺酰胺类促进剂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工业应用背景。本课题针对三种应用广泛的次磺酰胺类促进剂(DZ,NS和NOBS),将其加入天然橡胶(NR)基体中研究其促进反应机理,即先通过实验方法综合研究了各促进剂的硫化促进效率,同时借助多尺度分子模拟方法,从分子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