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教学”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只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高效教学”。我从教历史十几年,下面就从课前读书、课中教学、课后训练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课前读书是“高效教学”的前提
课前读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重要途径,一定要指导学生把书看一遍。要提醒学生一件事,那就是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书上的内容,想想它们为什么这样?要是你处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样?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记不牢,效率低。之后需要把复杂内容简单化,通过信息的重加工,提取记忆要点。
二、课堂是“高效教学”的主要渠道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只有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才能真正实行高效教学。以下是我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情境教学的一些做法。
1.运用多媒体影像等进行演示,创设影视教学情境,再现历史场景。
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放映《火烧圆明园》的影片片段导入新课,对圆明园火烧前后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看完影视资料时,学生完全融入历史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自由发表议论,谈感想。最后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绪,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情感价值观。
2.运用漫画进行情景教学。
漫画集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如讲“洋务运动”时,我向学生展示《使用新式枪炮的清兵》这幅漫画,画中使用新式武器的清兵仍背负着弓箭。这幅漫画的寓意再现的是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的过程,同时挖掘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
三、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是源头活水。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良好状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才是高效的课堂教学。
1.“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我常常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如在上《俄国废除农奴制》时问:“如何评价1861年改革?”培养学生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的能力。以“你怎样认识亚历山大改革问题?”为切入点,多层面思考,激发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活动,师生互动,营造开放的气氛。
2.《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只有“教”的课堂,是“一言堂”;只有“学”的课堂是“放羊”,这样的课堂都是低效的。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交流沟通。比如讲到《洋务运动》时,我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的成功包含许多因素,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以破产告终。学生自由辩论,我倾听、启发、指导,对学生的观点,不做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加强联系是“高效教学”的保障
获取知识的快捷性、记忆的长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高与低的首要体现。教师应指导学生针对各个不同的识记内容,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且进行交流。
1.重温课文。每学新课之后,我都要求学生把课文内容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家人听,在讲的过程中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讲不下去时打开书再看看,马上就能记住而且不会忘记。
2.及时做题。练习题目一定要自己独立完成,弄不懂的马上去查书,解决问题。对没掌握好的知识,要花些时间复习,直到弄懂为止。
3.阶段复习。第一阶段的目的是打好基础,重点放在“面”上。在复习时要注意事件的前后联系、中外联系。这两方面的联系,是学习历史必须注意的,这样就能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轮廓。第二阶段的复习目的是查漏补缺。怎样查到“漏”、“缺”问题呢?两种方法,一是请老师或同学任意地提问题,自己来回答。二是做外地学校的模拟考试题。
总之,历史课的高效教学是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一环扣一环步步为营取得的,既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取决于学生的主体发挥。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主动参与,并学会参与,是有效教学的需要,是高效教学的需要。
一、课前读书是“高效教学”的前提
课前读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重要途径,一定要指导学生把书看一遍。要提醒学生一件事,那就是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书上的内容,想想它们为什么这样?要是你处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样?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记不牢,效率低。之后需要把复杂内容简单化,通过信息的重加工,提取记忆要点。
二、课堂是“高效教学”的主要渠道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只有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才能真正实行高效教学。以下是我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情境教学的一些做法。
1.运用多媒体影像等进行演示,创设影视教学情境,再现历史场景。
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放映《火烧圆明园》的影片片段导入新课,对圆明园火烧前后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看完影视资料时,学生完全融入历史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自由发表议论,谈感想。最后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绪,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情感价值观。
2.运用漫画进行情景教学。
漫画集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如讲“洋务运动”时,我向学生展示《使用新式枪炮的清兵》这幅漫画,画中使用新式武器的清兵仍背负着弓箭。这幅漫画的寓意再现的是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的过程,同时挖掘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
三、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是源头活水。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良好状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才是高效的课堂教学。
1.“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我常常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如在上《俄国废除农奴制》时问:“如何评价1861年改革?”培养学生整体上把握历史事件的能力。以“你怎样认识亚历山大改革问题?”为切入点,多层面思考,激发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活动,师生互动,营造开放的气氛。
2.《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只有“教”的课堂,是“一言堂”;只有“学”的课堂是“放羊”,这样的课堂都是低效的。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交流沟通。比如讲到《洋务运动》时,我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的成功包含许多因素,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以破产告终。学生自由辩论,我倾听、启发、指导,对学生的观点,不做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加强联系是“高效教学”的保障
获取知识的快捷性、记忆的长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高与低的首要体现。教师应指导学生针对各个不同的识记内容,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且进行交流。
1.重温课文。每学新课之后,我都要求学生把课文内容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家人听,在讲的过程中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讲不下去时打开书再看看,马上就能记住而且不会忘记。
2.及时做题。练习题目一定要自己独立完成,弄不懂的马上去查书,解决问题。对没掌握好的知识,要花些时间复习,直到弄懂为止。
3.阶段复习。第一阶段的目的是打好基础,重点放在“面”上。在复习时要注意事件的前后联系、中外联系。这两方面的联系,是学习历史必须注意的,这样就能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轮廓。第二阶段的复习目的是查漏补缺。怎样查到“漏”、“缺”问题呢?两种方法,一是请老师或同学任意地提问题,自己来回答。二是做外地学校的模拟考试题。
总之,历史课的高效教学是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一环扣一环步步为营取得的,既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取决于学生的主体发挥。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主动参与,并学会参与,是有效教学的需要,是高效教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