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课程评价是引导课程改革,鉴定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手段。从高校经济管理课程评价的内涵及特征出发,根据课程设计、实施、建设的三个阶段,经济管理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可从开发阶段的课程方案评价,实施阶段的课程效果评价和课程建设若干年后的课程建设水平评价三方面构建。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评价 指标体系
一.高效经济管理课程评价的内涵及特征
高校经济管理课程评价是依据相关行业职业标准,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系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和资料,对课程在实现职业岗位能力的有效性、吻合度及贡献率等方面进行价值评判,并为持续不断地改进课程作出决策。根据高校经济管理课程开发、实施、建设的不同阶评价三部分组成。
1.课程方案评价。高校经济管理课程开发阶段,从课程的提出、定位、设计到课程内容的选取、组织、排序,到形成课程教学标准、大纲、手册,对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教学资料(课程教案、课件、案例、习题、实训项目等)、课程师资配置、课程实训条件设置、课程教学方法设计及采用何种教学手段等方案进行可行性评判。评价标准主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贡献程度;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考察课程教学内容吻合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以及评判课程教学条件(师资配置、实训条件、教学设施等)的满足程度等。
2.课程实施与管理评价。课程实施与管理评价是考察课程在实施与管理过程中的教学效果,主要考察内容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采用、教学手段使用的有效性及实际效果;教学过程中的教研教改效果及其对课程教学资料的进一步开发与完善的程度。课程实施与管理阶段的评价比较具体,其评价标准一般以定量为主,辅以定性分析。定量评价适宜采用目标模式,即根据课程目标,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选择适当的测量目标工具,重点测量学生学习本课程后的职业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程度;定性分析宜采用过程模式,通过对课程实施全过程进行观察、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和意见,评断课程的实施效果。这一阶段参与评价的主体是以学生为主,相关专任教师及课程专家也参与,其评价结论为“好、中、差”。
3.课程建设水平评价。课程建设水平评价是指对课程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运行效益的全方位评价。课程建设水平评价是在课程实施一定时期后,对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有效性、创新性进行价值评判。在课程实施一个阶段后,要通过综合性评价对课程建设水平作出评判,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持续不断地改进课程。
二.高校经济管理课程评价指标及分值
为了使课程评价贯穿于经济管理课程开发、实施与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发挥评价对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课题组调研了全国部分经济管理院校在课程建设、改革及评价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收集了51份课程评价方案,在此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及课程评价方案进行分析和整理,通过对数据的分类、统计、归纳、梳理、整理出三种课程评价方案初稿,通过问卷调查和集中会议讨论征求各类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三种课程评价方案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最后形成了比完善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1.课程方案评价指标及分值。课程方案评价主要针对课程开发阶段的评价,主要对新开发课程方案的职业技能针对性、教学效果可能性、教学实施有效性、资源配置合理性等进行评判,以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与管理专家为主,由相关课程专任教师和课程专家参与课程方案评价。
2.课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及分值。课程实施效果评价是一种跟踪式的动态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发现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信息与建议。在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中,学生是最直接的参与者、感受者,是当然的评价主体。企事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相同或相近课程专任教师、课程专家的评价对课程的改进与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主要集中于课程是否达到课程方案预期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是否需要修改和完善课程方案;课程的实际效果是否对学生职业能力提高起到促进作用;课程是否可持续发展等。
3.课程建设水平评价指标及分值。课程建设水平评价是综合评价,是对课程建设水平的全面评判。课程建设水平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可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内容的性质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于可测量的学习结果,可以采取技能测试的方式;对于难以测量的学习结果,可通过作品展示、现场表演、 实物制作、项目设计、对话交流等多种方式来评价。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都要事先明晰评价者的信息需求和评价目的,才能获取真正需要的信息来改进课程。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评价 指标体系
一.高效经济管理课程评价的内涵及特征
高校经济管理课程评价是依据相关行业职业标准,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系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和资料,对课程在实现职业岗位能力的有效性、吻合度及贡献率等方面进行价值评判,并为持续不断地改进课程作出决策。根据高校经济管理课程开发、实施、建设的不同阶评价三部分组成。
1.课程方案评价。高校经济管理课程开发阶段,从课程的提出、定位、设计到课程内容的选取、组织、排序,到形成课程教学标准、大纲、手册,对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教学资料(课程教案、课件、案例、习题、实训项目等)、课程师资配置、课程实训条件设置、课程教学方法设计及采用何种教学手段等方案进行可行性评判。评价标准主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贡献程度;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考察课程教学内容吻合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以及评判课程教学条件(师资配置、实训条件、教学设施等)的满足程度等。
2.课程实施与管理评价。课程实施与管理评价是考察课程在实施与管理过程中的教学效果,主要考察内容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采用、教学手段使用的有效性及实际效果;教学过程中的教研教改效果及其对课程教学资料的进一步开发与完善的程度。课程实施与管理阶段的评价比较具体,其评价标准一般以定量为主,辅以定性分析。定量评价适宜采用目标模式,即根据课程目标,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选择适当的测量目标工具,重点测量学生学习本课程后的职业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程度;定性分析宜采用过程模式,通过对课程实施全过程进行观察、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和意见,评断课程的实施效果。这一阶段参与评价的主体是以学生为主,相关专任教师及课程专家也参与,其评价结论为“好、中、差”。
3.课程建设水平评价。课程建设水平评价是指对课程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运行效益的全方位评价。课程建设水平评价是在课程实施一定时期后,对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有效性、创新性进行价值评判。在课程实施一个阶段后,要通过综合性评价对课程建设水平作出评判,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持续不断地改进课程。
二.高校经济管理课程评价指标及分值
为了使课程评价贯穿于经济管理课程开发、实施与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发挥评价对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课题组调研了全国部分经济管理院校在课程建设、改革及评价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收集了51份课程评价方案,在此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及课程评价方案进行分析和整理,通过对数据的分类、统计、归纳、梳理、整理出三种课程评价方案初稿,通过问卷调查和集中会议讨论征求各类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三种课程评价方案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最后形成了比完善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1.课程方案评价指标及分值。课程方案评价主要针对课程开发阶段的评价,主要对新开发课程方案的职业技能针对性、教学效果可能性、教学实施有效性、资源配置合理性等进行评判,以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与管理专家为主,由相关课程专任教师和课程专家参与课程方案评价。
2.课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及分值。课程实施效果评价是一种跟踪式的动态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发现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信息与建议。在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中,学生是最直接的参与者、感受者,是当然的评价主体。企事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相同或相近课程专任教师、课程专家的评价对课程的改进与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主要集中于课程是否达到课程方案预期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是否需要修改和完善课程方案;课程的实际效果是否对学生职业能力提高起到促进作用;课程是否可持续发展等。
3.课程建设水平评价指标及分值。课程建设水平评价是综合评价,是对课程建设水平的全面评判。课程建设水平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可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内容的性质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于可测量的学习结果,可以采取技能测试的方式;对于难以测量的学习结果,可通过作品展示、现场表演、 实物制作、项目设计、对话交流等多种方式来评价。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都要事先明晰评价者的信息需求和评价目的,才能获取真正需要的信息来改进课程。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