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形式下的学习过程初探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m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学习过程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新课程 学习过程 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获得有效的保证,教师必须首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一点感受,现叙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一、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自身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以前,已经拥有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经验。而知识尽管表现为形式化的符号,但它可视为具体的生活经验和常识的系统化,应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实体模型。现实的背景常常可为知识的发生、发展提供情境和源泉。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可以表现为多样化的问题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自然连接和转换。而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又表现为层次性,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参与、研究等活动来体验和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从学校获得的(间接)经验要比在校外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多得多,也更为重要。而正基于这些校外、校内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学生才能通过各种活动将这些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现实世界和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发展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二、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应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
  
  有效的学习来自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注重学生发展的知识学习应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创设宽松、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自信的学习,并能平等的交流各自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由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向学习的内部动机,即学习的内驱力。而要想实现这一转变,除了让学生经历挫折、获得成功的体验外,更多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等体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获得自己去探索知识的体验,能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对客观事实尊重的理性认识和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态度。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经历“做知识”的过程,并从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三、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富有个性、体现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过程
  
  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着差异。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学习动机、对学习价值的认可、对学习对象的喜好、成功的学习体验、适度的学习焦虑成就感、自信心与意志等都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学生善于逻辑思维,有的善于运动记忆,有的善于计算,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而且,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也不尽相同,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总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往往是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想法的愿望。而每个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创造的潜能。关键是教师应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内容及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教学的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应富有挑战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目的是想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励学生在探索、感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将所学的新知识通过自身的“再创造”活动而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成为有效的知识。因此,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应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知识的果实,并让学习成就感始终伴随着学生的学习历程。学习成就感能使学生不因过多的失败而放弃学习的努力,能使学生保持着浓郁的学习兴趣和持久的学习自信心。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名副其实,使学生从自己已有经验的交流与活动中,通过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有目的、有意义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组编,张晖编著.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山东微山县欢城二中)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