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阶段,大部分中学生的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叛逆、自信心不足、孤僻等,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就可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破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心理健康在教育活动中的意义,认真仔细地分析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使用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进行解决。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能有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教育;探索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自信心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家长和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如果学生的成绩不好,就会得到负面的评价,如果成绩有进步了,教师和家长又出于不让学生有骄傲心理的原因,往往也不会给很积极的评价,利用这种评价让学生继续保持进步。这种不积极的评价方式会使中学生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极大的怀疑,在面临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会认为自身的智力等生理因素不符合正常人的标准,于是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从而不信任自己,认为自己没有办法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进入中学之后,学习的难度和竞争压力也比小学时期要高很多,很多学生难以取得在小学时期取得的成绩,并且会在每一次考试时都会给自己很大的心理压力,怕被同学超过从而失去教师和家长的认可,这种想法会使中学生产生很大的焦虑情绪,导致其在考试中发挥失常,从而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不自信的心理使学生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方面,同时对教师和同学的言论也会十分敏感。
2.人际关系不好
目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都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得到积极的反馈,并且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父母及亲人的较多关注,一般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不擅长和其他人进行交往,无法正确地处理和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导致其在中学阶段人际关系不是很好。同时,中学时期的学习压力比小学时期要重得多,家长和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直接导致一部分中学生也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了学习方面,忽视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不知道怎样加入到同学的交流当中,也不想和其他人进行更多的交谈。这部分中学生经常会感到孤独和寂寞,严重的甚至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从而产生了焦虑的心理。而且这部分学生当中,有很多人不愿意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反映给家长和教师,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3.回避心理
部分中学生在进入中学阶段之后会认为自己的心理已经成熟,与自己相关的事可以自己做决定了,对家长和教师的正面教育产生反感,不愿意接受家长和教师的正面教育,从而回避可能会发生正面教育的机会和场合。一般来说,正面教育的形式比较严肃,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思維,但这些思维并不十分完备,所以对较为严肃的教育形式会本能地产生反感,不愿意参与到这种教育形式当中来,进而产生回避心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学生往往会心不在焉,不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教师的教育内容中。同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还缺乏必要的能力,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往往会使用回避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一些中学生在考试中没有取得好的成绩,而教师和家长又没有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中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回避学习。这种回避心理使学生不能正常地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影响了自身的进步与成长。还有许多学生因为回避心理而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可自拔,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多阻力。
4.逆反心理
中学阶段,学生都进入了青春期,生理方面开始变得成熟,但与此同时又没有成熟的心理与之相匹配,导致许多中学生的心理出现矛盾,而逆反心理就是这些矛盾当中最为突出的一种。带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不认同和理解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仅仅是通过自己认为的一些比较片面的理解来否定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同时,许多中学生也会将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认为是社会的常态,从而对社会产生消极的心理,不愿意参与到社会的活动中去,而以打架斗殴、顶撞教师为荣,以乐于助人、遵守校规为耻,对学校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强烈的抵制心理,使自己的人格成长出现偏差。
二、中学生心理教育方式
1.教师正确引导
首先,教师要对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和相关理论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并将这些理论知识以及科学的心理矫正方法向学生进行传授,使中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从而使他们能够了解到逆反心理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独立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方式,许多中学生都会有同样的逆反心理。但是这种逆反心理存在非常明显的不足,会让中学生无法正确地分辨善恶和是非,一味地排斥和抵制正确的思想和观念,这种行为并不能使中学生变得更成熟,反而是心理幼稚的一种表现。教师还要让中学生了解到,家长和教师对他们的教育都是希望他们能够积极健康的成长,而不是特意地去寻找中学生的缺点。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也要正确地看待学生的逆反心理,不能将学生的拒绝都一概视为逆反心理的表现,要准确区分初中学生是盲目地逆反还是合理的拒绝,对于中学生经过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判断所做出的拒绝行为要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因为这是学生思维独立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开始客观理性看待世界的开始,要使学生继续保持这种正确的心理。
2.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可以使中学生能够正确地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更为主动地同外界进行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使其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能够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使中学生能够自己解决自己心理方面所产生的问题。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可以用自我提醒和自我暗示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也通过写日记等方式对自己心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并积极地思考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措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缺少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心理训练方法,要给予一定程度的启发和提醒,从而推动中学生的心理成长向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的心理训练提供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能够对中学生的心理和精神产生极为正面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外界环境来训练自己的各种心理能力。 3.学校与家庭共同配合
仅靠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也要参与进来,因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要与学生的家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能产生积极的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与家庭的共同配合,要做到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摒弃传统意义上负面的想法,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进行沟通与联系。这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要充分地挖掘学生的优点,并对这些优点进行积极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的信心发挥自己的特长;家长在家里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于他们的缺点在进行善意的提醒和纠正,让中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家校共同参与教育就形成了一个科学有效的互补,它能够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学校来说,要为家庭和学校的合作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教师、家长、学生三方之间能够互相尊重,进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语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体教育活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学教师要充分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心理教育方式,及时了解中学生在自信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情况,通过正确的心理引导、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与中学生的家庭积极配合等方式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战胜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能力突出、心理健康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高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验式主题班会融合模式的构建[J].学周刊,2019(26):167.
[2]颜刚威.从家校合作模式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林区教学,2019(07):110-111.
[3]张博.中学生压力、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河北大学,2019.
[4]刘文敬,尤美娜,张芳,等.上海市在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09).
[5]王永永.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3):115-116.
[6]刘晶芝,胡燕燕.父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预防医学,2019,31(04):355-358.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教育;探索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自信心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家长和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如果学生的成绩不好,就会得到负面的评价,如果成绩有进步了,教师和家长又出于不让学生有骄傲心理的原因,往往也不会给很积极的评价,利用这种评价让学生继续保持进步。这种不积极的评价方式会使中学生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极大的怀疑,在面临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会认为自身的智力等生理因素不符合正常人的标准,于是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从而不信任自己,认为自己没有办法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进入中学之后,学习的难度和竞争压力也比小学时期要高很多,很多学生难以取得在小学时期取得的成绩,并且会在每一次考试时都会给自己很大的心理压力,怕被同学超过从而失去教师和家长的认可,这种想法会使中学生产生很大的焦虑情绪,导致其在考试中发挥失常,从而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不自信的心理使学生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方面,同时对教师和同学的言论也会十分敏感。
2.人际关系不好
目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都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得到积极的反馈,并且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父母及亲人的较多关注,一般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不擅长和其他人进行交往,无法正确地处理和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导致其在中学阶段人际关系不是很好。同时,中学时期的学习压力比小学时期要重得多,家长和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直接导致一部分中学生也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了学习方面,忽视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不知道怎样加入到同学的交流当中,也不想和其他人进行更多的交谈。这部分中学生经常会感到孤独和寂寞,严重的甚至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从而产生了焦虑的心理。而且这部分学生当中,有很多人不愿意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反映给家长和教师,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3.回避心理
部分中学生在进入中学阶段之后会认为自己的心理已经成熟,与自己相关的事可以自己做决定了,对家长和教师的正面教育产生反感,不愿意接受家长和教师的正面教育,从而回避可能会发生正面教育的机会和场合。一般来说,正面教育的形式比较严肃,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思維,但这些思维并不十分完备,所以对较为严肃的教育形式会本能地产生反感,不愿意参与到这种教育形式当中来,进而产生回避心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学生往往会心不在焉,不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教师的教育内容中。同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还缺乏必要的能力,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往往会使用回避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一些中学生在考试中没有取得好的成绩,而教师和家长又没有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中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回避学习。这种回避心理使学生不能正常地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影响了自身的进步与成长。还有许多学生因为回避心理而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可自拔,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多阻力。
4.逆反心理
中学阶段,学生都进入了青春期,生理方面开始变得成熟,但与此同时又没有成熟的心理与之相匹配,导致许多中学生的心理出现矛盾,而逆反心理就是这些矛盾当中最为突出的一种。带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不认同和理解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仅仅是通过自己认为的一些比较片面的理解来否定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同时,许多中学生也会将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认为是社会的常态,从而对社会产生消极的心理,不愿意参与到社会的活动中去,而以打架斗殴、顶撞教师为荣,以乐于助人、遵守校规为耻,对学校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强烈的抵制心理,使自己的人格成长出现偏差。
二、中学生心理教育方式
1.教师正确引导
首先,教师要对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和相关理论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并将这些理论知识以及科学的心理矫正方法向学生进行传授,使中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从而使他们能够了解到逆反心理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独立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方式,许多中学生都会有同样的逆反心理。但是这种逆反心理存在非常明显的不足,会让中学生无法正确地分辨善恶和是非,一味地排斥和抵制正确的思想和观念,这种行为并不能使中学生变得更成熟,反而是心理幼稚的一种表现。教师还要让中学生了解到,家长和教师对他们的教育都是希望他们能够积极健康的成长,而不是特意地去寻找中学生的缺点。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也要正确地看待学生的逆反心理,不能将学生的拒绝都一概视为逆反心理的表现,要准确区分初中学生是盲目地逆反还是合理的拒绝,对于中学生经过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判断所做出的拒绝行为要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因为这是学生思维独立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开始客观理性看待世界的开始,要使学生继续保持这种正确的心理。
2.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可以使中学生能够正确地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更为主动地同外界进行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使其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能够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使中学生能够自己解决自己心理方面所产生的问题。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可以用自我提醒和自我暗示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也通过写日记等方式对自己心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并积极地思考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措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缺少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心理训练方法,要给予一定程度的启发和提醒,从而推动中学生的心理成长向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的心理训练提供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能够对中学生的心理和精神产生极为正面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外界环境来训练自己的各种心理能力。 3.学校与家庭共同配合
仅靠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也要参与进来,因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要与学生的家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能产生积极的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与家庭的共同配合,要做到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摒弃传统意义上负面的想法,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进行沟通与联系。这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要充分地挖掘学生的优点,并对这些优点进行积极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的信心发挥自己的特长;家长在家里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于他们的缺点在进行善意的提醒和纠正,让中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家校共同参与教育就形成了一个科学有效的互补,它能够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学校来说,要为家庭和学校的合作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教师、家长、学生三方之间能够互相尊重,进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语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体教育活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学教师要充分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心理教育方式,及时了解中学生在自信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情况,通过正确的心理引导、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与中学生的家庭积极配合等方式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战胜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能力突出、心理健康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高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验式主题班会融合模式的构建[J].学周刊,2019(26):167.
[2]颜刚威.从家校合作模式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林区教学,2019(07):110-111.
[3]张博.中学生压力、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河北大学,2019.
[4]刘文敬,尤美娜,张芳,等.上海市在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09).
[5]王永永.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3):115-116.
[6]刘晶芝,胡燕燕.父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预防医学,2019,31(04):35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