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发展的灵魂和根本。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自信显得极端的重要。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回归精神家园的迫切愿望,是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自信;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论断既明确指明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根本目标和根本方向,又表明了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发展的灵魂和根本,“今后文化之各方面,如政治如学术之改革,其根本问题,在于民族之自信心。民族而有自信心也,虽目前有不如人处,而可徐图补救;民族而失其自信心也,纵能成功于一时,终亦趋于衰亡而已。”[1]如果说物质技术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物质支撑,那么文化实力就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撑。物质的积贫积弱,可以重建得以繁荣富强,文化的无限断裂和长期缺位,则会让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亡国灭种的境地。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意气风发,挥斥方遒。那溢于言表的无穷自信,是每一代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投身革命,建设国家,改革创新和锐意进取时身上必备的伟大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谈到,“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一、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回归精神家园的迫切愿望
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成就和精神文化。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在世界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消失的国家和文明,客观的事实力量造就了中华文明显而易见的先进性和卓越性。过去的2000年里,有1800年中国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都要超过任何一个欧洲国家。[2]“数百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生产率最高的经济体。”无与伦比的经济政治,孕育了无与伦比的文化。从诸子百家到先秦散文、从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华先贤们的文化宝库可谓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中国的光荣孤立在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酝酿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自我意识。”[3]自古以来,我们是从不缺文化自信的国度。然后到了清王朝晚期,资本主义列强的船坚炮利,打破了维系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华民族近代的苦难史由此开启,随之而来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自我怀疑、自我批判、自我否定,到自我抛弃。为挽华夏之将倾,无数仁人志士走上了救亡图存和自救求富的道路,他们从不同的方向进行了伟大的探索。从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指导思想,李鸿章、张之洞付诸实践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运动,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倡导“三民主义”,再到胡适、陈独秀为代表倡导的“新文化”运动,试图用科学和民主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八十年的探索和尝试都有极强的历史意义,但最终都以未能彻底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究其根源,应是“全盘西化论”、以洋为尊的思想,在中国行不通。
然而,新文化运动的最大功绩,在于当时的中国青年在思想上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在众多的救国思潮当中,马克思主义被大多数青年历史性地选择和认可,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既是中华民族经济和政治独立的开端,也是文化自信回归的开始。在经过近30年的抵御外侮、结束内战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划时代目标。“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5]在接下来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浪潮中,中国共产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强起来”、“富起来”的伟大飞跃。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攀升,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持续性增强,并在此间诞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归根结底依然是文化。我们仍处于文化自信持续发展的历史阶段,依然还需要持续地、多维度地、全方位地开展文化自信,让我们的灵魂找到切实的归属之地,回归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血液、中国革命文化为筋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钙的精神家园。
二、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意識形态安全工作的迫切需要
“意识形态的实质是一定阶级或者社会集团所具有的总体性的‘阶级意识’”。[6]意识形态工作落在当下,直接体现就是“为谁培养人”的问题。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但是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却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7]要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8]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环伺,在意识形态领域利用“和平演变”的手段对中国发起攻击,中国处于守势,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不容乐观。
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不小的挑战。首先是“历史虚无主义”对文化自信的消解。所谓“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一直沿袭百年之前的侵略和殖民手段,从经济掠夺上升到意识形态控制,试图对不利于他们实施全球霸权主义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革命斗争进行否认、歪曲。今天的“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具体威胁表现在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构”、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秀文化、对中国人民近代的革命事实的否认、扭曲、篡改。其次是“普世价值”对文化自信的渗透。所谓“普世价值”,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将自己在全球扩张、意图霸权的思想经过所谓的“去意识形态化”的包装,以此混淆视听,并鼓吹“普世价值”是适用于现代人类文明的“价值共识”。今天的“普世价值”,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具体威胁表现在利用所谓“多元化”的价值观的迷惑性,分化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消减文化认同。再次是“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侵蚀。所谓“新自由主义”,就是西方资本主义推崇所谓的“市场经济完全自由化”,借由“经济自由化”上升到“文化自由化”,其目的依然是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文化霸权的推行。今天的“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具体威胁表现在利用所谓“经济自由化”,鼓吹市场经济的绝对自由,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利用宏观调控等行政手段推动经济的良性发展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继而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否认和攻击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 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外显载体和符号能指,承载着意识形态的具象特征和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被文化所反映,意识形态是文化内容的提炼和情感的归属,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核心在于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9]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安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文化自信的本质,在新时代体现为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而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则可以充分说明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稳固性。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成败。
三、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时至今日,恐怕没有人会反对文化至于国家的重要性。纵观历史,一个国家能够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领先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往往与其强大的文化力量息息相关。古代中华民族的兴盛,源于当时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体系;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衰落,是落后于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后产生的资本主义文化;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建国史、改革开放史,新时期的奋斗史,中华民族不仅站了起来,而且创造了世界上大国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且人数最多的脱贫致富速度和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切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扭转乾坤的革命文化和先进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写照。这无不说明文化的重要性。民族复兴既是经济的复兴,更是精神和文化的复兴。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越是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越是要对文化自信引起更加高度的重视。对于基建、民生等物质类的问题已经有了阶段性、实质性的胜利后,意识形态的文化的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文化是民族力量凝聚的精神纽带,文化自信是党和人民事业繁荣昌盛的基础性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前提和精神保证。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1]文化自信就是国家和民族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在认识—改造—再认识—再改造的循环活动中,对自身优秀文化体系的准确把握、充分认同和高度欣赏,并始终保持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文化价值观的自豪情感,将文化视为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并在实践中自觉传承维护、创新发展、弘扬传播,以确保自身文化不断蓬勃发展,具有旺盛生命力、极强凝聚力、强大战斗力,屹立民族之林,并永立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84.
[2]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M](巴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6年),附录B:261-263.
[3]亨利·基辛格.论中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6.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1516.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96:345.
[6]张志丹.批判与重构: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功能提升的新理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1期.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6:153.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9]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光明日报,2018-08-23(01).
[10]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出版社,2017:40-41.
[11]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 紅旗文稿》2010 年第 16 期.
基金项目:池州学院科研项目(CZ2020DJ03);池州学院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2020XJYXM22);安徽省重大教学研究项目(2020jyxm1278);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2019szjy074);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202111306040)
作者简介:王健(1986—),男,贵州贵阳人,硕士,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璐(1989—),女,安徽池州人,硕士,池州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吴丽媛,安徽宣城人,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学生。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自信;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论断既明确指明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根本目标和根本方向,又表明了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发展的灵魂和根本,“今后文化之各方面,如政治如学术之改革,其根本问题,在于民族之自信心。民族而有自信心也,虽目前有不如人处,而可徐图补救;民族而失其自信心也,纵能成功于一时,终亦趋于衰亡而已。”[1]如果说物质技术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物质支撑,那么文化实力就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撑。物质的积贫积弱,可以重建得以繁荣富强,文化的无限断裂和长期缺位,则会让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亡国灭种的境地。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意气风发,挥斥方遒。那溢于言表的无穷自信,是每一代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投身革命,建设国家,改革创新和锐意进取时身上必备的伟大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谈到,“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一、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回归精神家园的迫切愿望
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成就和精神文化。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在世界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消失的国家和文明,客观的事实力量造就了中华文明显而易见的先进性和卓越性。过去的2000年里,有1800年中国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都要超过任何一个欧洲国家。[2]“数百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生产率最高的经济体。”无与伦比的经济政治,孕育了无与伦比的文化。从诸子百家到先秦散文、从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华先贤们的文化宝库可谓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中国的光荣孤立在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酝酿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自我意识。”[3]自古以来,我们是从不缺文化自信的国度。然后到了清王朝晚期,资本主义列强的船坚炮利,打破了维系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华民族近代的苦难史由此开启,随之而来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自我怀疑、自我批判、自我否定,到自我抛弃。为挽华夏之将倾,无数仁人志士走上了救亡图存和自救求富的道路,他们从不同的方向进行了伟大的探索。从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指导思想,李鸿章、张之洞付诸实践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运动,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倡导“三民主义”,再到胡适、陈独秀为代表倡导的“新文化”运动,试图用科学和民主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八十年的探索和尝试都有极强的历史意义,但最终都以未能彻底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究其根源,应是“全盘西化论”、以洋为尊的思想,在中国行不通。
然而,新文化运动的最大功绩,在于当时的中国青年在思想上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在众多的救国思潮当中,马克思主义被大多数青年历史性地选择和认可,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既是中华民族经济和政治独立的开端,也是文化自信回归的开始。在经过近30年的抵御外侮、结束内战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划时代目标。“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5]在接下来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浪潮中,中国共产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强起来”、“富起来”的伟大飞跃。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攀升,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持续性增强,并在此间诞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归根结底依然是文化。我们仍处于文化自信持续发展的历史阶段,依然还需要持续地、多维度地、全方位地开展文化自信,让我们的灵魂找到切实的归属之地,回归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血液、中国革命文化为筋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钙的精神家园。
二、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意識形态安全工作的迫切需要
“意识形态的实质是一定阶级或者社会集团所具有的总体性的‘阶级意识’”。[6]意识形态工作落在当下,直接体现就是“为谁培养人”的问题。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但是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却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7]要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8]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环伺,在意识形态领域利用“和平演变”的手段对中国发起攻击,中国处于守势,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不容乐观。
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面临不小的挑战。首先是“历史虚无主义”对文化自信的消解。所谓“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一直沿袭百年之前的侵略和殖民手段,从经济掠夺上升到意识形态控制,试图对不利于他们实施全球霸权主义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革命斗争进行否认、歪曲。今天的“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具体威胁表现在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构”、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秀文化、对中国人民近代的革命事实的否认、扭曲、篡改。其次是“普世价值”对文化自信的渗透。所谓“普世价值”,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将自己在全球扩张、意图霸权的思想经过所谓的“去意识形态化”的包装,以此混淆视听,并鼓吹“普世价值”是适用于现代人类文明的“价值共识”。今天的“普世价值”,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具体威胁表现在利用所谓“多元化”的价值观的迷惑性,分化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消减文化认同。再次是“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侵蚀。所谓“新自由主义”,就是西方资本主义推崇所谓的“市场经济完全自由化”,借由“经济自由化”上升到“文化自由化”,其目的依然是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文化霸权的推行。今天的“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具体威胁表现在利用所谓“经济自由化”,鼓吹市场经济的绝对自由,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利用宏观调控等行政手段推动经济的良性发展的必要性和优越性,继而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否认和攻击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 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外显载体和符号能指,承载着意识形态的具象特征和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被文化所反映,意识形态是文化内容的提炼和情感的归属,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核心在于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9]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安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文化自信的本质,在新时代体现为对核心价值观的自信,而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则可以充分说明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稳固性。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成败。
三、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时至今日,恐怕没有人会反对文化至于国家的重要性。纵观历史,一个国家能够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领先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往往与其强大的文化力量息息相关。古代中华民族的兴盛,源于当时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体系;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衰落,是落后于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后产生的资本主义文化;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建国史、改革开放史,新时期的奋斗史,中华民族不仅站了起来,而且创造了世界上大国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且人数最多的脱贫致富速度和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切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扭转乾坤的革命文化和先进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写照。这无不说明文化的重要性。民族复兴既是经济的复兴,更是精神和文化的复兴。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越是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越是要对文化自信引起更加高度的重视。对于基建、民生等物质类的问题已经有了阶段性、实质性的胜利后,意识形态的文化的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文化是民族力量凝聚的精神纽带,文化自信是党和人民事业繁荣昌盛的基础性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前提和精神保证。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1]文化自信就是国家和民族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在认识—改造—再认识—再改造的循环活动中,对自身优秀文化体系的准确把握、充分认同和高度欣赏,并始终保持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文化价值观的自豪情感,将文化视为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并在实践中自觉传承维护、创新发展、弘扬传播,以确保自身文化不断蓬勃发展,具有旺盛生命力、极强凝聚力、强大战斗力,屹立民族之林,并永立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84.
[2]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M](巴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6年),附录B:261-263.
[3]亨利·基辛格.论中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6.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1516.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96:345.
[6]张志丹.批判与重构: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功能提升的新理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1期.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6:153.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9]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光明日报,2018-08-23(01).
[10]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出版社,2017:40-41.
[11]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 紅旗文稿》2010 年第 16 期.
基金项目:池州学院科研项目(CZ2020DJ03);池州学院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2020XJYXM22);安徽省重大教学研究项目(2020jyxm1278);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2019szjy074);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202111306040)
作者简介:王健(1986—),男,贵州贵阳人,硕士,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璐(1989—),女,安徽池州人,硕士,池州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吴丽媛,安徽宣城人,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