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问学问,一半靠学,一半靠问,正所谓勤学好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越来越认识到“问”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发现“爱问者清,多问者能”,故而我常鼓励学生提问、多问。理由有三:
一、“问”体现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新的课改理念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主人。我以为,这个主体不仅仅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外在形式和活动上,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思维、内在精神要成为课堂意识形态的主体,学生的思想是第一位的。那么,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多问,也正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不仅允许,我们更应该提倡和鼓励学生多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旧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的教学要求了,发动学生质疑、提问,老师只是主导、点拨,而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便是学生求知和学习的过程,“解惑”之目的自然得以实现。
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的,允许、鼓励学生提问还是师生平等的体现。平等的范畴很广泛,人格平等、地位平等,在课堂上,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思想平等。“平等的思想”和“平等地思想”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认为你想的和我想的不一致,那么你的就是错的,就一棒子打死,不允许你说下去,更不允许你问“为什么”;更不能只允许我想或者允许像我这样想,而你想或者你的那种思想方法是错的,是不可以想不可以“问”的,这就不好了,就违背了师生平等的原则。从这个角度看,还是要引导学生多问为好。
二、“问”是师生交流的桥梁
我的学生有一句套来的顺口溜:有事找警察,不懂找老师。的确,我的学生中早已“问”然成风,自然,师生关系也就和谐融洽。“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师生默契配合的过程,学生的提问与老师的点拨,更是这个过程的关键。学生主动地提问,能打开知识的闸门,而老师巧妙地点拨会连接知识的通道。在这中间,如果有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那学生的兴趣一定会被激发,求知的欲望一定会高涨,而此时师生的感情也一定是最融洽的。“问”是学生主动与老师进行语言交流的最普通、最广泛而又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好问、爱问,是主动亲近老师的一种心理表现,我们不能抹杀这个“天赐良机”,而要积极去搭建这架桥梁。
三、“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提问,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这个“问”的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可谓“最问之意不在题”在乎能力培养也。试想,一道值得问的题,从哪开口?问什么?怎么问?这都应是善问者首先考虑的,学生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才能向老师发问。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点,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给学生发问的机会,这样时间久了,问的多了,自然就成了一种习惯,在学生的思维中也就自成一个体系,这对其概括分析能力的培养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所以,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问,更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真正把“学”和“问”统一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会学会问的有“学问”的学生。
一、“问”体现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新的课改理念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主人。我以为,这个主体不仅仅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外在形式和活动上,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思维、内在精神要成为课堂意识形态的主体,学生的思想是第一位的。那么,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多问,也正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不仅允许,我们更应该提倡和鼓励学生多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旧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的教学要求了,发动学生质疑、提问,老师只是主导、点拨,而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便是学生求知和学习的过程,“解惑”之目的自然得以实现。
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的,允许、鼓励学生提问还是师生平等的体现。平等的范畴很广泛,人格平等、地位平等,在课堂上,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思想平等。“平等的思想”和“平等地思想”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认为你想的和我想的不一致,那么你的就是错的,就一棒子打死,不允许你说下去,更不允许你问“为什么”;更不能只允许我想或者允许像我这样想,而你想或者你的那种思想方法是错的,是不可以想不可以“问”的,这就不好了,就违背了师生平等的原则。从这个角度看,还是要引导学生多问为好。
二、“问”是师生交流的桥梁
我的学生有一句套来的顺口溜:有事找警察,不懂找老师。的确,我的学生中早已“问”然成风,自然,师生关系也就和谐融洽。“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师生默契配合的过程,学生的提问与老师的点拨,更是这个过程的关键。学生主动地提问,能打开知识的闸门,而老师巧妙地点拨会连接知识的通道。在这中间,如果有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那学生的兴趣一定会被激发,求知的欲望一定会高涨,而此时师生的感情也一定是最融洽的。“问”是学生主动与老师进行语言交流的最普通、最广泛而又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好问、爱问,是主动亲近老师的一种心理表现,我们不能抹杀这个“天赐良机”,而要积极去搭建这架桥梁。
三、“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提问,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这个“问”的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可谓“最问之意不在题”在乎能力培养也。试想,一道值得问的题,从哪开口?问什么?怎么问?这都应是善问者首先考虑的,学生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才能向老师发问。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点,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给学生发问的机会,这样时间久了,问的多了,自然就成了一种习惯,在学生的思维中也就自成一个体系,这对其概括分析能力的培养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所以,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问,更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真正把“学”和“问”统一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会学会问的有“学问”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