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的学问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hhmao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问学问,一半靠学,一半靠问,正所谓勤学好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使我越来越认识到“问”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发现“爱问者清,多问者能”,故而我常鼓励学生提问、多问。理由有三:
  
  一、“问”体现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新的课改理念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主人。我以为,这个主体不仅仅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外在形式和活动上,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思维、内在精神要成为课堂意识形态的主体,学生的思想是第一位的。那么,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多问,也正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不仅允许,我们更应该提倡和鼓励学生多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旧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的教学要求了,发动学生质疑、提问,老师只是主导、点拨,而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便是学生求知和学习的过程,“解惑”之目的自然得以实现。
  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的,允许、鼓励学生提问还是师生平等的体现。平等的范畴很广泛,人格平等、地位平等,在课堂上,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思想平等。“平等的思想”和“平等地思想”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认为你想的和我想的不一致,那么你的就是错的,就一棒子打死,不允许你说下去,更不允许你问“为什么”;更不能只允许我想或者允许像我这样想,而你想或者你的那种思想方法是错的,是不可以想不可以“问”的,这就不好了,就违背了师生平等的原则。从这个角度看,还是要引导学生多问为好。
  
  二、“问”是师生交流的桥梁
  
  我的学生有一句套来的顺口溜:有事找警察,不懂找老师。的确,我的学生中早已“问”然成风,自然,师生关系也就和谐融洽。“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师生默契配合的过程,学生的提问与老师的点拨,更是这个过程的关键。学生主动地提问,能打开知识的闸门,而老师巧妙地点拨会连接知识的通道。在这中间,如果有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话语,那学生的兴趣一定会被激发,求知的欲望一定会高涨,而此时师生的感情也一定是最融洽的。“问”是学生主动与老师进行语言交流的最普通、最广泛而又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好问、爱问,是主动亲近老师的一种心理表现,我们不能抹杀这个“天赐良机”,而要积极去搭建这架桥梁。
  
  三、“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提问,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这个“问”的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可谓“最问之意不在题”在乎能力培养也。试想,一道值得问的题,从哪开口?问什么?怎么问?这都应是善问者首先考虑的,学生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才能向老师发问。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点,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给学生发问的机会,这样时间久了,问的多了,自然就成了一种习惯,在学生的思维中也就自成一个体系,这对其概括分析能力的培养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所以,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问,更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真正把“学”和“问”统一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会学会问的有“学问”的学生。
其他文献
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母爱。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被广为传颂。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众多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期刊
学校德育的定位是主体性德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出现,促使我们对德育自身的规律加以研究,人们越来越重视德育的主体性作用。不单纯是思想品德课,中学化学的学科中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并在学科教育中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等素质教育的渗透。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教授学生化学知识、获得化学能力、化学思想方法、学会观察、分析、思考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化学教学的功
期刊
语法是语言的规律,是语言的骨骼,是触摸语言的本质,它向人们提供词形变化及组词成句的规则。我们在语言交际中无时不受语法规则的支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常常将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混淆在一起。现将二者的用法做一比较。  一般过去时描述的是过去的动作或状态,是对过去发生过的事情进行纯描述。常见的用于一般过去时态中的典型时间状语有last week,yesterday,three days ago,i
期刊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名人,也是世界的文化伟人。他在中国和全世界的文化史上都享有崇高的、不朽的地位。他为我们留下的《史记》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财富。《史记》在我国的文学领域和史学领域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非常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为什么要将项刘进行比较?    《史记》的艺术
期刊
书面表达在高考试卷中主要是用来考查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看其是否能够运用学过的英语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进行思想交流。从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对于我校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最难的就是书面表达,学生在写作时要么不知如何下手,要么就是能写出基本内容,但总得不到高分。尤其到高三,在每次写书面表达时,由于时间紧迫,考生往往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完成书面表达上,常忽视了以下几点本该注意的问题。    一、书写质量   
期刊
语法是语言学习的一种规律,英语语法揭示了在英语学习中的各种词形变化及遣词造句的规律。虽然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对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有点淡化,但它注重语法的形式、意义和运用的结合,对语法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探讨,对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搞好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语法教学要循序渐进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一遇到新语法项目就大讲特讲,并花
期刊
陶行知先生说:“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传统教学关注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而新课程标准关注的是人的智力、情感、态度、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学会生活,关注现代社会,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期刊
我国目前的高中学生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在阅读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在阅读过程中逐字逐句翻译的现象很普遍,这既影响了阅读速度,也影响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阅读能力是指学生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意理解的速度和准确性。如何在高中课文教学中培养这种阅读能力,一直是高中教师研究探索的问题。中学英语教学大纲针对课文教学有明确规定:“课文首先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在整体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段教学
期刊
在知识点“沸腾”一节教学中,“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是一出重头戏,它决定着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因为这个实验既是建立沸腾概念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训练学生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科学态度)的重要手段。然而大多数学校按课本(华东版)上的实验装置做学生实验,效果均不尽如人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没能在实验中观察到清晰而真实的水的沸腾图景。因为用酒精灯作热源做实验,水温一般只能达
期刊
所谓的乡村学校,指的是处于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包括教学点、完全小学、中心小学、初级中学。传统意义上正式的农村教育,指的是学校里面的正规教育,或者是学校里面的义务教育,也称基础教育。这类学校若干年之前根据“分类办学,分级管理”原则,“人民的教育人民办”,实质上为农民自己投资,但由国家管理。税费改革以后,才逐渐变为国家主要投资管理。2006年1月1日在西部地区开始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基本上解决了农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