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基本数学思维以及基础逻辑思想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方法,更应该在计算的过程中掌握一种运算能力,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本文就将针对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中常见的几种策略进行简要阐述与分析,以期为相关小学数学教师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策略
数学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并且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强弱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故而在小学阶段应该注重对小学生加减法计算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一基础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数学学科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一、增强小学生对数学加减法教学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使得小学生从内心萌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进而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设置的课堂教学环节当中。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如“现在需要对整个羊村的羊进行食物发放。假如懒羊羊有10块糖,美羊羊有8块糖,那么大家想一想谁的糖比较多呢?那么如果懒羊羊给了美羊羊一块糖,现在他们谁的糖更多呢?”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将会更有兴趣进行计算,也可以按照题目要求列出简单的式子:10-8=2,则可以得出懒羊羊的糖比美羊羊的糖多了2块,所以懒羊羊的糖数较多。如果懒羊羊给了美羊羊一块糖,列式为:10-1=9;8+1=9,9=9。所以如果懒羊羊给了美羊羊一块糖,他们两个的糖数就会一样多。这样的探讨与思考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同时也更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加减法的兴趣,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字变得有趣起来。
二、创设合理的情景帮助学生激发热情
创设适当的情景,也将有利于帮助小学生进行数学计算。因为小学生本身年龄较小,所以对于枯燥的数学学习,难以集中注意力。而良好的情景创设则可以使得小学生在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比如教师可以将课堂创设成文具用品店,然后教师自身作为商家,由学生扮演顾客,来到店铺中购买一些文具。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一支钢笔的价钱为10元,一个笔记本的价钱为5元,现在你们的手里有20元,请问我应该找回你们多少钱。对于一些数学知识掌握较为深入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其不断拓展思路:如果剩下的钱再让你们买其他东西,算数本5角,铅笔1元,橡皮1元,请问可以买哪些东西?或者有几种买法?通过这样的形式不断让学生思考。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利用数学加减法进行运算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加。
三、引导学生积极动手进行操作以锻炼计算能力
数学知识与现实操作之间,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加之一些数学知识往往需要动手才能获得更为深切的体验。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与探索,最终通过实践获得结果。如教师让学生计算11+14等于多少时,许多学生只能按照传统的计算方式,列式计算。其实不然,这个数据还不算大,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学具,比如数学小棒,然后摆一摆,算一算,再通过计算对在这个数据进行验证。这样的方法,可以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也可以帮助其深入理解加减法知识,提高学生主动探究与思考的能力,进而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四、将数学加减法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新课程改革之后,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也绝不例外。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将数学加减法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将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进而拉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为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比如在生活中,学生与父母去菜市场买菜,或者交水电费,刷公交卡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学习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有用素材。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并且对这些内容加以利用,学生必然会在潜意识里树立起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将会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不断探究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之后的数学学习提供帮助。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内共同探讨,彼此交流,可以使得优秀的学生带动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在其中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不断强化学习意识,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升。
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减法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基础性学习的保障。所以教师应该格外重视小学生的加减法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出符合小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小学生愿意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孔利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5,10:174.
关键词: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策略
数学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并且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强弱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故而在小学阶段应该注重对小学生加减法计算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一基础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数学学科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一、增强小学生对数学加减法教学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使得小学生从内心萌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进而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设置的课堂教学环节当中。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如“现在需要对整个羊村的羊进行食物发放。假如懒羊羊有10块糖,美羊羊有8块糖,那么大家想一想谁的糖比较多呢?那么如果懒羊羊给了美羊羊一块糖,现在他们谁的糖更多呢?”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将会更有兴趣进行计算,也可以按照题目要求列出简单的式子:10-8=2,则可以得出懒羊羊的糖比美羊羊的糖多了2块,所以懒羊羊的糖数较多。如果懒羊羊给了美羊羊一块糖,列式为:10-1=9;8+1=9,9=9。所以如果懒羊羊给了美羊羊一块糖,他们两个的糖数就会一样多。这样的探讨与思考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同时也更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加减法的兴趣,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字变得有趣起来。
二、创设合理的情景帮助学生激发热情
创设适当的情景,也将有利于帮助小学生进行数学计算。因为小学生本身年龄较小,所以对于枯燥的数学学习,难以集中注意力。而良好的情景创设则可以使得小学生在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比如教师可以将课堂创设成文具用品店,然后教师自身作为商家,由学生扮演顾客,来到店铺中购买一些文具。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一支钢笔的价钱为10元,一个笔记本的价钱为5元,现在你们的手里有20元,请问我应该找回你们多少钱。对于一些数学知识掌握较为深入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其不断拓展思路:如果剩下的钱再让你们买其他东西,算数本5角,铅笔1元,橡皮1元,请问可以买哪些东西?或者有几种买法?通过这样的形式不断让学生思考。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利用数学加减法进行运算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加。
三、引导学生积极动手进行操作以锻炼计算能力
数学知识与现实操作之间,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加之一些数学知识往往需要动手才能获得更为深切的体验。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与探索,最终通过实践获得结果。如教师让学生计算11+14等于多少时,许多学生只能按照传统的计算方式,列式计算。其实不然,这个数据还不算大,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学具,比如数学小棒,然后摆一摆,算一算,再通过计算对在这个数据进行验证。这样的方法,可以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也可以帮助其深入理解加减法知识,提高学生主动探究与思考的能力,进而增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四、将数学加减法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新课程改革之后,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也绝不例外。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将数学加减法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将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进而拉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为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比如在生活中,学生与父母去菜市场买菜,或者交水电费,刷公交卡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学习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有用素材。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并且对这些内容加以利用,学生必然会在潜意识里树立起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将会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不断探究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之后的数学学习提供帮助。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内共同探讨,彼此交流,可以使得优秀的学生带动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在其中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不断强化学习意识,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升。
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减法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基础性学习的保障。所以教师应该格外重视小学生的加减法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出符合小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小学生愿意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孔利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5,1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