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想过“听戏”与“看戏”的区别。比如某人说:听戏去!实际上可能是去看戏。某人说:看戏去!那么就不会是去“听”戏,一定会是“看”。也许有人说这是文字游戏。其实则不然。看戏的范围要大,因为看的内容比听的内容要多。听,止于声音,便已经足够;看,无论起于什么,似乎是没有止境。所以说戏是看的,而不是听的,不是没有理由的。我们看戏,重要的一点就是欣赏戏曲里面的舞蹈。
于是戏曲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引出来,即戏曲中的舞蹈。也许对舞蹈不是那么敏感的人会说:戏曲中的舞蹈很少,戏曲中的音乐很多。我说那是没有认真发现戏曲中的舞蹈。在戏曲里,演员的一个普通的动作,都是由舞蹈构成的。比如小生的指指点点、花旦的左右善睐、武生的踢踢打打,那都是舞蹈。看似很普通的动作,其实都是舞蹈构成的。我们看戏绝对不能不看舞蹈。因为舞蹈指引着情节,舞蹈推动着情感,舞蹈表达着戏曲。
然而舞蹈在戏曲中的地位很微妙。对于只想看一看剧情或者人物性格的人来说,戏曲中加入舞蹈,就是浪费观众的时间。他们会问:人们是来看戏的,不是来看舞蹈表演的。他们也很欣赏美丽而富有表达力的舞蹈,但是他们常常认为舞蹈是戏曲偏离了“戏”这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为了戏的主要地位,他们就认为可以把舞蹈从戏曲之中拿掉。这可以代表很大一部分观众的观点。但是对于很多戏曲家来说,从戏曲之中去掉舞蹈,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戏剧家们在创作的时候,也有一种共识:绝对不会把一出戏写成一次舞蹈表演。他们只会利用舞蹈,让戏曲因舞蹈变得更美。美人喝水、武生走道、小丑搞笑、老生扶杖……这些平常的日常的动作,都会用舞蹈进行美化,让这些每个人都必定做的而且一定会做的动作,在戏曲里变得不再平平常常,而是变成了只能在戏曲舞台上才能见到的优美的“舞蹈”。
因而,舞蹈在戏曲中是一个表现手法。可以让很多平常普通的动作变得美,也可以让难以表达的东西变得美而容易表达。我们知道,很多的内容是无法真实的或者如实的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对于创作家来说,就要进行一定的“改装”,让内容变形地表现出来,但是又不会减轻表达的艺术效果,同时还能具有观众可以理解的真实性。舞蹈在戏曲之中就可以完美地起到这种效果。
在古代戏曲中,如何表现骑马呢?相信大家都看过京剧中的骑马动作。演员仅仅就在舞台上比划一下骑马的动作。演员有时手里拿着马鞭,以挥动马鞭来表示马儿日行千里。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演员甚至连马鞭也免了,仅仅比划一下上马、骑马、下马的动作。但是观众会觉得很美,同时也可以理解这种动作所达到的实际效能。这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舞蹈对于戏曲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再如京剧中的打斗。那些打斗也是戏曲的舞蹈,是和现在武侠动作中的打斗截然相反的。现在武侠动作片的打斗,是武术的美化,是武术,而不是舞蹈。京剧中的打斗是舞蹈,而不是武术或者打斗。因为京剧的打斗使用“舞蹈”来打斗的,用舞蹈来表现打斗的场面或者过程。归根结底是舞蹈,只是披上了打斗的外衣。形式内容是舞蹈,表面所要达到的效果是打斗。这里我们不能舍弃了本质,而只看一点表面的东西。
骑马和打斗的例子只能说明戏曲之中绝对不能少了舞蹈。或许很多的戏曲舞蹈的因素已经大大减弱,就可以断定舞蹈可以脱离了戏曲,或者戏曲可以不要舞蹈。可是,即便是西方的话剧,那种只需要真实表演类型的艺术形式,也不能完全排除舞蹈的因素。因为演员在舞台上是表现美的。他们需要表演,表演的时候必不可少的就是动作。如何把动作做得美丽?我们除去了功利性和实用性,我们发现动作的范畴里面就只剩下了舞蹈。舞台表演需要舞蹈,也只有舞蹈可以把动作变得优美,演员才可以表现美。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戏曲里面,动作可以等同于舞蹈。或许我们可以把动作的舞蹈性弱化,弱化,再弱化,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我们是在用舞蹈来使表演中的动作美化。尽管弱化,但不能否认!
同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舞蹈在戏剧里被功利化了。原因就是舞蹈在戏曲里面失去了纯粹的美——没有了舞蹈的纯粹。用当代的话说:纯净度不够了。舞蹈在戏剧里,完全是为了戏曲的需要而存在,这就使得舞蹈在戏曲里有了依赖性。舞蹈不可能作为单独的个体而存在,就必须依托于戏曲中的某个因素存在,比如人物表达的需要,剧情的需要,或者某些需要含蓄表达的东西,或者是内心世界的表达。舞蹈在戏曲当中一定要找到一个自己可以依赖的点,以此作为支撑点。这个点就好像是舞蹈生长的土壤一样,离开了这一个依赖点,舞蹈就变得毫无意义。即有需要才产生戏曲里的舞蹈,没有需要,舞蹈即便是美到极致,也是没有意义的。
于是戏曲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引出来,即戏曲中的舞蹈。也许对舞蹈不是那么敏感的人会说:戏曲中的舞蹈很少,戏曲中的音乐很多。我说那是没有认真发现戏曲中的舞蹈。在戏曲里,演员的一个普通的动作,都是由舞蹈构成的。比如小生的指指点点、花旦的左右善睐、武生的踢踢打打,那都是舞蹈。看似很普通的动作,其实都是舞蹈构成的。我们看戏绝对不能不看舞蹈。因为舞蹈指引着情节,舞蹈推动着情感,舞蹈表达着戏曲。
然而舞蹈在戏曲中的地位很微妙。对于只想看一看剧情或者人物性格的人来说,戏曲中加入舞蹈,就是浪费观众的时间。他们会问:人们是来看戏的,不是来看舞蹈表演的。他们也很欣赏美丽而富有表达力的舞蹈,但是他们常常认为舞蹈是戏曲偏离了“戏”这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为了戏的主要地位,他们就认为可以把舞蹈从戏曲之中拿掉。这可以代表很大一部分观众的观点。但是对于很多戏曲家来说,从戏曲之中去掉舞蹈,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戏剧家们在创作的时候,也有一种共识:绝对不会把一出戏写成一次舞蹈表演。他们只会利用舞蹈,让戏曲因舞蹈变得更美。美人喝水、武生走道、小丑搞笑、老生扶杖……这些平常的日常的动作,都会用舞蹈进行美化,让这些每个人都必定做的而且一定会做的动作,在戏曲里变得不再平平常常,而是变成了只能在戏曲舞台上才能见到的优美的“舞蹈”。
因而,舞蹈在戏曲中是一个表现手法。可以让很多平常普通的动作变得美,也可以让难以表达的东西变得美而容易表达。我们知道,很多的内容是无法真实的或者如实的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对于创作家来说,就要进行一定的“改装”,让内容变形地表现出来,但是又不会减轻表达的艺术效果,同时还能具有观众可以理解的真实性。舞蹈在戏曲之中就可以完美地起到这种效果。
在古代戏曲中,如何表现骑马呢?相信大家都看过京剧中的骑马动作。演员仅仅就在舞台上比划一下骑马的动作。演员有时手里拿着马鞭,以挥动马鞭来表示马儿日行千里。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演员甚至连马鞭也免了,仅仅比划一下上马、骑马、下马的动作。但是观众会觉得很美,同时也可以理解这种动作所达到的实际效能。这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舞蹈对于戏曲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再如京剧中的打斗。那些打斗也是戏曲的舞蹈,是和现在武侠动作中的打斗截然相反的。现在武侠动作片的打斗,是武术的美化,是武术,而不是舞蹈。京剧中的打斗是舞蹈,而不是武术或者打斗。因为京剧的打斗使用“舞蹈”来打斗的,用舞蹈来表现打斗的场面或者过程。归根结底是舞蹈,只是披上了打斗的外衣。形式内容是舞蹈,表面所要达到的效果是打斗。这里我们不能舍弃了本质,而只看一点表面的东西。
骑马和打斗的例子只能说明戏曲之中绝对不能少了舞蹈。或许很多的戏曲舞蹈的因素已经大大减弱,就可以断定舞蹈可以脱离了戏曲,或者戏曲可以不要舞蹈。可是,即便是西方的话剧,那种只需要真实表演类型的艺术形式,也不能完全排除舞蹈的因素。因为演员在舞台上是表现美的。他们需要表演,表演的时候必不可少的就是动作。如何把动作做得美丽?我们除去了功利性和实用性,我们发现动作的范畴里面就只剩下了舞蹈。舞台表演需要舞蹈,也只有舞蹈可以把动作变得优美,演员才可以表现美。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戏曲里面,动作可以等同于舞蹈。或许我们可以把动作的舞蹈性弱化,弱化,再弱化,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我们是在用舞蹈来使表演中的动作美化。尽管弱化,但不能否认!
同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舞蹈在戏剧里被功利化了。原因就是舞蹈在戏曲里面失去了纯粹的美——没有了舞蹈的纯粹。用当代的话说:纯净度不够了。舞蹈在戏剧里,完全是为了戏曲的需要而存在,这就使得舞蹈在戏曲里有了依赖性。舞蹈不可能作为单独的个体而存在,就必须依托于戏曲中的某个因素存在,比如人物表达的需要,剧情的需要,或者某些需要含蓄表达的东西,或者是内心世界的表达。舞蹈在戏曲当中一定要找到一个自己可以依赖的点,以此作为支撑点。这个点就好像是舞蹈生长的土壤一样,离开了这一个依赖点,舞蹈就变得毫无意义。即有需要才产生戏曲里的舞蹈,没有需要,舞蹈即便是美到极致,也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