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当孩子拿到北京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你可能会发现,孩子要去的可能是河北北戴河新区的某个地址。
自从明确北京的“四个中心”定位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工作开始有序进行,其中就包括教育。部分高校将来或迁至城郊,或搬离北京前往河北、天津,甚至会在更远的地方设立分校。
高校迁离北京,对京津冀三地将产生什么影响?有哪些高校开始操作迁校?高校搬离北京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为您一一解开。
分领域疏解
河北,守护着京津,在周边起到护卫作用。不管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的持续贡献,让河北逐渐失去了生命力,单从教育资源看,与京津的差距越来越大。
据统计,京津冀共有27所211高校,其中北京占了24所,河北唯一一所爭取来的211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还位于天津境内。河北和北京研究生培养机构数量之比为1:68,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数量之比为1:1.1。名校的稀缺,直接导致河北成为国内考入名牌学校最难的省份之一,这又反过来影响到河北的发展。
教育资源丰富是个优势,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目前,北京聚集着89所高校,其中64所整体或部分位于城六区。众多高校聚集于北京的同时,涌入的大量学生中有一部分人成为新增人口,使北京的人口承载压力更大。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一核”即指北京。把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刘伯正表示,未来北京市教育和医疗功能疏解的三个时间节点,按照规划纲要要求,在2017年,一部分疏解项目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20年,现在已确定的教育和医疗项目将基本疏解到位,如建筑大学、城市学院的搬迁等;到2030年,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将更加均衡和有效。
谁疏解,谁不疏解?对此,刘伯正表示,这个标准并非一刀切,要看现实条件和推进的可能性。有一些学校早已提前在中心城区外布局,比如昌平沙河、房山良乡已聚集了很多高校,京津冀战略只是加速了他们的疏解进程。高校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比如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和研究型功能,还将保留在原址,疏解先从本科开始。
移师北戴河
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将成为集中承接首都教育产业转移的“北京新城”。北戴河新区风景优美,绿树葱郁,海风习习。不久后,数万名来自北京高校的大学生将在这如画的美景中学习、生活。
北戴河新区宣传部部长周泽华介绍,新区规划了5平方公里的教育科研区,计划建设总面积约370公顷的滨海大学城,集中承接北京教育产业转移。成建制引进大型的综合性大学,初步规划全日制在校生7万至8万人,以本科教育为主,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同时集聚数量较多的小型院校,比如文理学院、社区学院、艺术院校和高职学校等。
今年8月开工建设的北京化工大学新校区就是滨海大学城的一个重点项目,“北京化工大学北戴河新区校区坐落于滨海新大道西侧,占地面积约720亩。新校区主要建设中法工程师学院、中德工程师学院项目,用于学校工程人才培养,是进驻秦皇岛的第一所北京‘211’和‘985’高校。同时我们还与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度对接。”北戴河新区招商局副局长温志军说。
值得一提的是,新校区并不会把首都高校的所有专业和院系都迁过来,而是结合首都高校的发展需求和北戴河新区乃至秦皇岛的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合适的专业和院系。比如,与北京电影学院的合作意向则是利用北戴河优美的风景打造影视城,尝试影视拍摄、培训甚至发展影视城旅游等。
“北戴河新区将用10至15年时间,建成集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各类综合教学楼以及餐饮、医院等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为一体的大型科技教育园区。”温志军说。
如何做到多赢
对于高校迁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北京市的这一次学校布局调整,对城市优化和教育的未来发展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对布局调整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十分必要。
不过,熊丙奇也向记者表示了他的担忧,从我国各地已发生的学校搬迁和大学城建设看,不少地方存在由政府决策,学校被动执行,结果导致学校搬迁产生争议,搬迁之后影响学校办学的问题。教师还是住在城区,每天在城区和校区间奔忙,一下课就集体坐上校车回城,偌大的校园只留下学生;学生们无法体会到寄宿制大学学习的真谛,没有和教师共同学习、生活、成长的空间。对于这样的布局调整,更多的是师生的抱怨。
本来,把大学从大城市闹市区搬迁到城郊,甚至地级市,是一件促进市政建设、学校发展和三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多赢的事。但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现象是,原来建在地级市的大学,在准备向省会城市搬迁。
究其原因,其一,诸多公办大学办学经费的来源是政府拨款,而政府的资源,又往往集中在大城市。拨款的方式,也是由政府结合行政评估结果进行,因此,学校要获得资源,就要搞好和政府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举办地就显得很重要。
针对这些问题,熊丙奇给大学布局调整设计提出两方面建议。一是,在布局调整时,充分听取学校师生的意见,要不要搬迁、怎样搬迁、搬迁后如何办学,这些问题,都必须充分讨论,达成共识。二是,应该就是否接受学校布局调整,听取城市居民的意见,学校的搬迁建设,不但影响师生学习、生活,也会对地方老百姓带来影响。
“大学的布局调整,如果不借鉴民主决策方式,而只是由政府部门按照国外大学和城区、社区的外部形态,来构思布局调整,也许会形似而无神似,最终南橘北枳。”熊丙奇说。
自从明确北京的“四个中心”定位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工作开始有序进行,其中就包括教育。部分高校将来或迁至城郊,或搬离北京前往河北、天津,甚至会在更远的地方设立分校。
高校迁离北京,对京津冀三地将产生什么影响?有哪些高校开始操作迁校?高校搬离北京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为您一一解开。
分领域疏解
河北,守护着京津,在周边起到护卫作用。不管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的持续贡献,让河北逐渐失去了生命力,单从教育资源看,与京津的差距越来越大。
据统计,京津冀共有27所211高校,其中北京占了24所,河北唯一一所爭取来的211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还位于天津境内。河北和北京研究生培养机构数量之比为1:68,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数量之比为1:1.1。名校的稀缺,直接导致河北成为国内考入名牌学校最难的省份之一,这又反过来影响到河北的发展。
教育资源丰富是个优势,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目前,北京聚集着89所高校,其中64所整体或部分位于城六区。众多高校聚集于北京的同时,涌入的大量学生中有一部分人成为新增人口,使北京的人口承载压力更大。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一核”即指北京。把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刘伯正表示,未来北京市教育和医疗功能疏解的三个时间节点,按照规划纲要要求,在2017年,一部分疏解项目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20年,现在已确定的教育和医疗项目将基本疏解到位,如建筑大学、城市学院的搬迁等;到2030年,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将更加均衡和有效。
谁疏解,谁不疏解?对此,刘伯正表示,这个标准并非一刀切,要看现实条件和推进的可能性。有一些学校早已提前在中心城区外布局,比如昌平沙河、房山良乡已聚集了很多高校,京津冀战略只是加速了他们的疏解进程。高校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比如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和研究型功能,还将保留在原址,疏解先从本科开始。
移师北戴河
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将成为集中承接首都教育产业转移的“北京新城”。北戴河新区风景优美,绿树葱郁,海风习习。不久后,数万名来自北京高校的大学生将在这如画的美景中学习、生活。
北戴河新区宣传部部长周泽华介绍,新区规划了5平方公里的教育科研区,计划建设总面积约370公顷的滨海大学城,集中承接北京教育产业转移。成建制引进大型的综合性大学,初步规划全日制在校生7万至8万人,以本科教育为主,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同时集聚数量较多的小型院校,比如文理学院、社区学院、艺术院校和高职学校等。
今年8月开工建设的北京化工大学新校区就是滨海大学城的一个重点项目,“北京化工大学北戴河新区校区坐落于滨海新大道西侧,占地面积约720亩。新校区主要建设中法工程师学院、中德工程师学院项目,用于学校工程人才培养,是进驻秦皇岛的第一所北京‘211’和‘985’高校。同时我们还与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度对接。”北戴河新区招商局副局长温志军说。
值得一提的是,新校区并不会把首都高校的所有专业和院系都迁过来,而是结合首都高校的发展需求和北戴河新区乃至秦皇岛的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合适的专业和院系。比如,与北京电影学院的合作意向则是利用北戴河优美的风景打造影视城,尝试影视拍摄、培训甚至发展影视城旅游等。
“北戴河新区将用10至15年时间,建成集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各类综合教学楼以及餐饮、医院等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为一体的大型科技教育园区。”温志军说。
如何做到多赢
对于高校迁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北京市的这一次学校布局调整,对城市优化和教育的未来发展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对布局调整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十分必要。
不过,熊丙奇也向记者表示了他的担忧,从我国各地已发生的学校搬迁和大学城建设看,不少地方存在由政府决策,学校被动执行,结果导致学校搬迁产生争议,搬迁之后影响学校办学的问题。教师还是住在城区,每天在城区和校区间奔忙,一下课就集体坐上校车回城,偌大的校园只留下学生;学生们无法体会到寄宿制大学学习的真谛,没有和教师共同学习、生活、成长的空间。对于这样的布局调整,更多的是师生的抱怨。
本来,把大学从大城市闹市区搬迁到城郊,甚至地级市,是一件促进市政建设、学校发展和三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多赢的事。但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现象是,原来建在地级市的大学,在准备向省会城市搬迁。
究其原因,其一,诸多公办大学办学经费的来源是政府拨款,而政府的资源,又往往集中在大城市。拨款的方式,也是由政府结合行政评估结果进行,因此,学校要获得资源,就要搞好和政府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举办地就显得很重要。
针对这些问题,熊丙奇给大学布局调整设计提出两方面建议。一是,在布局调整时,充分听取学校师生的意见,要不要搬迁、怎样搬迁、搬迁后如何办学,这些问题,都必须充分讨论,达成共识。二是,应该就是否接受学校布局调整,听取城市居民的意见,学校的搬迁建设,不但影响师生学习、生活,也会对地方老百姓带来影响。
“大学的布局调整,如果不借鉴民主决策方式,而只是由政府部门按照国外大学和城区、社区的外部形态,来构思布局调整,也许会形似而无神似,最终南橘北枳。”熊丙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