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脑干缺血模型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mz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脑干血供比较复杂,侧支循环丰富,脑干缺血模型建立比较困难,因此对椎-基底动脉系统及脑干缺血研究很少。文章就脑干缺血模型的动物选择、技术方法和神经病理表现以及实验性监测方法作一综述。

其他文献
神经系统损伤后,中枢与末梢损伤的局部微环境下同是造成两者出现再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功能状态决定了免疫应答反应的程度和细胞素释放的水平,从而影响了损伤局部的微环境。此外,神经细胞的凋亡亦是脑缺血损伤后导致神经元死亡的类型之一。一些原癌基因在损伤早期的表达,是抑制凋亡的重要基因。
白质疏松症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表现的非特异性神经影像学改变,主要见于脑血管疾病如Binswanger病、卒中和血管性痴呆病人。其临床意义与痴呆明显相关。白质小动脉缺血导致的神经胶质细胞变性是形成白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
颗粒膜蛋白-140(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是一种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膜和血管内皮细胞内Weibel-Palade小体的颗粒膜蛋白,当血小板或内皮细胞活化时,迅速分布到细胞表面。且其cDNA序列表明,GMP-140由多个功能区构成,为粘附分子选择素家族的主要成员,选择性地促进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文章就其
细胞凋亡是不同于坏死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现已发现它与多种病理情况有关。文章介绍了国外近几年关于神经元在缺血环境下的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细胞凋亡出现的形式和意义以及可能的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血脑屏障(BBB)是脑的一个保护性装置。文章就构成BBB的主要成分BMECs的物质转运机制及影响因素加以讨论。
局灶性脑梗死的治疗时间窗并非是固定的、统一的,而是一个个体化的、动态的过程。其影响因素众多,主要包括侧支循环、血压、卒中类型、年龄和并发症等。在治疗中,把具体患者的治疗时窗个体化,针对缺血病理生理各个环节综合治疗将给脑梗死患者带来更大的益处。
神经保护剂可以减少急性缺血性神经细胞的损伤,在急性脑缺血损伤的治疗窗内用它可以改善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文章就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钙离子通道阻断剂、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及腺苷转运抑制剂在急性脑缺血性损伤中的应用作一述评。
近年来发现低分子量肝素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时较普通肝素副作用少,作用较肯定,且使用方便。文章综述了低分子量肝素的成分、作用机制及在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冠心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资料,复习了其副作用和耐受性问题。但文献中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资料较少,需作进一步临床观察。
讨论内皮素、一氧化氮的由来、分布、合成代谢、生物学作用及与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密切关系。
细胞间粘附分子介导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在脑缺血时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增强,可使中性粒细胞在脑缺血区聚集,加重脑缺血区的损伤。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中,抗粘附分子抗体可使脑缺血区损伤范围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