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讲“以身为本”?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9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仁为本


  《论语》中有多处记载孔子讲到“仁”。譬如,“里仁为美”“泛爱众而亲仁”“当仁不让于师”“克己复礼为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等。可以说,“仁”是孔子核心思想的全部精义所在。换言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提出“以仁为本”者。然而,孔子没有成为首创者。
  《诗》云:“赳赳武夫,国之干城。”自古言兵法者,必推司马穰苴与孙武。《孙子兵法》现仍保存完好,故孙武被后世誉为“兵圣”;而《司马穰苴兵法》今已不可全见。然而,就是这部残缺的兵书《司马法·仁本第一》中讲道:“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既然说“古者……之谓正”,可见首先提出“以仁为本”这一说法者,至少在司马穰苴以前。虽然也不能排除古代兵法中早已有“以仁为本”这层意思,只是尚未有“以仁为本”这个具体提法,但至晚在《司马法》中已然具体地提出“以仁为本”这个概念。司马穰苴,本名田穰苴,是春秋末期齐国田氏的支庶。齐国相国晏婴向齐景公保荐其率军打仗,“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凯旋后即升任大司马,故称司马穰苴。尽管《史记》中有《司马穰苴列传》,然其生卒年月不详。参照推荐他的晏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亦可推见穰苴应该比孔子要年长一些。所以说,司马穰苴已先于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本”。

以人为本


  其次,仁者爱人。“仁”的核心是“爱人”。《论语》和《礼记》中亦有多处记载孔子讲到“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既然“仁”的核心是“爱人”,那么孔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提出“以仁为本”“以人为本”者。但是,孔子也不是首先提出“以人为本”的人。
  据现在所能看到的史料记载,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管仲。管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故史称管敬仲,后世尊称管子。他是一位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的卓越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他的政治哲学就是实用二字,故深知得人之重要性。他在《管子·权修》中讲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并在《管子·霸言》中进一步申述:“使能则百事理,亲仁则上不危,任贤则诸侯服。”正是他在《管子·霸言》中首次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仲去世于公元前645年,近一个世纪后的公元前551年,孔子才降生。即使天纵之圣,也没有机会首先提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以人为本”的哲学命题了。

以民为本


  再者,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孔子一生讲“仁”行“仁”,强调“爱人”,自然也包括爱民。“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可以看出,孔子是多么强调并重视民本思想啊!所以说,孔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提出“以民为本”者;然而,也不是这样。
  稽考中华民族的民本思想,由来远矣。《诗经·商颂·玄鸟》即有“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尚书·五子之歌》亦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老子》四十九章也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左传·哀公元年》也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的确,国家力量的具体体现就是人民的力量:“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民茂,义以民行。”所以孟子才把“民本思想”强调到空前高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唐太宗才讲:“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据现有史料记载,最早明确提出“以民为本”者,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晏婴:“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晏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当孔子三十五岁到齐国拜谒齐国国君齐景公时,晏子已是年过六旬的齐国老相国矣。可以看出,上述三个重要哲学思想均出自齐国。不用说,孔子也不是最早提出“以民为本”这一民本思想的人。

以身为本


  孔子自我评价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敏”有黾勉、努力、用功之义。“好古敏求”,则是喜好古人的思想和学说,并努力地探求它的深意——即“道心惟微”之所在。明代大儒王阳明对此解释得很到位:“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学,而敏求此心之理耳。”孔子还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宋代大儒朱熹集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考求孔子一生对传统文化的最大贡献——“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其他“五经”只是整理删订阐发“故有”之经典,而“创作”则只有一万八千字的《春秋》一部而已,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述而不作”。为何“不作”?大概是因为孔子生活的年代所能见到的“故有”文本,实在是太灿烂太经典了吧。譬如仅仅以四个字呈现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和“以仁为本”,即是很好的范例。
  所以,孔夫子在“以……为本”为范式“造句”时,就“造”出了一个“以身为本”的全新理念。据《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记载:“孔子曰:‘……故君子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恭有本能图,修业居久而谭,情迩畅而及乎远,察一而关于多,一物治而万物不乱者,以身为本者也。’”孔子讲“以身为本”的前提,是“君子南面临官”,即是对做官之人来说的。“一物治而万物不乱者,以身为本者也”,讲的是做官的首要條件是做人,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好自己。
  其实,不仅是做官,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做好自己都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汉代韩婴《韩诗外传》记述孔子的两位高足曾子和子贡的一段对话:“曾子曰:‘君子有三言,可贯而佩之:一曰无内疏而外亲,二曰(无)身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无)患至而后呼天。’子贡曰:‘何也?’曾子曰:‘内疏而外亲,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他人,不亦远乎?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此三言真可谓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是值得世人终身记取的至理名言。其中,“身不善而怨他人”,不就是说那些不能“以身为本”而只是把自己搞砸事情的责任统统推给他人的人吗?其结果不仅只是一句轻轻的“不亦远乎”,甚而还会“患至呼天”,肠子悔青,噬脐莫及。


孔子杏坛讲学图

  数千年来,儒家所倡导奉行的“修齐治平”,就是从“修身”即“以身为本”开始的。任何一个人,只有从做好自己开始,然后才有可能做好一切。故《诗经·大雅·思齐》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同“型”,即标准和模范。其大意讲的就是以自身的良好品格和行为,为妻子兄弟树立榜样,并从家庭一直影响到邦国的治理。所以《孟子·尽心下》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讲的也是“以身为本”、身行正道的重要性。不然,无论何等量级的人物,口是而心非,言清而行浊,那么连家人和身边人都不会相信他,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也。
  所以说,孔子提出“以身为本”,并非只是“造”一个“以……为本”的句子充数而已,而是强调从政者首先必须从自我出发,正心诚意,做好自己。所以说,“以身为本”是根本之本、核心之本、本中之本。
  (选自《学习时报》2019年9月9日)
其他文献
〔唐〕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长江集》)  【品读】  中唐诗人贾岛曾为长江县(今四川大英县)主簿,世称贾长江,诗集因此得名。  知道并记住贾岛此人,是因了《题李凝幽居》中的“推敲”之典。  据闻,当初贾岛骑驴行路间,忽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佳句,总不能决定后一句里是该用“推”,抑或是“敲”。就在其
期刊
有一个平凡的真理,直到耄耋之年,我才顿悟: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  什么叫书?我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下定义。我们姑且从孔老夫子谈起吧。他老人家读《易》,至于韦编三绝,可见用力之勤。当时还没有纸,文章是用漆写在竹简上面的,竹简用皮条拴起来,就成了书。翻起来很不方便,读起来也有困难。我国古时有一句话,叫作“学富五车”,说一个人肚子里有五车书,可见学问之大。这指的是用纸做成的书,如果是竹简,
期刊
敬称您和你  敬称有很多,但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最常用的是第二人  称:您。  老北京人“您”字不离口,过去挂嘴边儿上的一个词儿就是“您呐”。平时见了面:“来了您呐!”告别:“慢走您呐!”请人让道:“劳您驾了您,边儿上走,蹭油了您呐!”  跟老北京人聊天儿,听去吧,三句话不离“您呐”。可见“您”字,在北京人生活中是多么重要。  其实,“您”字在古代并不是第二人称的敬辞,它最早是“你们”的意思。据语
期刊
《资治通鉴》讲座  东汉三国:士大夫与豪门政治(六)  张国刚  曹操(155—220)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很奸诈,《三国志》中的曹操,形象就比较正面了。至少在唐玄宗时代,李隆基少年时“以阿瞒自许”。不是正面形象,谁会以他自许呢?  一、曹操的心结  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最大的心结是家庭出身问题。他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而父亲究竟本姓什么?最权威的史料《三国志》只是说“莫
期刊
范文正公a,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于其里中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b,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一人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日食人米一升,岁衣人一缣c。嫁女者钱五十千,娶妇者二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者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粳稻八百  斛d,以其所入给其所聚,霈然有余而无穷。仕而家居
期刊
法国的路易十四国王甚是自大,自称是“太阳王”。“朕即国家”就是他说的,够狂妄吧。但从古到今,“朕即国家”在国内外还颇有市场。英国哲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在其名著《神权》中说:“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诗经·小雅·北山》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汉代著名思想家董仲舒也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既然“朕即国家”是“王道”
期刊
造纸术如何传入西方?  在向西方传播的中国文明中,造纸术无疑是最有影响的。据考证,中国发明造纸术至迟在公元初,到东汉和帝永元十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此后纸的生产和使用日渐普及。然而,谈到造纸术的西传,则要从六百多年后唐朝的一场战争说起。  唐天宝十载(751),唐朝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率领由汉人和西域胡人组成的三万大军离开碎叶(今哈萨克斯坦托克马克)迎击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事情的起
期刊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彼人也,登高则望,临深则窥,人之性非窥且望也,势使然也。夫事有逐奸,势有召祸。老聃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化。”管仲曰:“备患于未形,上也。语曰:‘焰焰弗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智禁于微,次也。”事之适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
期刊
在《论语》中,孔子以片言只语、微言大义的形式,多次谈论了理想中的君子人格。例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等等等等。尽管强调点各有不同,但所有这些理想人格,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 救世济民,确切地说,就是入仕为官。正如孔子自言:“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从而,不论
期刊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b。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c。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  於乎d,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