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仁为本
《论语》中有多处记载孔子讲到“仁”。譬如,“里仁为美”“泛爱众而亲仁”“当仁不让于师”“克己复礼为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等。可以说,“仁”是孔子核心思想的全部精义所在。换言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提出“以仁为本”者。然而,孔子没有成为首创者。
《诗》云:“赳赳武夫,国之干城。”自古言兵法者,必推司马穰苴与孙武。《孙子兵法》现仍保存完好,故孙武被后世誉为“兵圣”;而《司马穰苴兵法》今已不可全见。然而,就是这部残缺的兵书《司马法·仁本第一》中讲道:“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既然说“古者……之谓正”,可见首先提出“以仁为本”这一说法者,至少在司马穰苴以前。虽然也不能排除古代兵法中早已有“以仁为本”这层意思,只是尚未有“以仁为本”这个具体提法,但至晚在《司马法》中已然具体地提出“以仁为本”这个概念。司马穰苴,本名田穰苴,是春秋末期齐国田氏的支庶。齐国相国晏婴向齐景公保荐其率军打仗,“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凯旋后即升任大司马,故称司马穰苴。尽管《史记》中有《司马穰苴列传》,然其生卒年月不详。参照推荐他的晏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亦可推见穰苴应该比孔子要年长一些。所以说,司马穰苴已先于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本”。
以人为本
其次,仁者爱人。“仁”的核心是“爱人”。《论语》和《礼记》中亦有多处记载孔子讲到“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既然“仁”的核心是“爱人”,那么孔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提出“以仁为本”“以人为本”者。但是,孔子也不是首先提出“以人为本”的人。
据现在所能看到的史料记载,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管仲。管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故史称管敬仲,后世尊称管子。他是一位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的卓越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他的政治哲学就是实用二字,故深知得人之重要性。他在《管子·权修》中讲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并在《管子·霸言》中进一步申述:“使能则百事理,亲仁则上不危,任贤则诸侯服。”正是他在《管子·霸言》中首次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仲去世于公元前645年,近一个世纪后的公元前551年,孔子才降生。即使天纵之圣,也没有机会首先提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以人为本”的哲学命题了。
以民为本
再者,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孔子一生讲“仁”行“仁”,强调“爱人”,自然也包括爱民。“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可以看出,孔子是多么强调并重视民本思想啊!所以说,孔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提出“以民为本”者;然而,也不是这样。
稽考中华民族的民本思想,由来远矣。《诗经·商颂·玄鸟》即有“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尚书·五子之歌》亦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老子》四十九章也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左传·哀公元年》也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的确,国家力量的具体体现就是人民的力量:“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民茂,义以民行。”所以孟子才把“民本思想”强调到空前高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唐太宗才讲:“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据现有史料记载,最早明确提出“以民为本”者,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晏婴:“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晏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当孔子三十五岁到齐国拜谒齐国国君齐景公时,晏子已是年过六旬的齐国老相国矣。可以看出,上述三个重要哲学思想均出自齐国。不用说,孔子也不是最早提出“以民为本”这一民本思想的人。
以身为本
孔子自我评价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敏”有黾勉、努力、用功之义。“好古敏求”,则是喜好古人的思想和学说,并努力地探求它的深意——即“道心惟微”之所在。明代大儒王阳明对此解释得很到位:“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学,而敏求此心之理耳。”孔子还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宋代大儒朱熹集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考求孔子一生对传统文化的最大贡献——“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其他“五经”只是整理删订阐发“故有”之经典,而“创作”则只有一万八千字的《春秋》一部而已,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述而不作”。为何“不作”?大概是因为孔子生活的年代所能见到的“故有”文本,实在是太灿烂太经典了吧。譬如仅仅以四个字呈现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和“以仁为本”,即是很好的范例。
所以,孔夫子在“以……为本”为范式“造句”时,就“造”出了一个“以身为本”的全新理念。据《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记载:“孔子曰:‘……故君子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恭有本能图,修业居久而谭,情迩畅而及乎远,察一而关于多,一物治而万物不乱者,以身为本者也。’”孔子讲“以身为本”的前提,是“君子南面临官”,即是对做官之人来说的。“一物治而万物不乱者,以身为本者也”,讲的是做官的首要條件是做人,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好自己。
其实,不仅是做官,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做好自己都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汉代韩婴《韩诗外传》记述孔子的两位高足曾子和子贡的一段对话:“曾子曰:‘君子有三言,可贯而佩之:一曰无内疏而外亲,二曰(无)身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无)患至而后呼天。’子贡曰:‘何也?’曾子曰:‘内疏而外亲,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他人,不亦远乎?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此三言真可谓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是值得世人终身记取的至理名言。其中,“身不善而怨他人”,不就是说那些不能“以身为本”而只是把自己搞砸事情的责任统统推给他人的人吗?其结果不仅只是一句轻轻的“不亦远乎”,甚而还会“患至呼天”,肠子悔青,噬脐莫及。
数千年来,儒家所倡导奉行的“修齐治平”,就是从“修身”即“以身为本”开始的。任何一个人,只有从做好自己开始,然后才有可能做好一切。故《诗经·大雅·思齐》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同“型”,即标准和模范。其大意讲的就是以自身的良好品格和行为,为妻子兄弟树立榜样,并从家庭一直影响到邦国的治理。所以《孟子·尽心下》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讲的也是“以身为本”、身行正道的重要性。不然,无论何等量级的人物,口是而心非,言清而行浊,那么连家人和身边人都不会相信他,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也。
所以说,孔子提出“以身为本”,并非只是“造”一个“以……为本”的句子充数而已,而是强调从政者首先必须从自我出发,正心诚意,做好自己。所以说,“以身为本”是根本之本、核心之本、本中之本。
(选自《学习时报》2019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