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质性研究方法调查了山东某高校志愿者组织,发现这类组织的活动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以及社团化的基本特点。文章根据活动频率、结构设置、资金来源、领导类型将高校志愿者组织分为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社会&学校联合培养型志愿者组织、社会&学校临时合作型志愿者组织三类,并对它们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高校志愿者组织 类型特点 运行机制
自1993年共青团中央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以来,全国各大高校的志愿者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地发展起来,现已成为青年志愿组织队伍中活动最积极、组织相对集中、影响力非常广泛的一个团体[1]。高校志愿者组织不仅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等发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质性研究方法调查山东某高校志愿者组织,并在收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回答高校志愿者的组织特点、类型以及各种运行机制等问题。
一、高校志愿者组织界定及特点
(一)高校志愿者的组织界定
国内对志愿者组织的研究文献众多,有学者从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等角度定义志愿者组织,强调志愿精神和非营利性,把研究重点集中在组织特征和机制特征上[2]。也有学者从志愿者组织内部出发,借助与志愿者组织相关的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等概念界定志愿者组织,例如祝灵君认为志愿者组织就是公民在不计报酬,自愿奉献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组织[3]。还有一种就是将上述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综合,例如徐中振对“志愿者组织”的定义:志愿者组织必须是体现志愿精神,肩负为公共服务使命的非营利组织[4]。本文将高校志愿者组织定义为“一种合法的、非政府的、非营利的、非党派性质的、实行自主管理的校园志愿性组织”,其主要目标是致力于高校内部志愿事务或者是社会公益事业,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
(二)高校志愿者的组织特点
1.类型和活动多元化。该校志愿组织虽发展时间不长,但凭借较快的发展速度,已形成了传统志愿者组织与技能型志愿者组织并存的局面,同时志愿活动的范围也不断增加。为了响应国家号召,相继出现了以“扶贫开发”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大学生西部支教团和大学生赴泰国汉语教学等项目,内容现已覆盖扶老助残、爱心救助、城市服务、文明宣传、支教支农、家教服务、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应急抢救、政务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等11个方面。
2.专业化技能提升。随着志愿服务项目的拓展以及活动领域的深入,志愿活动对志愿者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志愿者组织已经注意到志愿服务需求的变化,逐步在开展志愿服务之前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一些依靠自身专业优势成立的技能型志愿者组织,如急救协会、法学院维权组织等也开始出现,弥补了常规性志愿服务之外对技能要求较高的志愿服务的空白。
3.社团化。随着志愿者组织的不断成熟,社团化已经成为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发展趋势。社团化的组织在会员的招募、培训、服务、考核和激励等方面具有更加严格的要求。高校志愿组织社团化的发展,表明志愿活动效果逐步提高。
二、高校志愿者组织类型
接受调查的山东某高校志愿者组织类型多样,由校共青团和校党委分别领导负责,统一收编在社会服务类社团名目之下,共有校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其中包括低一级的学院组织成立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如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外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等)、新长城自强社、爱心协会、服务校友志愿者协会、白杨社、真维斯爱心社、唐仲英爱心社、思源社善行100、职业生涯规划协会、济南AIESEC、联想公益大赛项目以及Enactus12个志愿者组织。根据活动频率、结构设置、资金来源、领导类型,笔者将该高校志愿者组织分为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社会&学校联合培养型志愿者组织、社会&学校临时合作型志愿者组织三类(见表1)。
三、高校志愿者组织的运行机制
不同类型的高校志愿者组织其运行机制特征也不一。按类型划分并介绍不同高校志愿者组织,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各类志愿者组织的运行方式,并针对不同性质的志愿者组织总结出相应的运行机制。
(一)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
该类组织是在校团委和校党委学工部领导下的学生创办运营的志愿者组织,以自助、互助以及助他为目标,有“校方主导型”和“校方监管型”两种类型。
校方主导型志愿者组织指的是校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下简称“青志联”)及其下设的各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下简称“青志协”)。其中青志联是校级组织,青志协是院级组织,二者为从属关系。青志联由校团委直接领导,负责全校师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和协调工作,青志协作为青志联的基层行动组织由各院系团委领导,负责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实施。它们大多依托高校资源,由于有固定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因此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和行政性,成为该高校志愿服务行动的中坚力量。
校方监管型,如爱心协会则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形成的,需要在社团联合会(管理学校社团,与青志联同级)注册登记,审批合格才允许成立社团开展志愿活动。校方监管型会员参与有很大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因此成为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在运行过程中有其特定的运行机制:
1.逐步完善的招募机制。关于招募机制,校方主导型志愿者组织——青志联做的较为成功,组织利用网站、宣传单等多种形式面向全校学生进行招募,择优录取以保证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依靠自主开发的“志愿服务网上申报系统”,形成“确立志愿服务目标-制定招募计划-发布招募信息-接收申请报名-筛选登记”招募体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校方监管型志愿者组织,在学校配套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部分志愿者组织只能依靠收取会费保证组织有效运转,运行经费来自会员的入会费和学校的配套资金,所以校方监管型志愿者组织在招募会员时不存在具体的限制,申请人按相应的程序申请即可入会。 2.志愿者培训机制。随着志愿服务范围的扩大和活动内容的深入,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日益认识到专业化的培训对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的重要性。一些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尤其是校方主导型志愿者组织开始探索志愿者培训机制,而学校团委也有意扶植新生的技能型志愿者组织,不断提升学校志愿者组织的专业性和服务水平。与此相对应的是该高校的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多地获得社会的认可,在全运会等大型赛事期间有多名志愿者获得“优秀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有主管老师向笔者介绍:“(志愿者组织)十分重视志愿者的培训,有时候邀请志愿服务经历比较多的同学举办经验分享会,有时候志愿者自己从网上搜集资料举办培训讲座。除了这些内部培训会,志愿者也会参加校外组织的一些培训活动,像全运会这样的大型体育赛事,项目主办方有自己的培训。”
但是,由于受经费资助、培训场地、时间和人员等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都有条件开展志愿服务培训,大部分志愿者未经系统的专业培训,只能从事简单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活动盲目开展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志愿者缺乏经验不知道要做什么,有不少志愿者表示:“到了服务点,我们完全不知道要做什么,领队说做这个我们就做这个,领队说哪里需要人我们就到哪里去服务。有时候志愿服务结束后,我们也不知道这个项目叫什么,具体应该怎么做。”
志愿者组织开展志愿活动需要组织中有专人研究,不断分析经验教训并提出调整策略,而不是一味地只注重做而不思考。大部分志愿者组织负责人在成为决策者之前并未熟识志愿者组织的相关知识,负责人专业性知识的缺乏难以促使组织的发展与项目的创新,在组织管理和决策层面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不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这种忽略专业培训的活动,最终只能导致志愿活动停留在简单的“学雷锋做好事”的浅表层次。
3. 明确而有效率的组织结构。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有别于其他两种组织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其明确而有效率的组织结构。由于该类志愿者组织直接受学校相关部门的领导,所以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资金方面都会得到优先的关注,相应的组织结构也较明确有效率。它们一般采取部门制,在组织内部设立综合协调部、人力资源部、宣传部、实践部等部门,平时的日常运行就依靠这些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高效的组织结构在提高组织整体运转水平的同时,也容易导致组织的行政化倾向和组织的自主性弱化,这几乎成为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共有的特征。单讲志愿者组织申办活动的过程就受到多方监管,需要多重手续方可获批。接受访谈的人员这样告诉笔者:“举办活动首先得要指导老师认可,指导老师不同意,活动再好也办不了。其次,活动需要场地,场地的申请要按照学校场地的管理办法,再加上场地的数量极其有限,有时候其他社团还会和我们竞争同一个场地。最后,活动举办期间学校有专人监督巡视,等最后到手的活动批准手续单大概有7行,审批手续占了4行,各种主管单位意见、活动审批单位意见(校团委)、宣传工作审批意见(校党委宣传部校园宣传秩序管理部)、场地审批单位意见(公安处)4个部门的印章。我们办活动得根据程序来,但是层层叠叠的流程在保证组织合理运行的同时,也扼杀了我们开展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除了程序繁琐外,高校志愿者组织行政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刚性化管理倾向。自愿性是志愿者很重要的特征,在组织运行的实际过程中,从组织的管理层到会员普遍缺乏自主性。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层(如部长或者干事)承担着一定的组织、协调义务,他们被严格地要求承担相应的布置任务、落实组织行动、监督志愿者服务过程、反馈志愿服务信息等任务。普通志愿者在组织中被视为志愿服务的主要执行者,但是他们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志愿者的自主性和创造热情被制约,导致志愿者在“要我参加”的组织事务和会议中消耗过多时间,而在“我要参加”的志愿者实践中的服务时间反而不多[1]。
4. 内部协作与竞争。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迅速集中手中的志愿者资源,联合不同的志愿者组织迅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或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各志愿者组织由于共同的活动目标,在同一个学校的领导下能够顺利地进行沟通合作,并取得不错的服务效果。但是,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之间也存在竞争,这些竞争往往缘起于其奖励性、协作性及共同领导,主要表现在对活动基金和荣誉的竞争。如何在纳新的时候获得更多、更优秀的会员,如何将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不同的志愿者组织协同工作时任务如何分工,最终的荣誉如何分配,这些问题都是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志愿者组织资金的匮乏,激励手段的缺失等问题。一位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负责人告诉笔者:“部分志愿者组织之间会有交流互动,比如说共同承担大型志愿活动,虽然学工部把这些志愿者组织联合起来,但实际上貌合神离,有时候会因为活动分工而产生争吵,而最后的评优环节需要各个志愿者组织去争取,有的组织会搞小动作很伤和气。”从这位负责人的言语中,可以看出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之间存在极大的利益纠纷,争取学校管理部门的青睐,以获取最大的荣誉和利益成为志愿者组织合作的不容忽视的阻碍。
5. 资金支持。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直接受学校相关部门的领导,因此相比于其他两种志愿者组织更容易得到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植。组织在每个学期都有一定的预算,学校根据预算支持其举办活动,而出现在预算外的活动有时能得到学校的资金支持,有时候则是志愿者自己出钱做志愿服务。另一种可能就是志愿者组织之间相互竞争学校的配套资金,竞争到资金的志愿者组织可以有效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而未获得资金的志愿者组织更多地可能依赖会员“凑份子”参加志愿活动,例如爱心社团的暑期支教自费项目。
6. 激励机制。学校十分重视对志愿者的激励,并开发了“志愿服务信息录入系统”,志愿者从活动申请到活动考核都在该系统完成,为志愿者服务考核提供了基本的依据。优秀志愿者的选拔标准主要考察其个人综合素质和志愿服务经历,并且选拔过程是公开的。除此之外,学校还设立社会实践专项奖学金,奖励长期参与志愿服务或对志愿服务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同学。校团委每年组织评选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10名志愿者授予他们“五四青年杰出志愿者”称号。表现特别突出的,学校推荐其申报各级政府、相关组织设立的志愿服务个人奖项。 (二)社会&学校联合培养型志愿者组织
该类志愿者组织是由校外志愿者组织总部领导,受高校团委或者社团联合会管理、监督的社会性志愿者组织(包括国际组织、国内民间组织以及公益高校联盟),具体又分为非营利组织&学校合作型、盈利企业&学校联合培养型两类。其中,非营利组织&学校合作型志愿者组织是社会志愿者组织在高校的延伸,它们依托高校建立办事处组成高校运营团队,但解释权和领导权归总部所有,如AEISEC、指南针、Enactus。盈利企业&学校联合培养型组织活动,主要围绕企业形象运行,成熟的志愿者组织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其整体运营水平和效果要高于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具体运行机制如下:
1. 较为成熟的志愿者招募机制。社会&学校联合培养型组织参考企业招聘的方式招募会员,通过学校统一组织的纳新活动,该类志愿者组织可以不断地吸引到众多优秀志愿者。在招募过程中,既强调申请人的领导能力、组织才能等综合素质,又考虑申请人的价值观理念、志愿精神等情况。有志愿者表示自己在参加济南AIESEC时就经历了如同公司面试般的海选、小组面试、主席团面试等诸多环节,这种既关注志愿者综合素质,又强调志愿者理念的选拔方式,对于组织的发展、未来领导人的选择都是十分重要的。
2. 资金运行机制。该类志愿者组织与其他志愿者组织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资金与物质保障来自于社会企业或志愿者组织总部,活动内容由企业或组织总部决定。近年来,政府一方面鼓励推广志愿者组织自负盈亏,一方面把有限的财政直接拨款改为项目拨款或者岗位拨款,总体上说财政能够提供拨款的规模下降了,因此这些志愿者组织在高校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需要靠自己创收才能维持组织的日常运作。
部分志愿者组织为维持自身发展,推出了有偿服务或者是收费项目。例如AIESEC推出的国外志愿者活动,志愿者除承担数万元的活动费(机票、签证费、材料费、住宿费等),还需缴纳3000元左右的服务费,这些服务费部分就会成为组织的运营费用。
有些志愿者组织被迫将部分资助资金转用于投资,用获得的回报来支持机构运作,如宜农贷就是针对农村贫困妇女发起的公益性小额信用贷款的助农项目,通过来自爱心使者的捐助来为农村贫困妇女提供资金支持,并提供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公益活动。捐助资金汇集到统一的账户交给第三方理财机构进行管理,期间为保值、增值进行一系列理财计划。
还有一些志愿者组织在不能从事营利性活动的约束下,为求生存纷纷转向社会从事经营或募捐活动,如雷励中国致力于青少年发展的教育型公益机构,其志愿者报名获得雷励中国的支持,在全国进行募捐活动,为志愿服务筹集所需资金。
3. 项目化运行。所谓项目式就是指组织以项目方式运行,组织设有宣传、人事、秘书、外联、策划等日常职能部门。在没有活动时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运行;组织活动时,各职能部门的成员在自己原有部门的基础上参与到项目中去,在项目中承担着相应的角色。这种项目化的运作方式可以充分调动普通会员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中去的积极性,并承担着相应的职责。
(三)社会&学校合作临时型志愿者组织
该类志愿者组织并未在该校设立办事处,活动较少且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它们一般没有固定的生命周期,规模也不具有统一的模式,多的可达数10万人,少的也可以是10几人,具有非常明显的灵活性和非结构化特征[5]。其最大的特点是暂时性,活动缺乏持续性,因此此类志愿者组织一般不需要招募特定的志愿者,需要开展活动时便委托学校的相关社团或组织。也正是临时性的合作,导致其运作水平也是这几类志愿者组织类型中较差的,存在部分学校社团多为赚点外快,或者为提高自身形象而敷衍承办活动的现象。
调查发现该类志愿者组织在运行过程中还表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活动多、服务少。由于开展大型活动能够争取社会关注、获得社会资源、提升企业形象,因此很多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志愿服务。明明可以通过开展具体的帮助、服务达到良好的效果,但他们却选择举办大型的社会募捐活动,再加上缺乏实际调查,结果筹集的资源远远超出这些对象的需求,且使用途径又缺乏社会监督。二是宣传大于实效,有被访谈者这样评价:“有些活动办得越来越敷衍,我们在其所在的网站上经常能获得一些志愿者组织的总结材料、宣传材料,看起来好像搞得很壮大,实际上活动最终做哪里去了不得而知,只知道最后的结果,这样做最后只能损害志愿者组织的诚信。”
四、结语
志愿服务是当代中国方兴未艾的事业。在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存在和有效运作,无论对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很大贡献。因此以高校为载体,依托高校的有利资源,大力发展高校志愿者组织,不仅有利于促进志愿者组织的发展与完善,还能促进我国公共事业发展,最终实现志愿者组织、高校与社会三方的互利共赢。在政府保障机制、社会促进机制、高校服务机制和志愿者组织自身建设机制通力合作下,大力发展高校志愿者组织,将对我国志愿者组织的深入、广泛地开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雪峰.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四川省某高校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2009(4):124-126+134.
[2]彭晓伟.近年来我国志愿者组织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13-118.
[3]祝灵君.志愿者组织、志愿者精神与政党领导[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3):44-49.
[4]徐中振.志愿服务与社区发展——上海城市社区志愿者活动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8.
[5]梅鲜.中国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动作研究——以复旦大学志愿者组织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8.
[关键词]高校志愿者组织 类型特点 运行机制
自1993年共青团中央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以来,全国各大高校的志愿者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地发展起来,现已成为青年志愿组织队伍中活动最积极、组织相对集中、影响力非常广泛的一个团体[1]。高校志愿者组织不仅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等发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质性研究方法调查山东某高校志愿者组织,并在收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回答高校志愿者的组织特点、类型以及各种运行机制等问题。
一、高校志愿者组织界定及特点
(一)高校志愿者的组织界定
国内对志愿者组织的研究文献众多,有学者从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等角度定义志愿者组织,强调志愿精神和非营利性,把研究重点集中在组织特征和机制特征上[2]。也有学者从志愿者组织内部出发,借助与志愿者组织相关的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等概念界定志愿者组织,例如祝灵君认为志愿者组织就是公民在不计报酬,自愿奉献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组织[3]。还有一种就是将上述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综合,例如徐中振对“志愿者组织”的定义:志愿者组织必须是体现志愿精神,肩负为公共服务使命的非营利组织[4]。本文将高校志愿者组织定义为“一种合法的、非政府的、非营利的、非党派性质的、实行自主管理的校园志愿性组织”,其主要目标是致力于高校内部志愿事务或者是社会公益事业,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
(二)高校志愿者的组织特点
1.类型和活动多元化。该校志愿组织虽发展时间不长,但凭借较快的发展速度,已形成了传统志愿者组织与技能型志愿者组织并存的局面,同时志愿活动的范围也不断增加。为了响应国家号召,相继出现了以“扶贫开发”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大学生西部支教团和大学生赴泰国汉语教学等项目,内容现已覆盖扶老助残、爱心救助、城市服务、文明宣传、支教支农、家教服务、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应急抢救、政务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等11个方面。
2.专业化技能提升。随着志愿服务项目的拓展以及活动领域的深入,志愿活动对志愿者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志愿者组织已经注意到志愿服务需求的变化,逐步在开展志愿服务之前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一些依靠自身专业优势成立的技能型志愿者组织,如急救协会、法学院维权组织等也开始出现,弥补了常规性志愿服务之外对技能要求较高的志愿服务的空白。
3.社团化。随着志愿者组织的不断成熟,社团化已经成为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发展趋势。社团化的组织在会员的招募、培训、服务、考核和激励等方面具有更加严格的要求。高校志愿组织社团化的发展,表明志愿活动效果逐步提高。
二、高校志愿者组织类型
接受调查的山东某高校志愿者组织类型多样,由校共青团和校党委分别领导负责,统一收编在社会服务类社团名目之下,共有校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其中包括低一级的学院组织成立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如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外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等)、新长城自强社、爱心协会、服务校友志愿者协会、白杨社、真维斯爱心社、唐仲英爱心社、思源社善行100、职业生涯规划协会、济南AIESEC、联想公益大赛项目以及Enactus12个志愿者组织。根据活动频率、结构设置、资金来源、领导类型,笔者将该高校志愿者组织分为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社会&学校联合培养型志愿者组织、社会&学校临时合作型志愿者组织三类(见表1)。
三、高校志愿者组织的运行机制
不同类型的高校志愿者组织其运行机制特征也不一。按类型划分并介绍不同高校志愿者组织,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各类志愿者组织的运行方式,并针对不同性质的志愿者组织总结出相应的运行机制。
(一)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
该类组织是在校团委和校党委学工部领导下的学生创办运营的志愿者组织,以自助、互助以及助他为目标,有“校方主导型”和“校方监管型”两种类型。
校方主导型志愿者组织指的是校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下简称“青志联”)及其下设的各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下简称“青志协”)。其中青志联是校级组织,青志协是院级组织,二者为从属关系。青志联由校团委直接领导,负责全校师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和协调工作,青志协作为青志联的基层行动组织由各院系团委领导,负责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实施。它们大多依托高校资源,由于有固定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因此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和行政性,成为该高校志愿服务行动的中坚力量。
校方监管型,如爱心协会则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形成的,需要在社团联合会(管理学校社团,与青志联同级)注册登记,审批合格才允许成立社团开展志愿活动。校方监管型会员参与有很大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因此成为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在运行过程中有其特定的运行机制:
1.逐步完善的招募机制。关于招募机制,校方主导型志愿者组织——青志联做的较为成功,组织利用网站、宣传单等多种形式面向全校学生进行招募,择优录取以保证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依靠自主开发的“志愿服务网上申报系统”,形成“确立志愿服务目标-制定招募计划-发布招募信息-接收申请报名-筛选登记”招募体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校方监管型志愿者组织,在学校配套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部分志愿者组织只能依靠收取会费保证组织有效运转,运行经费来自会员的入会费和学校的配套资金,所以校方监管型志愿者组织在招募会员时不存在具体的限制,申请人按相应的程序申请即可入会。 2.志愿者培训机制。随着志愿服务范围的扩大和活动内容的深入,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日益认识到专业化的培训对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的重要性。一些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尤其是校方主导型志愿者组织开始探索志愿者培训机制,而学校团委也有意扶植新生的技能型志愿者组织,不断提升学校志愿者组织的专业性和服务水平。与此相对应的是该高校的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多地获得社会的认可,在全运会等大型赛事期间有多名志愿者获得“优秀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有主管老师向笔者介绍:“(志愿者组织)十分重视志愿者的培训,有时候邀请志愿服务经历比较多的同学举办经验分享会,有时候志愿者自己从网上搜集资料举办培训讲座。除了这些内部培训会,志愿者也会参加校外组织的一些培训活动,像全运会这样的大型体育赛事,项目主办方有自己的培训。”
但是,由于受经费资助、培训场地、时间和人员等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都有条件开展志愿服务培训,大部分志愿者未经系统的专业培训,只能从事简单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活动盲目开展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志愿者缺乏经验不知道要做什么,有不少志愿者表示:“到了服务点,我们完全不知道要做什么,领队说做这个我们就做这个,领队说哪里需要人我们就到哪里去服务。有时候志愿服务结束后,我们也不知道这个项目叫什么,具体应该怎么做。”
志愿者组织开展志愿活动需要组织中有专人研究,不断分析经验教训并提出调整策略,而不是一味地只注重做而不思考。大部分志愿者组织负责人在成为决策者之前并未熟识志愿者组织的相关知识,负责人专业性知识的缺乏难以促使组织的发展与项目的创新,在组织管理和决策层面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不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这种忽略专业培训的活动,最终只能导致志愿活动停留在简单的“学雷锋做好事”的浅表层次。
3. 明确而有效率的组织结构。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有别于其他两种组织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其明确而有效率的组织结构。由于该类志愿者组织直接受学校相关部门的领导,所以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资金方面都会得到优先的关注,相应的组织结构也较明确有效率。它们一般采取部门制,在组织内部设立综合协调部、人力资源部、宣传部、实践部等部门,平时的日常运行就依靠这些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高效的组织结构在提高组织整体运转水平的同时,也容易导致组织的行政化倾向和组织的自主性弱化,这几乎成为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共有的特征。单讲志愿者组织申办活动的过程就受到多方监管,需要多重手续方可获批。接受访谈的人员这样告诉笔者:“举办活动首先得要指导老师认可,指导老师不同意,活动再好也办不了。其次,活动需要场地,场地的申请要按照学校场地的管理办法,再加上场地的数量极其有限,有时候其他社团还会和我们竞争同一个场地。最后,活动举办期间学校有专人监督巡视,等最后到手的活动批准手续单大概有7行,审批手续占了4行,各种主管单位意见、活动审批单位意见(校团委)、宣传工作审批意见(校党委宣传部校园宣传秩序管理部)、场地审批单位意见(公安处)4个部门的印章。我们办活动得根据程序来,但是层层叠叠的流程在保证组织合理运行的同时,也扼杀了我们开展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除了程序繁琐外,高校志愿者组织行政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刚性化管理倾向。自愿性是志愿者很重要的特征,在组织运行的实际过程中,从组织的管理层到会员普遍缺乏自主性。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层(如部长或者干事)承担着一定的组织、协调义务,他们被严格地要求承担相应的布置任务、落实组织行动、监督志愿者服务过程、反馈志愿服务信息等任务。普通志愿者在组织中被视为志愿服务的主要执行者,但是他们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志愿者的自主性和创造热情被制约,导致志愿者在“要我参加”的组织事务和会议中消耗过多时间,而在“我要参加”的志愿者实践中的服务时间反而不多[1]。
4. 内部协作与竞争。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迅速集中手中的志愿者资源,联合不同的志愿者组织迅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或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各志愿者组织由于共同的活动目标,在同一个学校的领导下能够顺利地进行沟通合作,并取得不错的服务效果。但是,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之间也存在竞争,这些竞争往往缘起于其奖励性、协作性及共同领导,主要表现在对活动基金和荣誉的竞争。如何在纳新的时候获得更多、更优秀的会员,如何将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不同的志愿者组织协同工作时任务如何分工,最终的荣誉如何分配,这些问题都是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志愿者组织资金的匮乏,激励手段的缺失等问题。一位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负责人告诉笔者:“部分志愿者组织之间会有交流互动,比如说共同承担大型志愿活动,虽然学工部把这些志愿者组织联合起来,但实际上貌合神离,有时候会因为活动分工而产生争吵,而最后的评优环节需要各个志愿者组织去争取,有的组织会搞小动作很伤和气。”从这位负责人的言语中,可以看出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之间存在极大的利益纠纷,争取学校管理部门的青睐,以获取最大的荣誉和利益成为志愿者组织合作的不容忽视的阻碍。
5. 资金支持。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直接受学校相关部门的领导,因此相比于其他两种志愿者组织更容易得到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植。组织在每个学期都有一定的预算,学校根据预算支持其举办活动,而出现在预算外的活动有时能得到学校的资金支持,有时候则是志愿者自己出钱做志愿服务。另一种可能就是志愿者组织之间相互竞争学校的配套资金,竞争到资金的志愿者组织可以有效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而未获得资金的志愿者组织更多地可能依赖会员“凑份子”参加志愿活动,例如爱心社团的暑期支教自费项目。
6. 激励机制。学校十分重视对志愿者的激励,并开发了“志愿服务信息录入系统”,志愿者从活动申请到活动考核都在该系统完成,为志愿者服务考核提供了基本的依据。优秀志愿者的选拔标准主要考察其个人综合素质和志愿服务经历,并且选拔过程是公开的。除此之外,学校还设立社会实践专项奖学金,奖励长期参与志愿服务或对志愿服务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同学。校团委每年组织评选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10名志愿者授予他们“五四青年杰出志愿者”称号。表现特别突出的,学校推荐其申报各级政府、相关组织设立的志愿服务个人奖项。 (二)社会&学校联合培养型志愿者组织
该类志愿者组织是由校外志愿者组织总部领导,受高校团委或者社团联合会管理、监督的社会性志愿者组织(包括国际组织、国内民间组织以及公益高校联盟),具体又分为非营利组织&学校合作型、盈利企业&学校联合培养型两类。其中,非营利组织&学校合作型志愿者组织是社会志愿者组织在高校的延伸,它们依托高校建立办事处组成高校运营团队,但解释权和领导权归总部所有,如AEISEC、指南针、Enactus。盈利企业&学校联合培养型组织活动,主要围绕企业形象运行,成熟的志愿者组织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其整体运营水平和效果要高于校方日常型志愿者组织,具体运行机制如下:
1. 较为成熟的志愿者招募机制。社会&学校联合培养型组织参考企业招聘的方式招募会员,通过学校统一组织的纳新活动,该类志愿者组织可以不断地吸引到众多优秀志愿者。在招募过程中,既强调申请人的领导能力、组织才能等综合素质,又考虑申请人的价值观理念、志愿精神等情况。有志愿者表示自己在参加济南AIESEC时就经历了如同公司面试般的海选、小组面试、主席团面试等诸多环节,这种既关注志愿者综合素质,又强调志愿者理念的选拔方式,对于组织的发展、未来领导人的选择都是十分重要的。
2. 资金运行机制。该类志愿者组织与其他志愿者组织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资金与物质保障来自于社会企业或志愿者组织总部,活动内容由企业或组织总部决定。近年来,政府一方面鼓励推广志愿者组织自负盈亏,一方面把有限的财政直接拨款改为项目拨款或者岗位拨款,总体上说财政能够提供拨款的规模下降了,因此这些志愿者组织在高校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需要靠自己创收才能维持组织的日常运作。
部分志愿者组织为维持自身发展,推出了有偿服务或者是收费项目。例如AIESEC推出的国外志愿者活动,志愿者除承担数万元的活动费(机票、签证费、材料费、住宿费等),还需缴纳3000元左右的服务费,这些服务费部分就会成为组织的运营费用。
有些志愿者组织被迫将部分资助资金转用于投资,用获得的回报来支持机构运作,如宜农贷就是针对农村贫困妇女发起的公益性小额信用贷款的助农项目,通过来自爱心使者的捐助来为农村贫困妇女提供资金支持,并提供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公益活动。捐助资金汇集到统一的账户交给第三方理财机构进行管理,期间为保值、增值进行一系列理财计划。
还有一些志愿者组织在不能从事营利性活动的约束下,为求生存纷纷转向社会从事经营或募捐活动,如雷励中国致力于青少年发展的教育型公益机构,其志愿者报名获得雷励中国的支持,在全国进行募捐活动,为志愿服务筹集所需资金。
3. 项目化运行。所谓项目式就是指组织以项目方式运行,组织设有宣传、人事、秘书、外联、策划等日常职能部门。在没有活动时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运行;组织活动时,各职能部门的成员在自己原有部门的基础上参与到项目中去,在项目中承担着相应的角色。这种项目化的运作方式可以充分调动普通会员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中去的积极性,并承担着相应的职责。
(三)社会&学校合作临时型志愿者组织
该类志愿者组织并未在该校设立办事处,活动较少且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它们一般没有固定的生命周期,规模也不具有统一的模式,多的可达数10万人,少的也可以是10几人,具有非常明显的灵活性和非结构化特征[5]。其最大的特点是暂时性,活动缺乏持续性,因此此类志愿者组织一般不需要招募特定的志愿者,需要开展活动时便委托学校的相关社团或组织。也正是临时性的合作,导致其运作水平也是这几类志愿者组织类型中较差的,存在部分学校社团多为赚点外快,或者为提高自身形象而敷衍承办活动的现象。
调查发现该类志愿者组织在运行过程中还表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活动多、服务少。由于开展大型活动能够争取社会关注、获得社会资源、提升企业形象,因此很多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志愿服务。明明可以通过开展具体的帮助、服务达到良好的效果,但他们却选择举办大型的社会募捐活动,再加上缺乏实际调查,结果筹集的资源远远超出这些对象的需求,且使用途径又缺乏社会监督。二是宣传大于实效,有被访谈者这样评价:“有些活动办得越来越敷衍,我们在其所在的网站上经常能获得一些志愿者组织的总结材料、宣传材料,看起来好像搞得很壮大,实际上活动最终做哪里去了不得而知,只知道最后的结果,这样做最后只能损害志愿者组织的诚信。”
四、结语
志愿服务是当代中国方兴未艾的事业。在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存在和有效运作,无论对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很大贡献。因此以高校为载体,依托高校的有利资源,大力发展高校志愿者组织,不仅有利于促进志愿者组织的发展与完善,还能促进我国公共事业发展,最终实现志愿者组织、高校与社会三方的互利共赢。在政府保障机制、社会促进机制、高校服务机制和志愿者组织自身建设机制通力合作下,大力发展高校志愿者组织,将对我国志愿者组织的深入、广泛地开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雪峰.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四川省某高校为例[J].西华大学学报,2009(4):124-126+134.
[2]彭晓伟.近年来我国志愿者组织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13-118.
[3]祝灵君.志愿者组织、志愿者精神与政党领导[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3):44-49.
[4]徐中振.志愿服务与社区发展——上海城市社区志愿者活动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8.
[5]梅鲜.中国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动作研究——以复旦大学志愿者组织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