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ie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表达能力。通过对文章反复地朗读,对文中情感的反复体会、领悟,再加上适当的语气和语调,才能产生好的语感效果。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语感、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会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并在此基础上悟出文中所阐述的内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音乐开篇激趣。每堂课刚开始几分钟,学生思想分散,情绪不稳,往往需要组织课堂纪律,使班内安静下来,如果先让学生听一首歌或一段音乐,音乐会以它独有的魅力使学生的精力迅速集中起来。音乐一结束,则可由音乐谈起,并引出所讲的音乐内容。这样既免去课堂上组织教学的繁琐,省时省力,又在欢快的气氛中自然导入新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这样开篇激趣:先让学生听歌曲《春天在哪里》,在歌曲的余音中导语引入:“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静静的山林里,这里有鲜花,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从优美的旋律中,同学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答:山林、鲜花、绿草、小黄鹂)老师:这首歌唱出了春天的美景,无独有偶,散文《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如画的春景图。再如:教学茅盾的《白杨礼赞》时,可用歌曲《小白杨》导入;教舒婷的《祖国啊,亲爱的祖国》一课时,可用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导入新课;教《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可选用《水浒传》插曲《好汉歌》,让学生从歌声中就可想象到梁山好汉的英雄形象……
  2、配乐朗读激趣。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老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范读一定要读出水平,读出韵味,起到示范的作用,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学习的兴趣。配乐朗读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动人的音乐声中,学生聆听着老师的抑扬顿挫,默默领悟着文字内容。音乐声、读书声,声声交融,相得益彰。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不同体裁的作品对选配的音乐有着不同的要求。散文和现代诗适合配以轻音乐,如钢琴曲、小提琴协奏曲等。我在范读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选配了轻音乐曲《海韵》。乐曲开始,苍茫的大海上,波涛澎湃,伴着几声响亮的海燕叫声传过来,全班同学一下被这声响震撼了,一个个全神贯注,期待着老师读出第一个章节………随着音乐的激昂和低沉,同学们都仿佛置身在大海边,联象到大海碧涛翻滚的情景。在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文时,可选配节奏舒缓的小提琴协奏曲,让学生在优美柔和的乐曲声中听老师范读课文,仿佛乘着飞船游逛天上的街市美景……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有许多课文中用文字难以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都可通过朗读体会出来。有些教师只注重课文理解,而忽略朗读训练,岂不知朗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阅读教学中更要注重朗读,朗读训练时不能以讲代读,要让学生明确朗读的目的,然后保证需要朗读的时间,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朗读不是遵照教师的指令,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是自己的需要。不要用繁琐的分析、问答、机械地练习、无必要的表演或无目的的扩展活动挤占了朗读的时间,代替了朗读,要让学生感到需要朗读,很想朗读。只有朗读才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或用文字不能直接表现的内容,让学生自觉的、主动的去朗读,要让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享受阅读的生活,增强阅读的动力。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一课时,不能只用繁琐的分析去机械的理解课文的内容,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然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体会吟悟。
  三、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
  在指导朗读技巧时,要避免纯技巧性的形式化朗读指导,加强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体验。朗读技巧主要靠感受,不是靠分析。运用朗读技巧时要自然,要掌握好分寸。
  1、感情调动技巧。朗读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朗读者只有认真感受作品,积极介入其中,充分调动感情,才能以声传情,以情感人。调动感情的手段常用的一般有三种:情景再现、情感联想、挖掘内在语。内在语就是文章中文字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本质。内在语能赋于言语一定的思想,态度和感情色彩。没有内在语言语就失去了光彩和生命。我们读一篇文章必须提示文字中所蕴藏的深意,才能准确、贴切地把握作品、调动感情。内在语就像一股巨大的潮流,在言语底下不断滚动,赋于言语以生命,只有抓住内在语挖掘文字后面更深一层的意思,朗读才越有深度,在语句或段与段之间加设内在语句可以帮助朗读者顺利实现感情和语气的转换。
  2、语言表达技巧。朗读的语言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语调上的运用,具体地说它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语速等。停连要根据思想内容的需要,借助语法成份的关系,进行合理安排,否则就会影响语意的表达而产生误解。朗读时的重音并非都是加重声音,可以用快慢、强弱、高低、虚实、停连等各种方法来达到强调。总之重音表达形式多样,切忌呆板。作品的思想感情往往诉诸于词章文采,朗读的思想感情则诉诸于声音气息。当然,朗读者的语气色彩也非朗读者随心所欲的涂抹,它是语句内在的具体思想感情之积极运动的显露。这种显露又具体体现在声音气息的变化上。
  总之,在朗读时,我们要从思想内容实际出发,掌握快慢的相互配合及自然转化,保证口语风格的协调统一,以增强口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
其他文献
在我国,地方政府之间在很多有必要合作的领域很少进行合作,或者合作的很不愉快,某些地方政府之间甚至采用分割与对抗的方式来达到损人利己或者损人也不利己的目的。 从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目前学生作文思想空洞、缺乏生活,“大话”“空话”“套话”连篇,是教育者们不得不承认的现状。而如何做到有效习作教学,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尝试,摸索出有效途径:  一、丰富诵读有效积累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现代小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单靠老师的力量在短期内很难解决这个问题。
期刊
随着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无人机被投入到输电通道的检修当中.但由于输电杆塔间距较长,搭载在无人机上的高清摄像机受焦距限制,难以采集到完整的输电通道图像.本
【摘要】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具有十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基于这种教学理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培养学生自觉投入阅读的兴趣。二、要加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每个学生在读中积累知识、发展能力,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获得个人感受,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不断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三、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
期刊
生活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认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更要开展好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扩宽学习的空
期刊
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
期刊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日趋扩张,城市管理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首要职能,自上世纪90年代起各地成立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培养了一支数量庞大的城市管理行政执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兴趣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如此。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下面就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情境,发展想
期刊
脑卒中作为慢性病的典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已成为威胁城乡居民健康的第一危险因素。如何合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和社区综合治理对脑卒中进行控制,帮助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