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靠实践性知识保障的: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成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成熟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究能有效缩短教师成长周期。
当前,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正在越来越多地成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一个重心工作。课例研究是指对开设的教学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或视频录像等典型课例进行分析研究,以揭示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分享和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从而丰富教师专业发展中必备的实践性知识,增长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的教学研讨活动。课例研究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所谓“研究课”。但课例研究不是着眼于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过程。而是一种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是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自身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
课例研究之所以在校本研修中受到教师的欢迎和认可,是因为它既切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又便于操作,是一个专业引领、知行统一、实践反思的过程。“课例研究”的优势在于:①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以主题为中心,围绕课题进行研讨。②课例研究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交流平台,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助互学过程。课例研究是教师进行改进教学的一种手段,让教育者和研究者共同分享信息。它的整个过程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课例研究是教师合作完成的。通过团体运作的方式改进教学,教师能够分析课堂教学,相互启发,进一步学会教学。这样的校本教研形式,展现的是教师专业发展团队的生命力。课例研究推动了学习型学校和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促进了教师的共同发展。
但是,校本教研工作牵涉到学校的配套设施、管理层面、统筹协调等诸多问题,完全寄托于通过校本教研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构建课例研究的多元性,才可以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
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真正领略到了课例研究所带来的实惠,同时,也总结出了教师作为一个单一的个体,其课例研究应该具有更为宽泛的内容,追求可行性和时效性。即,教师除了参与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外,还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开展课例研究,以不断发展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
一、对课例资料的研究——聚众人之精华,提升自身素质
简单而言,这是一个通过收集整理课例资料进行研究的过程。这种途径是以个人为单位,以教材为原点进行资料的收集(特别是名家的课例资料),分类整理,研究归纳,提炼个人所需要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聚众人之精华,不断提升课例研究者的自身素质。
以《故乡》为例:
(一)收集的材料
(1)课堂呈现材料:教案8篇、课堂实录5个[名家课例2个(纸质)]、课堂录像资料2张(光盘)、各种课堂教学设想4种,等等。
(2)支持性材料:关于作者、《故乡》教学法、简析《故乡》中的人物、关于《故乡》结尾的探究等等。
(3)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日记、专题性教学反思、心得体会、教学随想、教学后记等等。
(二)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
1 整理归纳
(1)教学设计的多种角度——名家执教《故乡》之比较:
怎样引导学生潜心地理解课文呢?看余映潮和蔡澄清二位语文教育家的教学。
余映潮老师的课只有1课时。在内容方面,是“选点突破”式的,所选取的教学内容是描写、表现中年闰土的那一部分。结构方面是“板块推进式”的,全课教学主要有三块构成:了解内容,总分式概括;妙点揣摩,多角度评析;评说人物,分层次表述。
蔡澄清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为3课时:①导人新课:解题,了解情节发展,把握文章结构;②点拨、讨论:人物、景物;③突出训练:研究《故乡》结尾的三个自然段。
分析:二位老师执教《故乡》,有着明显的一致性:第一,都打破了介绍背景,再分段、分析,然后总结主题与写作特点的传统程序。第二,都根据小说三要素设计分析思路。第三,重点分析人物和景物描写。同时。二位老师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
(2)探究性问题的设计(10个)。
如:①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②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③“我”回忆了少年闰土的哪几件事情?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农村少年?④闰土和“我”小时那么要好,现在为什么要叫“我”“老爷”,而且还叫水生磕头?⑤闰土见到分别20年后的“我”,脸上现出既欢喜又凄凉的神情,这二者之间矛盾吗?为什么?⑥“我”很想见到闰土,但闰土来了后,“我”并不感到高兴,有许多话要说。却又吐不出口,为什么?⑦本文题目是《故乡》,却为什么要写闰土和迅哥的关系?为什么还要写那么多闰土的外貌?作品对闰土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⑧小英雄的形象为什么“忽地模糊”了?⑨为什么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⑩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次?哪三次?作品为什么有这样三次描写?它又是怎样描写的?
(3)结尾的探究设计(3个)。
①章末了,为什么要重复前面的一段写景?②“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理解?③“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小说中的“我”想到希望为什么会感到“害怕”?
2 设计与实践
选择其中一个成功课例建构教学设计或综合几个课例建构教学设计,然后付诸实践。
3 教学反思
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通过与成功课例的比较,发现存在问题,探究解决,最后生成个人教学经验。
建立在对名师经典课例的研读、品悟之上的教学设计,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离一节好课的距离大大缩短。即使是一些非名家的课例,或多或少总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一个切入点,一个主问题,一个点拨思路,一处精彩对话,都有可能让教师建构在课例研究基础上的教学设计高出一般水平。这种课例研究方式的关键是要让资料积累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教案和教学实录累积,把它上升为一种研究。从研究资料里能得到课堂实践系统的理论支撑,也能得到教学思想甚至教学经验。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成为研究者,如果只是盲目地读书,或只是把一些教案、课例收集起来,是不会有什么实效的。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发现精髓,从而运用于教学中,这才是资料收集研究的目标和意义,这样的课例研究才有实效性。
二、对自身课例的研究——强化自我反思。提升教学能力
这种途径是通过对自身课例的反复研读。探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再设计实践,再反思总结……这个过程,是个人辩证思考能力的综合体现,直接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长足发展。
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再设计实践——再反思……
以笔者执教的《秋天》实录片段为例:
(一)第一次教学
师: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秋天》这首诗。请大家打开书,翻到14课。大家都预习了吗?你们都是怎么预习的?
全班翻书。
师:那么现在,大家分四人小组进行朗读交流和欣赏评价。要求每个人在四人小组内朗读一遍,其他组员注意听,作好记录。小组成员都朗读后,进行组内评价:你哪个地方读错了,纠正注音。他哪个地方读得好,为什么?哪个地方读得不够好,为什么?评价时一定要有依据,要结合课文内容。大家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
全班齐读诗歌。
师:下面,同学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诗或一节诗在全班朗读,要说出理由。
生:我喜欢“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因为这句诗很短。
师:语言凝练是诗歌的特点,你已经感觉到了。除了短,你还觉得它有哪个地方值得你喜欢并告诉我们大家的吗?
生:还有“游戏”这个词。
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它是“玩耍”的意思。应该是很快乐、轻松的。反正很有意思。
师:应该怎样朗读?
生:轻快、惬意,节奏可快一些。
生:我喜欢“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师(笑):也是因为短吗?
生:还觉得秋天在牧羊女的心里有点羞涩甜美的感觉。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上面写到了那个牧童和笛声。就是……(说话时很羞涩,没有下文,但却是意思明了。)
师:有点不好意思表达出来是吗?
生:是的。
师:那。是不是对牧童的思恋呢?
生:是。
全班笑。
师(笑):是的,在过去了的夏天,它给少女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甜蜜还常在秋天的梦里出现。看来夏天是个孕育的季节喔。
学生笑。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生:声音稍低,速度也慢一些。轻轻的,羞怯的,害怕别人听见。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朗读”引发“思考”、以“思考”激发“探究”、以“探究”带动“合作”的教学思路实现了引领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和情感的体验理解,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诗歌的朗读与感悟融合在一起。但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与语言品味这一探究环节感到比较浅而泛,不够厚实。再上这篇文章时,一定要突出把握内容和语言品味这个环节。
(二)第二次教学
学生齐读诗歌。
师:这首诗刻画了几幅图画?你能给它们起一个整齐、漂亮的名字吗?
黄豪:三幅图画。农家丰收图、渔家秋景图、少女放牧图。
韦权:我认为第三幅图不应该叫少女放牧图,因为根本不是主要写少女放牧。而是写她在做梦。
师:那你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韦权:就叫少女思念图吧。
师:为什么?
韦权:夏天里的笛声,那吹笛的少年在哪里,这是牧羊女的心事。她在思念牧童。“梦寐”这个词说明牧羊女做梦都想见牧童。
学生哈哈笑。韦权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师:哦,秋天是个思念的季节?
韦权点点头表示赞同。师示意他坐下。
师:在过去了的夏天,它给少女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甜蜜还常在秋天的梦里出现。看来夏天是个孕育的季节。好,这节诗就叫作少女思念图。那么前面这几句诗写的景物有什么作用呢?
周云:蟋蟀鸣叫,溪水清澈,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衬托了牧羊女内心的思念是那样的绵长:秋天我也该有收获了吧。
师:哦,说得多好。借物起兴啊,抒发少女的情怀。
课后反思:强化了在内容的把握上对文本的进一步品析。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也得到了发展。但是,本次课又淡化了对诗歌的朗读指导,弱化了读品的有机结合。
正是基于对自身课例的研究,也才有了教学设计的趋于完善。这个案例充分说明,课例研究是一种“实践性”的研究,它强调研究教师亲历亲为的教育事实和经历,强调教师的体验和反思,课例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自己“启蒙”自己的过程。这是建立在单一个体的基础上的研究。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享有充分的自由度,但却是颇有成效的一种课例研究方式。
因此,完善自我的课例研究最有条件成为教师自己的教育研究方式。教师带着某种深刻的教育理念和研究目标开展这样的课例研究,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当然,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的研究方法,甚至于将不同的研究方法高度的统一于研究过程中,使研究效能更为突出,教学能力提高更快。
当前,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正在越来越多地成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一个重心工作。课例研究是指对开设的教学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或视频录像等典型课例进行分析研究,以揭示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分享和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从而丰富教师专业发展中必备的实践性知识,增长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的教学研讨活动。课例研究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所谓“研究课”。但课例研究不是着眼于改进某一节课的活动过程。而是一种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循环,是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自身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
课例研究之所以在校本研修中受到教师的欢迎和认可,是因为它既切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又便于操作,是一个专业引领、知行统一、实践反思的过程。“课例研究”的优势在于:①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以主题为中心,围绕课题进行研讨。②课例研究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交流平台,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助互学过程。课例研究是教师进行改进教学的一种手段,让教育者和研究者共同分享信息。它的整个过程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课例研究是教师合作完成的。通过团体运作的方式改进教学,教师能够分析课堂教学,相互启发,进一步学会教学。这样的校本教研形式,展现的是教师专业发展团队的生命力。课例研究推动了学习型学校和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促进了教师的共同发展。
但是,校本教研工作牵涉到学校的配套设施、管理层面、统筹协调等诸多问题,完全寄托于通过校本教研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构建课例研究的多元性,才可以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
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真正领略到了课例研究所带来的实惠,同时,也总结出了教师作为一个单一的个体,其课例研究应该具有更为宽泛的内容,追求可行性和时效性。即,教师除了参与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外,还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开展课例研究,以不断发展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
一、对课例资料的研究——聚众人之精华,提升自身素质
简单而言,这是一个通过收集整理课例资料进行研究的过程。这种途径是以个人为单位,以教材为原点进行资料的收集(特别是名家的课例资料),分类整理,研究归纳,提炼个人所需要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聚众人之精华,不断提升课例研究者的自身素质。
以《故乡》为例:
(一)收集的材料
(1)课堂呈现材料:教案8篇、课堂实录5个[名家课例2个(纸质)]、课堂录像资料2张(光盘)、各种课堂教学设想4种,等等。
(2)支持性材料:关于作者、《故乡》教学法、简析《故乡》中的人物、关于《故乡》结尾的探究等等。
(3)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日记、专题性教学反思、心得体会、教学随想、教学后记等等。
(二)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
1 整理归纳
(1)教学设计的多种角度——名家执教《故乡》之比较:
怎样引导学生潜心地理解课文呢?看余映潮和蔡澄清二位语文教育家的教学。
余映潮老师的课只有1课时。在内容方面,是“选点突破”式的,所选取的教学内容是描写、表现中年闰土的那一部分。结构方面是“板块推进式”的,全课教学主要有三块构成:了解内容,总分式概括;妙点揣摩,多角度评析;评说人物,分层次表述。
蔡澄清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为3课时:①导人新课:解题,了解情节发展,把握文章结构;②点拨、讨论:人物、景物;③突出训练:研究《故乡》结尾的三个自然段。
分析:二位老师执教《故乡》,有着明显的一致性:第一,都打破了介绍背景,再分段、分析,然后总结主题与写作特点的传统程序。第二,都根据小说三要素设计分析思路。第三,重点分析人物和景物描写。同时。二位老师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
(2)探究性问题的设计(10个)。
如:①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②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③“我”回忆了少年闰土的哪几件事情?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农村少年?④闰土和“我”小时那么要好,现在为什么要叫“我”“老爷”,而且还叫水生磕头?⑤闰土见到分别20年后的“我”,脸上现出既欢喜又凄凉的神情,这二者之间矛盾吗?为什么?⑥“我”很想见到闰土,但闰土来了后,“我”并不感到高兴,有许多话要说。却又吐不出口,为什么?⑦本文题目是《故乡》,却为什么要写闰土和迅哥的关系?为什么还要写那么多闰土的外貌?作品对闰土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⑧小英雄的形象为什么“忽地模糊”了?⑨为什么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⑩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次?哪三次?作品为什么有这样三次描写?它又是怎样描写的?
(3)结尾的探究设计(3个)。
①章末了,为什么要重复前面的一段写景?②“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理解?③“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小说中的“我”想到希望为什么会感到“害怕”?
2 设计与实践
选择其中一个成功课例建构教学设计或综合几个课例建构教学设计,然后付诸实践。
3 教学反思
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通过与成功课例的比较,发现存在问题,探究解决,最后生成个人教学经验。
建立在对名师经典课例的研读、品悟之上的教学设计,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离一节好课的距离大大缩短。即使是一些非名家的课例,或多或少总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一个切入点,一个主问题,一个点拨思路,一处精彩对话,都有可能让教师建构在课例研究基础上的教学设计高出一般水平。这种课例研究方式的关键是要让资料积累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教案和教学实录累积,把它上升为一种研究。从研究资料里能得到课堂实践系统的理论支撑,也能得到教学思想甚至教学经验。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成为研究者,如果只是盲目地读书,或只是把一些教案、课例收集起来,是不会有什么实效的。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发现精髓,从而运用于教学中,这才是资料收集研究的目标和意义,这样的课例研究才有实效性。
二、对自身课例的研究——强化自我反思。提升教学能力
这种途径是通过对自身课例的反复研读。探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再设计实践,再反思总结……这个过程,是个人辩证思考能力的综合体现,直接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长足发展。
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再设计实践——再反思……
以笔者执教的《秋天》实录片段为例:
(一)第一次教学
师: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秋天》这首诗。请大家打开书,翻到14课。大家都预习了吗?你们都是怎么预习的?
全班翻书。
师:那么现在,大家分四人小组进行朗读交流和欣赏评价。要求每个人在四人小组内朗读一遍,其他组员注意听,作好记录。小组成员都朗读后,进行组内评价:你哪个地方读错了,纠正注音。他哪个地方读得好,为什么?哪个地方读得不够好,为什么?评价时一定要有依据,要结合课文内容。大家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
全班齐读诗歌。
师:下面,同学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诗或一节诗在全班朗读,要说出理由。
生:我喜欢“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因为这句诗很短。
师:语言凝练是诗歌的特点,你已经感觉到了。除了短,你还觉得它有哪个地方值得你喜欢并告诉我们大家的吗?
生:还有“游戏”这个词。
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它是“玩耍”的意思。应该是很快乐、轻松的。反正很有意思。
师:应该怎样朗读?
生:轻快、惬意,节奏可快一些。
生:我喜欢“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师(笑):也是因为短吗?
生:还觉得秋天在牧羊女的心里有点羞涩甜美的感觉。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上面写到了那个牧童和笛声。就是……(说话时很羞涩,没有下文,但却是意思明了。)
师:有点不好意思表达出来是吗?
生:是的。
师:那。是不是对牧童的思恋呢?
生:是。
全班笑。
师(笑):是的,在过去了的夏天,它给少女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甜蜜还常在秋天的梦里出现。看来夏天是个孕育的季节喔。
学生笑。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生:声音稍低,速度也慢一些。轻轻的,羞怯的,害怕别人听见。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朗读”引发“思考”、以“思考”激发“探究”、以“探究”带动“合作”的教学思路实现了引领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和情感的体验理解,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诗歌的朗读与感悟融合在一起。但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与语言品味这一探究环节感到比较浅而泛,不够厚实。再上这篇文章时,一定要突出把握内容和语言品味这个环节。
(二)第二次教学
学生齐读诗歌。
师:这首诗刻画了几幅图画?你能给它们起一个整齐、漂亮的名字吗?
黄豪:三幅图画。农家丰收图、渔家秋景图、少女放牧图。
韦权:我认为第三幅图不应该叫少女放牧图,因为根本不是主要写少女放牧。而是写她在做梦。
师:那你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韦权:就叫少女思念图吧。
师:为什么?
韦权:夏天里的笛声,那吹笛的少年在哪里,这是牧羊女的心事。她在思念牧童。“梦寐”这个词说明牧羊女做梦都想见牧童。
学生哈哈笑。韦权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师:哦,秋天是个思念的季节?
韦权点点头表示赞同。师示意他坐下。
师:在过去了的夏天,它给少女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甜蜜还常在秋天的梦里出现。看来夏天是个孕育的季节。好,这节诗就叫作少女思念图。那么前面这几句诗写的景物有什么作用呢?
周云:蟋蟀鸣叫,溪水清澈,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衬托了牧羊女内心的思念是那样的绵长:秋天我也该有收获了吧。
师:哦,说得多好。借物起兴啊,抒发少女的情怀。
课后反思:强化了在内容的把握上对文本的进一步品析。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也得到了发展。但是,本次课又淡化了对诗歌的朗读指导,弱化了读品的有机结合。
正是基于对自身课例的研究,也才有了教学设计的趋于完善。这个案例充分说明,课例研究是一种“实践性”的研究,它强调研究教师亲历亲为的教育事实和经历,强调教师的体验和反思,课例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自己“启蒙”自己的过程。这是建立在单一个体的基础上的研究。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享有充分的自由度,但却是颇有成效的一种课例研究方式。
因此,完善自我的课例研究最有条件成为教师自己的教育研究方式。教师带着某种深刻的教育理念和研究目标开展这样的课例研究,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当然,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的研究方法,甚至于将不同的研究方法高度的统一于研究过程中,使研究效能更为突出,教学能力提高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