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语文体验性阅读就是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亲历语言实践活动,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语言、欣赏语言、运用语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体验性学习中获得真知,发展能力呢?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品味。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都爱听故事,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阅读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重视阅读过程,指导阅读方法。
1、感知是阅读体验的前提。
阅读感知它是指对书面文字符号的识别和辨认,在头脑中系统组织文字符号所代表的音和义。它是阅读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进行阅读体验的前提。例如学习《万里长城》一课,初读课文后,知道这篇课文主要是从万里长城的气魄、建筑年代和工程施工这三个方面写的,头脑中也初步建立起万里长城雄伟壮丽的形象,这即是一种整体感知。这种整体感知十分重要,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欲望,为下一步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好地领略万里长城的雄壮之美和语言文字之美做好铺垫。
2、感悟是阅读体验的核心。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它是体验性阅读学习的核心。阅读感悟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体验的过程,离开了阅读感悟,阅读体验将无从谈起。如学习《瀑布》一课,显示通过朗读诗句,联系观察到的瀑布画面和已有的生活积累,感悟到从“一道白银”到“一座珍珠的屏”的形象变化,感悟到来一阵风时瀑布如烟似雾的仙境之美,感悟到作者用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如“衬”“望”“伟大”等)……阅读体验即可达到预期之目标。
3、内化是阅读体验的关键。
内化,就是阅读者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利用一定的阅读技巧,将外部言语(文本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阅读者自己的语言)的实践活动。在阅读内化过程中,学生不是照本宣科,机械地重复文本内容,而是通过自己的思维,用自己的语言—内部言语把对文本的理解反映出来,可以想像补充,可以概括精简,可以合理改变(包括内 容和言语表达方式)。内化的过程也是阅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的一种对话过程,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思维的碰撞、观点的认同与批判、认识的丰富与 提升等等,都可在此过程中得到体现。例如《五彩池》一课,当学生经过阅读感悟进入到阅读内化阶段时,可让他们结合画面,发挥想象,运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五彩池的神奇美丽。
三、亲历阅读实践,体验语言内涵。
语文体验性学习应立足于课堂,让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精神敞开地面对语文,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亲历语言实践活动,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感悟语言,欣赏语言,内化语言,积淀语感。
1、指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出一定的情境,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探求未知的思维活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扣人心弦的导语,绘声绘色的演讲,多媒体手段的恰当运用,课本剧的表演指导以及学生课堂游戏的精心组织等,都是情境创设的有效方式。《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传统课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但与学生的认识实际相距较远。为了让学生真切体验课文所描写的动人情景,上课伊始,教师即可采取播放音乐(哀乐)、观看录像(低垂的阴云、半降的国旗、奔腾的江河及周总理生前的音容笑貌的电视画面)、激情导语(主要叙述周总理逝世前后的政治形势及人民群众的 表现)相结合的方法,做好情感铺垫,学生内心的体验就会更深刻、准确。
2、指导学生在对话中体验。
学生主体的体验,是推动以对话为特点的阅读教学过程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在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如一位我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一位学生提出:"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我没有照搬教参中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学生们开启思路,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感到十分孤独、寂寞,每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也。多深刻的发现啊!
3、指导学生在移情中体验。
移情体验指的是让学生在情绪、情感及理智上,位移到他人(包括拟人化的事物)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站在他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分析问题,移情性理解他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从而在态度、情感上引起一致的反应的过程。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体会到邱少云在烈火中忍受住的巨大疼痛,显然学生以前是没什么同等的经验可借鉴的,课堂上更不可能让学生来亲身实践,只有用移情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可以这样启发:你有没有被一个燃烧的烟头或一点点火星儿烫到皮肤的经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再想想看,邱少云被熊熊大火团团围住又会是怎样的痛苦?在如此巨大的痛苦面前,他做到了纹丝不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其毅力是何等的坚强,精神又是何等的伟大!经过这样的移情体验,学生的情绪自然会受到感染。
4、指导学生在表演中体验。
表演是体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根据文本提供的情境、情节,让学生入境表演,以此求得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探究。它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完整演繹,也可以是对文中“空白”处创造想像表演,还可以是根据一个片断或一个教学点的即时表演。相信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就能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从而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
“小学语文体验性阅读就是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亲历语言实践活动,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语言、欣赏语言、运用语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体验性学习中获得真知,发展能力呢?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品味。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都爱听故事,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阅读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重视阅读过程,指导阅读方法。
1、感知是阅读体验的前提。
阅读感知它是指对书面文字符号的识别和辨认,在头脑中系统组织文字符号所代表的音和义。它是阅读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进行阅读体验的前提。例如学习《万里长城》一课,初读课文后,知道这篇课文主要是从万里长城的气魄、建筑年代和工程施工这三个方面写的,头脑中也初步建立起万里长城雄伟壮丽的形象,这即是一种整体感知。这种整体感知十分重要,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欲望,为下一步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好地领略万里长城的雄壮之美和语言文字之美做好铺垫。
2、感悟是阅读体验的核心。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它是体验性阅读学习的核心。阅读感悟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体验的过程,离开了阅读感悟,阅读体验将无从谈起。如学习《瀑布》一课,显示通过朗读诗句,联系观察到的瀑布画面和已有的生活积累,感悟到从“一道白银”到“一座珍珠的屏”的形象变化,感悟到来一阵风时瀑布如烟似雾的仙境之美,感悟到作者用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如“衬”“望”“伟大”等)……阅读体验即可达到预期之目标。
3、内化是阅读体验的关键。
内化,就是阅读者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利用一定的阅读技巧,将外部言语(文本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阅读者自己的语言)的实践活动。在阅读内化过程中,学生不是照本宣科,机械地重复文本内容,而是通过自己的思维,用自己的语言—内部言语把对文本的理解反映出来,可以想像补充,可以概括精简,可以合理改变(包括内 容和言语表达方式)。内化的过程也是阅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的一种对话过程,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思维的碰撞、观点的认同与批判、认识的丰富与 提升等等,都可在此过程中得到体现。例如《五彩池》一课,当学生经过阅读感悟进入到阅读内化阶段时,可让他们结合画面,发挥想象,运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五彩池的神奇美丽。
三、亲历阅读实践,体验语言内涵。
语文体验性学习应立足于课堂,让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精神敞开地面对语文,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亲历语言实践活动,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感悟语言,欣赏语言,内化语言,积淀语感。
1、指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出一定的情境,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探求未知的思维活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扣人心弦的导语,绘声绘色的演讲,多媒体手段的恰当运用,课本剧的表演指导以及学生课堂游戏的精心组织等,都是情境创设的有效方式。《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传统课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但与学生的认识实际相距较远。为了让学生真切体验课文所描写的动人情景,上课伊始,教师即可采取播放音乐(哀乐)、观看录像(低垂的阴云、半降的国旗、奔腾的江河及周总理生前的音容笑貌的电视画面)、激情导语(主要叙述周总理逝世前后的政治形势及人民群众的 表现)相结合的方法,做好情感铺垫,学生内心的体验就会更深刻、准确。
2、指导学生在对话中体验。
学生主体的体验,是推动以对话为特点的阅读教学过程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在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如一位我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一位学生提出:"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我没有照搬教参中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学生们开启思路,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感到十分孤独、寂寞,每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也。多深刻的发现啊!
3、指导学生在移情中体验。
移情体验指的是让学生在情绪、情感及理智上,位移到他人(包括拟人化的事物)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站在他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分析问题,移情性理解他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从而在态度、情感上引起一致的反应的过程。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体会到邱少云在烈火中忍受住的巨大疼痛,显然学生以前是没什么同等的经验可借鉴的,课堂上更不可能让学生来亲身实践,只有用移情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可以这样启发:你有没有被一个燃烧的烟头或一点点火星儿烫到皮肤的经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再想想看,邱少云被熊熊大火团团围住又会是怎样的痛苦?在如此巨大的痛苦面前,他做到了纹丝不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其毅力是何等的坚强,精神又是何等的伟大!经过这样的移情体验,学生的情绪自然会受到感染。
4、指导学生在表演中体验。
表演是体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根据文本提供的情境、情节,让学生入境表演,以此求得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探究。它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完整演繹,也可以是对文中“空白”处创造想像表演,还可以是根据一个片断或一个教学点的即时表演。相信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就能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从而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