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企合作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随着发展的不断推进,企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量也将不断扩大;尤其是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将更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其区域经济的联系最为密切,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将是高职教育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校企合作;推进;高职;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全球进入到新的一轮产业转移和转型周期,工业化道路面临着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是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升级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模式由追随模仿型经济向创新创业型经济转变的过程,实现这种转型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从我国技能人才的供给现状看数量上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十分突出,素质上技能人才素质与国外差距明显,结构上高技能人才比例过低技能人才质量不足成为新时期经济转型的重要制约。因此为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提高人才培养教育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调研分析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目前有如下状况:
一、政策与法规不健全
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法规的支持,使院校与企业合作缺乏依据和潜力。尽管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法律保障措施不力,一些地方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缺乏法律、制度的有效监控,没有足够的保障。因此,“政府呼声高、促进措施滞后”是影响推进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
二、有些企业观念与认识不到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有学者提出当前的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形式是一种“认识性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同时“学而优则仕”等观念还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推进;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企业和学校在经营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距,给“校企合作”蒙上一层阴影,具有“学校一厢情愿,企业无意参与”的特点。同时,尽管国家有文件规定,要求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或经营(利润)总额提取一定比例的教育培训经费,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提取此项经费或将此项经费用于教育培训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上。
三、深度不足、形式不多
目前校企合作无论从合作的内容与文化的融合、弹性学制的建立等方面缺乏深度,在合作形式上大多限于建立“校内工业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因此,目前的校企结合其实质是一种“换工式”的合作,虽然“换工式”合作在目前现实条件下有一定的意义,但“换工式”合作对培养目标又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企业以利润为核心来安排教学实践,影响了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学校以减轻负担为重要内容来安排实践实训,使产学结合的结构合理性丢失,并导致学生成为简单劳动力的使用,严重影响了教学本质。
四、院校的教学管理措施不强
目前,院校中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大众化和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影响着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职业特色不浓,培养的人才是“简单操作型”,使校企合作产生了人为的困难;同时,校企合作的评价、学分认定、教学计划的制订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也是影响校企合作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学校从企业聘请的兼职“双师型”教师的自身工作与兼职教学及其管理的矛盾
被学校聘请的企业兼职“双师型”教师,一方面要完成企业内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完成学校里的兼职教学工作,由于这两种工作的性质、要求和管理机制等都有很大不同,两种工作会经常产生冲突和矛盾,而且往往难以协调。
通过以上分析要进一步搞好高职教育,实现良好的校企合作,就要对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做进一步改进,发挥好学校和企业的作用的同时需要建立形成校企合作的一种良性运行机制。(一)建立基于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只有激发学校、企业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景,才会形成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才会更有生命力。鼓励与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建立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站在企业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和培训员工,为企业解决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难题,开展新技、新产品的研发,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及提高其知名度。站在学校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获取企业的资助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获得真实的现场教学环境,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人才需求、研发动向及技术需求。(三)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学校要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在校级层面指导和管理各专业与企业的合作,统一协调解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符合校企合作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激励考核制度及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四)建立基于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要整合这两种不同的资源,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和渗透,因此学校与行业、企业在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等方面要密切合作,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使学校分享企业资源,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五)建立基于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是保证校企合作持续、稳定发展的润滑剂,应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彼此间的沟通和理解,形成共同发展愿望,学校在合作中要吸收企业在管理、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优点和长处。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以校企合作为结合点,才能为学生成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供更加可靠、坚实的平台。
本文课题:本论文为京津冀一体化对天津滨海新区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发展与机遇研究(课题编号xiv4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推进;高职;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全球进入到新的一轮产业转移和转型周期,工业化道路面临着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是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升级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模式由追随模仿型经济向创新创业型经济转变的过程,实现这种转型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从我国技能人才的供给现状看数量上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十分突出,素质上技能人才素质与国外差距明显,结构上高技能人才比例过低技能人才质量不足成为新时期经济转型的重要制约。因此为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提高人才培养教育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调研分析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目前有如下状况:
一、政策与法规不健全
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法规的支持,使院校与企业合作缺乏依据和潜力。尽管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法律保障措施不力,一些地方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缺乏法律、制度的有效监控,没有足够的保障。因此,“政府呼声高、促进措施滞后”是影响推进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
二、有些企业观念与认识不到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有学者提出当前的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形式是一种“认识性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同时“学而优则仕”等观念还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推进;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企业和学校在经营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距,给“校企合作”蒙上一层阴影,具有“学校一厢情愿,企业无意参与”的特点。同时,尽管国家有文件规定,要求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或经营(利润)总额提取一定比例的教育培训经费,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提取此项经费或将此项经费用于教育培训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上。
三、深度不足、形式不多
目前校企合作无论从合作的内容与文化的融合、弹性学制的建立等方面缺乏深度,在合作形式上大多限于建立“校内工业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因此,目前的校企结合其实质是一种“换工式”的合作,虽然“换工式”合作在目前现实条件下有一定的意义,但“换工式”合作对培养目标又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企业以利润为核心来安排教学实践,影响了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学校以减轻负担为重要内容来安排实践实训,使产学结合的结构合理性丢失,并导致学生成为简单劳动力的使用,严重影响了教学本质。
四、院校的教学管理措施不强
目前,院校中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大众化和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影响着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职业特色不浓,培养的人才是“简单操作型”,使校企合作产生了人为的困难;同时,校企合作的评价、学分认定、教学计划的制订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也是影响校企合作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学校从企业聘请的兼职“双师型”教师的自身工作与兼职教学及其管理的矛盾
被学校聘请的企业兼职“双师型”教师,一方面要完成企业内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完成学校里的兼职教学工作,由于这两种工作的性质、要求和管理机制等都有很大不同,两种工作会经常产生冲突和矛盾,而且往往难以协调。
通过以上分析要进一步搞好高职教育,实现良好的校企合作,就要对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做进一步改进,发挥好学校和企业的作用的同时需要建立形成校企合作的一种良性运行机制。(一)建立基于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只有激发学校、企业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景,才会形成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才会更有生命力。鼓励与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建立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站在企业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和培训员工,为企业解决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难题,开展新技、新产品的研发,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及提高其知名度。站在学校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获取企业的资助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获得真实的现场教学环境,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人才需求、研发动向及技术需求。(三)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学校要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在校级层面指导和管理各专业与企业的合作,统一协调解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符合校企合作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激励考核制度及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四)建立基于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要整合这两种不同的资源,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和渗透,因此学校与行业、企业在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等方面要密切合作,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使学校分享企业资源,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五)建立基于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是保证校企合作持续、稳定发展的润滑剂,应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彼此间的沟通和理解,形成共同发展愿望,学校在合作中要吸收企业在管理、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优点和长处。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以校企合作为结合点,才能为学生成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供更加可靠、坚实的平台。
本文课题:本论文为京津冀一体化对天津滨海新区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发展与机遇研究(课题编号xiv4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