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好一半文。”写文章,应当有个好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假如这双眼睛明亮闪光的话,就会给人留下一个较好的第一印象。
同学们写文章,有时自拟题目,有时已给定了确切的题目。这就有两个问题要解决好:拟题和审题。
下面就先谈谈拟题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准确,有揭示性
标题,要能从某一角度揭示文章的内容,但先决条件是必须准确。所谓准确,就是不允许标题与文章内容有任何不一致、不协调、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写同桌的一些事情,只能用《我的同桌》之类作为标题,而不能用《我的邻居》;回忆好友的往事,用《××二三事》就不如用《忆××》或《××琐忆》准确。另外,题目不宜偏大或偏小,如写学校近几年的变化,要是用《换了人间》,从内容上看也相符,但却偏大,不如用《学校新貌》更贴切;而《同志的信任》写的是鲁迅是共产党人“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假如用《友谊》之类的题目,就偏小了。
用标题揭示文章内容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下面结合课文略举几种:①通过揭示主题来揭示文章的内容,如《向沙漠进军》、《反对自由主义》;②通过所写的事件来揭示文章的内容,如《最后一课》、《雨中登泰山》;③通过所写的人物来揭示文章的内容,如《我的老师》、《孔乙己》;④通过所写事情发生的地点来揭示文章的内容,如《老山界》、《荷花淀》;⑤通过贯穿全文的线索来揭示文章的内容,如《背影》、《项链》;⑥通过象征物来揭示文章的内容,如《海燕》、《变色龙》。
二、精练,有概括性
标题不但要揭示文章的内容,而且语言要精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就不如用《清风》精练、醒目;《我和鲁迅先生在书店里的一次巧遇》,就不如《一面》那样简洁、鲜明、突出。再如报纸上对我国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教授平反的报道,用《北京大学党委作出决定对马寅初同志平反》为题,不如《错批一人,误增三亿》这一题目凝练、深刻。
但精练并不等于字数越少越好,还要看文章的具体情况,有些文章则要求题目不宜太笼统、太抽象。如《第二次考试》就比《考试》更加鲜明突出。尤其是学术性、研究性的文章,题目必须严密、具体、准确,如《借助单句结构分析阅读文言作品》这个题目中任何一个词都不能省略。因此拟题还必须从文章的具体情况出发。
三、新颖,有吸引力
读书看报,首先映入读者眼睛的是标题。只有新颖的标题对读者才能产生吸引力,所以标题贵在新颖。要达到这个要求,一是要挖掘文中与众不同的新奇内容,如《背着89颗印章旅行的公文》;二是尽量使标题更具体、更鲜明,如《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三是使用问句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谁是最可爱的人》。
假如将以上的标题换一下,效果就会差很多:《公文旅行》就不如《背着89颗印章旅行的公文》新颖、鲜明,有吸引力;《自学也能成才》则不如《榜上无名,脚下有路》更深刻、更有新意;《周总理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就不如《周总理,你在哪里》更富有情感,更有吸引力;《志愿军战士——我们最可爱的人》则不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具有艺术性。
四、鲜明,有文体性
一般说来,文体不同,标题的特点也不同。
忆叙性文章和文学作品的标题比较讲究文采,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如《白杨礼赞》、《绿》;而议论性和说明性文体则要求标题要明确、具体,一般都比较朴实,不能隐晦含蓄,要把阐述的问题或观点明白清楚的反映出来,如《“友邦惊诧”论》、《俭以养德》、《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统筹方法》;科技论文或学术研究文章则要求把探讨问题的范围、性质、程度等方面内容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如《中学新编教学语法体系中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有的文章有两个(引标和正标、正标和副标)甚至三个(引标、正标和副标)标题,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论说文及新闻的标题之中。
拟题一般都在写文章之前进行,但文章写好后,如果感到标题不如愿,还可以根据内容修改或重新拟定。拟题是一种艺术,需要多看,多比较,多琢磨,多动手,才能逐步提高拟题的能力。
再说说审题。审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白文体要求
7通常情况下,题目都能从有关的标志或结构看出文章的体裁。
如果题目中有“记”、“忆”、“见闻”、“事”、“情”等字样的,多属记叙文体;而有“释”、“简介”、“说明”、“怎么”、“怎样”、“××法”等字样的,多属说明文体;有“论”、“谈”、“说”、“议”、“评”、“析”、“揭”、“驳”、“斥”、“感”、“体会”等字样的,多属议论文体。例如“忆桥”、“释桥”、“说桥”就分别可以写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下面再看题目的结构特点。一般由名词性短语或陈述性的句子(但无标点)构成的题目,多为记叙文,如《难忘的记忆》、《发生在我村的新鲜事》;题目是由“介绍”、“推荐”之类动词构成的动宾短语或用以表明某些具体事物的名词、名词性短语,往往是说明文体,如《介绍一种新的养蜂方法》、《丰富多彩的笔》;由一个判断词或疑问词构成的题目多属议论文,如《态度问题是一种思想问题》、《重理,岂能轻文》。
但有些题目文体要求不明显,如《挫折》、《灯》,这就要看是否有其他要求,可以根据要求确定文体;如没有,则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意愿确定文体。
二、确定所用人称
文章的人称一是由题目要求来确定。如有的题目本身就表明了是第一人称:《我的老师》、《回忆我的母亲》;有的题目中虽没有“我”字,但是从“我”的角度提出来的,也须用第一人称:《童年趣事》、《家乡的青天》;而那些不可能在身边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情,就不能用第一人称,一般多是运用间接材料,或改写,或续写:把《木兰诗》改写成记叙文,续写《卖炭翁》。二是题目没有明确人称要求的,就要根据表达的角度和需要来确定人称:《苦涩的童年》要是写自己就用第一人称,写他人则用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而一般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如需要用人称则多数使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人称一经确定,行文就要前后一致,一般不能变换。
三、弄清所写范围
题目对文章在范围上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量上的范围,如《上中学后遇到的一件事》、《我村的两个怪人》;二是时间和空间上的范围,如《童年》、《十六岁的花季》,《校园内外》、《集市见闻》。假如是记叙性的文章,还要能区分出所写的对象是以什么为主——或人或事,或景或物:以人物为中心语的题目主要写人;以事件为中心语或有“见闻”、“散记”字样的题目主要叙事;以景或物为中心语的题目主要绘景或状物。
四、分析关键词语
所谓关键词语,就是题目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词语,它往往决定文章的主题或基本内容,因此也称为“题眼”。如:《我们学校的活雷锋》,题眼是“活雷锋”;《人民的公仆》,题眼是“公仆”。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往往不是题目的中心语,而是对中心语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的词,如《祖国新貌》,关键词是“新”;《我最喜欢的课》,关键词语是“最”。也有些题目没有明显突出的字眼,这就要靠自己的领悟决定所写的主要内容。
五、挖掘标题寓意
有的标题较为含蓄,除了表面意思之外,还有许多言外之意,像引申、比喻、象征等,这些言外之意往往大于字面含义,对此必须注意挖掘,以使其寓意更加深刻。如《镜子》主要意义在于能使人得到借鉴;《我的“长生果”》运用比喻的手法阐述了读书的重要作用;《路》可以象征人生之路。
六、注意题外要求
有些命题,除了题目外,还附带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要求,如文体、内容范围、人称、使用材料、表达方式等,写作时千万不能忽略。
拟一个好的标题,将吸引读者去欣赏你的文章;而审好了题,写作时就不会离题了。
同学们写文章,有时自拟题目,有时已给定了确切的题目。这就有两个问题要解决好:拟题和审题。
下面就先谈谈拟题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准确,有揭示性
标题,要能从某一角度揭示文章的内容,但先决条件是必须准确。所谓准确,就是不允许标题与文章内容有任何不一致、不协调、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写同桌的一些事情,只能用《我的同桌》之类作为标题,而不能用《我的邻居》;回忆好友的往事,用《××二三事》就不如用《忆××》或《××琐忆》准确。另外,题目不宜偏大或偏小,如写学校近几年的变化,要是用《换了人间》,从内容上看也相符,但却偏大,不如用《学校新貌》更贴切;而《同志的信任》写的是鲁迅是共产党人“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假如用《友谊》之类的题目,就偏小了。
用标题揭示文章内容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下面结合课文略举几种:①通过揭示主题来揭示文章的内容,如《向沙漠进军》、《反对自由主义》;②通过所写的事件来揭示文章的内容,如《最后一课》、《雨中登泰山》;③通过所写的人物来揭示文章的内容,如《我的老师》、《孔乙己》;④通过所写事情发生的地点来揭示文章的内容,如《老山界》、《荷花淀》;⑤通过贯穿全文的线索来揭示文章的内容,如《背影》、《项链》;⑥通过象征物来揭示文章的内容,如《海燕》、《变色龙》。
二、精练,有概括性
标题不但要揭示文章的内容,而且语言要精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就不如用《清风》精练、醒目;《我和鲁迅先生在书店里的一次巧遇》,就不如《一面》那样简洁、鲜明、突出。再如报纸上对我国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教授平反的报道,用《北京大学党委作出决定对马寅初同志平反》为题,不如《错批一人,误增三亿》这一题目凝练、深刻。
但精练并不等于字数越少越好,还要看文章的具体情况,有些文章则要求题目不宜太笼统、太抽象。如《第二次考试》就比《考试》更加鲜明突出。尤其是学术性、研究性的文章,题目必须严密、具体、准确,如《借助单句结构分析阅读文言作品》这个题目中任何一个词都不能省略。因此拟题还必须从文章的具体情况出发。
三、新颖,有吸引力
读书看报,首先映入读者眼睛的是标题。只有新颖的标题对读者才能产生吸引力,所以标题贵在新颖。要达到这个要求,一是要挖掘文中与众不同的新奇内容,如《背着89颗印章旅行的公文》;二是尽量使标题更具体、更鲜明,如《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三是使用问句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谁是最可爱的人》。
假如将以上的标题换一下,效果就会差很多:《公文旅行》就不如《背着89颗印章旅行的公文》新颖、鲜明,有吸引力;《自学也能成才》则不如《榜上无名,脚下有路》更深刻、更有新意;《周总理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就不如《周总理,你在哪里》更富有情感,更有吸引力;《志愿军战士——我们最可爱的人》则不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具有艺术性。
四、鲜明,有文体性
一般说来,文体不同,标题的特点也不同。
忆叙性文章和文学作品的标题比较讲究文采,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如《白杨礼赞》、《绿》;而议论性和说明性文体则要求标题要明确、具体,一般都比较朴实,不能隐晦含蓄,要把阐述的问题或观点明白清楚的反映出来,如《“友邦惊诧”论》、《俭以养德》、《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统筹方法》;科技论文或学术研究文章则要求把探讨问题的范围、性质、程度等方面内容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如《中学新编教学语法体系中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有的文章有两个(引标和正标、正标和副标)甚至三个(引标、正标和副标)标题,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论说文及新闻的标题之中。
拟题一般都在写文章之前进行,但文章写好后,如果感到标题不如愿,还可以根据内容修改或重新拟定。拟题是一种艺术,需要多看,多比较,多琢磨,多动手,才能逐步提高拟题的能力。
再说说审题。审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白文体要求
7通常情况下,题目都能从有关的标志或结构看出文章的体裁。
如果题目中有“记”、“忆”、“见闻”、“事”、“情”等字样的,多属记叙文体;而有“释”、“简介”、“说明”、“怎么”、“怎样”、“××法”等字样的,多属说明文体;有“论”、“谈”、“说”、“议”、“评”、“析”、“揭”、“驳”、“斥”、“感”、“体会”等字样的,多属议论文体。例如“忆桥”、“释桥”、“说桥”就分别可以写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下面再看题目的结构特点。一般由名词性短语或陈述性的句子(但无标点)构成的题目,多为记叙文,如《难忘的记忆》、《发生在我村的新鲜事》;题目是由“介绍”、“推荐”之类动词构成的动宾短语或用以表明某些具体事物的名词、名词性短语,往往是说明文体,如《介绍一种新的养蜂方法》、《丰富多彩的笔》;由一个判断词或疑问词构成的题目多属议论文,如《态度问题是一种思想问题》、《重理,岂能轻文》。
但有些题目文体要求不明显,如《挫折》、《灯》,这就要看是否有其他要求,可以根据要求确定文体;如没有,则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意愿确定文体。
二、确定所用人称
文章的人称一是由题目要求来确定。如有的题目本身就表明了是第一人称:《我的老师》、《回忆我的母亲》;有的题目中虽没有“我”字,但是从“我”的角度提出来的,也须用第一人称:《童年趣事》、《家乡的青天》;而那些不可能在身边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情,就不能用第一人称,一般多是运用间接材料,或改写,或续写:把《木兰诗》改写成记叙文,续写《卖炭翁》。二是题目没有明确人称要求的,就要根据表达的角度和需要来确定人称:《苦涩的童年》要是写自己就用第一人称,写他人则用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而一般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如需要用人称则多数使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人称一经确定,行文就要前后一致,一般不能变换。
三、弄清所写范围
题目对文章在范围上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量上的范围,如《上中学后遇到的一件事》、《我村的两个怪人》;二是时间和空间上的范围,如《童年》、《十六岁的花季》,《校园内外》、《集市见闻》。假如是记叙性的文章,还要能区分出所写的对象是以什么为主——或人或事,或景或物:以人物为中心语的题目主要写人;以事件为中心语或有“见闻”、“散记”字样的题目主要叙事;以景或物为中心语的题目主要绘景或状物。
四、分析关键词语
所谓关键词语,就是题目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词语,它往往决定文章的主题或基本内容,因此也称为“题眼”。如:《我们学校的活雷锋》,题眼是“活雷锋”;《人民的公仆》,题眼是“公仆”。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往往不是题目的中心语,而是对中心语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的词,如《祖国新貌》,关键词是“新”;《我最喜欢的课》,关键词语是“最”。也有些题目没有明显突出的字眼,这就要靠自己的领悟决定所写的主要内容。
五、挖掘标题寓意
有的标题较为含蓄,除了表面意思之外,还有许多言外之意,像引申、比喻、象征等,这些言外之意往往大于字面含义,对此必须注意挖掘,以使其寓意更加深刻。如《镜子》主要意义在于能使人得到借鉴;《我的“长生果”》运用比喻的手法阐述了读书的重要作用;《路》可以象征人生之路。
六、注意题外要求
有些命题,除了题目外,还附带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要求,如文体、内容范围、人称、使用材料、表达方式等,写作时千万不能忽略。
拟一个好的标题,将吸引读者去欣赏你的文章;而审好了题,写作时就不会离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