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生活教育”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总结:一是由教材走向生活,重视课程生成;二是由幼儿园走向社会,让幼儿获得真实体验;三是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做合一”。
关键词:生活教育;幼儿园;游戏化;课程
传统的幼儿园教学重视“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幼儿学习知识靠“机械记忆”,“小学化”的倾向严重,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幼儿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不利于培养他们可持续学习的能力。“生活教育”理论不提倡“死记硬背”,而是将幼儿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建立起关联,真正满足幼儿的真实发展需求。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尝试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引,将幼儿的学习与生活进行有机整合,以期构建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促进幼儿和谐、全面的发展。
一、由教材走向生活,重视课程生成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要“珍视生活与游戏的价值”,我们不但要将课程的实施与生活建立起关联实现课程的优化,还要对传统集体教学活动进行整合,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从而构建“生活教育”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活动。
生活即教育,寓教育于生活之中。课程游戏化改革不是单纯让游戏来代替全部的教学形式,而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渗透游戏精神,从幼儿感兴趣的点出发,创设游戏化的教学环境。课程游戏化改革中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可以拉近课程与幼儿之间的距离,满足其真实发展需求,真正促进其成长。传统的幼儿园集体教学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幼儿,孩子们不仅不能理解而且非常排斥这种教学方式。在生活教育理念指引下,构建游戏化课程时,教师会认真观察,捕捉幼儿感兴趣的生活内容,挖掘其中的游戏因素,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究,以游戏化课程为载体,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冬去春来,孩子们有很多惊喜的发现:天气变暖、小草发芽、河水解冻、花儿竞相开放……孩子们敏感于季节的变化,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于是教师就可以从孩子们的兴趣与发展需求出发,设计“美丽的春天”生活化、游戏化课程,并以活动为载体,如“我来画春天”“植物发芽了”“我和小草做朋友”等活动,从而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中,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美好,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培养他们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由幼儿园走向社会,让幼儿获得真实体验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不致使幼儿园教育与社会产生脱节,亦为了促进幼儿“知行”统一,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以“开放”的姿态创设游戏化课程,深入挖掘社会教育资源,使教育由幼儿园走向社会,让孩子们可以获得更为真实的体验,这对于促进他们的“知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我们可以设计“喜迎新春”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由教师或家长带领孩子们走进社会生活,在购买糖果、拜年、关爱贫困学生新春行等实践活动中,让孩子们从社会生活中了解本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团圆、和谐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重阳节”“中秋节”来临之际,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一起走进社区敬老院,让他们亲自为老爷爷、老奶奶们服务,在陪长辈聊天、打扫卫生、表演歌舞节目的实践中,感受尊老、敬老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增强尊老敬老的意识。
三、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做合一”
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也要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最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体现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强调: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及引导者。因此,教师不再是幼儿学习的高度控制者。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的转变体现在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并使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实现“教学做合一”,以“做”为核心促进幼儿自主发展,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
如在以“排序”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引导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来学习“排序”的知识,掌握各种排序的标准。在活动中孩子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不是“告诉”他们已有的答案,而是运用启发的方式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促进他们思維发展的同时,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不支持“死记硬背”“机械记忆”,重视幼儿创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背景下,我们坚持“生活教育”的理念,遵循幼儿学习与成长的规律,对多方面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努力构建游戏化课程,为相关研究与教育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谢秀红.生活即教育理论下的幼儿园生活化德育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8):15-16.
[2]沈君.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与生活教育的融合[J].华夏教师,2017(15):47.
关键词:生活教育;幼儿园;游戏化;课程
传统的幼儿园教学重视“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幼儿学习知识靠“机械记忆”,“小学化”的倾向严重,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幼儿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不利于培养他们可持续学习的能力。“生活教育”理论不提倡“死记硬背”,而是将幼儿的学习与现实生活建立起关联,真正满足幼儿的真实发展需求。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尝试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引,将幼儿的学习与生活进行有机整合,以期构建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促进幼儿和谐、全面的发展。
一、由教材走向生活,重视课程生成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要“珍视生活与游戏的价值”,我们不但要将课程的实施与生活建立起关联实现课程的优化,还要对传统集体教学活动进行整合,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从而构建“生活教育”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活动。
生活即教育,寓教育于生活之中。课程游戏化改革不是单纯让游戏来代替全部的教学形式,而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渗透游戏精神,从幼儿感兴趣的点出发,创设游戏化的教学环境。课程游戏化改革中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可以拉近课程与幼儿之间的距离,满足其真实发展需求,真正促进其成长。传统的幼儿园集体教学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幼儿,孩子们不仅不能理解而且非常排斥这种教学方式。在生活教育理念指引下,构建游戏化课程时,教师会认真观察,捕捉幼儿感兴趣的生活内容,挖掘其中的游戏因素,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究,以游戏化课程为载体,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冬去春来,孩子们有很多惊喜的发现:天气变暖、小草发芽、河水解冻、花儿竞相开放……孩子们敏感于季节的变化,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于是教师就可以从孩子们的兴趣与发展需求出发,设计“美丽的春天”生活化、游戏化课程,并以活动为载体,如“我来画春天”“植物发芽了”“我和小草做朋友”等活动,从而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中,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美好,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培养他们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由幼儿园走向社会,让幼儿获得真实体验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不致使幼儿园教育与社会产生脱节,亦为了促进幼儿“知行”统一,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以“开放”的姿态创设游戏化课程,深入挖掘社会教育资源,使教育由幼儿园走向社会,让孩子们可以获得更为真实的体验,这对于促进他们的“知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我们可以设计“喜迎新春”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由教师或家长带领孩子们走进社会生活,在购买糖果、拜年、关爱贫困学生新春行等实践活动中,让孩子们从社会生活中了解本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团圆、和谐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重阳节”“中秋节”来临之际,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一起走进社区敬老院,让他们亲自为老爷爷、老奶奶们服务,在陪长辈聊天、打扫卫生、表演歌舞节目的实践中,感受尊老、敬老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增强尊老敬老的意识。
三、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做合一”
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也要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最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体现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强调: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及引导者。因此,教师不再是幼儿学习的高度控制者。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的转变体现在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并使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实现“教学做合一”,以“做”为核心促进幼儿自主发展,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
如在以“排序”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引导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来学习“排序”的知识,掌握各种排序的标准。在活动中孩子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不是“告诉”他们已有的答案,而是运用启发的方式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促进他们思維发展的同时,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不支持“死记硬背”“机械记忆”,重视幼儿创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背景下,我们坚持“生活教育”的理念,遵循幼儿学习与成长的规律,对多方面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努力构建游戏化课程,为相关研究与教育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谢秀红.生活即教育理论下的幼儿园生活化德育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8):15-16.
[2]沈君.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与生活教育的融合[J].华夏教师,2017(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