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成绩不能令人满意已是不争的事实了,其原因亦众说纷纭。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面临三个难题:一是语文教材与语文考题不一致;二是教材的教授与考题结合,缺乏合适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三是教学的一些过程(或环节)缺乏科学性。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求教师树立“双自主”理念,做好常规教学中三个环节的工作。每个环节都从注重教学过程入手提高教学效率。每个环节的设置与使用都必须符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思想,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方方面面的能力。当然还要正确认识“双自主”。双自主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模式,运用双自主,教师要充分准备,它可以提高教学成绩,但不能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
1 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三大难题
1.1 语文教材与语文考题不一致。语文教学面临的难题就是,语文教材与高考题目不能结合起来。我们老师改变不了二者的不一致,但我们得想办法让二者一致,这就是所说的“题在课外,能力在课内”。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教材教学生解题的能力,训练他们解题需要的思维。
1.2 教材的教授与考题结合,缺乏合适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任何实践活动的方法、过程都有继承性,不论好坏、对错。现在我们这些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或多或少地受着自己老师的影响,大学的和中学的。
1.3 教学过程(环节)缺乏科学性。课前预习,我们老师是否给了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或者说学生预习了没有?如果没有充分阅读,对文章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那么,课上讲解得再多,再清楚,对学生来说也是收获不大,下课就会忘了课上老师讲解的内容。再者,“理解”是讲课的一个目的。通过你的讲解学生能理解,不通过你讲解,学生照样能理解,那么“讲”是不科学的。第三,怎样让学生理解?这里也有科学与不科学的问题。如果学生根据他已有的知识进行推导达到理解,那么这个过程就是科学的;如果通过你的讲解尤其是在他没有什么体验、感悟的情况下通过你的讲解达到理解,那就不科学了。因为语文“理解”了的结果往往需要记忆。而你讲了学生才理解,他是记忆不住的。就语文这一科来说,学生不理解的不多,但理解了考试时仍不会的则很多。理解应与记忆结合,那样教学过程才科学。
2 树立“双自主”理念,做好常规教学中三个环节的工作
2.1 备课:备课之前要了解高考对知识能力有哪些具体要求:字的音形义,词语的运用,标点符号,文学、文化、文体常识等属知识;语句含义的解释,重要信息的把握提取,要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属分析概括能力;把握文中形象特点,语言特点以及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等属鉴赏能力。对这些内容要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不然就不能自觉地或者叫不能主动地使“双自主”有明确的目的。
备课时先从文章中找出这些知识点、能力点,甚至像高考题那样,将这些出成考题的形式。这样你就能有针对地把文章的要点、难点做一个分析,你的目的也就明确了。然后看教参,修正你对文章要点、难点的把握与理解。然后确定哪些地方需要讲,哪些地方需要提问,哪些知识材料需要补充,怎样讲,怎样补充,是利用投影还是打印篇子,还是口头讲述,最后形成教案。这样备课与以往不同的地方是,教参真正成了辅助,而以往备课基本上就是按教参上的内容上课。
2.2 上课:上课前要让学生充分预习,体验课文,给足预习时间,同时不提预习问题,不定任务。古代“开讲”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一上课就让学生谈预习的收获和感受,学生即使说错了也不批评、不质疑,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让他充分表达意见,教师多听少说,多鼓励少否定。因为这个过程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对话过程,教师不应以有限的结论去锁定这无限的对话空间。一般地,教师不提问,如果问的话也只是问学生自己特别喜欢或不喜欢的是哪里,特别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是哪里一类笼统的问题,但要求学生做出具体回答,并且一定要回答出为什么。一般不提具体内容或带倾向性的问题,因为你提的具体内容学生没想到,这就会冷场,不具有互动性。如果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不同了,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可供大家讨论,能引发学生深入解读文章,教师可以相机补充相关知识或材料,加以引导或点拨。但仍不做结论,往往经过几个回答,答案就明确了,即使明确不出来,留待下节继续也不错。
2.3 写作:“新课标”这样表述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看来,写作的本质性内容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水平是写作质量高低的关键。要提高认识水平就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那么,我们怎样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呢?①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理论和方法,教给学生一些推理的常识。这些理论和方法,学生往往是理解但不能运用,他们自己说不明白,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地步。有了这些理论和方法就有了思想的武器。②提供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材料,创造思考的场景。③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细节,体会生活细节中包含的道理和情感。④用“随笔”或“周记”记录下日常一点一滴的观察与思考。
1 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三大难题
1.1 语文教材与语文考题不一致。语文教学面临的难题就是,语文教材与高考题目不能结合起来。我们老师改变不了二者的不一致,但我们得想办法让二者一致,这就是所说的“题在课外,能力在课内”。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教材教学生解题的能力,训练他们解题需要的思维。
1.2 教材的教授与考题结合,缺乏合适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任何实践活动的方法、过程都有继承性,不论好坏、对错。现在我们这些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或多或少地受着自己老师的影响,大学的和中学的。
1.3 教学过程(环节)缺乏科学性。课前预习,我们老师是否给了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或者说学生预习了没有?如果没有充分阅读,对文章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那么,课上讲解得再多,再清楚,对学生来说也是收获不大,下课就会忘了课上老师讲解的内容。再者,“理解”是讲课的一个目的。通过你的讲解学生能理解,不通过你讲解,学生照样能理解,那么“讲”是不科学的。第三,怎样让学生理解?这里也有科学与不科学的问题。如果学生根据他已有的知识进行推导达到理解,那么这个过程就是科学的;如果通过你的讲解尤其是在他没有什么体验、感悟的情况下通过你的讲解达到理解,那就不科学了。因为语文“理解”了的结果往往需要记忆。而你讲了学生才理解,他是记忆不住的。就语文这一科来说,学生不理解的不多,但理解了考试时仍不会的则很多。理解应与记忆结合,那样教学过程才科学。
2 树立“双自主”理念,做好常规教学中三个环节的工作
2.1 备课:备课之前要了解高考对知识能力有哪些具体要求:字的音形义,词语的运用,标点符号,文学、文化、文体常识等属知识;语句含义的解释,重要信息的把握提取,要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属分析概括能力;把握文中形象特点,语言特点以及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等属鉴赏能力。对这些内容要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不然就不能自觉地或者叫不能主动地使“双自主”有明确的目的。
备课时先从文章中找出这些知识点、能力点,甚至像高考题那样,将这些出成考题的形式。这样你就能有针对地把文章的要点、难点做一个分析,你的目的也就明确了。然后看教参,修正你对文章要点、难点的把握与理解。然后确定哪些地方需要讲,哪些地方需要提问,哪些知识材料需要补充,怎样讲,怎样补充,是利用投影还是打印篇子,还是口头讲述,最后形成教案。这样备课与以往不同的地方是,教参真正成了辅助,而以往备课基本上就是按教参上的内容上课。
2.2 上课:上课前要让学生充分预习,体验课文,给足预习时间,同时不提预习问题,不定任务。古代“开讲”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一上课就让学生谈预习的收获和感受,学生即使说错了也不批评、不质疑,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让他充分表达意见,教师多听少说,多鼓励少否定。因为这个过程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对话过程,教师不应以有限的结论去锁定这无限的对话空间。一般地,教师不提问,如果问的话也只是问学生自己特别喜欢或不喜欢的是哪里,特别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是哪里一类笼统的问题,但要求学生做出具体回答,并且一定要回答出为什么。一般不提具体内容或带倾向性的问题,因为你提的具体内容学生没想到,这就会冷场,不具有互动性。如果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不同了,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可供大家讨论,能引发学生深入解读文章,教师可以相机补充相关知识或材料,加以引导或点拨。但仍不做结论,往往经过几个回答,答案就明确了,即使明确不出来,留待下节继续也不错。
2.3 写作:“新课标”这样表述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看来,写作的本质性内容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水平是写作质量高低的关键。要提高认识水平就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那么,我们怎样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呢?①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理论和方法,教给学生一些推理的常识。这些理论和方法,学生往往是理解但不能运用,他们自己说不明白,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地步。有了这些理论和方法就有了思想的武器。②提供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材料,创造思考的场景。③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细节,体会生活细节中包含的道理和情感。④用“随笔”或“周记”记录下日常一点一滴的观察与思考。